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预防和防护用药

预防和防护用药

预防和防护用药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专利文献268978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中国防痨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等; 预防和防护用药的相关文献由426位作者贡献,包括高磊、夏愔愔、姚晶等。

预防和防护用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68978 占比:99.96%

总计:269087篇

预防和防护用药—发文趋势图

预防和防护用药

-研究学者

  • 高磊
  • 夏愔愔
  • 姚晶
  • 张怀庆
  • 张慧
  • 成诗明
  • 李智红
  • 詹皓
  • 韩志英
  • 顾凯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摘要: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直接手段,也是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End TB)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国如何通过开展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的预防干预,实现结核病发病率快速下降的目标,值得探讨.其中,准确掌握我国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负担和流行特征是讨论策略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在缺乏全国范围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背景下,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全国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为辅助变量,利用多中心的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和小样本空间统计模型,开展了全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的估算.结果 显示,2013年我国5周岁及以上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18.1%(95%CI:13.7%~22.4%);15周岁及以上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20.3%(95%CI:15.6%~25.1%),呈现随着年龄升高而增长的趋势,同年龄段内男性高于女性.领域内专家针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广泛论证并形成了《全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估算专家共识》,以供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 高磊; 辛赫男; 张浩然; 赵雁林; 王劲峰; 成诗明; 金奇; 刘剑君; 张慧; 胡茂桂; 徐成东; 夏愔愔; 李涛; 陈伟; 何翼君; 曹雪芳
    • 摘要: 目的:估算全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我国结核病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综合2013年多中心的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和20132019年全国各县(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等多源数据.基于三位一体空间统计框架利用纠偏空间统计推断模型(Biased Sample Hospital based Area Disease Estimation.B-SHADE)估算全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利用交叉验证法和两个新增研究现场的调查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2013年.我国5岁及以上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18.08%(95%CI:13.73%~22.42%);15岁及以上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20.34%(95%CI:15.63%~25.06%).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男性潜伏感染率[24.02% (95% CI:18.27%~29.77%)]高于女性[16.91%(95%CI:12.13%~21.70%)].B-SHADE模型对两个新增验证点估计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95%.结论:基于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B-SHADE的全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估算填补了近年来相关全国性数据的空缺,将为我国适时加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重点人群预防干预、完善"预防为主"的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依据.
    • 马艳; 陆伟; 高磊; 初乃惠; 周林; 成诗明
    • 摘要: 当前,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下降缓慢,给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20年估算全球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近20亿,在无预防性治疗干预情况下,其中有5%~10%的感染者在一生中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在结核病高危人群中发病率更高。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号召推广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的预防干预,以实现结核病发病率快速下降的目标。笔者就LTBI流行和预防性治疗的现状、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筛查方法、干预和管理建议等进行论述,为制定我国LTBI干预和管理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
    • 杨震; 雷囡; 赵飞; 何艳萍; 林娜; 张治国
    •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大学新生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况,对其进行预防性治疗并随访结核病发病情况,为昌平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5—2018年对昌平区9所高等院校的97648名入学新生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TST试剂采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对单纯性PPD强阳性者5769名给予预防性治疗;根据PPD结果及预防性治疗情况分为4组(PPD强阳性预防性治疗组、PPD强阳性未预防性治疗组、PPD阳性组、PPD阴性组)随访观察4年肺结核发病情况,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97648名入学新生PPD强阳性率为6.01%(5873/97648),2015—2018年入学新生PPD强阳性率分别为7.68%(1919/24974)、6.08%(1422/23371)、5.64%(1420/25196)和4.61%(1112/24107),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274,P<0.01)。随访4年,PPD强阳性未预防性治疗组肺结核发病率为495.77/10万(17/3429);PPD强阳性预防性治疗组肺结核发病率85.47/10万(2/2340);PPD阳性组肺结核发病率为40.63/10万(7/17230);PPD阴性组肺结核发病率为29.52/10万(22/74530)。PPD强阳性是结核病发病的危险因素(HR=16.83,95%CI:8.94~31.70)。PPD强阳性学生中,预防性治疗是结核病发病的保护性因素(HR=0.17,95%CI:0.04~0.75)。结论:对PPD强阳性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对控制学校结核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 房玉丽; 麻媛媛; 何海燕; 陈亭; 付晶晶; 朱京慈
    • 摘要: 目的旨在调查我国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的实施现状,并分析差异及其原因。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采用自行编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对全国89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和临床医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10个条目)和STBI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情况(18个条目)两部分。结果最终996名医护人员完成了问卷调查。医护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对STBI患者的胃肠功能和喂养不耐受风险进行评估,其中,胃肠症状(85.0%)和损伤严重程度(71.4%)为最常使用的评估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工作中肠内营养应用方式多样,大多数于24~48 h内开始肠内营养(61.5%)、初次肠内营养采用鼻胃管插管(91.2%)、操作时床头抬高30°~45°(89.5%)、持续泵入(72.9%)、肠内营养液温度38~40°C(65.5%)、使用注射器测量胃残留量(93.7%)、每4 h评估1次胃残留量(51.5%)。临床较多使用的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预防策略包括:使用胃肠促动药(73.3%)、灌肠(73.6%)、益生菌(79.0%)、抗酸药(84.1%)和非营养液(65.6%)。结论临床护士和医生对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应用预防策略持积极态度。然而一些已被证实可有效改善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的技术及方法尚未及时、广泛应用于临床。建议管理者、研究人员、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加强合作,探索适用于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的有效和标准的预防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患者肠内营养的有效性,切实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 卢鹏; 王荣; 刘家松; 刘巧; 丁晓艳; 陆伟; 竺丽梅
