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电化学

光电化学

光电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16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61712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功能材料、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4北京国际腐蚀技术大会、2013‘水环境腐蚀与防护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学术研讨会等;光电化学的相关文献由2350位作者贡献,包括魏琴、郝彦忠、张勇等。

光电化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9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1712 占比:99.73%

总计:162144篇

光电化学—发文趋势图

光电化学

-研究学者

  • 魏琴
  • 郝彦忠
  • 张勇
  • 马洪敏
  • 吴丹
  • 范大伟
  • 蔡生民
  • 胡丽华
  • 杨迈之
  • 任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东; 李瑞; 吴发超; 孙文周; 高彩云
    • 摘要: 三氧化钨(WO_(3))是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光电化学(PEC)特性而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经电解后,WO_(3)光阳极会的PEC催化活性将出现急剧地衰减,导致其无法循环使用,造成了浪费。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实验以钨酸钠(Na_(2)WO_(4)·2H_(2)O)为钨源,HCl为酸源,通过沉淀法制备了WO_(3)粉体。然后,采用刮刀涂布工艺制备了涂层厚度约为15μm的WO_(3)/FTO电极。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其结构、形貌及组成进行表征。XRD和Raman结果表明,制备的WO_(3)具有单斜结构。通过FE-SEM观察发现,WO_(3)的表面形貌是由10~30 nm的纳米颗粒组成。PEC测试结果表明,电解前的WO_(3)/FTO电极在1.5 V vs.Ag/AgCl偏压作用下,可以产生7.7 mA/cm^(2)的饱和光电流,是同等条件下电解后WO_(3)/FTO电极的3.7倍(2.1 mA/cm^(2))。但经过阴极扫描后,可以使WO_(3)/FTO电极的饱和光电流恢复至8.1 mA/cm^(2),这与电解前相比,恢复率达105%。在对WO_(3)/FTO电极PEC性能恢复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WO_(3)表面O原子的结合状态是决定其PEC性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 王丽思; 汪明畅; 张晓萍
    • 摘要: 石墨炔是一种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光电性能。本文对其制备方法和性能进行总结,并对石墨炔在光电化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展望其在相关方向的应用前景。
    • 蔡嘉; 廖言默; 祁祥
    • 摘要: 由于独特的结构、优异的光电性能等多种优点,二维(2D)材料在新型光探测器的应用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采用超声辅助液相剥离方法成功制备了二维二硫化钛(TiS_(2))纳米片,并且对其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将二维TiS_(2)纳米片作为光阳极,构建了光电化学型(PEC)光电探测原型器件;研究发现其零偏压下的光电流密度可达42.7 nA/cm^(2),并拥有较短的光响应时间(上升时间为0.26 s,下降时间为0.58 s).构筑的PEC型光电探测器由于固液接触在接触界面形成了内部电场,展现出零偏压下能进行光电响应的自供电特点,并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该文研究为二维TiS_(2)的高效制备和光电领域应用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 廖洪钢; 彭章泉; 蔡文斌
    • 摘要: 电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但充满活力的学科,自1791年Galvani发现动物电现象,电化学经历了多次蓬勃发展与变革拓展。电化学是研究与电有关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横跨自然科学(理学)和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两大领域的重要学科。传统观念认为电化学主要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如电解和电池。但电化学并不局限于与电能相关的化学反应,也包含其它物理化学过程,如电化学生物传感、光电化学、金属电镀与腐蚀等。随着时代进步,各种新兴技术如光谱、质谱、显微、计算模拟等也被应用于电化学体系和过程研究。
    • 张哲琨; 黎昌昊; 李扬帆; 于鹏; 宁成云
    • 摘要: 钙钛矿铁电材料晶体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引起其内部自发极化产生内建电场,利于光激发载流子的传输与分离。然而钙钛矿铁电材料多属于宽带隙半导体,存在光生电子空穴易复合问题,因此调控其光电化学性能是研究热点。介绍了元素掺杂与取代、表面贵金属沉积、半导体异质结构建和多机制耦合等调控钙钛矿铁电材料光电化学性能的原理与进展。重点关注了近年来该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光催化制氢和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等应用现状。
    • 郭芳颖; 王群; 贾伟科; 苏骑; 王际平
    • 摘要: 以钛酸异丙酯为节点,2-氨基对苯二甲酸为连接体,构建具有多孔结构的钛基金属有机骨架(Ti-MOFs),即NH_(2)-MIL-125(Ti),通过原位沉积法将花状多级结构的二硫化钼(MoS_(2))负载至Ti-MOFs表面,制备了具有多活性位点的光电催化剂MoS_(2)/Ti-MOFs,并考察了MoS_(2)负载量对Ti-MOFs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子能谱等用于表征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组成,电化学工作站用于研究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能。此外,使用MoS_(2)/Ti-MOFs作为光电催化剂对模拟有机污染物2,4,6-三氯苯酚(2,4,6-TCP)进行降解,通过测试模拟污染物的降解效率,评估了合成的催化剂的光电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MoS_(2)可有效负载于Ti-MOFs表面,且MoS_(2)负载量为20wt.%时,合成的催化剂(MoS_(2)/Ti-MOFs-80)的光电催化性能最优。MoS_(2)/Ti-MOFs-80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电流密度达到了0.290 mA/cm_(2)。在可见光下照射6 h后,MoS_(2)/Ti-MOFs-80对2,4,6-TCP的去除效率达到了82.59%,且模拟污染物循环降解实验证实了MoS_(2)/Ti-MOFs-80具有良好的光电催化稳定性。
    • 杨海超; 陈建宇; 刘芳洋; 贾明; 蒋良兴
