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野战医疗所

野战医疗所

野战医疗所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特种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0017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解放军健康、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医疗卫生装备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年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CCSSTA'2009)、全国第十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等;野战医疗所的相关文献由51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乃义、杨娟、王景明等。

野战医疗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0017 占比:99.80%

总计:90200篇

野战医疗所—发文趋势图

野战医疗所

-研究学者

  • 李乃义
  • 杨娟
  • 王景明
  • 黄敬群
  • 余漩
  • 余菁
  • 吴复元
  • 李卫东
  • 王永清
  • 范水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志达; 吴佳佳; 卫勃; 任昊远; 郗洪庆
    • 摘要: 背景近年来,全军各单位组织了大量演习,尤其是卫勤救治演习,在救治流程上已日渐成熟。目前在模拟伤员的创伤动物模型等方面研究不够,欠缺实战化经验。目的模拟野战演训基地医疗条件下卫勤手术力量对多发伤动物模型的救治全流程,分析损伤控制手术的时效救治效果,探讨现有机动手术力量的短板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方案。方法选取2只成年实验动物绵羊,麻醉条件下建立目标伤情模型。模型建立后前接、转送至手术方舱进行紧急救治手术,记录手术操作过程、手术时间和生命体征,并在模拟战场环境——突发停电环境下完成救治。手术后转送重伤救治组继续圈养,静脉和动脉采血检测血清电解质并进行血气分析,观察实验动物3 d内存活情况。结果成功建立2例目标伤情动物模型,分别为腹部闭合性撞击伤伴上肢擦伤动物模型、多发伤动物模型。在手术方舱内分别应用常规条件和极端停电条件完成了2例动物模型的紧急救治:模型1手术时间34 min,完成剖腹探查,胃壁破裂穿孔修补术,左上肢清创缝合术;模型2手术时间58 min,完成剖腹探查,经过胃壁破裂穿孔修补术、肝填塞止血、补片辅助临时性腹腔关闭,胸腔探查、胸腔闭式引流管置入术,颅脑坏死组织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左大腿组织清创缝合术。2只实验动物术中和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均于术后30 min顺利清醒,2 h左右恢复自主活动能力,术后6 h给予进食喂养,存活3 d生命体征和自主活动进食情况良好。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指标稳定无异常波动。结论现有机动卫勤手术力量可以完成野战演训基地医疗条件下多发创伤动物模型的紧急手术救治,救治流程配合流畅并固化成熟,但仍应在极端条件卫勤准备等方面进一步贴近实战。
    • 张欣; 权巍; 李燕; 冯慧萍
    • 摘要: 背景战场上眼战伤发生率较高,复杂眼战伤应给予准确评估并及时处置,为下一步后送治疗提供准确信息和手术依据,因此探索眼战伤的紧急救治对于提升部队作战能力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联合眼创伤评分系统(ocular trauma score,OTS)建立的标准化模板,在野战医疗所对眼战伤进行标准化分级,是否能给救治过程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指导制定更为合理的救治和后送方案。方法我院野战医疗所在驻训演练过程中联合应用SBAR沟通模式和OTS评分系统,设计适合我院野战医疗所检伤救治流程规范的模板,通过检伤组自评和救治组互评的方式,对比模板应用前后救治主动性、救治时效性、救治准确性、交接流畅性、信息完整性、工作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应用SBAR眼外伤检伤标准模板后检伤分类组自评救治主动性(84.53±4.52 vs 78.87±5.00)、救治时效性(86.80±4.089 vs 82.00±4.068)、救治准确性(87.60±4.215 vs 83.37±4.311)、病历信息与收容救治组交接时的流畅性(89.20±4.06 vs 83.97±4.77)、信息完整性(90.00±4.39 vs 83.23±4.61)、工作满意度(91.50±3.93 vs 85.90±4.41)均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联合OTS评分应用于野战医疗所眼部损伤的伤员救治,能够优化救治流程,提高医护人员满意度,值得推广。
    • 谢予朋; 赵颖; 卢征; 兰宇慧; 李秀敏; 任昊远
    • 摘要: 目的 为提升野战医疗所药材保障能力,实现药材保障向精准、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模式方向发展.方法 将野战医疗所保障的全部药材赋予专属编码,利用自行编写的药材管理程序,实时监控药材分发流向.结果 该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响应组室药材保障需求,准确汇总各组室的药材流向、分布、预警等相关信息.结论 通过该信息手段,可大幅改变机动卫勤队伍还处于手工统计这一落后局面,提升野战医疗所信息化水平.
    • 屈晓东; 郑英; 巨清华; 何毅刚; 桑发文; 汉瑞娟; 石永中
