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储层分类

储层分类

储层分类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28635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测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第六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等;储层分类的相关文献由1034位作者贡献,包括白松涛、万金彬、张超谟等。

储层分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8635 占比:99.92%

总计:328887篇

储层分类—发文趋势图

储层分类

-研究学者

  • 白松涛
  • 万金彬
  • 张超谟
  • 程道解
  • 冯俊贵
  • 张占松
  • 李金奉
  • 王磊
  • 田扬
  • 钟淑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金奉
    • 摘要: 对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的低孔低渗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进行了研究,在引入评价储层孔隙结构的参数FZI(地层流动带指数)将储层进行储层分类基础上,利用研究区密闭取心资料标定最小流动孔喉半径,应用研究区压汞资料建立原始含油饱和度模型。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密闭取心成本高,无法获取足够丰富的资料来解释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难题。
    • 于磊; 高晓飞; 石磊
    • 摘要: 南海东部XJ油田珠江组储层具有岩性颗粒较细、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的特征,而且高泥质储层和薄层普遍发育,常规测井解释无法对其精细刻画,导致部分油层解释结果与实际生产动态产生严重不符现象。为了提高油区薄层和高泥质储层识别及解释精度,为油田后期挖潜研究提供支持,开展了薄差层识别及解释方法的研究,完善了测井原始资料,并利用流动单元储层评价技术将珠江组储层分为好、中、差3类,重新建立了测井解释模型,提高了薄差层识别及评价准确率。该方法在XJ油田应用后,新增油层30.1 m,与生产动态吻合。
    • 王成荣; 吴都; 刘志敏; 曾博洁; 王雷; 王娜
    • 摘要: 吉木萨尔页岩油勘探开发采用高矿化度钻井液,居中型核磁共振测井快速评价页岩油储层品质难度大。以国产偏心型核磁共振测井资料、毛细管压力实验和补偿中子测井为基础,采用核磁共振总孔隙度与补偿中子孔隙度比值、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核磁共振T2几何平均值等建立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精细分类标准。研究表明:优质储层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大;T2几何平均值、核磁共振总孔隙度与补偿中子孔隙度比值相对较高。研究形成了利用偏心型核磁共振测井快速评价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品质的新方法,为页岩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推广性较高。
    • 刘桃; 刘景东; 李建青; 周道容; 章诚诚
    • 摘要: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储层连通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致密储层发育粒间孔-溶孔主导型、溶孔-晶间孔主导型及晶间孔主导型3类孔隙组合。通过建立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对连通孔隙类型的判识模型,将储层孔隙划分为粒间优势连通孔隙、粒内劣势连通孔隙和非连通孔隙(非连通大孔、非连通微孔),其中,粒间孔-溶孔主导型储层优势连通孔隙最为发育,孔隙体积分数平均为36%;溶孔-晶间孔主导型次之,优势连通孔隙体积分数平均为26%;而晶间孔主导型则以非连通孔隙为主,优势连通孔隙体积分数平均仅为11%;连通孔隙的体积分数决定着孔喉系统的宏观物性,其体积分数越高则物性越好。依据储层孔隙组合类型及连通孔隙发育特征,可将研究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3大类,有利于揭示储层连通性及有效性。
    • 欧芬兰; 于彦江; 寇贝贝; 陈靓
    •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潜能巨大、资源量丰富、燃烧值高的未来新能源,但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赋存状态,经济开采技术仍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以全球勘探发现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区为基础,介绍了全球主要水合物的海陆资源分布及开采难易程度;以主要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式选择因素为基础,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在地层中的赋存类型、成藏模式和储层分类方法;以全球已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项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现有多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现有开采方法条件下,为不同赋存状态、成藏模式和储层分类的天然气水合物选择出适合的开采方法,为建立完整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体系和未来实现商业化开采提供参考。
