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逸诗

隐逸诗

隐逸诗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文史哲、青春岁月、文史知识等; 隐逸诗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晓晴、霍建波、亦木等。

隐逸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99.44%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56%

总计:179篇

隐逸诗—发文趋势图

隐逸诗

-研究学者

  • 许晓晴
  • 霍建波
  • 亦木
  • 何潇潇
  • 卞良君
  • 张志勇
  • 张轶芳
  • 李佳
  • 李莉
  • 漆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林立
    • 摘要: 谢榛,"后七子"之一,明代山人。一生创作较多隐逸诗歌,其中"萝"是出现最多的意象,共有萝岩、云萝、青萝、松萝、烟萝、薜萝、萝衣等种类。作为物象与情感的连接,"萝"是谢榛归隐情怀的代言,也是就"情景交融""景媒情胚""虚景实情"等诗歌理论的演绎。谢榛在隐逸诗中表现出山人的忧虑与挣扎,是明中期山人生存与精神困境的写照。同时,萝承载着他的情景论诗学与柔性诗风,极具个人特色。
    • 朱向东
    • 摘要: 明朝余干人胡居仁,身兼理学家、教育家、隐逸者于一身,在明初的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诗歌创作受明初文化、知识分子政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学精神的影响,整体内容呈现两种倾向:一为隐逸诗,有“北窗闲客在羲皇”的抒发性情,也有“肃然起坐正衣冠”的“敬中有乐”。二为理学诗,理学的渗透使其多表达文道妙契的热忱与对圣贤之学的执着;同时作为教育家,其为人之师的儒者心态则呈现了警示说教的特点。此两类诗总体呈现出自然醇正的风格。
    • 景遐东
    • 摘要: 若耶溪是唐诗中的重要地理意象,泛舟若耶溪是唐人游历会稽的重要活动。唐诗若耶溪书写,集中于绿水青山、草绿花香、鸟兽徜徉的自然之美,为江南山水景观书写的代表;唐人写若耶溪又多写溪边佛寺,并将之比作桃花源,寄托理想禅修与世外仙境之志。若耶溪宴集赋诗也是唐代江南颇具影响的文学活动。若耶溪题材的山水与隐逸诗具有清幽秀美、宁静淡雅的风格。明清以来江南山水文化的一些基本特质在唐诗若耶溪书写中开始凸显。
    • 林玉洁
    • 摘要: 前人以"冲澹闲适,有类陶韦"的风格评价林大钦的诗风及其与陶诗的关系.通过对林大钦诗歌中陶诗的引用和陶渊明在诗中形象的分析,认为林大钦对陶诗隐逸诗歌的继承更多体现在隐居山林以全其志的出处选择,同时也延续了陶诗中的豪逸之气.其不同之处也较鲜明,林诗偏爱孤寂幽深的意象,背后是与世抗争的勇气、遗世独立的风姿的交融,体现了二人对道的不同体认.
    • 卢晓河
    • 摘要: 范仲淹并非隐士,也从未隐居,他自称"儒隐",在地方为官也有"吏隐"思想的流露.他无论居于朝廷还是离京外仕,无论参政还是贬谪,均有诸多诗篇表现了山水隐逸之情.宋型文化造就了士大夫在"出"与"处"之间界限的模糊感,外仕为官、治世济民亦不忘徜徉山水、寻仙访道,诗意人生似"出"又似"处",既实现了儒家拯世济众的理想,又不忘世外山水情致的体味.宋代文士对待生命的豁达之态,尤其在面对现实、表现苦难哀伤情绪时,独具宋人特质.范仲淹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没有失意之愤,只有潇洒超逸的旷达意趣,表现出的开阔胸襟体现了他志尚高远的精神境界,是儒、道思想相融的结果,也是宋型文化影响的必然产物.
    • 贾君琪; 苗菁
    • 摘要: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他的一生无疑是儒家思想和积极入世精神占主导地位,但异族统治的艰难处境、兵戈不息的战乱环境、佛道思想的不断濡染等都是促使其隐逸心态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多有对古代及同时期隐者的歌吟与倾慕.厌恶战乱生活、热爱山水田园和向往佛道境界是元好问的隐逸诗的三个主题;意象繁富、巧用对比、卒章显志是其隐逸诗的鲜明特色.
    • 摘要: 该书作者戴维·亨顿(David Hinton)是美国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他沉浸在杜甫、李白、王维等中国诗人的诗歌里,以翻译山水诗而闻名,这些译诗皆收录在《以山为家:古代中国的隐逸诗》里。他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首位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部哲学典籍《论语》《孟子》《道德经》和《庄子》独自全部译成英语的西方翻译家。作者认为,禅是中国本土精神哲学道教的一种延伸,同时受到佛教影响。不过,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抽象感性,禅植根于朴实的、基于经验的感官认知。作者在对禅的探索中,将其描绘成热烈而狂热的实践,渴望取得深刻的生态解放,即实现人的感官同自然风景及宇宙的和谐统一。本书每章内容都探讨了禅的核心思想,包括冥想、专注、感悟、觉醒。此外,作者还揭示了,正是因为中国禅宗在经日本传至西方的过程中精髓有所遗失,导致中国古代对禅的这种原始理解和实践在当代美国禅宗中几乎消失殆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