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52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157篇、专利文献81287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煤炭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论坛、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等;构造地质学的相关文献由1029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波、屈争辉、曾佐勋等。

构造地质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157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81287 占比:99.35%

总计:81815篇

构造地质学—发文趋势图

构造地质学

-研究学者

  • 姜波
  • 屈争辉
  • 曾佐勋
  • 汪吉林
  • 鞠玮
  • 李忠
  • 李明
  • 嵇少丞
  • 戈红星
  • 万天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1学科范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床学、成矿预测、岩石矿物与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重点登载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具有学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评述。2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2.1作者通过本刊网站投稿时,编辑部默认为:作者承诺此稿只投给《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没有一稿多投。全体作者已审阅,同意投稿本刊。
    • 能源; 张津宁; 马骁; 邢向杰
    • 摘要: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工科建设理念,本文结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突出校企融合办学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充分发挥紧邻天山、扎伊尔山造山带、新疆油田公司总部基地优势,打造“理论-技能-实训-思政”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知识学习、课外技能实践及企业现场实训、全过程思政育人等多教学环节有机链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及“以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该教学模式可以快速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掌握企业实践技能,打造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一流本科“金课”。
    • 郑求根; 吴怀春; 刘豪; 辛仁臣
    • 摘要: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地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点多,课时紧,学习难度大。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提出精心讲好绪论,间以课堂现场小实验,巧用图示物理模拟结果,实物演示变形变位规律,尽量揭示地质构造的内在关系,灵活运用剖面图、平面图和立体图,注重力学机制分析,讲课过程中前后内容穿插,互相对比,建立联系,密切关系,形成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 梁晓; 张宏远; 邓红菱; 王根厚; 干微; 曹秀华; 赵国春; 余心起
    • 摘要: 物理模拟实验是构造地质学一项必要技术。本科生“构造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经验与学生问卷结果显示:构造模拟实验现象直观立体,能良好地表达应变和运动学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国内地质院校构造物理模拟教学程度偏低,学时和教学内容设置少,模拟结果不够生动形象。构造模拟实验教学前景广阔,应开发更多构造现象的模拟仪器,结合多种构造模拟手段,促进“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 郑求根; 吴怀春; 辛仁臣; 刘豪
    •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工程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意义深远。当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立足于当前“构造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就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对于挖掘“构造地质学”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工作有所启发。
    • 强坤
    •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增长,地学也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地学中有三个重要的支撑,作为其中之一的构造地质学,相关专业人员应认识到深入探究其的重要性,并提高重视度,尤其目前处于人均资源匮乏,而经济又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国内的资源急需新添血液,但是由于前期过度的开采,目前仅部分地区未进行矿产资源勘探,所以矿山勘探难度增加.另外,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领域也要与构造地质学相结合,再放眼远观此学术,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构造地质学作用的认识、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研究新发展及应用三大标题展开论述,希望为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1].
    • 李勇
    • 摘要: 作为一门指导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关涉学科较为庞杂,主要包括地质学、石油地球化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及数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对了解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从教学层面上看,要教好这门学科,让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切实掌握油气勘察技术,首先要选好教材,选择内容编写科学、全面且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材;其次是教师要制定有创新力和可执行性的教学规划、教学方案;最后,作为一门讲究实践培养的交叉型学科,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地勘察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应用技术,切实掌握油气勘察开发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由何生、叶加仁、徐思煌等主编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多年来的油气地质研究成果和油气勘探技术方法进展,对油气地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总览全书,呈现出以下几点特色。
    • 强坤
    •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增长,地学也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地学中有三个重要的支撑,作为其中之一的构造地质学,相关专业人员应认识到深入探究其的重要性,并提高重视度,尤其目前处于人均资源匮乏,而经济又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国内的资源急需新添血液,但是由于前期过度的开采,目前仅部分地区未进行矿产资源勘探,所以矿山勘探难度增加。另外,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领域也要与构造地质学相结合,再放眼远观此学术,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构造地质学作用的认识、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研究新发展及应用三大标题展开论述,希望为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1]。
    • 嵇少丞; 黎乐; 许志琴
    • 摘要: 地球是一动态系统,其各层圈的构造运动归根究底就是多矿物复合岩石及其中各主要造岩矿物在变化的物理条件(例如,温度、围压、差应力、应变速率、应变方式等)下和化学环境(例如,氧逸度和水含量)中的形变.岩石流变学是一门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的科学,现已成为定量大陆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发展的一个瓶颈,超越这个瓶颈,学科才能大踏步前进.本文对过去四十年来岩石流变学的实验和韧性变形域内古应力研究成果做了简明扼要的总结,特别关注尚存的问题与急需克服的困难.强调运用现代材料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改进与完善高温高压实验设备,提高其力学测量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而且必须采用大应变的实验途径解决稳态蠕变与稳态显微构造的问题,保证实验所获流动律外延至自然界的合理性与稳定性.鼓励那些有坚实积累、开阔视野和科学思维的青年学者,开拓进取,在岩石圈流变学与大陆动力学领域做出经得起时间淘洗、实践检验的原创性成果来.
    • 徐扬; 杨振宁; 邓新; 王令占; 刘浩; 金鑫镖; 张维峰; 魏运许; 彭练红; 黄海永
    • 摘要: 在西大别造山带的区调工作中,新识别出一系列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的岩石-构造单元,它们沿着吕王-高桥-永佳河一线展布,并构成一条NNW-SEE向展布的构造混杂岩带.该混杂岩带主要由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硅泥质岩、石英质岩、大理岩、含碳陆源碎屑岩、双峰式火山岩以及卷入其中的榴辉岩等多种变质岩块(片)共同组成,并赋存于一套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的泥质片岩之中.混杂岩带内各岩块(片)的原岩年龄跨度较大(>4亿年),分别集中在1 200~1 100 Ma和800~700 Ma之间.锆石记录的变质年龄和云母的冷却年龄则主要集中在240~200 Ma之间.结合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年代学及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研究认为,混杂岩带的物质来源既包括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早期的弧-弧后盆地系统的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也包括叠置其上的新元古代中-晚期大陆裂解期的沉积岩-火成岩.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性质岩石在三叠纪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华南陆块北缘向华北陆块之下的俯冲,而后快速折返,最终沿着区域上折返断裂(桃花-七角山断裂)就位于西大别造山带之中,形成一条包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三叠纪构造混杂岩带.混杂岩带内新厘定的中元古代末弧-弧后岩浆-沉积事件,可与大洪山-黄陵庙湾同时期的地质事件对比,它们共同揭示扬子北缘曾经存在一条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早期的俯冲岩浆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