    • 摘要: 采用恒电位沉积法,在二元Sb-GO溶液体系中得到rGO-Sb预制层,在此过程中,GO被有效还原成rGO,并与Sb形成化学键。随后通过将预制层进行二段硒化热处理,快速去除多余的Se制备出rGO-Sb_(2)Se_(3)光阴极薄膜。通过XRD、SEM、Raman、XPS、UV-vis及PEC等手段对薄膜样品进行表征以及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负载rGO使得rGO-Sb_(2)Se_(3)在700 nm以内的可见光区域的光吸收系数显著提升。rGO优良的导电性能及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可以快速转移电荷,抑制载流子的复合,因此光电化学性能以及光稳定性大大提高,光电流密度增大至接近Sb_(2)Se_(3)单相的2倍(−0.20 mA/cm^(2))。又因为rGO-Sb_(2)Se_(3)导带位置(−0.74 V vs.RHE)远负于析氢电位(0 V vs.RHE),故可作为一种新型光还原产氢的阴极,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 郭丽峰; 郝彦忠; 任英科; 裴娟
    • 摘要: 为解决钙钛矿太阳电池中MAPbI_(3)的不稳定性问题,提高电池性能,对以TiO_(2)纳米棒阵列作为电子传输层、Sb_(2)S_(3):P3HT共混物作为钙钛矿MAPbI_(3)修饰层的太阳电池进行了研究。首先,以SbCl_(3)作为锑源,Na_(2)S_(2)O_(3)作为硫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合适尺寸的Sb_(2)S_(3)纳米球;其次,通过超声分散法将Sb_(2)S_(3)与P3HT在氯苯溶液中共混得到Sb_(2)S_(3):P3HT共混物,将其旋涂于沉积了MAPbI_(3)薄膜的TiO_(2)纳米棒阵列上,形成FTO/TiO_(2)NR/MAPbI_(3)/Sb_(2)S_(3):P3HT复合膜,制备成TiO_(2)纳米棒阵列MAPbI_(3)/Sb_(2)S_(3):P3HT太阳电池;最后,采用SEM,XRD,J-V曲线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结构为FTO/TiO_(2)NR/MAPbI_(3)/Sb_(2)S_(3):P3HT/Spiro-OMeTAD/Ag的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PCE)最高达到了14.73%,与未采用Sb_(2)S_(3):P3HT共混物修饰的TiO_(2)纳米棒阵列MAPbI_(3)太阳电池相比,能量转换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因此,Sb_(2)S_(3):P3HT共混物能避免出现钙钛矿MAPbI_(3)被氧化的不稳定性问题,可有效提高TiO_(2)纳米棒阵列MAPbI_(3)太阳电池的性能。
    • 王立群; 闫啸; 司文平; 刘道兰; 侯兴刚; 李德军; 侯峰; 窦世学; 梁骥
    • 摘要: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和非碳基能源载体,全球年产量已达2亿吨.目前,氨的工业化生产主要依赖Haber-Bosch工艺,其能耗高且污染严重.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低碳环保的替代工艺以实现氨合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主要有三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氨合成工艺,即电催化、光催化和光电化学氮还原产氨技术.这些氮还原技术都可在温和环境条件下合成氨,具有能耗低、零排放等优势,被认为是替代Haber-Bosch工艺的有效途径,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与前两者相比,光电化学氮还原具有明显优势:与电催化氮还原相比,光电化学氮还原能够实现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的直接转化,具有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而与光催化氮还原相比,光电化学氮还原系统中的外加偏压能够加速激子分离,有效提高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效率.在光电化学氮还原过程中,其核心组件光电阴极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反应的氨产量、选择性和稳定性.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光电化学氮还原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其中涉及的光阴极材料.首先,详细介绍了光电化学氮还原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面临的主要瓶颈.其次,逐一总结了已报道的用于光电化学氮还原的光电阴极材料,包括氧化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碘氧化铋、溴化氧铋和矾酸铋)、硫化物(硫化铜、硫化铟和硫化钼)、硒化物(硒化钼)、黑硅和黑磷等,并特别对其中所涉及的催化机理问题作了重点分析.最后,对该领域面临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建议.其中,开发具有合适的能带结构、快速的激子分离、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及优异的稳定性的光阴极材料是光电化学氮还原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文还提出了八点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高效的共催化剂、单原子和多原子团簇催化剂、异质结工程、三维有序结构、保护层、无偏压的光电化学系统、可靠的氨检测技术,以及硝酸盐还原等,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光电化学氮还原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 李东; 吴发超; 李瑞; 高彩云
    • 摘要: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通过钨粉过氧化钨酸、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了有序介孔三氧化钨(m-WO_(3)),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Brunauer-emmett-teller(BET)、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方法对其结构、孔隙率、形貌、光谱性质及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WO_(3)具有二维六方P6mm对称结构;与无孔WO_(3)(5 m^(2)/g)相比,m-WO_(3)的比表面积增加了20倍(105 m^(2)/g)且孔径分布更均一(6.7 nm)。XRD结果表明,m-WO_(3)的结晶度均高于同条件下的WO_(3)。光电化学(PEC)测试结果表明,400°C下的m-WO_(3)电极在1.0 V vs.Ag/AgCl偏压作用下,产生了0.88 mA/cm^(2)的饱和光电流,约是同条件下WO_(3)电极(0.27 mA/cm^(2))的3.3倍。这主要是因为m-WO_(3)的比表面积较大,有效地提高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进而显著地增强了m-WO_(3)的PEC活性。此外,m-WO_(3)具有比无孔WO_(3)更稳定的光电催化活性。虽然高温煅烧导致m-WO_(3)的介孔孔道部分坍塌,但是其仍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很好地保持了优越的PEC催化活性,解决了介孔材料结晶度和比表面积之间存在的对立矛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