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雷电流

雷电流

雷电流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86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建筑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6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90454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气象研究与应用、电瓷避雷器、电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2015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2015输变电年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雷电流的相关文献由1914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学玲、陈景亮、孙晋茹等。

雷电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6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90454 占比:99.49%

总计:90921篇

雷电流—发文趋势图

雷电流

-研究学者

  • 姚学玲
  • 陈景亮
  • 孙晋茹
  • 王建国
  • 蔡力
  • 李祥超
  • 何金良
  • 周中山
  • 张波
  • 陈水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章日欣; 项宇锴; 林昌榕; 翁先福; 冯霖
    • 摘要: 电力系统遭受雷击导致的跳闸事故是当前电力系统运行中的主要故障之一,对雷电流进行精确的测量是研究雷电特性以及分析雷击跳闸事故的重要路径和前提。针对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频带窄、易饱和、难以对雷电流进行有效测量等特点,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雷电流测量用无磁芯电流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将6个传感器均匀安装在一个圆形印刷电路板上,搭建了用于测量雷电流的圆形阵列,并利用一种基于对小部分磁场测量的数字处理算法,减小了圆形阵列的串扰误差,设计并研制电流传感器样机测量结果与实际电流相近,证明了该无磁芯传感器具有频带宽、灵敏度高、线性度好、抗饱和能力强、测量电流范围宽等优点。
    • 胡长鹏; 黄国健; 李中兴; 何振亚
    • 摘要: 在雷击风力发电机组时,利用雷电流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可保障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首先,介绍雷击风力发电机组放电的全过程及雷电流在风力发电机组的传播路径;然后,设计一套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雷电流监测系统;最后,第三方测试机构对该监测系统进行2类模拟典型雷电流特性的瞬态冲击电流监测性能测试,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测试结果表明,该监测系统适用于风力发电机组遭受雷击时的雷电流监测,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 赵海龙; 霍美屹; 庞松岭
    • 摘要: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雷电活动频繁,海南岛年均雷暴日数平均在130天左右,雷电是造成电网故障的重要原因。研究分析雷电活动特性对电网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海南电网雷电定位系统2011年~2020年这10年时间理监测的雷电数据,统计分析出海南岛的雷电活动特征。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雷电流强度分布和极性分布,分析得出了海南岛雷电活动年际变化、月际变化、空间分布以及雷电强度变化特征。海南岛雷电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南部和东部地区更为活跃,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活跃,雷电流幅值主要集中在0~20 kA的低幅值区间。
    • 周蜜; 赵伟翰; 秦锋; 王建国; 范雅蓓; 蔡力; 樊亚东
    • 摘要: 光学手段进行雷电流电弧光辐射强度探测过程中,光强波形往往会出现畸变。利用高压实验室内冲击电流发生器模拟产生回击和连续电流两种雷电流分量,分别流过石墨电极构成的空气间隙,探究了不同电极形状和不同电极烧蚀程度下的电弧形态差异,使用通道光强探测系统同步观测电弧通道对应光辐射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平面电极相较于曲面电极更容易产生扭曲的电弧,电极表面烧蚀也会扩大电弧通道的扭曲程度,这种形态的扭曲导致了光辐射强度波形产生畸变,具体表现为模拟回击电流光强波形中出现“驼峰”和幅值波动,以及模拟连续电流对应光强波形在平坦期向下凹陷。本文对雷电流光辐射强度观测的畸变波形成因进行了阐释,为提高光学测量手段精确性、进一步掌握雷电流发展过程和相关参数提供了依据。
    • 王伟; 张轶夫; 韩春城; 王伟达
