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藏条件

成藏条件

成藏条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4篇、会议论文257篇、专利文献50244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断块油气田等; 相关会议107种,包括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2014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成藏条件的相关文献由4206位作者贡献,包括庞雄奇、张金川、蒋有录等。

成藏条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4 占比:2.55%

会议论文>

论文:257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50244 占比:96.95%

总计:51825篇

成藏条件—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芸; 李波; 龚文平; 朱锐; 董晶晶
    • 摘要: 湘中涟源凹陷是目前扬子板块页岩气和页岩油的热点地区。该地区经历多期构造抬升,地层剥蚀严重,构造极为复杂,为油气藏的预测带来了极大困难。杨家佬地区是涟源凹陷中优质的含气区块,通过对该地区的天然气特征、储盖条件及成藏期次进行分析,总结其成藏规律,为该地区乃至涟源凹陷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明确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以甲烷为主,氮气次之,系天然气单独成藏;研究区主要储层为下石炭统的生屑灰岩、云质灰岩、含泥质较少的微—细晶灰岩以及薄层状含砂泥页岩,储集空间为次生的溶蚀孔隙和构造破裂缝;研究区石炭系发育的测水段煤层区域分布完整,可作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与储集层之间形成良好的组合关系,形成了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2种主要圈闭类型,但圈闭形成后多次的构造运动对本区盖层造成了较大影响,从而破坏了天然气保存;本区的气藏成藏包括近源富集成藏、后期改造二次成藏以及晚期成藏3种天然气富集成藏模式。
    • 宗廷博; 田玉霞; 李康; 赵佳
    • 摘要: 针对杭锦旗独贵加汗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如何有效开发这一难题,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和大量钻探数据,明确了独贵加汗区成藏条件,并对气藏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煤系烃源岩厚度大(4~20 m)、成熟度整体上多于1.3%,生烃强度基本大于10×10^(8) m^(3)/km^(2),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储层表现为明显的低孔-特低孔、低渗特征。沉积微相是气井高产的前提,同时物性也对天然气高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马文娟
    • 摘要: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大磨拐河组煤层主要发育褐煤,是中国低阶煤层气资源重点勘探目标区。由于该区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煤层发育条件比较复杂,煤层气成藏条件与富集机理认识不清,为下一步煤层气勘探部署增加了难度。为了研究呼和湖凹陷大二段煤层气分布规律并指导勘探部署,在煤层发育及含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HM2井大二段已发现煤层气成藏条件解剖,对呼和湖凹陷大二段煤层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湖凹陷煤层大二段最为发育,最大累计厚度100 m以上,全区分布;沉积环境、构造特征及水文地质是大二段煤层气成藏的主要条件;大二段发育有局部高点和凹陷边缘斜坡带富集2种煤层气成藏模式。预测出大二段Ⅰ类煤层气成藏有利区面积251.97 km^(2)和Ⅱ类煤层气成藏有利区面积199.06 km^(2)。研究结果为指导呼和湖凹陷大二段煤层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实现海拉尔盆地煤层气资源的规模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 郭美洁; 时保宏; 董雄英; 李昊东; 何川
    • 摘要: 通过原油特征、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等资料,对黄骅坳陷埕海斜坡古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埕海斜坡古近系发育沙一段和沙三段2套主力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Ⅱ;型为主,油源条件充足;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为主;纵向上发育3个优质孔隙带,压差排烃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断层与储层的不同组合形式形成多样的断层-岩性圈闭。(2)斜坡高部位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砂体和不整合面侧向输导体系;斜坡中部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断层;斜坡低部位距油源近,供烃量充足,储层成为其成藏的关键因素。(3)斜坡低部位是油藏富集程度的主控因素,斜坡高部位的储层条件最好,但供烃量不足;斜坡中部的断层较多,断裂活动可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运移和保存条件;斜坡低部位供烃量充足,但储层条件较差,故斜坡中部是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区块。
    • 朱定伟; 彭光荣; 张忠涛; 于水明; 吴静; 许新明; 李孔森
    • 摘要: 珠江口盆地北部隆起带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2015年依然未获商业突破。此后勘探研究人员创新提出一系列地质认识:低角度断层控制的恩平17洼具备向北部陡坡带大规模供烃的烃源条件;陡坡带大型弧形断层形成的“陡坡扇体+断层”高效输导体系能够向北部披覆带中浅层大规模输导油气;先存基底隆起背景下继承性发育的断裂构造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大型海相三角洲砂岩与海泛泥岩组合提供了良好的储盖条件。基于这些认识,推动钻探并在恩平凹陷北部披覆带发现了珠江口盆地北部隆起带的第一个商业油田。恩平凹陷北部披覆带的油藏均为典型的构造油藏,为常温常压系统;储层类型为中高孔、中高渗的砂岩储层,经济效益良好。
