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IPCC

IPCC

IPCC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3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气象知识、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气象科技进展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等;IPCC的相关文献由48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绍武、赵宗慈、周波涛等。

IPCC—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97.8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1.52%

总计:330篇

IPCC—发文趋势图

IPCC

-研究学者

  • 王绍武
  • 赵宗慈
  • 周波涛
  • 孙颖
  • 张称意
  • 戴晓苏
  • 罗勇
  • 巢清尘
  • 张晓华
  • 王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晨鹏; 黄萌田; 翟盘茂
    • 摘要: 基于IPCC第一工作组(WGI)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从干旱的定义和类型、干旱的驱动因素、监测到的干旱变化、干旱的归因以及预估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IPCC评估指出:(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监测到的气象和农业干旱的变化在全球尺度上并不显著,但干旱频发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这种增加的趋势表明,人为气候变化在加剧区域干旱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归因中,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信度仍然不高。(2)在农业干旱和生态干旱方面,大部分区域能够归因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中等-高信度);在水文干旱变化中,除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外,水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也是局地影响的重要因素(中等信度)。(3)在未来的干旱预估中,全球更多的区域将经历更严重更频繁的干旱事件,农业和生态干旱也将随着升温水平的提高而变得频繁和强烈。(4)在对不同类型干旱的变化评估中,重点涉及了大气蒸发需求(AED)这一关键变量。AED的变化不仅是对气候变暖的直接响应,而且作为干旱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植被的生理过程,同时AED的变化也是对蒸散发变化的一种反馈。在未来气候变化不断加剧背景下,不同类型干旱间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为复杂。未来中国干旱的研究和业务应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干旱变化的联系;基于多元数据和多重证据的支撑,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干旱变化与局地人类活动影响和植被生态反馈的综合研究。
    • 惠婕
    • 摘要: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2021年8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布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显示,自1850-190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C,并指出未来20年,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C。报告预估,在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
    • 梁媚聪; 秦圆圆; 樊星; 高翔
    • 摘要: 2022年4月4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近期至21世纪末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C或2°C以内均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25年前达峰等关键结论。这些结论既对各国采取积极碳减排行动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发展中大国形成压力。中国应结合国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分析《报告》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潜在影响,为中国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做好应对。
    • 吕玉霞; 张玉贤; 马聪丽; 张莹; 尹彤
    • 摘要: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的角度,介绍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针对土地利用分类的规定,整理并分析了我国与土地利用相关的14项分类文件,研究了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分类情况,建立了我国现有土地利用分类与IPCC关于农林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分类的对照映射关系。
    • 胡利娟
    • 摘要: 3月15日,中国气象局气侯变化中心对外发布“2021年度气候变化十大科学事件”,分别是:1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许多观测到的变化前所未有2021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强调,2011-2020年的十年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间高1.09°C,这是自12.5万年前冰河时代以来从未见过的水平,过去五年也是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
    • 胡轶伦; 冀国旭; 李积宏; 干珠扎布; 胡国铮; 高清竹
    • 摘要: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的第二章表明,气候变化对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较前期评估结果更为严峻。人为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恢复力恶化,生物群落转移,疾病的传播范围和发病率增加,野火燃烧面积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局部地区物种灭绝,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未来气温升高2~4°C情景下,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高灭绝风险物种占比为10%~13%,野火燃烧面积增加35%~40%,森林地区50%以上树木面临死亡风险,15%~35%的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转变,碳损失持续增加,气温的升高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风险造成的严重且不可逆的影响。通过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等人为适应和减缓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的气候变化范围内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在气候变化下的恢复力。加剧的气候变化将阻碍适应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保证措施的有效性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加快适应措施的部署。
    • 秦云; 徐新武; 王蕾; 韩振宇; 陆波
    • 摘要: 适应举措对降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风险有着积极的影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全面评估了适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深入评估了适应局限性和不良适应。报告认为,个人、地方、区域和国家各级的适应行动都在增加,但是在做决策时需考虑不良适应的风险。报告从经济、技术、制度、社会、环境和地球物理这6个维度,对23个适应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这些适应措施分布在陆地、海洋与生态系统,城乡与基础设施系统,能源系统以及跨部门等四大系统,其中,基于森林的适应、具有恢复力的电力系统、能源可靠性等适应措施具有高信度的高可行性。适应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会随着气候变暖的增加而降低,需要采用多种措施来降低未来气候变化风险。
    • 马丽娟; 效存德; 康世昌
    • 摘要: IPCC SROCC和AR6对高山区气候变化的评估表明,近期全球山地增暖速率提高,1980年代以来亚洲高山区增暖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和其他高山区同期水平。各山地增暖普遍具有海拔依赖性,但机制复杂且区域差异大,除落基山脉未来气温增幅随海拔降低外,其余山地均随海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全球山地年降水在过去几十年没有明显趋势;预计未来北半球许多山地年降水将增加5%~20%,但极端降水变化的区域和季节差异较大,其中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都将增大。山地年最大雪水当量的减少在固-液态降水转化的海拔高度带更强,未来山地降雪和积雪变化不仅与排放情景有关,而且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2010—2019年全球山地冰川物质亏损较有观测记录以来的任何一个10年都多,亚洲高山区虽然冰川物质亏损速率较小,但每年亏损的冰量在全球四大高山区中仅次于安第斯山脉南段。预计山地冰川将持续退缩数十年或数百年,未来亚洲高山区冰川退缩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将居全球四大高山区之首。山地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预计未来多年冻土将加速退化,即使在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末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预计也将减少13.4%~27.7%。从评估的完整性和信度水平来看,山地观测和研究仍存在巨大差距。
    • 钟歆玥; 康世昌; 郭万钦; 吴晓东; 陈金雷
    • 摘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该报告基于最新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评估了冰冻圈变化的现状,并采用CMIP6模式对未来变化进行了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十多年来冰冻圈呈现加速萎缩状态:北极海冰面积显著减小、厚度减薄、冰量迅速减少;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和全球山地冰川物质亏损加剧;多年冻土温度升高、活动层增厚,海底多年冻土范围减少;北半球积雪范围也在明显变小,但积雪量有较大空间差异。冰冻圈的快速萎缩加速海平面的上升。未来人类活动对冰冻圈萎缩的影响将愈加显著,从而导致北极海冰面积继续减少乃至消失,冰盖和冰川物质将持续亏损,多年冻土和积雪的范围继续缩减。报告也提出,目前冰冻圈研究仍存在观测资料稀缺、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参数和过程描述亟需提升、对吸光性杂质的变化机制认知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对冰冻圈变化预估的准确性,未来需要重点关注。
    • 马占云; 任佳雪; 陈海涛; 姜华; 高庆先; 刘舒乐; 严薇; 李照濛
    • 摘要: 2021年8月6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发布,针对气候系统变化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AR6以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确定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本文总结了历次IPCC评估报告,并从气候现状、未来可能的气候状态、风险评估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信息以及减缓未来气候变化4个方面对AR6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前所未有,引发了全球许多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未来若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显著减少,到2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将至少升高2.1°C;如若人类影响得到有效改善,在最低排放情景(SSP1-1.9)中,2055年将变为负碳,到21世纪末气温开始再次下降.减少CH4等其他污染物可以为全球气候治理争取时间,并改善空气质量.建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聚焦模式开发和应用及与各工作组之间的衔接,加快短寿命气候强迫(SLCFs)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研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科技支撑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