    • 摘要: 目的:探寻在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中应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ing,TST)诊断需要预防性服药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的硬结平均直径临界值。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选取江苏省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学校结核病疫情的2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63名。对研究对象同时进行TST和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检测,以QFT检测结果为参照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来确定TST检测学校人群中需要预防性服药的LTBI者的硬结平均直径临界值。结果:163名受试者中,QFT检测阳性者79例(48.5%),QFT检测阴性者84名(51.5%)。TST中度阳性者132名(81.0%),其中,QFT检测阳性者62例,阳性率为47.0%(95%CI:38.3%~55.6%)。在163名研究对象中,以QFT检测结果为参照标准,TST检测硬结平均直径为12.5 mm时诊断需要预防性服药的LTBI者的价值最高,敏感度为38.0%(95%CI:27.3%~49.6%),特异度为82.1%(95%CI:72.3%~89.6%),曲线下面积(AUC)为0.621(95%CI:0.542~0.696);在132名TST中度阳性者中,以QFT检测结果为参照标准,TST检测硬结平均直径为12.5 mm时诊断需要预防性服药的LTBI者的价值最高,敏感度为25.8%(95%CI:15.5%~38.5%),特异度为87.1%(95%CI:77.0%~93.9%),AUC为0.572(95%CI:0.483~0.657)。结论:在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中,如果在一个班级发生3例及以上结核病病例或者TST中度阳性率或者强阳性率远高于本地区正常范围时,应该重视TST中度阳性的人群。
    • 李果; 徐华; 敬明燕; 王鹏; 范庞双; 胥理萍; 胥春梅; 罗英; 庞先琼
    • 摘要: 目的了解某县结核潜伏感染者对预防性治疗的接受意愿,分析拒绝预防性治疗的原因,并对相应的改进策略做出初步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某结核病定点医院被确定的结核潜伏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预防性治疗接受意愿的问卷调查。对影响接受意愿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拒绝预防性治疗的原因。结果在84例结核潜伏感染者中,25例(29.76%)接受预防性治疗。结核病和结核潜伏感染相关知识得分≥6分者更可能接受预防性治疗(OR=5.460;95%CI:1.436~20.762)。拒绝预防性治疗的原因主要包括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害怕用药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以及结核病防控知识不足等。改进管理策略后预防性治疗接受率由29.76%提升至4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核潜伏感染者对预防性治疗的接受意愿不高,其接受意愿受结核病和结核潜伏感染相关知识得分的影响。采取将传统线下健康宣教与互联网线上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新策略将有助于提高预防性治疗的接受度。
    • 曹雪芳; 何勇鹏; 高磊
    • 摘要: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合并感染以及结核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加强对MTB/HIV双重感染人群MTB的感染控制及结核病的预防干预,对于两大传染病的防控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针对HIV/AIDS人群MTB感染现状和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我国HIV/AIDS人群开展结核病防控亟待加强的重点内容和工作思路。
    • 李京; 何金戈; 李婷; 李运葵; 高文凤
    • 摘要: 目的: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AIDS“1+M+N”网底模式的基础上,评价结核病加强管理模式对当地结核病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凉山州布拖县木尔乡、九都乡和特木里镇(简称“两乡一镇”)管理的,经知情同意后的688例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同时进行结核病可疑症状筛查、胸部X线摄影检查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对确诊的利福平和异烟肼敏感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案为2H-R-Z-E/4H-R(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对确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且符合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条件的HIV/AIDS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采取单用异烟肼方案,疗程为6个月。对研究对象和医务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应用结核病加强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分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抗结核治疗转归和LTBI者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转归情况。结果:688例研究对象中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15例(16.7%),其中,91例(79.1%)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纳入治疗。纳入治疗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成功治疗者有86例(94.5%)。符合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者共565例,其中,453例(80.2%)实施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者纳入服药组,其余112例(19.8%)纳入对照组。服药组完成治疗413例(91.2%)。经2年随访,服药组发病率为0.7%(3/453),对照组发病率为1.8%(2/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2,P=0.256);预防性抗结核治疗保护率为62.9%(1.1%/1.8%)。面对面访谈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当地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居民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配合程度不一,有症状的患者配合,无症状者并不配合;对HIV/AIDS患者中的确诊结核病者和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LTBI者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部分被调查者对个人信息较为敏感,对本地区调查人员有抵触情绪。结论:基于凉山州AIDS“1+M+N”网底工作模式的结核病加强管理模式,可强化“县-乡-村”医疗机构职责,拓宽基层结核病管理人员范畴,进一步提高患者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当地结核分枝杆菌合并HIV感染者抗结核治疗成功率,提高HIV/AIDS患者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覆盖率和完成率。
    • 姚旭; 张慧; 吴成果; 龚德华; 要玉霞; 张灿有; 徐彩红; 夏愔愔; 陈卉; 成君
    • 摘要: 目的 了解处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态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对12周预防性治疗方案的服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8月30日至2020年7月30日"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潜伏感染干预技术研究)中,经知情同意纳入的989例,年龄5?64周岁应该完成服药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服药记录、不良反应及提前终止服药等信息.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密切接触者服药情况的因素.结果 989例密切接触者中,有905例完成服药,服药完成率为91.51%.在未完成服药的密切接触者中,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拒绝继续服药"(41例,48.81%)和"不良反应"(31例,36.90%),中断服药主要发生在服药后的前2个月(72例,85.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50~64岁者(OR=3.71;95%CI:1.72?8.02)、吸烟者(OR=1.79;95%CI:1.02~3.13)和所在县(区)负责预防性服药的机构为定点医院者(OR=4.51;95%CI:1.91?10.65)更容易发生中断服药.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对12周预防性治疗方案的服药完成情况整体较好,但是密切接触者在服药早期易发生中断服药和不良反应,其服药完成率受年龄、吸烟和所在县(区)负责预防性服药的机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