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隋炀帝

隋炀帝

隋炀帝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8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2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561种,包括武陵学刊、历史学习(高考)、咬文嚼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丝绸之路·肃州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等;隋炀帝的相关文献由763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刚、韩隆福、拯救梦想等。

隋炀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2 占比:99.8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1%

总计:893篇

隋炀帝—发文趋势图

隋炀帝

-研究学者

  • 袁刚
  • 韩隆福
  • 拯救梦想
  • 佚名
  • 张鸣
  • 王永平
  • 华阳
  • 张国刚
  • 朱自清
  • 李伟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侯乃铭
    • 摘要: 隋炀帝是极具争议和话题的封建君主,其负面形象自唐至今由来已久。自李渊立国后追谥杨广为炀帝以来,在《隋书》《北史》《贞观政要》等史书中,隋炀帝的负面形象在封建时期统治者的价值观下被深刻描述。在《大业拾遗记》《隋炀帝艳史》等古代文学作品中,隋炀帝的负面形象被夸大。隋炀帝的负面形象在当代影视、文学作品中被进一步放大,并在广大的受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隋炀帝负面形象的成因,源于杨广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客观地讲,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值得肯定,其过错也是不可掩盖的,过大于功是评价隋炀帝的基本定论。
    • 郭江波
    • 摘要: 隋炀帝因暴虐昏聩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一个皇帝,但他的诗歌成就瞩目。从即位至隋朝灭亡的十四年间,隋炀帝曾三幸江都,根据他不同时期下江都所作诗歌发现,即位后他的诗歌风格并不能简单地用“轻佻淫靡”概括,而是从雅致绚丽转变为艳冶轻佻,再变为恬淡质朴,其中真正“轻佻”的诗歌只是少数。诗风演变既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又是主体情感心态转变的外化,而主体心态又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因此,隋炀帝诗风变化是主体心态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 唐万敏; 费香东
    • 摘要: 洪泽,因水而生,以湖而名,依湖而兴。在这里,奔腾千里的滔滔淮河曾与九曲黄河交汇合流,汇聚成洪泽湖;在这里,绵延千载、日出斗金的洪泽湖水孕育出久负盛名的水中贵族--洪泽湖螃蟹。洪泽湖盛产大闸蟹,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隋炀帝开辟运河,除了到扬州看琼花,另外就是品尝洪泽湖大闸蟹。明朝时“洪泽湖螃蟹”就是朝廷的贡品。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时就非常喜食“洪泽湖螃蟹”,常与小伙伴下湖捉蟹解馋,后来入主京城,每至中秋、重阳,淮安府官员必挑选极品大蟹进京进贡,一时京城王公贵族啖蟹之风盛行,“洪泽湖螃蟹”名噪一时。
    • 聂飞
    • 摘要: 李后主与隋炀帝同为“帝王文学”的代表作家,两人在诗词创作方面居功甚伟,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千秋。相同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内容的相同,两人创作“宫体诗”或“宫体词”。二是创作成就的相同,两人都拓宽了词境或诗境。两人独具特色之处表现在内容和风格上,后期李后主描绘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词风黯淡萧索、哀怨凄绝,隋炀帝写山水风光、军旅生活,诗风清新秀丽、豪放壮阔。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两人的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
    • 滕汉洋; 李伟丽
    • 摘要: 与隋炀帝开运河及巡游相关的隋代代表性曲词《泛龙舟》《水调》《河传》《杨柳枝》等,在唐代列入教坊大曲,广为传唱,在唐人的娱乐中具有重要地位。《泛龙舟》乃隋炀帝作词、白明达谱曲的隋代乐曲,唐人填唱此曲保持曲调不变,但主题已与隋炀帝开河巡游无关。《水调》乃隋炀帝开汴渠后自造乐曲,《河传》则是《水调》中的一曲。唐人创作的《水调》歌词多为七绝或七绝组诗,《河传》则逐渐演化为唐时的“百戏”之一,二者嗣后又蜕化为词牌符号。唐人的《杨柳枝》直接继承的是隋时描写隋堤柳的《柳枝》,文人创作的《杨柳枝》多为七绝组诗,而民间则有杂言变格。
    • 陈平(文/图)
    • 摘要: 河下古镇历史悠久。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连通长江和淮河,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开凿了人工运河——邗沟,在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今淮安城北)形成了日渐扩大的集镇,这就是河下古镇最初的模样。605年,隋炀帝在邗沟基础上开凿了山阳渎,作为隋朝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江淮的水路交通。五代时期周世宗伐南唐后,于此地建满浦关以通水路,后又建坝筑闸。
    • 王璐
    • 摘要: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所推行的佛教政策,蕴含着其施政理念与政策走向。东都慧日、法云二道场的营建反映出杨广对自身出镇江都时佛教经营的肯定和延续,表现出此期宗教与王权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公开化、密切化;天台宗智[岂页]和三论宗吉藏被隋炀帝尊奉,为南方佛教的北传、发扬,以及南北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促进作用;大业年间东亚佛教文化交流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杨广积极的东亚外交政策中的一环。
    • 刘莉; 杨化坤
    • 摘要: 薛道衡之死主要源于其与隋炀帝的政见不合,导火索却是《高祖文皇帝颂》的创作。本文结合隋文帝死亡之谜及隋炀帝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特点,指出薛道衡乃是因在新帝登基后不久创作美化隋文帝的《高祖文皇帝颂》遭到炀帝的猜忌而被杀。
    • 摘要: 河南永城始于商朝,隋代逢涝城池固若金汤。隋炀帝盛赞此城:“五年水灾毁多城,唯有马甫是永城”。自此“马甫”改名为“永城”,意即“永久坚固,摧而不毁”,永城因之被誉为“千年古县”,素有“豫东门户”之称。这座中原古城山青水秀草木繁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安居福地长寿之乡。
    • 朱姝民; 刘全波
    • 摘要: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皆十分重视图书典籍的整理修撰,尤其是隋炀帝,好读书著述,前后近二十载,修撰未尝暂停,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命柳顾言简次西京嘉则殿藏书时,长安藏书达三十七万卷之多,大业十年(614年)左右隋东都洛阳藏书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但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洛阳藏书流散殆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司农少卿宋遵贵奉命运送隋东都洛阳图书典籍八千余卷回长安,中途触柱,舟覆书没,成为中国古代图书文化史上的一大厄。文章以司农少卿宋遵贵生平事迹考释为切入点,分析其仕宦履历,并对其之所以会担负此次河运经籍之缘由做初步分析,再现隋末唐初时代图书典籍大聚集又大流散的诸多片段与细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