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仪式传播

仪式传播

仪式传播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风俗习惯、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11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青春岁月、新闻世界、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安徽省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等;仪式传播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明、罗彬、刘敬等。

仪式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2.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112 占比:97.91%

总计:7264篇

仪式传播—发文趋势图

仪式传播

-研究学者

  • 刘建明
  • 罗彬
  • 刘敬
  • 刘然
  • 张慧霞
  • 徐爱华
  • 揭其涛
  • 曾伟
  • 王擎
  • 王春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琰
    • 摘要: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 夏秋悦; 陈红梅
    • 摘要: 针对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央视科教频道的《考古公开课》打破了惯用的录播形式,连续四天全程直播报道三星堆的最新考古发掘情况。在叙事层面,它展现出了传统的电视访谈与现场直播相结合、叙事空间多重转换等融媒体视频直播的特征;在影像层面,技术的赋能使此次考古直播带给观众更加细致、多元的视听感受,影响了观众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感知和对其意义的理解;在语言层面,体现出考古知识的专业性,以及内容与结构上的多重对话性特征;从价值层面来看,此次考古直播呈现出鲜明的情感凝聚和文化认同的仪式传播特征。
    • 刘一广
    • 摘要: 仪式是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甚至从本质上来说,仪式就是文化的展演形式。仪式传播场域的变迁、仪式环节的拓展,都会对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章以壮族的“三月三“”龙母节”等节日仪式为例,对仪式活动的变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传播展开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各种节日的仪式步骤不断增加、内容不断被填充,在政府、外界公众的介入下,节日仪式传播场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文化传播空间也不断由带有私密性的族群共同体空间向社会公共空间转向。仪式的拓展,让撷取族群文化精华进行文化的融合性传播成为现实,并由此生产出了体系完备、范式新颖的文化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种节日的仪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根本的文化内涵依然保持不变,这符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
    • 李春阳; 王庆军; 俞鹏飞
    • 摘要: 运用仪式传播理论,以从现场到媒介为总体研究思路,对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进行剖析后,认为: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包含两种仪式和两个传播场域,其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功能体现在:现场仪式的组织安排彰显国家意识、象征性符号的所指承载国家意义、媒介话语的叙事策略激发国家想象。研究提出:在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建构国家认同时,形成了“现场-媒介-拟态-意义-受众”等几个相关联环节组成的文化机制结构系统。具体来讲,足球世预赛仪式现场建构了国家认同的神话符号系统,在“套层观证”效应下进入到仪式化传播场域,并经由媒介组织采用拟态环境、编码等策略对其加工后,把具有国家认同的象征符号传达给卷入媒介仪式的受众,而人们通过对集体记忆的调取,最终实现对“想象的共同体”的精神意象。
    • 詹小美; 赵晓营
    •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生产,指涉以过程性仪式这一空间文本为视觉对象的共同体意识话语生产和认同建构。“七一庆典”表征之维的符号修辞结构,以空间选择的符号意指、空间符码的观看之道、空间符码的音声体系,组构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结构;非表征之维的具身实践,以代表性和全民性相统一的主体参与、程序性和叙事性互构的过程情节、具身性和沉浸性集聚的身体姿态,进行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展演;统合表征与非表征双维共振的修辞功能,以叙述性、调节性、表意性话语的运用,在情感、精神、价值空间的仪式展演中强化“五个认同”。
    • 黄露; 杨敏
    • 摘要: 20世纪初,粤剧成为革命党的革命宣传工具,对于唤醒东南亚华人的民族意识、凝聚东南亚华人的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粤剧形式的创新是其能够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粤剧仪式所具备的文化内聚力是其能够唤起并巩固东南亚华人民族认同的根本原因。粤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聚力,从乡土仪式逐渐发展为族群标识,即从以地缘为依据来确认来自同一地区的华人的共同身份,构建社群共同体,发展到以民族身份为依据来构筑共同的民族想象,唤起并巩固民族认同,凝聚全体华人的力量。这使东南亚华人的关注边界由“乡土”延伸到“民族”,身份认同从“乡土认同”转变到“民族认同”。
    • 马岚; 杨立川
    • 摘要: 血社火作为传播民俗,传播形态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从原始仪式性向现代表演性传播形态转变。通过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血社火传播的意义空间,为参与主体提供了一种文化认同。通过脸谱、道具、表情等象征性符号的聚合,形成具有共同情感体验的大众对于文化共享、修正和维系的文化仪式。在仪式传播中,血社火重在传达“善”的现实意义,进而促成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维系。它作为价值观的外化形式,以传播民俗为载体,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实现现实与深层传播价值的协调统一。
    • 高丹阳; 张雯暄
    • 摘要: 电影媒介具有“物质世界的还原”属性,即电影具有记录和提示我们周围世界的功能,是对现实反映的重要载体。“我和”系列电影通过集锦式的片段叙事结构展示多元化的个体记忆,刻画时代变迁中平凡而伟大的众多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身处各地、性格迥然、经历各异,众多个体记忆的呈现拓宽了媒介记忆书写的维度;以场景深描构筑记忆之场,营造时代变迁的时空情境,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流金岁月,在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中体会历史发展;借助刻有民族烙印的仪式和重大媒介事件的再现,彰显时代变迁中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激发观众的集体自豪感和精神情感一体化认同,最终汇聚成家国一体的归属感。期冀以“我和”系列电影时代变迁的媒介记忆书写分析,回望历史征程、传承民族精神,感悟社会发展,并为我国电影的时代变迁媒介记忆呈现提供借鉴思路。
    • 韦燕柳
    • 摘要: 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以仪式传播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仪式传播在鹏垌村的表现和作用,据此得出仪式传播在乡村应用的效果。研究发现,鹏垌村通过运用标语仪式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政策,以历史仪式打造历史底蕴,挖掘饮食仪式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巧用民俗文化仪式涵养民族精神,借用媒介仪式构建宣传矩阵,成功发展成一个乡村振兴的示范村。研究表明,鹏垌村能取得现有成绩,仪式传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金兴旺; 于宗群; 刘晖; 张帅
    • 摘要: 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心灵团聚的仪式盛会,它的传播成为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催化剂。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奥运会仪式传播的时代价值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援用仪式传播理论探析疫情实况下奥运传播的时代价值。研究认为:疫情期间两届奥运会的传播为接续发展的关系,日本以独特的祭礼仪式缅怀亲友,中国以超然的设计绘制“一起向未来”的美妙画卷。奥运会的仪式传播有益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仪式的治疗作用,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与奥运文化交融,有利于普世价值观教育的传扬,有利于推动国家认同的建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