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量子化学计算

量子化学计算

量子化学计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71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2篇、会议论文88篇、专利文献504612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化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2014第六届含能材料与钝感弹药技术学术研讨会等;量子化学计算的相关文献由1937位作者贡献,包括闵新民、宫利东、张军等。

量子化学计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2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8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04612 占比:99.86%

总计:505322篇

量子化学计算—发文趋势图

量子化学计算

-研究学者

  • 闵新民
  • 宫利东
  • 张军
  • 刘耘
  • 王宝俊
  • 尹周澜
  • 张伏龙
  • 余勃
  • 刘小兰
  • 孙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炜祺; 陈昌云; 许小青; 鲍真真; 钟嫄; 吴洁
    • 摘要: 对于咪唑喹啉衍生物(IQDs)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的相互作用机理,采用荧光光谱法、黏度法、热变性研究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等实验技术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咪唑喹啉衍生物Ⅰ以嵌插模式与CT-DNA作用,衍生物Ⅱ以沟槽模式与CT-DNA作用,且衍生物Ⅰ与CT-DNA的作用强于衍生物Ⅱ,而衍生物Ⅲ几乎不与CT-DNA发生作用。利用Gaussian 98量子化学程序包构建并优化3种衍生物分子模型,在HF/6-31G基组水平上进行计算,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大环C9位上的取代基对结合模式和强度起着关键作用,与实验结果一致。
    • 张殿凯; 李艳红; 訾昌毓; 张远琴; 杨荣; 田国才; 赵文波
    • 摘要: 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褐煤资源潜力巨大、分布广泛但综合利用率低。研究褐煤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助于预测褐煤在热解、液化和气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路径,进而提高褐煤的综合应用水平。以云南峨山褐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波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测试方法,获取了峨山褐煤的含碳、含氧及含氮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借助Gaussian 09计算平台,采用量子化学建模的方法构建并优化了峨山褐煤的分子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峨山褐煤的芳碳率为39.20%,芳香碳结构主要为苯和萘,且芳香桥头碳与周边碳的比值χ_(b)为0.07;脂碳率为49.51%,脂肪碳结构主要为亚甲基,季碳和氧接脂碳;氧原子主要存在于羟基、醚氧、羰基和羧基结构中;含氮结构则以吡啶为主。基于元素分析、^(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又经过热重实验消除褐煤中残余水分的影响后,计算出峨山褐煤的分子式为C_(153)H_(137)O_(35)N_(2)。依据分子式及分析结果计算出峨山褐煤的结构单元含量并构建出其初始结构模型,采用半经验法PM3基组及密度泛函理论M06-2X/3-21G基组对初始分子构型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分子模型具有明显的三维立体特征,芳香环之间较为分散且在空间中排列不规则,芳香簇主要通过亚甲基、醚氧基、羰基、酯基和脂肪环连接,含氧官能团主要分布在分子边缘,脂肪族侧链较多。对优化后的分子模型进行振动频率计算进而获得了分子模型的模拟红外光谱,其与实验红外谱图吻合度良好,证明了峨山褐煤分子结构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有利于直观地了解峨山褐煤的分子结构特征,从而有助于从微观分子角度研究峨山褐煤的宏观性质。同时,峨山褐煤分子结构模型可为其在热解、液化和气化等领域研究中提供理论指导。
    • 姚金昊; 肖磊; 李春露; 刘芝涵; 高军; 陈月圆; 崔志芳
    • 摘要: 水飞蓟素是水飞蓟种子提取出的黄酮类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保肝利胆等多种药理功能,其中水飞蓟宾活性及含量最高,本研究利用天然低共熔溶剂(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NADES),对水飞蓟宾的高效提取工艺与机理进行研究。以粉碎脱脂后的水飞蓟种壳粉为原料,用初步筛选所得较优NADES,即:氯化胆碱+1,4-丁二醇进行提取,HPLC法测定水飞蓟宾含量,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该NADES提取水飞蓟宾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料液比1:20 g/mL,提取温度77.0°C、时间5.6 h,模型预测水飞蓟宾得率可达4.29%,与实验值4.30%基本一致。基于片段活度系数类导体屏蔽模型(Conductor-like Screening Model for Segment Activity Coefficient,COSMO-SAC),分别对水飞蓟宾和溶剂分子(NADES与传统溶剂乙醇)进行结构与能量优化,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得到水飞蓟宾在两种溶剂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对数分别为-6.922和-6.043,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别为-51.62和-25.47 kJ/mol,以探讨不同溶剂提取水飞蓟宾效果差异机理。
    • 武晓敏; 贾丽
