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优势渗流通道

优势渗流通道

优势渗流通道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7374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内江科技、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等;优势渗流通道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培慧、高淑玲、刘海波等。

优势渗流通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7374 占比:99.92%

总计:87441篇

优势渗流通道—发文趋势图

优势渗流通道

-研究学者

  • 韩培慧
  • 高淑玲
  • 刘海波
  • 曹瑞波
  • 王力
  • 于倩男
  • 余光明
  • 刘义坤
  • 刘向斌
  • 刘宏生

优势渗流通道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石头; 马国伟; 郎庆利; 杨棠英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开展了CO_(2)驱先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整体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但部分井见气,气窜现象严重,降低了CO_(2)驱增油效果。为了防治气窜,提高低渗裂缝性油藏CO_(2)驱波及效率,采用纳米凝胶颗粒进行调驱。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识别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并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调驱剂注入后走向及位置、调驱剂质量分数对调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耐酸耐盐堵剂纳米凝胶颗粒的封堵效果较好,该结果对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气驱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闫永帅; 霍继炜; 高宇甲; 姜彤; 张俊然; 刘江江; 朱云江
    • 摘要: 函谷关隧道工程是新国道G310(连云港—天水市)的重要连接工程,全线长1.99 km,最大埋深108 m。工程主体位于第四系黄土状粉土地层中,其上部存在一条易积水无防渗的地下暗渠。沿暗渠的潜在地下水优势渗流及其诱发的土体变形、塌陷是隧道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面临的重要挑战。鉴于传统钻探方法难以连续、全面地揭示暗渠附近渗流体系的发育特征,结合高频大地电磁法(Eh4)与实地勘察,通过获取地下介质的电阻率特性,识别遗存暗渠位置并对比其实际位置,阐明始于暗渠演化形成的优势渗流通道的分布特征。同时,揭示Eh4在识别地下潜在入渗空间或通道领域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测线4高程525 m位置出现的系列高电阻率空腔与暗渠实际位置较吻合,测线4不同高程位置处出现的2处低电阻率区Y_(1)、Y_(2)良好对应了暗渠转向处的2口人工开挖竖井,均证实了利用Eh4识别优势渗流空间的有效性;测线1、2处的电阻率随水平距离的增加产生明显波动,发育2处低电阻率区,反映了该处地下水优势渗流通道呈分叉状。无强降雨或强地表流水冲蚀下,上述Eh4识别的优势渗流体系极可能始于暗渠转向处2口人工竖井,在重力驱动下历经暗渠水流的长期冲蚀进一步延伸发育而成,威胁隧道双向工程的稳定性。这些结论对掌握地下工程地质条件非常重要,为新国道G310函谷关隧道建设的安全、稳定、可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 马奎前; 蔡晖; 高岳; 姜瑞忠
    • 摘要: 优势渗流通道发育是导致中高含水油田平面水驱不均衡和井网波及系数低的根本原因。为了准确定位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位置,指导油田下一步的稳油控水,基于储层时变数值模拟技术,从水置换油效率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流场评价指标“油通比”及流场非均质性评价指标“油通比非均质性系数”。根据油通比特征曲线在不同含水阶段的形态,结合其物理背景,划分4级流场渗流区域,实现了对油藏流场的分级评价。经过验证,流场的优势渗流通道区域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完全符合,证明了油通比流场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对渤海BZ油田开展了优势流场评价,制定流场分级调控措施政策,指导部署调剖堵水和水平井控水措施,实施后油通比非均质性系数减小5.6%,流场非均质性明显改善。该方法实现了对高含水油田优势渗流通道的定量表征。
    • 哈俊达
    • 摘要: A区块投入开发后,由于部分井区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造成注入水波及体系小,油水井之间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通过识别A区块优势渗流通道,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深度调剖时机并加以实施,有效地封堵了优势渗流通道,使后续流体转向到剩余油富集的油层,提高了驱油效率.深度调剖实施10口井,实现增油0.38×104 t,创造经济效益285.82万元.
    • 刘国超
    • 摘要: 大庆油田葡I组油层大部分已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累计采出程度57%左右,仍有40%以上的地质储量留存地下.聚驱后葡I组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综合应用取心资料、测井资料及注采动态变化资料,识别出优势渗流通道纵向上主要发育在葡I2、葡I3单元底部,平面上主要发育在河道砂体内部,且大部分平行于古水流方向.优势渗流通道厚度占10.6%,剩余储量占7.8%,吸水比例高达60.2%.为有效封堵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控制低效无效循环,自主研发具有较高弹性及强度的PPG颗粒.室内流动实验表明,PPG颗粒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能,可以进入油层深部封堵优势渗流通道.驱油实验表明,PPG/弱碱三元复合体系聚驱后提高采收率可达15.6%,较弱碱三元驱提高3.3%,节约聚合物用量28%.该研究成果可为油田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 富宇; 李滕; 郭晓萍
    • 摘要: 长期注水驱动开发,萨中开发区部分油井储层内的孔隙结构发生非均质性变化,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造成注入水长期沿着优势渗流通道无效循环,导致油田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开发效益持续下降,给油田开发剩余油带来巨大压力.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后,与同岩性油层相比,具体表现为自然电位幅度升高、微电极曲线幅度下降、深浅侧向曲线幅度严重下降等响应特征,提取测井曲线特征,并对特征进行预处理,完成学习样本、测试样本的准备.由于粒子群算法具有易实现、收敛快、并行性高等优点,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对优势渗流通道识别进行建模,进一步提高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泛化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可知,粒子群支持向量机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可较为准确地识别优势渗流通道.
    • 苑玉静; 刘义刚; 邹剑; 肖丽华; 张晓冉
    • 摘要: 从渤海L化学驱油田的地质油藏条件和开发特征出发,通过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等方法,针对L油田化学驱期间及之后出现的剖面反转、大孔道和高渗条带问题,开展了对L油田深部调剖调驱体系的优选及工艺技术参数的优化研究.分别对普通聚合物溶液、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微球、Cr3+聚合物凝胶进行全面对比分析,筛选出Cr3+聚合物凝胶作为L油田聚驱后进一步改善驱油效果的主要调驱剂;以“产出/投入”比、原油资源最大化利用为主要参考因素,确定了渤海L油田化学驱后调驱剂最佳段塞尺寸为0.2~0.4PV.
    • 刘斌; 瞿朝朝; 岳宝林; 杨志成; 张伟
    • 摘要: 渤海X油田由于平面、纵向矛盾不断加剧,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存在注入水无效循环现象.为解决此问题,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本文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对动态开发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后注入端表现为注入压力下降、注水量上升吸水剖面严重不均;采出端表现为井底压力升高、产液量产水量急剧上升、水淹严重;反韵律油藏底部剩余油更加富集;正韵律油藏顶部剩余油更加富集;渗透率级差较大时,底部剩余油富集;渗透率级差较小时,重力作用明显,顶部剩余油富集.正韵律储层不论级差大小,均为顶部层段剩余油富集;注水井与采液强度较高的油井之间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注入水沿优势渗流通道无效循环,剩余油在采液强度小的油井富集.
    • 雷霆; 倪天禄; 季岭; 王庆魁
    • 摘要: 注水开发的砂岩油藏中发育的优势渗流通道对于开发效果具有很大影响.优势通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注水低效循环,降低波及系数.提出一种改进的CRM模型,用生产动态数据来识别井间优势渗流通道.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成本低、识别结果准确的优点.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油藏中,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与其他测试方法如示踪剂和吸水剖面的测试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