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包膜挛缩

包膜挛缩

包膜挛缩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060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齐鲁护理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暨第一届全国激光美容大会(第二届全国颅颌面专题研讨会、2010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等;包膜挛缩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家明、乔群、栾杰等。

包膜挛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1.6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5060 占比:98.27%

总计:5149篇

包膜挛缩—发文趋势图

包膜挛缩

-研究学者

  • 孙家明
  • 乔群
  • 栾杰
  • 程宁新
  • 郑灵
  • 刘志飞
  • 孙宝东
  • 朱志祥
  • 杨智勇
  • 杨维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骏; 刘宸; 闻可; 刘佳; 黄金龙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孔硅胶鼻假体改善包膜形成的机制,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多孔硅胶鼻假体及传统无孔硅胶鼻假体分别置入兔背皮下,于置入后4周、8周、12周每次处死3只兔子并取出假体。观察假体周围组织愈合情况并取出假体切取包膜行Masson染色及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并对包膜中MMP9及TIMP1蛋白表达量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两组假体均无异常移位、穿出及感染。肉眼可见实验组多孔硅胶假体组包膜较对照组薄,包膜内可见规律突起组织长入假体空隙内。包膜切片Masson染色和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多孔硅胶假体包膜的炎症反应较对照组轻,且纤维组织结构更为纤细、排列更为齐整。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多孔硅胶假体包膜较对照组MMP9表达下调,而TIMP1表达上调。结论:多孔硅胶鼻假体较传统无孔硅胶鼻假体包膜炎性反应轻,增强包膜胶原的降解和重塑,可能降低该假体临床应用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
    • 姚禹; 穆大力
    •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是乳腺癌术后修补乳房缺损的有效方法。包膜挛缩作为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引起患者乳房疼痛及外形改变。但目前关于包膜挛缩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预防措施也存在局限性。包膜挛缩的病因具有多样性,与患者自身因素、手术切口位置、术后出血和血肿、植入物类型等均密切相关。因此,明确包膜挛缩的病因对疾病的预防尤为重要。此外,治疗时还应减少细菌污染、早期预防性抗炎、选择合适的植入物或通过脱细胞真皮基质辅助乳房再造,从而降低包膜挛缩的发生率。
    • 韦业刚; 冯韦丽; 覃舒婷; 唐茜; 莫军扬
    • 摘要: 乳房包膜挛缩是乳房假体植入隆乳术或乳房重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膜挛缩会造成乳房外形改变及疼痛,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是造成患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包膜挛缩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相应的预防措施也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就乳房假体包膜挛缩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降低乳房包膜挛缩发生率,以及提高患者手术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唐新辉; 李京; 刘英; 高静; 谢福庚; 金顺女
    • 摘要: 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处理和修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20年3月,笔者在收治的3051例乳房整形患者中,有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236例,选取其中的105例(术后急性血肿3例、腔隙剥离不到位23例、腔隙分离过度15例、假体移位12例、包膜挛缩7例、双包膜4例、双泡症7例、左右不对称19例、轻度下垂4例、乳沟过宽11例等),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并发症处理和修复.结果:105例患者中的72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除了2例Ⅳ级包膜挛缩患者,经手术修复后,手感仍为Ⅲ级包膜挛缩,患者自觉已经有明显改善,不再要求处理.其余患者并发症得到有效处理和修复,原有并发症无复发,患者对修复效果表示满意.结论:内窥镜技术在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处理和修复术中,具有可视、微创、精准、可控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陈岩; 莫军扬; 张敏敏; 韦嫄嫄; 覃舒婷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乳房假体置入术后假体包膜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与包膜挛缩之间的关系.方法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选取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乳房假体置入术后行假体取出术的患者36例,根据Baker诊断标准分为A组(轻度组)20例,B组(重度组)16例,通过收集挛缩包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ER表达与包膜挛缩的关系.结果 B组与A组比较,ER、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呈更高的表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ER、IL-6、TNF-α阳性率均大于A组,而ER的表达与其余指标均呈正相关.结论 ER的表达可能与乳房假体包膜挛缩纤维化相关.
    • 高志; 焦蕊; 张伟; 石琛; 李伟; 张轶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硅胶假体隆乳术中胸大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对缓解隆乳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检索自建库至2017年7月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BTX-A用于硅胶假体隆乳术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和非随机对照研究(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n-RCTs),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RCTs和2篇n-RCTs,共525例患者.其中3篇文献研究了BTX-A用于缓解术后疼痛的有效性,共331例患者:3篇文献研究了BTX-A用于缓解术后包膜挛缩的有效性,共402例患者;2篇文献研究了BTX-A用于维持乳房形态的有效性,共27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术后止痛药服用率方面,BTX-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OR=0.24(95%CI:0.14,0.42),P<0.0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包膜挛缩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0(95%CI:0.14,1.13),P=0.08].(3)在维持乳房形态方面数据不足,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结论 硅胶假体隆乳术中BTX-A胸大肌注射能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但在缓解包膜挛缩和维持乳房形态方面的有效性不明确.该结论有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s进一步证实.
    • 王培培; 付子扬; 李永涛; 任纪祯; 王彦进; 李守聚
    • 摘要: 目的 探讨光面与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发生率的对比情况,为整形外科医师在隆乳术中选择假体类型提供证据.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ence Drirect Online等常用论文数据库,搜集相关的临床对照试验论文纳入Meta分析.结果 纳入9项研究包含13165例美容就医者.研究发现,试验组毛面乳房假体隆乳和对照组光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发生率OR值=0.43(95% CI:0.35~0.51),试验组术后包膜挛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在累积Meta分析及敏感性检验中,该结论未发生改变,较为稳定.用Egger回归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进行检验,未发现发表偏倚的存在.结论 试验组毛面乳房假体的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光面乳房假体.
    • 刘星; 陈兴; 周汛
    • 摘要: 目的 探讨积雪草总苷治疗包膜挛缩(C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Baker分级Ⅳ级CC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低、中、高剂量组均给予积雪草总苷,分别每次12、16、24 mg,均为3次/天.持续治疗6个月后,计算治疗总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假体压缩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0、40.0%、85.0%、95.0%,疼痛缓解率分别为0、10.0%、45.0%、80.0%,假体压缩率分别为(55.75±1.16)%、(57.54±1.09)%、(65.08±0.79)%、(72.76士0.98)%,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组的总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及假体压缩率均高于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雪草总苷能有效治疗CC,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在药物使用剂量的安全范围内,剂量越高治疗效果越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 毛宁; 代引海; 樊东; 高继伟
    • 摘要: 目的 比较侧胸壁切口与乳房下皱襞切口在乳腺癌Ⅰ期假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8例行乳腺癌Ⅰ期假体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将其分为侧胸壁切口组和乳房下皱襞切口组,各49例.比较两组的早期并发症(血肿、持续血清样引流、感染)、晚期并发症(假体移位、假体破裂、包膜挛缩、乳头乳晕区感觉障碍)发生情况及其他不良情况(乳头退缩、慢性疼痛、切口瘢痕明显、胸大肌痉挛、皮肤皱褶)发生率.结果 乳房下皱襞切口组的血肿及持续血清样引流发生率高于侧胸壁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胸壁切口在乳腺癌Ⅰ期假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乳房下皱襞切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