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保水采煤

保水采煤

保水采煤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7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水利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17646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地下水、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陕西省煤炭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等;保水采煤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范立民、蒋泽泉、马雄德等。

保水采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7646 占比:99.90%

总计:217867篇

保水采煤—发文趋势图

保水采煤

-研究学者

  • 范立民
  • 蒋泽泉
  • 马雄德
  • 张东升
  • 马立强
  • 李涛
  • 范钢伟
  • 许家林
  • 张世忠
  • 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磊; 杨斯亮; 车晓阳
    • 摘要: 烧变岩是陕北浅埋煤层上覆的重要含水层之一,烧变岩水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水源,同时也是河谷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科学评价烧变岩含水层富水性,有利于保护生态水资源与矿井安全。以红柳林井田为例,根据原岩烧变程度不同,将烧变岩分为类熔岩、烧结岩和烘烤岩3大类。研究区各煤层烧变岩分布面积3.07 km^(2),烧变岩泉6处,泉流量0.014~6.984 L/s。根据烧变岩泉流量、钻孔单位涌水量、瞬变电磁物探综合成果,将烧变岩含水层富水性分为中等—弱类型。结合研究区内的烧变岩分布和富水特征,给出了烧变岩水的防治措施建议。烧变岩水尽管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但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煤炭开采在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同时也应尽量对烧变岩水进行保护。
    • 米艳飞; 赵金花
    • 摘要: 隆德煤矿北部区红土厚度较薄甚至部分区域红土缺失,基岩厚度较薄,2-2煤层采用传统垮落法开采,对地下水影响较大,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故而隆德煤矿采取限厚、充填保水采煤方案。根据限厚、充填保水开采方案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分析,导水裂隙带均发育至正常基岩,未波及至松散沙层。通过采用“大井法”“水平廊道法”和“比拟法”3种方法在传统垮落法开采和限厚、充填保水开采方案2种不同开采条件下涌水量的对比,进一步验证采用限厚、充填保水开采方案可以降低矿井涌水量,有效保护萨拉乌苏组沙层含水层,实现保水开采,还可以处理隆德煤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取消矸石山。
    • 张东升; 范钢伟; 张世忠; 马立强; 王旭锋
    • 摘要: 煤炭资源保水开采是实现绿色化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保水开采可行性评价则是开展科学开采设计的基础问题。从采动覆岩整体阻水性角度入手,综合考虑覆岩整体的阻水行为与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响应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将上覆隔水岩层(组)虚拟为等效阻水层的学术思想,形成了基于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计算等效阻水厚度进行保水采煤可行性定量评价的新思路与方法。基于达西定律、Kozeny-Caman方程以及采动覆岩移动影响函数递推关系,采用分层、分区组合等效方法,在单岩层水平方向上通过并联来计算整层垂向等效渗透系数,进而通过垂直方向上进行多岩层等效渗透系数串联计算,建立了基于采高、工作面长度、沉陷参数和岩层初始水理参数的采动覆岩整体垂向等效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以采后覆岩地下水渗漏速度与目标含水层补给速度相等作为保水采煤临界条件,确定了保水采煤最大临界渗透系数与采高、等效岩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基于采动覆岩的渗透系数与其等效阻水厚度成反比的假设,建立了采动覆岩等效阻水厚度的计算方法,进而根据维持含水层水位稳定所允许的最大临界渗透系数,提出了基于采动覆岩等效阻水厚度的保水采煤可行性评价方法,并通过伊犁四矿保水采煤含水层水位变化实测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成果为保水开采预测评价、方法选择和参数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
    • 姬朝辉
    • 摘要: 为实现煤矿绿色保水开采,学者范立民提出了保水采煤。本文探讨了峰峰矿区九龙矿15252下块工作面的区域治理案例,验证了矿区保水采煤效果,以期为今后的煤矿绿色保水开采提供参考。
    • 马国逢
    • 摘要: 煤矿井下水流裂缝带的发育及扩展对安全回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袁大滩煤矿为例,为了达到在采煤的同时保护地下水系统的目标,施工了3个探测钻孔,利用钻孔冲洗流体消耗量判别采煤工作面水流裂缝带发育扩展情况。结果表明,2号煤层裂缝带长度在104.36~110.37 m,采高为3.2 m时,裂采比为32.61~34.49 m。水流裂缝带顶部在直罗组地层范围内,距离白垩系地层底部151~157 m,距离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地层底部189~195 m。采动未对白垩系含水层、萨拉乌苏组含水层造成扰动与损害。应加强对裂缝带发育扩展范围内的直罗组地层水防治工作。
    • 谷海静
