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25篇,主要集中在宗教、雕塑、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9篇;相关期刊303种,包括佛教文化、敦煌研究、文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届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年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等;佛教造像的相关文献由757位作者贡献,包括阮荣春、黄春和、朱岩等。

佛教造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9 占比:90.8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79 占比:8.76%

总计:902篇

佛教造像—发文趋势图

佛教造像

-研究学者

  • 阮荣春
  • 黄春和
  • 朱岩
  • 夏名采
  • 常青
  • 王瑞霞
  • 金建荣
  • 金维诺
  • 何志国
  • 冉万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花梓骞
    • 摘要: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表现。虽然佛教是舶来品,但其对于线的运用方式体现了佛教艺术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紧密联系。这种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不但对中国佛教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蔓延到了现当代艺术当中。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艺术包容的魅力和传承的思想。
    • 罗杰尹; 崔之进
    • 摘要: 开凿于北魏的云冈石窟在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鲜卑文化习俗与汉地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云冈模式”风格,标志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开端。论文通过对云冈石窟第二期佛教人物造像衣着形式、面部表情及乐舞形象等造型要素分析,进而阐释造像艺术本土化的表征及其内在动因。
    • 洛桑加措
    • 摘要: 《造像量度经》是关于佛教造像尺度的经典,梵文译成藏文后于1742年由西番总管工布查布译为中文,收录于汉文《大藏经》。此后逐渐成为清代宫廷佛教造像的范本,成为汉地影响最为广泛的量度经典。《造像量度经》是关于佛教造像尺度的经典,由梵文译成藏文后于1742年由西番总管工布查布译为中文,收录于汉文《大藏经》。此后逐渐成为清代宫廷佛教造像的范本。文章就国内外学者对此经典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并试图拓宽该文献的研究空间。
    • 曹蕙如
    • 摘要: 20世纪末,山东青州龙兴寺考古发现了一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雕刻精美、彩绘奇特的佛教造像,尤其是佛像装饰中贴金彩绘装饰手法的使用,这在我国的佛教造像史上极为罕见,其中以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作品最受关注。文章运用图像解析法,从贴金彩绘的技法形成、特征以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对佛像中的贴金彩绘装饰艺术进行梳理。青州龙兴佛教造像不仅具备很高的史学价值,并且具备很高的艺术性,通过对贴金彩绘装饰术的深层挖掘,可以对当代的艺术再创作提供一定的审美思考。
    • 曹雅蓉
    • 摘要: 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佛教造像作为佛教的一种附庸物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佛教的本土化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佛教雕塑造像传入中国后,在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唐宋时期佛教造像具体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女性化、世俗化、中国化,本文将从这三个特征入手阐述该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
    • 郑群辉
    • 摘要: 潮汕桑浦山的岩洞寺院多达13座,其中7座中保存有佛菩萨石刻像,是广东古代佛教石刻造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甘露寺的布袋和尚像,韫玉寺和佛像岩的佛像群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甘露寺布袋和尚像造型生动,可媲美同时期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布袋坐像以及赣州通天岩布袋坐像;韫玉寺具有故事性的佛教人物雕刻非常独特珍贵,其主题应该是刻画山林高僧形象,是对唐宋隐居山林的禅宗高僧的礼敬;佛像岩人物群雕应为简版的“西方净土变”佛画。桑浦山不仅有造型奇特的岩寺,岩寺中还有不少古代石刻佛像,这是潮汕旅游资源的珍贵遗产。
    • 杜鲜
    • 摘要: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 邓启耀
    • 摘要: 佛教造像及僧侣着装,素有袒露之风。其源来自南亚传统服饰民俗、本土原生宗教传统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在空间层面,佛教造像传入中国时,呈现出跨界传播的几大空间脉象,分别有不同在地化的变服从俗;在时间层面,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跨越不同社会政治主导的时代,经历了无数变故;在文化心理层面,佛教还要跨越不同地域及多民族文化传统和观念意识方面的心界,与不同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不断互动。佛衣的袒饰与严妆,折射了佛教传入中国时,多民族跨文化交融及演化的某些情形。
    • 李妮娜; 杨学勇
    • 摘要: 石窑店石窟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屯里镇王家河村南309国道北侧的山崖上,由一座中心塔柱窟和两座三壁三龛窟组成。造像以较为常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为主。通过分析石窑店石窟造像风格特点,并与其他地区造像进行对比,推断石窟年代为北朝晚期至隋代。石窑店石窟反映了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发展、窟龛形制的演变与吉县地区佛教传播的情况,为研究临汾地区中古时期的佛教发展与艺术传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李苗
    • 摘要: 莲花图像是佛教美术中的典型形象。以龙兴寺造像装饰纹样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图像学、类型学等方法,总结概括龙兴寺造像中莲花图像的来源及内涵,并对其样式及应用时间进行分析,探究佛教与本土艺术融合后所具有的造型特点和时代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