    •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特殊的笼状化合物,水合物中的客体分子不同,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差异。为了分析烃类水合物中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特征,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对乙烷、乙烯、乙炔这3种客体分子占据Ⅰ型水合物T笼时的结构、相互作用能及C—C键伸缩振动频率进行研究,讨论了客体分子在水笼中的赋存形态,揭示了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客体分子占据T笼后,与占据前相比,T笼会发生微小的膨胀或收缩,客体分子的原子间距减小;通过能量分析,发现主客体间相互作用能(ΔE_(host-guest))的大小顺序为:ΔE_(T笼)-乙烯<ΔE_(T笼)-乙烷<ΔE_(T笼-乙炔),色散矫正的加入使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增大;能量分解结果显示C原子的杂化方式对水合物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影响较大,随着客体分子中C原子的杂化方式由sp^(3)→sp^(2)→sp杂化,客体分子与水笼间的相互作用中静电作用先略微减弱、然后增强,色散作用逐渐减弱;与未占据T笼相比,乙烷分子占据T笼后C—C键伸缩振动频率增加了6.79 cm^(-1),乙烯和乙炔分子占据T笼后C—C键伸缩振动频率分别减小了5.86 cm^(-1)和15.87 cm^(-1)。
    • 张文婷; 孙健; 钮福祥; 朱红; 岳瑞雪; 张毅; 徐飞; 马晨
    • 摘要: 以甘薯中含有的槲皮素、木犀草素、杨梅素和鼠李柠檬素4种黄酮类分子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得出4种分子的结构参数、分子前线轨道分布(HOMO&LUMO)、能隙△E等理论参数,分析了四种甘薯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同时实测4种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通过数据分析初步判断出这4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杨梅素>槲皮素>木犀草素>鼠李柠檬素,而实际测得的抗氧化活性顺序为槲皮素杨梅素木犀草素鼠李柠檬素。这是因为槲皮素分子构型为平面构型,有利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反应时形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 任雪峰; 柳丽芬; 杨俏; 安茂忠; 刘安敏
    • 摘要: 以电镀废水中金属污染物离子的吸附为例,展示了如何在硕士研究生课程“环境纳米技术”中引入量子化学计算的知识,介绍其在材料筛选及吸附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具体实践。通过金属离子Cr^(3+)、Cu^(2+)、Ni^(2+)、Zn^(2+)与配位剂CN^(−)离子在石墨烯及改性石墨烯表面吸附的教学实例,说明了吸附材料的前线分子轨道会影响吸附效果。Cu^(2+)与Cu^(+)以及Fe^(3+)与Fe^(2+)两组离子的吸附行为表明高价金属离子在碳材料表面具有更高的吸附能,这为筛选适宜碳材料进行单一离子选择性吸附提供了理论指导。将量子化学计算引入研究生课堂教学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会运用计算化学手段高效地设计实验,筛选适合于具体应用的功能材料,并更直观地开展机理研究。
    • 徐诗佟; 黄海威; 任嗣利; 吴志强
    • 摘要: 为明确加温对萤石浮选特性的影响,利用量子化学及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研究了加温条件下萤石表面钙质点的溶出行为及加温对萤石浮选行为的影响,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钙离子溶出量、油酸根吸附量及萤石表面原子丰度的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加温影响萤石浮选特性的原因。结果表明:①油酸根在萤石表面吸附的主要位点是钙质点,且吸附作用的方式是化学吸附;在常温条件下,该吸附作用稳定,吸附的油酸根不会由于萤石表面原子弛豫产生的位移轻易进入液相环境中。②温度升高会促进萤石表面钙质点的溶出,温度越高,钙质点的溶出量也越大;随着钙质点的不断溶出,在萤石表面钙质点吸附的油酸根也将出现脱附现象,因而加温对于油酸根在萤石表面的直接吸附起负效应,最终导致萤石浮选回收率下降。
    • 王赟; 刘一兵; 夏加亮; 惠永海; 房勇
    • 摘要: 量子化学计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化学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以高中有机化学中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化学性质为例,运用量子化学计算辅助教学的方法,实现高中有机化学的可视化教学,探讨量子化学计算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量子化学计算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了解分子结构和理解化学性质,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丰利军; 祝曦; 尹毅; 余林刚
    • 摘要: 为研究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老化特性并探究影响材料介电性能的微观因素,对不同老化状态的XLPE电缆进行等温松弛电流与局部放电测试。构建纯聚乙烯分子P;、含羟基的老化聚乙烯分子P;以及进一步热氧老化的含羧基聚乙烯分子P;模型,并基于不同老化状态的聚乙烯分子开展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去极化电流时间常数、老化因子A增大,且绝缘介质中的陷阱数量与能级深度增加,同时,老化电缆中出现幅值更大且数量更多的局部放电。聚乙烯分子链中因热氧老化所产生的碳氧基团是造成材料中陷阱数量增多与能级深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且官能团的种类会直接影响陷阱能级分布。在电场作用下,老化的聚乙烯分子链稳定性更差、偶极矩更大、电荷转移更为明显,造成老化电缆绝缘中的电荷更易入陷而聚集,从而造成局部电场集中,提升了电缆中的局部放电水平。
    • 王成江; 张婧; 祝梦雅; 曾洪平
    • 摘要: Ca_(3)Co_(4)O_(9)是近年来公认的适合在恶劣环境下应用的热电材料,但低功率因子限制了其在热电转换方面的表现。为探究Ca位双掺杂Ag-Yb是否可进一步改进Ca_(3)Co_(4)O_(9)的性能,建立了Ca_(3)Co_(4)O_(9)体系、Ca位的单掺杂Ag、Yb体系以及双掺杂Ag-Yb体系的理论模型,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并分析了单、双掺杂体系的马利肯键布居、态密度和载流子相对质量,从微观特征变化探究掺杂对功率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掺杂Ag-Yb体系整体布居数较单掺杂体系降低更多;双掺杂Ag-Yb后,费米能级处态密度值显著增加,价带顶部上移,带隙减小,体系赝能隙减小;双掺杂体系的载流子相对质量大幅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