    • 摘要: 为了给高压输电线路防雷工作提供参考数据,掌握雷击灾害作用于线路时的雷电流特征,提出基于云计算的高压输电线路雷电流自动监测方法。根据高压输电线路的组成结构与电流传输原理,构建高压输电线路等效模型。优化电流传感器设备,安装在高压输电线路模型中的测点位置上,利用云计算技术自动识别实时采集电流的类型,计算雷电流有效值、雷电流量等监测指数,得出高压输电线路雷电流的可视化监测结果。通过与传统监测方法的对比得出结论:优化设计方法的在雷电流量和幅值两个方面的监测误差分别降低了2.86kA和2.48kA,同时扩大了监测范围。
    • 刘岩; 徐芬; 郑媛媛; 张蕾; 杨美荣; 慕熙昱; 梅海霞
    • 摘要: 闪电活动对于强龙卷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闪电定位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ECMWF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典型强龙卷风暴中地闪的时空演变、雷电流强度及正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闪主要发生在组合反射率因子≥30 dBZ的区域内,龙卷发生期间,地闪活动减弱且较为分散。不同龙卷风暴的地闪频次差异较大,这与风暴中上升气流的强度有关;当地闪频次从峰值降至最小值期间,龙卷及地,两次过程中地闪频次峰值分别提前龙卷发生约33 min和28 min。同时,龙卷及地之前,地闪会出现连续多次闪电跃增;龙卷等级越强,正地闪表现越活跃,特征越明显,在江苏盐城阜宁龙卷发生期间,还出现了地闪极性从正地闪主导向负地闪主导的反转;两次龙卷风暴雷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但均小于历史平均值,地闪发生愈频繁的龙卷风暴,对应的雷电流强度值愈小。
    • 蔡力; 胡强; 徐志凌; 汪进锋; 王建国
    • 摘要: 为了研究引雷至配电线路雷电流波形特征,开展了国内首次10 kV配电线路火箭引雷试验,成功触发26次闪电,其中包含回击闪电20次,总回击数120次,每次闪电平均包含6次回击,一次雷击过程回击次数最多高达13次。一次典型雷电流波形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IS)、回击(RS)和M分量。IS的平均电流、转移电荷、持续时间的几何平均值分别是56.2 A、15.0 C、267.1 ms;RS的峰值电流、10%~90%上升时间、1 ms转移电荷、回击间隔时间的几何平均值分别是16.4 kA、0.6μs、1.1 C、41.9 ms;M分量的峰值电流、10%~90%上升时间、转移电荷的几何平均值分别是0.4 kA、119.8μs、0.08 C。IS转移的电荷远大于单个RS转移的电荷,甚至大于IS后续所有回击转移电荷之和。每次回击平均包含1.5个M分量,一次闪电事件中M分量转移的电荷约为回击转移电荷的11%。雷电流波形数据对电力系统尤其是配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设计有帮助。
    • 崔椿洪
    • 摘要: 通过对配电网雷击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罗氏线圈的雷电流监测与定位系统,系统利用罗氏线圈电流传感器通过对接地线的耦合实现对雷击闪络过程中流入接地线的雷电流的测量,然后利用4G网络将雷电流大小和监测装置编码上传到监控平台,监控平台利用所构建的雷电流监测装置的编码和杆塔的对应关系,实现对配电网雷击点的可靠定位。
    • 周蜜; 丁文汉; 王建国; 蔡力; 樊亚东
    • 摘要: 传统回击模型认为回击从地面始发往云层发展,最新针对闪电连接过程的观测事实表明,闪电的先导连接过程发生在地面以上高度,先导连接后闪电连接高度处会产生上行回击电流和下行回击电流,并沿通道分别向云层和地面发展.该文提出考虑闪电连接高度的回击发展模型,计及在连接高度处的回击电流双向传输模式,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距闪电通道不同距离(50km、5km、50m)的地面电场.结果发现,地面电场波形受回击电流波前陡度的影响,下行回击的存在可能导致电场强度波形在上升阶段出现尖锐的初始尖峰.用电场初始尖峰过冲百分比来描述电场尖峰过冲程度,进一步分析连接高度、回击电流波前陡度和下行回击速度对电场初始尖峰过冲程度的影响,发现随着闪电连接高度的增加,电场初始尖峰过冲增大,持续时间增加;回击电流波前陡度增大,电场初始尖峰过冲增大;下行回击速度增大,电场初始尖峰过冲增大,但持续时间缩短.10m内较低闪电连接高度下,波前陡度为20~60kA/μs的电流在下行回击速度大范围变化下,电场强度波形中无明显初始尖峰.相比传统回击发展模型,考虑闪电连接高度回击发展模型的地面电场计算结果与观测事实更吻合,揭示了闪电连接高度对地面电场初始尖峰形成的影响机制.
    • 谢雪芳; 熊志金
    • 摘要: 为了模拟变电站接地网及组合电器外壳在雷电冲击下的暂态特性,基于场路耦合思想,提出雷电冲击下接地网支路的π型分布参数模型和组合电器外壳的暂态模型.基于某220 kV变电站,建立组合电器外壳与接地网暂态联合仿真模型,以1.2μs/50μs雷电流作为注入波,得到组合电器外壳与接地网的暂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接地网边节点的暂态电位比内部节点大,接地网各节点电位的波头时间分布在2~4μs;组合电器外壳最大暂态电位出现在C相进线套管与组合电器外壳连接处;接地网电位波头时间与组合电器外壳暂态电位波头时间基本一致;接地网支路电流大小随着与雷电流注入点的距离增大呈递减趋势;接地网电流消散时间分布在200~400μs,远大于电位消散时间,离注入点越远消散时间越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