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质疏松性

骨质疏松性

骨质疏松性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41931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外医疗、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七届全国骨质疏松及代谢性骨病学术会议、2009年全国骨与关节损伤新技术研讨会、2006年骨科新进展研讨会等;骨质疏松性的相关文献由895位作者贡献,包括史晓林、李俊、叶红等。

骨质疏松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1931 占比:99.92%

总计:442303篇

骨质疏松性—发文趋势图

骨质疏松性

-研究学者

  • 史晓林
  • 李俊
  • 叶红
  • 徐冠华
  • 王玲玲
  • 顾海燕
  • 侯炜
  • 侯翰涛
  • 冯大军
  • 冯建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辉; 吴启梅; 刘融
    • 摘要: 背景:骨填充网袋植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从手术时间、骨水泥侧漏情况、术中人员受辐射次数等方面考虑,选择单侧入路更佳,但没有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单侧与双侧骨填充网袋植入的效果,缺乏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持。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入路植入骨填充网袋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①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单侧和双侧入路植入骨填充网袋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400 N竖直向下的加载力和7.5 N·m弯矩载荷作用时,对比两组4种工况下胸腰段整体有限元模型的位移和应力变化。②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普仁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9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接受单侧入路植入骨填充网袋治疗49例,接受双侧入路植入骨填充网袋治疗5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率、目测类比评分和脊柱侧弯角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有限元模型:两入路组在轴向、前屈、左侧弯和左旋转状态下的最大位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轴向、前屈、左侧弯和左旋转状态下的最大应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临床试验:单、双侧入路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2%,16%,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与脊柱侧弯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从生物力学和临床疗效角度来讲,单侧入路植入骨填充网袋较双侧入路植入骨填充网袋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更佳。
    • 李友文; 郑兴平; 曾建洪; 陈渝
    •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二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中期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63例)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52例),术中记录骨折椎体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12周进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及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研究得到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椎体后凸成形组的骨水泥用量多于椎体成形组(P0.05);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低于椎体成形组(P0.05);④术后12周时,骨水泥渗漏组术后疼痛、伤椎Cobb角及步态参数与非骨水泥渗漏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相较于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在治疗后早期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镇痛效果,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
    • 李友文; 郑兴平; 曾建洪; 陈渝
    •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二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中期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63例)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52例),术中记录骨折椎体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12周进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及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研究得到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椎体后凸成形组的骨水泥用量多于椎体成形组(P0.05);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低于椎体成形组(P0.05);④术后12周时,骨水泥渗漏组术后疼痛、伤椎Cobb角及步态参数与非骨水泥渗漏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相较于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在治疗后早期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镇痛效果,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
    • 周晓祥
    • 摘要: 目的:观察10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标准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于东台市中医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为主要实验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53例以及对照组53例。实验组采用标准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穿刺骨水泥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两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评估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标准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作为优先选择,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王志坤; 李再学; 张贤森; 冯庆裕; 谢文伟
    •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保守治疗极重度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52例极重度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行PVP 25例(PVP组),保守治疗27例(保守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伤椎前后缘高度、后凸角、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活动能力。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6 d和随访期间PVP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VAS评分、ODI、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极重度压缩性骨折与保守治疗比较能快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功能。
    • 吴刚
    • 摘要: 目的探讨接骨一号汤剂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江西省宜黄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接骨一号汤剂的术后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骨密度、血液生化指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在术后1~3个月患者的腰椎骨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NLR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骨折痊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较短(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接骨一号汤剂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体内相关指标,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罗富琼; 丁静雅; 舒宏; 刘真; 莫尤丽; 黄世春; 李思齐; 邓春颖
    • 摘要: 目的运行骨折联络服务(FLS)初期,调查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管理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该院骨科出院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00例,通过FLS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分析骨科医生在患者实验室检查、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现状。通过自制医务人员骨质疏松认知调查表对30名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不全面且检查率低;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53例,占比26.5%;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率低,占比2.5%。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症诊治的规范流程认知不足。结论借助FLS通过骨质疏松多科协作管理模式,规范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管理,能有效预防二次骨折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节约医疗费用。
    • 陈永杰; 谭伦; 张红庆; 翁贞; 罗显红; 焦胜; 吴明鑫; 彭育; 邱进彪; 李逸麟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椎弓根(单侧/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两组均接受传统椎体成形术,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B组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术后恢复、并发症等。结果: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X线照射次数均比B组低(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ODI、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单侧入路手术创伤较小,X线暴露时间较短。
    • 余征
    • 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应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阶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且有助于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与伤椎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谢碧燕; 陈小燕
    • 摘要: 目的:分析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锥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骨科接受PKP治疗的192例单节段OVCF患者,在随访周期内,根据是否有邻近椎体再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n=31)和未骨折组(n=161),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锥体再骨折影响因素。结果:192例PKP术后OVCF患者,随访期内发生邻近锥体骨折31例(16.15%),再骨折患者中,原发骨折位为胸椎15例(48.39%)、腰椎16例(51.61%)。再骨折组骨密度T值低于未骨折组,随访期间外伤率、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高于未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随访期间外伤、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为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OR=3.090、1.061,P<0.05),骨密度T值为保护性因素(OR=0.525,P<0.05)。结论:单节段OVCF行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较高,随访期间外伤、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骨密度T值均为其影响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