    • 摘要: 目的调查某野战医疗所高原驻训3个月人员患病特点并分析原因,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卫勤保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6—9月执行高原驻训任务的某野战医疗所官兵的伤病员信息,参照《ICD-10疾病诊断名称及代码目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驻训3个月纳入者共患病459例次。第1个月221例次,第2个月137例次,第3个月101例次,呈逐月下降趋势。高原驻训3个月居前2位的系统疾病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占总病例数发病例次66.45%。疾病谱随着驻训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变化。结论医务人员专业设置和药物配备应以呼吸、消化、损伤类疾病为重点,同时兼顾疾病谱分布广的特点。注重随驻训时间延长疾病谱的变化特点,针对不同时段疾病谱的变化特点做好针对性预防措施。
    • 陈朝晖; 于畅; 秦璐; 范娟
    • 摘要: cqvip:为全面融入全军卫勤体系建设,根据全军卫勤演训方案,我部首次参加整建制基地化训练。防疫组作为卫勤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展的卫生防疫防护工作,直接关系医疗所工作人员和收治伤病员的身体健康。为此,克服保障经验不足,任务重、难度大等实际,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增强了实战意识,提高了业务能力,锤炼了工作作风,找到了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增强了练兵备战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日常实战化训练、战时保障能力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
    • 赵芝洪(摄影)
    • 摘要: 凛冬已至,西部战区总医院抽组野战医疗所、野战血站等卫勤备勤力量,采用铁路运输+摩托化机动方式,经历3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安全抵达海拔4300米的雪域高原展开驻训。到达指定地域后,他们迅即搭设指挥所,建立与上级和友邻通信网络,并设置固定哨、潜伏哨和游动哨,构建警戒防卫体系。在完成野战指挥所搭建、宿营区帐篷和野战炊事作业区餐厅等60余顶帐篷搭设后。
    • 龙四海; 董思琦; 张天伦; 陈亚飞
    • 摘要: cqvip:某部野战医疗所2012年急进高原执行综合实验演练任务,2016年执行高原演习任务,2017年执行高驻高训任务,任务地域海拔高(>4000 m),任务时间长(>3个月),在执行卫勤保障工作中,药品保障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经积极应对均妥善处置,现将经验分析总结如下。
    • 屈晓东; 郑英; 巨清华; 何毅刚; 桑发文; 汉瑞娟; 石永中
    • 摘要: 目的 调查某野战医疗所高原驻训3个月人员患病特点并分析原因,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卫勤保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6—9月执行高原驻训任务的某野战医疗所官兵的伤病员信息,参照《ICD-10疾病诊断名称及代码目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驻训3个月纳入者共患病459例次.第1个月221例次,第2个月137例次,第3个月101例次,呈逐月下降趋势.高原驻训3个月居前2位的系统疾病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占总病例数发病例次66.45%.疾病谱随着驻训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变化.结论 医务人员专业设置和药物配备应以呼吸、消化、损伤类疾病为重点,同时兼顾疾病谱分布广的特点.注重随驻训时间延长疾病谱的变化特点,针对不同时段疾病谱的变化特点做好针对性预防措施.
    • 刘小燕; 张曌
    • 摘要: 目的对冬季高原驻训的专业技术官兵进行疾病谱分析,并提出预防干预意见,为减少非战斗性减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巡诊获取的高原驻训官兵疾病发生情况,从驻训时间、年龄、性别等方面分析其与疾病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病率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31.8%)、骨骼肌肉系统疾病(16.5%)、皮肤疾病(14.7%)、消化系统疾病(12.4%)、急性高原反应(11.3%)。急性高原反应集中发生在进驻高原后的1-5 d内,其他疾病驻训第1个月发病人次最高,进入第二个月进行性减少。结论此次高原驻训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皮肤疾病,占比偏高区别于既往高原驻训疾病谱。
    • 李雪薇; 王丽华; 肖利; 余漩; 张东旭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军卫勤训练经验对我军护理培训模式的启示,以加强我军卫勤分队护理卫勤力量建设.方法:以文献复习和系列调研报告为基础,梳理外军卫勤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分析我军卫勤训练护理培训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军卫勤训练中护理人员培训模式的建议.结果:国外卫勤训练具有突出实战能力标准、培训组织制度化、模式规范化、训练模拟实战化等特点.我军护理人员培训存在培训依据不够充分、模式未有效确立、内容不够系统规范、方法不够先进等问题.结论:借鉴外军卫勤训练经验,我军应重视护理专业训练,针对性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改进训练方法,分层分类组训和建立护理专业训练评价考核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