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与环境、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51763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学会、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CNC-WCRP、CNC-IGBP、CNC-IHDP、CNC-DIVERSITAS 2008联合学术年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等;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葛全胜、张雪芹、方修琦等。

全球环境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1763 占比:99.87%

总计:151958篇

全球环境变化—发文趋势图

全球环境变化

-研究学者

  • 葛全胜
  • 张雪芹
  • 方修琦
  • 郑度
  • 刘燕华
  • 吴绍洪
  • 袁道先
  • 尹睿
  • 朱晓东
  • 李杨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将将; 王金洲; 孙平; 朱文琰; 徐靖; 卢昌艾
    • 摘要: 【目的】评估中国草地地上生产力氮限制强度的时空变化,为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草地适应性管理和氮循环模拟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了1980—2020年已发表的423组氮添加试验数据,整合分析地上生产力响应比(ln RR)和氮素敏感系数(ln RR/N,即ln RR与氮添加量的比值)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直线、双直线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评估了ln RR/N的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ln RR随氮添加量的增加总体呈先增加后持平的趋势。当氮添加量超过(21.1±5.5)g N·m^(2)·a^(-1)(平均值±95%置信区间)时,ln RR达到最大值(0.60±0.08)。整合分析结果显示,ln RR/N总体平均为0.043±0.004,即单位氮添加量(1 g N·m^(2)·a^(-1))可提高地上生产力(4.36±0.38)%,且因草地类型、氮添加量、试验持续年限和年代而异。时间尺度上,过去40年来ln RR/N呈显著降低趋势,且在相对湿润(年降水量MAP>450 mm)和温暖区(年均温MAT>4.5°C)的下降速率是相对干旱(MAP≤450 mm)和寒冷区(MAT≤4.5°C)的1.5—1.7倍。空间尺度上,降水量和土壤养分是ln RR/N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ln RR/N随着MAP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对湿润区,ln RR/N的变化由土壤氮含量和MAP共同占主导,而在相对干旱和温暖区则分别由MAP和MAT占主导。【结论】中国草地地上生产力仍受氮限制,但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生产力氮限制强度或氮素敏感性持续减弱,尤其以相对湿润区和温暖区最为明显。要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需更多关注生产力关键限制因子及其限制强度的时空变化。
    • 王琦
    • 摘要: 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扰动使珊瑚礁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目前,利用以光学遥感为主的被动遥感技术对远海珊瑚礁地貌进行监测是研究珊瑚礁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技术手段。由于大气和海水对辐射信息的衰减作用,被动遥感技术还不足以记录水下复杂的珊瑚礁地貌信息。机载激光雷达、船载声学遥感等主动遥感技术的发展则为水下珊瑚礁大范围高精度地貌信息的获取提供了重要支持。
    • 施秀珍; 王建青; 黄志群; 贺纪正
    • 摘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森林树种多样性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森林生产力,关于树种多样性如何影响地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土壤微生物及其介导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一视角出发,综述了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总体来说,树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生物量和多样性,是预测病原性真菌和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重要生物因子。树种多样性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强森林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并提高土壤磷周转速率及有效磷含量。关于树种多样性对森林土壤氮循环的影响需考虑多样性假说和质量比假说的相对贡献。今后应加强树种多样性对多个营养级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关注树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影响;加强学科交叉,引入微生物种群动态模型和气候模型等模型预测方法,研究树种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以期促进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地下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
    • 摘要: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和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关键元素及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等)在连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圈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格局改变、氮沉降增加、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微塑料污染等。
    • 摘要: 《自然》在线发表了深圳大学教授胡章立、杜克大学裴真明课题组的合作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植物盐受体糖基肌醇磷酸神经酰胺(GIPC),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研究从寻找植物细胞感知盐胁迫的受体基因出发,解码了植物感应盐胁迫信号的分子机理,对进一步揭示植物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分子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胡敬
    • 摘要: 生态学和气象学分别属于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是两门古老的学科,起源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泰奥弗拉斯托斯。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和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愈加严峻,一个融合了生态与气象的新兴交叉学科——生态气象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 刘焱序; 杨思琪; 赵文武; 傅伯杰
    • 摘要: In the face of the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 and disciplinary hot spots,the first Na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Conference —with the topic of "New Development and New Challeng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Change"— was held in Nanjing on 20-22 November 2017.The forefront contents of contemporary physical geography research,namely combination of geograp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tegr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and processes,and system decision with spatial data mining have been the focus.At present,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ers have made the subject theories more concise;deepened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process studies;achieved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processes in critical regions and basins based o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and practically supported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ple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In future research,we should deepen the process research of subdisciplines in physical geograph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geography,and improve the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 system.These will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posi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as a foundation in geographical sciences,and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eet the demands of national key development strategies.%面对变化中的全球环境以及变化中的学科热点,以“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于2017年11月20-22日在南京召开.聚焦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要素与过程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系统决策等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内容,通过学科前沿理论的凝练,引导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继续深化;依托理论与方法创新;在典型流域、区域实现了自然地理过程的初步集成,切实服务于人地耦合视角下的可持续社会决策.深化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过程研究、推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升陆地表层系统观测和模拟水平,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地位,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学科贡献.
    • 郑婧; 佘维维; 白宇轩; 张宇清; 秦树高; 吴斌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优势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探讨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功能群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背景下荒漠植物群落的响应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典型植被群落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2年(2015-2016)0 kg N ha-1 yr-1(N0)60 kgN·ha-1yr-1(N60)氮添加;自然降水(WO),增加20%降水(W20)、增加40%降水(W40)水添加的野外控制试验,测定优势植物种油蒿和赖草叶片的比叶面积(SLA)、碳、氮、磷(C、N、P)含量.[结果]1)氮添加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水添加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水氮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含水量都没有显著影响.而土壤速效磷含量比较稳定,在各处理下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2)油蒿SLA在氮素和水分添加下显著增加,而交互作用效应不明显;赖草SLA在氮素和水分单独添加下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水氮交互作用对其存在显著影响.3)氮添加对油蒿和赖草叶片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显著增加了N含量、C∶P、N∶P,降低了P含量和C∶N.水添加对赖草的C、N、P及其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了油蒿叶片N和P含量,降低了C含量、C∶N、C∶P和N∶P.水氮交互作用对油蒿叶片N含量和C∶N有显著影响.[结论]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优势植物油蒿和赖草叶片性状均有明显影响,氮素对叶片性状的影响比水分添加的影响更为显著.2种不同功能群植物,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油蒿的叶片性状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趋向于资源快速获取与利用的策略,而赖草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从而体现出保守的资源利用策略.在未来可能增加的氮沉降和降水情景下,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能会由于2种植物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变化而发生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