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倒睫

倒睫

倒睫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专利文献22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中国实用眼科杂志、武警医学等; 倒睫的相关文献由286位作者贡献,包括温利辉、詹磊、王俊等。

倒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84.51%

专利文献>

论文:22 占比:15.49%

总计:142篇

倒睫—发文趋势图

倒睫

-研究学者

  • 温利辉
  • 詹磊
  • 王俊
  • 陈旭
  • 王修来
  • 王奕凡
  • 程茅薇
  • 胡健
  • E.
  • West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缪晟; 徐学东; 曹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治疗重度复杂上睑倒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76眼)重度复杂上睑倒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8例,38眼)和对照组(38例,38眼)。对照组采用常规楔形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2周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与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外形美观、术后舒适度评分及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形美观、舒适度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眼轮匝肌桥状瓣转移术治疗重度复杂上睑倒睫患者能够改善修复效果,提高美观性,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郭慧; 詹文珠; 廖子芳; 肖玲; 彭云; 王媛; 张飞飞; 叶琳
    • 摘要: 目的探讨532 nm激光治疗倒睫的临床效果。方法倒睫患者55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28例,30眼)及B组(27例,30眼)。均采用532 nm激光进行治疗。两组第1次治疗后复发患者遂行第2次治疗,再复发者行第3次治疗。A组第1次治疗时功率为200~250 mW,复发倒睫第2~3次治疗时功率为250~300 mW。B组第1次治疗时功率为300~350 mW,复发倒睫第2~3次治疗时功率为350~400 mW。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配合度,术中疼痛度,临床疗效,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第1次激光治疗时配合度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1次激光治疗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B组(2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1次激光术后复发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睑缘畸形及任何瘢痕,且术后视力无影响。结论532 nm激光治疗倒睫是一种简便、精准、快速及微创的治疗方式。功率大小运用不同,其治愈率及复发率不同。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 胡健; 李月月; 马瑞; 吴畏; 徐文芹; 杨新吉
    • 摘要: 目的评估个性化手术治疗下睑赘皮性倒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7-01至2020-06-30门诊接受下睑赘皮手术的患者49例90眼。术前评估内眦赘皮对下睑睫毛的影响,确定是否同时进行内眦赘皮矫正术,下睑赘皮矫正和内眦赘皮矫正分别采用改良Hotz法和皮肤重置法。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睫毛与角膜夹角超过45°。结果49例90眼中,32眼(35.6%)因存在的内眦赘皮对下睑睫毛方向有垂直牵拉作用而同时进行了下睑和内眦手术。5例(10.2%)患者进行了下睑、内眦和上睑的同期手术,均为双眼患者。睫毛与角膜夹角超过45°者82眼(91.1%),睫毛与角膜夹角小于45°但无接触者8眼(8.9%)。皮肤瘢痕程度可接受。结论术前评估内眦赘皮对下睑睫毛的垂直牵拉作用、选择正确术式是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 谢玮玮; 伯青云; 邵永晴; 郁琪华; 汪腊一; 李真; 余小妹; 吴国海
    • 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在倒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7例69眼倒睫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术后1周、1及2个月复诊,记录术前倒睫根数及泪膜破裂时间,术后复发倒睫根数、泪膜破裂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患眼按倒睫数量分类(大量倒睫和少量倒睫)再按倒睫部位分类(上睑倒睫和下睑倒睫),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倒睫的一次性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泪膜破裂时间。结果大量倒睫组一次性治愈率低于少量倒睫组(P<0.05),上睑倒睫组一次性治愈率高于下睑倒睫组(P<0.05),上睑双行睫组一次性治愈率高于总倒睫组(P<0.05)。在术后早期出现眼睑轻度红肿,伴轻度疼痛,发生率为10.81%,术后1及2个月复诊时症状消失倒睫治疗部位无睑缘畸形及疤痕形成皮肤无色素沉着。术后BUT较术前明显延长(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倒睫安全有效且微创,尤其在上睑倒睫、双行睫的治疗中更具优势。
    • 胡健
    • 摘要: 退行性下睑内翻是常见的老年性眼睑位置异常。睑内翻继发倒睫,引起眼刺激征和角膜损伤,有可能影响视力。发生睑内翻和睑外翻的本质是力学失衡。退行性下睑内翻的力学失衡机制主要是垂直松弛(下睑缩肌断裂)、水平松弛和眼轮匝肌骑跨,迄今其治疗方式超过100种。本文综述退行性下睑内翻的力学失衡机制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刘伟; 刘晖
    • 摘要: 目的:比较灰线切开联合睑板前筋膜填充术和Hotz术矫正瘢痕性上睑内翻合并倒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72例瘢痕性上睑内翻合并倒睫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36)、常规组(n=36).常规组采用Hotz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灰线切开联合睑板前筋膜填充术治疗,两组均随访1年.结果:研究组有效率97.22%、复发率2.78%,常规组有效率83.33%、复发率16.6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OSDI评分、TBUT较术前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灰线切开联合睑板前筋膜填充术治疗瘢痕性上睑内翻合并倒睫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以减少干眼症的发生.
    • 王俊芳; 胡海林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下睑内翻倒睫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197例(216眼)诊断为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7例(122眼),采用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对照组90例(94眼),采用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2年的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观察组治愈率为97.19%,对照组治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采用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下睑内翻倒睫,远期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 韦付林
    • 摘要: 倒睫是指睫毛位置异常并倒向眼球疾病,倒睫对角膜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视力丧失.目前对倒睫治疗上多采取机械拔除、电解、冷冻治疗等.术式选择上以睑内翻矫正术为主,目前对各类治疗方案效果及其并发症相关报道并不一致.为进一步降低治疗并发症及复发率,对其治疗参数及治疗手段不断改进,以期获取最佳治疗效果.
    • 林号
    • 摘要: 目的:探讨用个体化术式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90例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眼睑皮肤轮匝肌切除缝合术,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个体化术式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率、病情的复发率、生活质量量表的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率及生活质量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病情的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个体化术式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
    • 胡健
    • 摘要: 退行性下睑内翻是常见的老年性眼睑位置异常.睑内翻继发倒睫,引起眼刺激征和角膜损伤,有可能影响视力.发生睑内翻和睑外翻的本质是力学失衡.退行性下睑内翻的力学失衡机制主要是垂直松弛(下睑缩肌断裂)、水平松弛和眼轮匝肌骑跨,迄今其治疗方式超过100种.本文综述退行性下睑内翻的力学失衡机制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