    • 摘要: 为了吸取东部地区的经验及教训,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在前人提出的绿色开采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西部地区煤矿绿色开采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支撑西部地区煤矿高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开采技术发展的分析,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保水采煤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特点;介绍了保水采煤地质条件预测的经验公式法、三图预测法、常用实测方法。同时,从西部地区充填、窄条带等保水采煤方法的工程实践出发,介绍了地下水转移储存保水采煤工程实践与煤水仿生共采理念以及主动型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治技术体系的理念,系统总结了保水开采的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西部地区绿色开采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 师修昌
    • 摘要: 针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煤层埋藏浅、煤层保水开采地质条件较差特点,突破以往以堵截地下水渗漏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被动保水开采理念,提出了以“导储用”为核心的煤矿地下水库地下水保护理念,通过近年来的研究,煤矿地下水库在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系统地总结了煤矿地下水库六大关键技术(水源预测、库容设计、水库选址、坝体结构、安全运行和水质保障)的研究进展,前3项技术是煤矿地下水库建设的前提,其研究主要涉及煤矿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煤炭开采地下水运移规律、采空区垮落岩体空隙与碎胀性等;坝体结构研究主要涉及各种复杂力作用下煤柱坝体、人工坝体的稳定性及二者的连接问题;安全保障和水质保障主要研究分别为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监控系统建立和采空区垮落岩体对矿井水的净化机理。阐述了煤矿地下水库水资源井下和地面的利用情况,实现了矿区由耗水大户向供水水源地转变。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煤-水-生态相协调为宗旨,展望了煤矿地下水库研究的方向。
    • 许峰; 靳德武; 高振宇; 何渊; 王世东; 石磊; 黄欢; 段建华
    • 摘要: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西移,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资源宝贵,煤炭高强度开采与地下水及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加剧。近年来,西部多数矿区逐渐开拓开采下组煤层,针对多层煤层重复采动对地下水资源影响规律研究不足等问题,以神东矿区布尔台煤矿422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对该区煤层重复采动顶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进行了实测与计算,结果表明:42煤开采后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达到顶板以上160 m,沟通了延安组和直罗组含水层,但未沟通白垩系志丹群含水层;基于导水裂隙带监测结果,采用FEFLOW数值模拟方法预计了42202工作面采后涌水量为63 m^(3)/h,与实际涌水量55 m^(3)/h接近,进一步表明工作面涌水主要来自延安组与直罗组含水层;42202工作面采后延安组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达到57.3 m,直罗组含水层水位下降11.9 m,白垩系志丹群含水层水位基本维持稳定,由此可知,煤层采后对延安组含水层扰动程度最大,对直罗组含水层扰动程度次之,而并没有对白垩系志丹群含水层造成影响;煤层采动导水裂隙是地下水资源漏失的主要通道,其发育高度及规模决定了煤炭开采对含水层的扰动程度,抑制煤层开采后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是实现西部大型矿区保水采煤的关键点,尤其是随着西部煤炭资源的深部开发,多层煤层开采后覆岩破断规律及其多场耦合特征、导水裂隙的演化规律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完善了多煤层开采保水理论,为实现我国西部煤炭资源的绿色开发提供支撑。
    • 田国林; 王俊杰
    • 摘要: 为预测杭来湾煤矿未来矿井涌水量,基于2种开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模拟预测了分层开采和一次性采全高下的矿井涌水量.通过模拟计算可知,采用分层开采方案矿井涌水量为30 805 m3/d,采用一次性采全高方案矿井涌水量为38 711 m3/d.可以看出,杭来湾煤矿采用分层开采方案矿井涌水量较采用一次性采全高方案小.为保护水资源,实现保水采煤,推荐煤矿采用分层开采方案.
    • 吴群英; 彭捷; 迟宝锁; 宁奎斌; 王宏科; 李成; 王碧清; 姬怡微; 范立民
    • 摘要: 陕北毛乌素沙地地质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煤炭绿色开发已经成为陕北煤炭基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陕北煤炭基地大规模、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一直是煤炭绿色开采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为了研究陕北煤炭基地以水资源监测为核心的绿色开采监测,完善该地区水资源监测网的内容,以神南矿区柠条塔煤矿、红柳林煤矿、张家峁煤矿3座大型现代化矿井为例开展了水资源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神南矿区内的萨拉乌苏组和风化基岩组为中-强富水性含水层,烧变岩组为强富水性含水层,这3个岩组是区内的主要含水层,神南矿区针对区内不同含水层位共布置了60个监测钻孔,其中布置在萨拉乌苏组8个,烧变岩6个,风化基岩37个,直罗组基岩1个,延安组基岩8个.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自动监测系统的无线传输系统传输至数据中心,通过中心的监测管理软件实现数据的远程采集、远程实时监测.地表水监测则是在考考乌素沟上游及下游、肯铁令河、小侯家母河沟、塔沟、肯铁令沟、乌兰不拉沟及常家沟水库等地表水体各布置1个地表水监测点.通过以神南矿区60个地下水监测井、8个地表河流及泉监测点构成的水资源监测网为例,实施矿区水资源动态监控,以期为陕北煤炭基地煤炭绿色开采水资源监测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