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效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59884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地质与工程、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等;有效渗透率的相关文献由36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建国、员美娟、周蔚怡等。

有效渗透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9884 占比:99.95%

总计:159963篇

有效渗透率—发文趋势图

有效渗透率

-研究学者

  • 马建国
  • 员美娟
  • 周蔚怡
  • 孙殿强
  • 敬季昀
  • 杜超
  • 杨冬
  • 王世越
  • 王桂芹
  • 闫伟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超
    • 摘要: 低渗透油藏通过压裂地层产生裂缝,进而达到改善油井井底流动条件、减缓生产矛盾、提高油层动用状况的目的。统计低渗透油藏压裂井累积增油、压裂前不稳定试井解释结果,分析有效渗透率、表皮系数、末点压力等参数与不同压裂方式累积增油之间的关系,以此增强对不稳定试井解释结果与压裂措施效果之间相关程度的再认识,为压裂设计的有效制定、压裂措施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提供数据支撑。
    • 吴兵; 陈希; 田坤; 乔向阳; 王永科; 辛翠平
    • 摘要: 致密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复杂,受孔隙表面和流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微观效应普遍存在,而目前已有的致密多孔介质模型未同时考虑边界层效应和微观效应,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基于毛细管束模型和分形理论,建立了考虑微观效应的渗透率模型来表征致密多孔介质中流体传输能力,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模型计算的有效渗透率不再是恒定值;压力梯度、润湿性、流体黏度和孔隙结构参数都影响有效渗透率,边界区域和体相区域的贡献随着最大孔隙半径、润湿性和压力梯度的变化而变化。该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致密多孔介质在各种条件下流体的渗流特性,为致密油藏的开发提供指导。
    • 张英魁; 李忠诚; 孙胜宇; 孙晓辉
    • 摘要: 为准确预测吉林油田致密气藏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单井产能,在压力恢复试井解释和Topaze-生产数据动态分析解释基础上,应用试井半对数曲线直线段的斜率公式和气井平面径向流产量公式,取平均值求出有效渗透率,与动态分析解释的地层压力建立回归方程,得出不同压力下对应的有效渗透率剖面。基于对有效渗透率剖面的评价,通过地层压力与有效渗透率回归公式计算有效渗透率,利用变形的地层压力与有效渗透率回归公式预测地层压力。应用该方法,对C气田A井进行致密气藏压力敏感性评价,平均地层压力达到26.80 MPa,有效渗透率平均相对误差仅为8.74%。该方法可有效解决致密气藏试井渗透性评价难题,为致密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杨楷乐; 向耀权; 彭小东
    • 摘要: 为了解决中国南海深水气田探井、评价井产能测试成本高、测试井少、产能资料稀缺所导致的产能预测准确度不够高的难题,以南海深水区LS气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深水气井产能主控因素,提出了流体因子和压力因子两个表征流体性质的参数,基于气井产能方程构建了深水气田产能评价公式,定义了气井产能因子参数,基于产能因子和有效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南海深水区LS气田产能评价新图版,进而提出了一种深水未测试气井产能预测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LS气田弱非均质性储层有效渗透率与非均质性具有较好的规律性;②LS气田流体因子与压力因子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③产能因子和有效渗透率拟合相关性好,可以基于产能因子和有效渗透率的关系构建南海深水区LS气田产能评价新图版。结论认为:①通过LSX-W1井应用验证,新方法预测的天然气无阻流量与DST测试得到的无阻流量误差仅为10%,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满足矿场应用的要求;②新方法可以通过常规的测井、测压方法,无需DST测试就可以进行深水气田未测试井的产能评价,可以大幅度节约深水井勘探测试费用,可以为深水气田大规模勘探提供支撑。
    • 王桂芹; 周蔚怡; 宜海友; 崔亮靓; 许步; 戴昌润; 洪鑫文; 纪晶文
    • 摘要: 结合页岩纳米毛细管的分形特征,建立了页岩纳米毛细管中水流动时的流量以及有效渗透率的分形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可知,毛细管两端压力梯度越大,纳米毛细管中水的流量就越大;页岩基质纳米毛细管直径越大,水在纳米毛细管中流动时的有效渗透率就越大;而页岩基质纳米毛细管的迂曲度分形维数越大,水在其中流动时的流量以及有效渗透率就越小;且有机纳米毛细管的自吸能力高于无机纳米毛细管.
    • 吴涛; 李港
    • 摘要: 基于分形理论与技术和广义Darcy定律,考虑孔隙毛细管与裂缝间的窜流效应,提出了幂律流体在裂缝—孔隙双重介质中的有效渗透率分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幂律流体在裂缝—孔隙双重介质中的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幂律流体特性有关,而且还与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微结构参数、沿基质与裂缝压强差之比有关,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参数对幂律流体有效渗透率的影响.
    • 王桂芹; 周蔚怡; 杨勇
    • 摘要: 页岩是一种典型的纳米孔介质,广泛存在有机纳米级孔隙,了解石油通过有机纳米孔的输运行为对页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Zhang等建立的考虑边界滑移和物理吸附的有机纳米孔油的流量方程,结合页岩中有机毛细管的分形特性,建立油在单个有机毛细管中流动的流量、平均流速以及有效渗透率分形模型.结果表明:(1)有机纳米毛细管中油的体积流量和平均流速会随着压力梯度和孔隙半径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而有机纳米毛细管迂曲度分形维数越大,油的体积流量和平均流速越小;(2)油的流动增强因子为1~3个数量级,流量增强因子会随着毛细管半径和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变小,且半径越小,流动增强因子受有机纳米毛细管迂曲度分形维数的影响越大;(3)有机纳米毛细管半径越大,油在其中流动的有效渗透率越大,而有机纳米毛细管迂曲度分形维数越大,油在其中流动的有效渗透率越小.渗透率修正系数会随孔隙半径和迂曲度分形维数的增大而不断变小.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页岩油藏多孔介质中油的流动行为,打下理论基础.
    • 张志强; 王猛; 翁新伙
    • 摘要: 在低渗储层的有效性评价中渗透率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随钻测井工具近年来的发展,在海上的勘探工作中已应用的越来越普遍,但是出于对经济成本和环境安全的考虑,东海区域内的探井在钻探阶段一般只进行随钻伽马和随钻电阻率的测量,无法第一时间内完成储层的渗透率评价工作.在低渗储层时移电阻率联合反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钻井液侵入深度与地层电阻率差异关系、侵入参数与地层渗透率关系、钻井液动态侵入规律等,建立储层有效渗透率建模方法,获取实测井的有效渗透率曲线,从而为在钻井提供实时指导和决策依据.
    • 王泉; 陈超; 李道清; 仇鹏; 廖伟; 张士杰
    • 摘要: 地下储气库为天然气季节调峰和应急安全供气提供重要保障,具有单井注采能力大、快速响应强注强采、大排量吞吐等特点.新疆H储气库是中国最大的地下储气库,在第1—第4周期注采运行过程中,存在同一构造区域内单井产能差异大、优化注采界限增产幅度有限的问题,因此开展了基于有效渗透率的单井增产潜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利用动态和静态生产资料对单一产能主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以稳定点二项式产能方程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基于修正有效渗透率的单井增产潜力定量评价模型,并绘制了模型图版,实现了对单井增产潜力的定量描述.截至第6周期采气末期,根据模型图版优选的5口措施井已完成酸化作业,总计增加产能191.0×104 m3/d,模型预测产能符合率达93.8%,储气库整体调峰能力提升至1691.0×104 m3/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