    • 李小刚; 刘兴; 杜佳; 易良平; 吴洛菲; 谢秉宏
    • 摘要: 针对油气藏储层分类存在模糊性和随机性导致难以准确分类定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云模型的致密砂岩气层分类方法。根据致密砂岩储层特点优选出5个评价参数,确定了各参数分类定级界限值,运用改进云模型计算云数字特征并生成云图,分析各参数隶属于不同储层的确定度,结合参数的权重系数形成储层综合评价分类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苏里格临兴区块样本井评价,分类结果显示:Ⅰ、Ⅱ类优质储层均有较高的无阻流量,而Ⅲ、Ⅳ类储层无阻流量相对较低,验证了所建立的储层分类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兼具模糊性和随机性,提高了储层分类定级的精确度,对现场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代龙; 尤丽; 吴仕玖; 钟佳; 朱沛苑; 招湛杰
    • 摘要: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新统黄流组和梅山组是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勘探重点层系,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普遍存在的高温超压背景,使得储层物性的下限难以界定。根据测井、压汞、地层测试、物性分析等地质资料,合理采用分布函数曲线法、测试法、排驱压力法和经验统计法,明确了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并进一步分析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优选主要参数对储层进行精细分类。结果表明:①乐东区中新统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8%,渗透率下限为0.2×10^(-3)μm^(2);②乐东区储层物性区域上主要受压实作用的控制,碳酸盐胶结与深部热流体有关的溶解作用是有效储层主控因素,沉积作用控制的储集岩粒度与分选性对乐东区储层物性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可将乐东区中新统储层精细划分为Ⅰ、Ⅱ_(1)、Ⅱ_(2)、Ⅲ、Ⅳ_(1)、Ⅳ_(2)共6类,其中Ⅰ、Ⅱ_(1)、Ⅱ_(2)和Ⅲ类为有效储层,Ⅳ_(1)、Ⅳ_(2)类为非有效储层。
    • 马克新
    • 摘要: 针对常规缝网压裂措施无法有效动用大庆油田Ⅱ、Ⅲ类致密储层的问题,借鉴长庆油田成功试验经验,开展复合压裂技术攻关与试验。通过深化地质特征认识,以储层分类、复合压裂层段组合设计、缝网与井网匹配设计、复合压裂工艺设计形成适合大庆外围油田F油层Ⅱ、Ⅲ类致密储层的复合压裂技术,实现储量控制最大化、储层改造最大化。结果表明:大庆油田X13试验区17口复合压裂措施井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4.1 t,是试油井平均单井日增油的1.63倍,措施井采油强度为0.56 t/(d·m),是试油井采油强度的1.44倍;应用复合压裂技术的试验区阶段累计产油6 305 t,预计单井增加可采储量1 500 t以上,是常规缝网压裂措施的2.5倍以上。研究成果为大庆油田F油层致密油Ⅱ、Ⅲ类储层的有效动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王双龙; 郑炀; 程奇; 房娜; 赵健男
    • 摘要: 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变质岩潜山裂缝性油藏见水规律复杂、稳油控水难度大的问题,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等资料,结合生产动态,从变质岩岩性、储层影响因素入手,研究四种储层类型及其见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锦州南油田发育片麻岩、混合岩、碎裂岩以及岩浆岩脉;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缝、碎裂粒间孔以及溶蚀孔等类型;Ⅰ类储层位于古地貌单元凸起区,发育网状缝,为缓慢稳定型见水;Ⅱ类储层位于古地貌平台区,发育单一缝,为波动上升型见水;Ⅲ类储层位于古地貌斜坡区,发育单一缝,为快速上升型见水;Ⅳ类储层位于古地貌凹陷区,裂缝不发育,为不含水或低含水。研究成果在锦州南油田应用取得了明显稳油控水效果,可为其他类似油田提供借鉴。
    • 王媛媛; 王克; 杨兆林; 战沙
    • 摘要: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页岩油资源的地质特征,将其储层划分为多期砂体叠置夹薄泥层、薄砂与泥砂岩互层和纯页岩等3种类型,并分析各类页岩油储层的特征。上里塬地区延长组7段(长7段)为热演化程度适中的优质烃源岩,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平均含量为6.06%,有机质类型以生油为主。长7_(1)和长7_(2)亚段发育大面积连片,具有较厚的砂体,物性相对较好,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基础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