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性梅毒

隐性梅毒

隐性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27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应用预防医学、疾病监测、现代医院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二十一世纪第三届全国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等;隐性梅毒的相关文献由31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日东、何建勇、刘冰等。

隐性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8.8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1227 占比:90.89%

总计:1350篇

隐性梅毒—发文趋势图

隐性梅毒

-研究学者

  • 杨日东
  • 何建勇
  • 刘冰
  • 刘婷
  • 刘彦哲
  • 刘影
  • 刘文霞
  • 孟爱凤
  • 徐菁莉
  • 李尚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文英
    • 摘要: 杨女士19岁时体检发现梅毒,当时经足疗程驱梅治疗梅毒血清试验转阴。此后未规律到皮肤性病科随访观察。35岁怀孕时自觉梅毒已治愈,且身体无任何不适未听医生劝嘱到皮肤性病科进一步就诊,结果产后发现胎儿为先天梅毒儿。为什么已接受正规驱梅治疗,还会分娩出梅毒儿?已经治疗过的梅毒患者,没有任何表现和身体不适,是不是就代表了无传染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 黄小城; 韦妍; 陆丹; 黄生金
    • 摘要: 目的 了解2013—2020年马山县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做好梅毒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2013—2020年马山县上报的梅毒病例信息。结果 2013—2020年马山县共报告梅毒病例854 例,以隐性梅毒为主(83.96%),年均发病率为26.42 /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24,P<0.001);马山县 11个乡镇每年均有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位居前3位的是加方乡(74.22/10万),古寨乡(73.95 /10万),里当乡(45.08 /10 万),不同乡镇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85,P<0.001);男女性别比为 1.02∶1,发病年龄集中在 40~60 岁之间(41.45%),职业以农民为主(71.90%)。结论 马山县梅毒以隐性梅毒为主,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的健康宣教和干预工作,特别是已婚的外出务工且两地分居的中年农民,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有效遏制梅毒的传播和流行。
    • 王欣俞; 赵晋文; 蔡立文; 王鑫琪; 蔡礼梅
    • 摘要: 目的 基于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 NMR)筛选隐性梅毒患者血清中的特征代谢产物,从血清代谢组学角度探索隐性梅毒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在河北燕达医院就诊的24例隐性梅毒患者、2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样本,应用1 H NMR分析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将两组共计48个血清样本的代谢物浓度数据集,并转换为标准格式上传到Metaboanalyst 4.0统计分析平台,通过贝叶斯核磁信号在线处理系统进行特征代谢产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根据化合物匹配得分(score≥6)确定化合物种类.结果 48个样品经贝叶斯核磁信号在线处理系统分析,根据score≥6归属得到43种化合物,ROC分析表明,隐性梅毒患者组的左旋肉碱和甲醇强度平均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69±132 vs 483±65,1778±315 vs 279±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8,4.56,均P<0.0001),两个特征代谢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83和0.877.结论 左旋肉碱和甲醇可作为隐性梅毒患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可能为隐性梅毒相关的代谢物未来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思路.
    • 李世慎; 陈怀忠; 陈娜娜; 王兵
    • 摘要: 目的 探讨隐性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接诊的隐性梅毒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总结120例隐性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120例隐性梅毒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30~40)岁感染率较高,20岁以下人群感染率最低,隐性梅毒的主要传染途径为非婚性接触,初中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较高,已婚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婚以及离异人群,部分隐性梅毒患者合并其他性病.结论 隐性梅毒属于一类重要传染源,临床中及早检查、发现并且合理治疗在控制隐性梅毒工作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 梁军
    •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隐性梅毒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隐性梅毒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研究组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苄星青霉素联合治疗.统计对比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96.43%(27/28)大于对照组74.07%(20/27,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隐性梅毒患者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 张园园; 蔡颖青
    • 摘要: 目的 观察围术期妇科隐性梅毒患者应用保密护理联合认知干预后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81例妇科围手术期合并隐性梅毒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41例增加保密护理联合认知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密护理联合认知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妇科围手术期合并隐性梅毒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满意度.
    • 王守华
    • 摘要: 目的:研究梅毒流行特征。方法:挑选2018年9月-2019年9月某地区115例隐性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隐性梅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15例隐性梅毒患者,男性患者占比高,30-40岁年龄群体感染率偏高,不到20岁人群感染率最低,初中文化水平群体感觉率偏高,主要传播路径为非婚性接触,已婚群体感染率较未婚与离异群体要高,一些患者伴其他性病。结论:隐性梅毒属于传染性疾病,应当尽早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从而降低感染梅毒风险。
    • 马璐; 周健; 佘敏; 杨琴; 杨汶桢
    • 摘要: 目的 了解贵阳市隐性梅毒的流行趋势,为制定梅毒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阳市2009—2018年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隐性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8年贵阳市共报告梅毒病例15466例,年均发病率为35.42/10万.梅毒病例中隐性梅毒10959例,占梅毒病例总数的70.86%,年均发病率为25.10/10万.10年间隐性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6.62/10万上升到2018年的43.08/10万,年均增长23.13%.发病人群的男女比例为0.87:1,男性5094例,女性5865例,60岁以上及30~45岁人群的发病数较多(6392例,58.33%),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不详和农民为主,共计6733例(61.44%).结论 贵阳市隐性梅毒发病呈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隐性梅毒诊断培训工作,提高病例报告质量.
    • 殷俊
    • 摘要: 目的:隐性梅毒(L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方法:选取我中心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40例隐性梅毒患者设为观察组,再收取同阶段40例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比检测结果差异.结果:两组检查者CD3+、CD4+差异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CD8+比对照组高,CD4+/CD8+、CD3-CD16+CD56+、CD3-CD19+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性梅毒患者出现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情况,使用细胞免疫调节剂能够提升机体细胞免疫力,促进患者痊愈.
    • 冯雷; 吕茵茵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近2015年-2019年报告的性传播疾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了解性传播疾病特点,为预防、控制性传播疾病及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2019年报告性传播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2019年共报告性传播疾病报告374例,其中梅毒所占比例最高242例(64.71%)。男性病例225例(60.16%),女性病例149例(39.84%),男女比1.51:1。20-40岁青年206例(55.08%)和60岁以上老人72例(19.25%)相对较多。职业分布,家务及待业最多169例(45.19%)。梅毒病例中隐性梅毒最多150例(61.98%)。结论性传播疾病报告呈上升趋势,主要为梅毒。男性高于女性,20岁-40岁青年和60岁以上老年为重点人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