    • 刘军; 田雷; 张虎权; 张年春
    • 摘要: 海西期是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油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古生界是勘探的重点层系。多年来针对麦盖提斜坡古生界的油气勘探一直持续不断而未获重大进展,主要原因是对油气成藏条件认识不清。为此,通过分析麦盖提斜坡与周边地区成藏条件(烃源岩演化、油气输导条件、古隆起演化过程、储层和保存条件)的差异,得到以下认识:(1)与塔北、塔中地区海西期下寒武统烃源岩大规模生烃不同,该时期麦盖提斜坡烃源岩演化尚未达到生烃高峰,成藏规模有限。(2)麦盖提斜坡不同区带的成藏条件也存在差异。东、西段古隆起发育区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油气输导条件好,有利于海西期古油藏聚集,并且晚海西期古油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斜坡中段在海西期长期处于构造低部位,盐上油气输导条件较差,以盐下成藏为主。(3)差异性成藏条件决定了麦盖提斜坡海西期油气藏在不同区带、不同层系聚集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在斜坡东、西段寻找海西期古油藏,在中段寻找喜山期天然气藏的勘探方向。
    • 韩程; 南婷婷; 高万里
    • 摘要: 以对志丹油田永宁罗田沟区的烃源岩特征、构造特征和沉积相特征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对油藏成藏的主要因素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域长6油层组直接覆盖在长7优质烃源岩之上,并与烃源岩充分接触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之一。低平宽缓的构造背景、平缓的构造格局是准连续型圈闭成藏的有利条件;沉积相带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良好的储集体更是为油气运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通过对成藏规律的认识,对于本区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王莉平; 朱英豪; 李宁; 徐拴海; 田延哲; 刘乃飞; 王文丽
    • 摘要: 以青海木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区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现有木里地区永久冻土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特点;基于青藏高原第四纪的气候调查相关证据和现有地质勘探资料,利用FLAC;模拟计算永久冻土的形成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现有的永久冻土可能形成于晚全新世新冰期(4000~3000至1000 a BP),约经历170 a的降温后形成稳定的永久冻土层底部边界,深度为130 m,永久冻土层中的温度梯度为1.64°C/hm,计算结果与现场勘探结果相当吻合。此外,基于永久冻土层的形成过程、天然气水合物A/B类形成时的温压曲线及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现状,分析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相对分散的原因,一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烃类气体仅迁移至140 m深度左右,天然水合物在原地发生相变;也可能是烃类气体迁移至更浅层的地层中,但由于多年冻土的反复演化,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动态分解后以气态形式进入大气。相关成果可为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采提供思路。
    • 潘永帅; 黄志龙; 郭小波; 李天军; 范谭广; 徐雄飞
    • 摘要: 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芦草沟组二段(芦二段)广泛发育一套火山灰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地层,但是芦二段页岩油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仍然不明确。本研究开展了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分析、岩芯常规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全岩X射线衍射(XRD)、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FESEM)、高压压汞(HPMI)-核磁共振(NMR)联测等研究。结果显示:(1)芦二段发育一套湖相低熟—成熟的烃源岩,岩性以凝灰岩类为主,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TOC平均可达5%,厚度大,品质好。(2)储层岩性复杂,各类岩性皆可作为储层,但物性较差,孔隙度介于1.1%-9.5%,渗透率总体低于0.1×10^(-3)μm^(2),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晶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凝灰岩和白云岩的孔隙结构最好,含油饱和度较高,流体可动性较强,凝灰质白云岩次之,白云质凝灰岩最差。(3)优势的岩相,有利的源储组合,良好的断-缝系统控制芦二段页岩油富集成藏,具有“源储一体、优势相带控储、裂缝和溶蚀控制甜点”的成藏特征。
    • 张立安
    • 摘要: 针对垦利A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结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沉积背景,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垦利A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北洼和南次洼沙河街组沙三中段、沙四段均发育优质烃源岩,油源供给充足;储集层储层物性好,盖层区域分布稳定,形成3套有利储盖组合;油源断层、渗透性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油气富集层位具有“西浅东深”特征。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3种油气成藏模式:构造东部为近源“侧向式”成藏模式,在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中生界潜山成藏;构造中部为远源“阶梯式”成藏模式,具复式成藏特征;构造西部为远源“网毯式”成藏模式,在新近系馆陶组成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