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利小便

利小便

利小便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26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健康大视野、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等;利小便的相关文献由22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敏、徐灵胎、朱二苓等。

利小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3.4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26 占比:96.52%

总计:4482篇

利小便—发文趋势图

利小便

-研究学者

  • 刘敏
  • 徐灵胎
  • 朱二苓
  • 刘燕萍
  • 李凯平
  • 段富津
  • 袁红霞
  • 一南
  • 丁超
  • 于克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坤宁; 袁红霞
    • 摘要: 术为《神农本草经》(《本经》)中之上品,为张仲景常用药。《本经》中认为“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时术不分苍术、白术,以《本经》中记载术功效为线索,分析术类经方,发现术主治风寒湿痹等证时,多配伍附子、麻黄,以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麻黄加术汤为代表方;止汗时,常配伍防己、黄芪、炙甘草,如防己黄芪汤、越婢加术汤;除热时,多配伍人参、干姜等,代表方如理中丸;消食常用配伍枳实、茯苓,代表方剂为茯苓饮。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术类经方亦有新的发挥,如术配伍泽泻、茯苓等以利小便;配伍茯苓、桂枝、泽泻等以停冒眩、止下利;配伍枳实以消痞结、解便秘等;配伍川芎、黄芩安胎气。《本经》是张仲景遣方用药的指导思想,而张仲景亦结合临床对《本经》中术的功效应用进行了拓展和发挥,并集中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之中,故将二者互参对比学习是中药溯源并更好理解文献的有效途径。
    • 蔡申燕; 骆天炯; 周迎晨
    •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以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叶天士曾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论治湿温病,而湿温病的发病机制与CHF有一定相似之处。中医学认为,CHF是由心气虚衰而后导致痰浊、水饮、血瘀等病理产物停滞,痹阻心阳而发病,结合其疾病特点,可从活血利水通阳、强心利水通阳、健脾利水通阳三方面综合论治,有良好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 尹亚辉; 庄玉兵; 黄雪元; 蔡以生
    • 摘要: "眩"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历代医学典籍论述颇多。《金匮要略》在《黄帝内经》"因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又开创了"痰饮致眩"的理论先河,书中记载的有关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有关"眩"的条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可知仲景治眩大体分为虚实两端,且以痰饮实邪为主;病位虽涉及五脏六腑,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谨守病机,暗合"温药和之"及"利小便"之意。本文对仲景治眩的精妙微细之处进行探索,以期对中医临床工作有所裨益,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 袁红霞; 闫早兴
    • 摘要: 芍药是经方的常用药物,《神农本草经》(《本经》)记载芍药功效为“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以《本经》功效为纲,将芍药类经方归类分析,发现芍药除邪气、调寒热,多配伍桂枝、麻黄、黄芩、附子,以桂枝汤、大柴胡汤、附子汤为代表方;主腹痛,止身痛,常配伍甘草、饴糖、人参、当归,如小建中汤、桂枝新加汤、当归芍药散;除血痹、破坚积、消疝瘕,多配伍黄芪、当归、川芎、大黄、桃仁等,代表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利小便以配伍茯苓、白术为主,如真武汤;益气以益阴气为主,配伍甘草、黄芪、当归等甘温药物。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芍药经方还有新的发展,如芍药配伍甘草以缓拘挛,芍药配伍黄芩以止下利,芍药配伍大黄、枳实以通便结等。以《本经》推演经方的用药配伍,以经方来分析《本经》之功效,是解读经典奥秘的正确方法。
    • 李建煌
    • 摘要: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要药。不少学者认为其有利湿之功所以治黄疸、淋证,但根据相关文献表明,此说法存在谬误,主要原因在于,治湿之法不离发汗、利小便,但大黄并无此二效,观其临床运用,可知大黄功用主要在于逐瘀泻热通腑,善治热结之证,而其所以能治疗黄疸、淋证,也是因其能祛除瘀热。
    • 曾鹏琳; 杨洪涌; 冯烨; 黄晓华; 魏勇强; 刘媛; 庄泽钦; 刘瑞璇; 钟应彬; 周佳
    • 摘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可归为中医“黄疸”范畴。黄病多因湿,探究AIHA“脾湿发黄”病理机制,探讨其别于传统“胆黄说”的异处,笔者用中医药疗AIHA数载,得出从湿热瘀虚论治AIHA,常用茵陈加减。本文指出了脾肝肾三脏在血证病的重要地位,各补其脏以生血气,重视养肝生血。笔者汲取了唐容川的“祛瘀生新”法,提出了“止血保血”法,并从热炼血为瘀、血虚致瘀、出血成瘀、久病生瘀四方面论证了AIHA中瘀血的产生。据不同出血部位,选不同炭类药物止血。总之,AIHA的发生责之内为脏虚,湿热蕴结为病变关键。AIHA病机繁杂,虚实夹杂,病理因素不离湿、热、瘀。治疗AIHA的关键在利,利湿、清热、化瘀、补虚同用,故选用茵陈四苓散、四君子汤、四逆散、二至丸、失笑散等清热除湿、调肝理脾、补脾益肾、化瘀止血,使邪去正复则病安。
    • 黄伟东; 郭佳; 姚纹; 蔡露露; 顾健豪; 郑玲玲; 吴栓
    • 摘要: 利小便思路起源于《内经》“开鬼门,洁净府”论述,在后世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予邪从小便而出的治疗大法。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主要病机为“阳虚为本,阳郁为标”,急性发作期更应该强调“阳郁”一端,同时兼顾“阳虚”的一端。基于此,结合各家经验,本文提出“利小便法”是解郁通阳的重要思路,适用于多种证型的急性LDH患者。相应的治法包括“宣肺利尿”“温肾利尿”“通阳利尿”“化瘀利尿”“益气利尿”“清热利尿”等。进一步整理总结经方治疗经验,为急性LDH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 张鹏飞; 张文风
    • 摘要: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 杨红利
    • 摘要: 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且预后不佳,而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具有独特优势.该文概述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涵义、湿热在慢性肾脏病病程中的特点,依据肾脏病湿热证的特点,提出"通阳、利小便"理论在慢性肾脏病湿热证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即三焦同治、分消走泄,疏肝益阴、行气通阳,温阳益肾、化气行湿.
    • 孙佳文; 马作峰
    • 摘要: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湿温病的关键治法.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唯有"利小便",使邪有出路,阳气方可通畅,此谓通阳;"不在温"强调温通之意,并不是一味用附子、干姜之类;"利小便"并非单纯利尿,而是湿邪祛除的信号.对湿邪导致阳气布散失常,阳气被遏,阴阳失调而出现的失眠,不应一味用安神之类,而应强调治病求本,关键在于如何祛湿通阳,故叶天士提出"利小便"以"通阳"的论述,意在祛湿邪而通达阳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