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43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2749128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广东土木与建筑、钢结构、建筑结构学报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检测鉴定与加固修复研讨会、第三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论坛、第二届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会议等;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110位作者贡献,包括聂建国、陈星、陶慕轩等。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49128 占比:99.99%

总计:2749437篇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发文趋势图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研究学者

  • 聂建国
  • 陈星
  • 陶慕轩
  • 余志武
  • 吉伯海
  • 刘高
  • 孔庆钊
  • 张喜刚
  • 徐声亮
  • 李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贝贝
    • 摘要: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主要是在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有效继承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全部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施工难度。文章以攀西某炼钢转炉塔楼工程为例,从钢骨柱及梁的制作、地脚螺栓预埋、钢骨柱的安装、钢骨梁的安装、钢骨混凝土柱钢筋安装等方面入手,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方案制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王庆贺; 杨永琛; 刘瑞鑫; 王超
    • 摘要: 目的研究桥梁在服役荷载下的混凝土及钢梁初始应力,评价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成桥阶段的混凝土开裂风险。方法进行桥梁成桥阶段的静载试验,实测不同工况下桥梁典型截面的挠度和应力水平;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有限元模型,并采用静载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桥梁各截面的应力和挠度均低于理论计算值,应力校验系数为0.78~0.82、挠度校验系数为0.55~0.91;桥梁产生一定的残余应变与残余变形,最大残余应变为1.87%,残余变形为18.0%;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小,实测值与理论值大多相差在20%以内,在设计荷载作用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中部支座附近的混凝土将发生开裂,开裂约为桥梁跨度的16%~38%,槽型钢梁的应力水平约为屈服强度的36%。结论桥梁抗扭性能较好且实际应用状态优于设计状态,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组合结构桥梁的应力与挠度,在正常服役荷载作用下,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桥梁中混凝土存在开裂风险,但开裂范围有限。
    • 宋跃飞
    • 摘要: 钢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的有机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在我国高层建筑设计之中得到十分频繁的应用,对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概念以及基本类型,同时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并从设计与布置要求等方面讨论高层建筑物如何合理应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以期为我国高层建筑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 张鑫
    • 摘要: 本论述根据金昌市某中学教学楼设计要求,探讨了新型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柱节点在实际教学楼建筑中的具体应用。首先介绍该组合节点的上部结构与基础计算内容,以具体的计算结果提出教学楼应用该技术组合节点的应用措施。以工期、技术完善性、后浇带区域的液态侵蚀、后浇带区域稳定性设计、混凝土建材形变风险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根据笔者研究,可将新型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柱节点技术应用在教学楼设计中,为教学楼体设计的稳定性、安全性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和借鉴。
    • 金典琦; 尚国军; 秦敢; 赵亮天
    • 摘要: 城市密集区超深地下室工程随着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需求的增长不断增多,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对降低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有着重要作用:混凝土结构由于施工复杂、体量大等特性会引发施工事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则较少应用于超深地下室建设。以深圳市公安局第三代指挥中心工程项目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分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时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风险,证明此项目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能有效降低建设风险,并总结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降低城市密集区超深地下室的建设风险的适用条件。
    • 徐名尉; 徐小洋; 程文良; 苏权; 王勇
    • 摘要: 以武汉越秀国际金融汇T5塔楼为背景,以核心筒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为出发点,针对钢板剪力墙、钢板梁、钢梁预埋件与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碰撞的问题,采用可视化技术对超高层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复杂节点进行深化设计和施工模拟,以便用更直观的方式指导施工,解决现有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复杂节点施工难题。实践证明,通过对该复杂节点的优化,在实际施工中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工期。
    • 鲁春晓
    • 摘要: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结合可以达到高效、高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组合结构体系有多种,比较典型的组合结构体系有: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管束组合结构体系、PEC预制装配的组合结构体系以及捷约预制装配框架系统等。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比较成熟,且应用较为广泛,限于篇幅不做介绍。本文主要介绍后面三种组合结构体系。
    • 叶建长; 沈君冰; 赵泳锋; 劳灵奇; 顾鹏燕
    • 摘要: 依托工程实际,介绍了一种免模架钢混凝土组合楼梯设计及其施工应用。免模架钢混凝土组合楼梯的框架为钢结构,平台板、梯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过程中,无需搭设脚手架,直接利用钢梯梁、钢平台梁作为平台板、梯板模板支撑,实现了免模架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工期短,且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梯板和平台板混凝土结构层和砌筑墙体、建筑面层连接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姜凯; 马晓松; 张珠皓
    • 摘要: 通过在负弯矩区采用滞后发展抗剪作用的连接件,并应用组合技术,优化施工工序等措施,降低负弯矩区域桥面板拉应力,有效解决了抗裂设计难题。
    • 丁发兴; 潘志成; 罗靓; 向平; 余志武
    • 摘要: "强柱弱梁"是当前国际上主流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已有地震灾害调查表明,由于地震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对工程结构极限抗震认识的不足,强震作用后框架结构除出现梁铰的"强柱弱梁"破坏之外,还出现整体倒塌、柱铰以及局部楼层倒塌的"强梁弱柱"破坏.为合理认识各类破坏形式,首先对传统的塑性铰概念细分为"压铰"和"拉铰",指出"拉铰"容易引发结构整体失稳;随后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为对象,建立并采用实体单元与壳单元为主的组合框架结构有限元精细化抗震计算模型,开展组合结构极限抗震分析,初步探讨各水平地震波工况对组合框架结构位移、应力、轴压比等时程响应以及框架梁柱塑性耗能分配机制、塑性铰形成模式与失效机制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显示:1)柱端拉筋减小了钢管与混凝土之间滑移,从而增大了柱和框架的刚度,降低了钢管和混凝土的应变水平,增大了钢梁的应力水平;620 cm/s2及以上强度的地震波作用时,柱端拉筋构造可显著减小组合框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在接近极限强度的水平地震波作用时,柱端拉筋屈服,框架梁端混凝土板纵筋一般不易屈服;2)"强梁弱柱"组合框架表现为"约束梁"与"耗能柱",此时框架梁对框架柱约束较强,框架以框架柱耗能为主而梁端仅形成"压铰",此时框架的耗能能力取决于框架柱;"强柱弱梁"组合框架表现为"耗能梁"与"承载柱",此时框架梁对框架柱约束较弱,框架以框架梁耗能为主使得梁端先形成"压铰",当梁端耗能至极限时形成"拉铰"引发框架柱长细比增大,导致框架加速失效,不利于发挥框架柱耗能潜力;3)柱端拉筋技术的"强柱"构造将提高组合结构的刚度、塑性耗能与抗倒塌能力,强柱构造对以柱耗能为主的6层框架抗震能力提升尤其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