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包膜蛋白

包膜蛋白

包膜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7872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微生物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等;包膜蛋白的相关文献由471位作者贡献,包括戚中田、赵平、邓凯等。

包膜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7872 占比:99.92%

总计:117971篇

包膜蛋白—发文趋势图

包膜蛋白

-研究学者

  • 戚中田
  • 赵平
  • 邓凯
  • 章晓联
  • 亚历山德拉·马德拉
  • 刘文权
  • 刘珠果
  • 帕特里克·库里
  • 戴秋云
  • 拉斐尔·福卡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熊德琴; 陈绛青; 李美琦; 谭佳俊; 杨婷
    •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HIV抗体不确定人群的带型特征以及核酸定量检测结果与阳转结果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2020年南昌市第九医院初次检测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的142份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蛋白印迹试验(WB)实验以及核酸定量检测方法对上述HIV抗体不确定标本进行检测,以随访结果为判断标准,比较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和抗体转归的相关性。结果142例随访者中,有85例出现血清学阳转,占比59.86%(85/142)。阳转者免疫带型gp160出现比率为97.64%(83/85),p24出现比率为49.41%(42/85);未阳转样本gp160出现比率为2.36%(2/85),p24出现比率为50.59%(43/85)。初次检测抗体不确定检测样本中gp160条带出现率在阳转者和未阳转者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9.41,P0.05)。核酸检测试验结果显示83例抗体不确定样本呈核酸阳性,核酸阳性与抗体阳转的符合率为97.64%(83/85)。结论HIV抗体不确定样本中出现gp160带型者随访转归为阳性的可能较大;核酸检测试验可为抗体不确定样本提供进一步鉴别的依据。
    • 李明洋; SAIDU Kamara; 汪琪; 郭艳茹; 李青峰; 朱珊丽; 陈俊; 蒋朋飞; 张丽芳
    • 摘要: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包膜蛋白(E蛋白)的结构及免疫优势表位。方法:从NCBI 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SARS-CoV-2 E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Expas y服务器上的软件分析预测其理化性质、二级结构、跨膜区域;并结合其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极性、抗原性和柔韧性等综合分析,预测其可能的B细胞表位;利用Net CTL1.2 server预测CTL表位;通过Vector NTI对冠状病毒属E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应用Swiss Model对E蛋白进行三维结构同源建模及功能结构域预测分析。结果:SARS-CoV-2 E蛋白由7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为跨膜蛋白,跨膜区域以α螺旋为主;E蛋白可能含有2个B细胞表位和6个CTL表位,其免疫优势表位区域分别位于其N端16-34aa和C端50-70aa区段;SARS-CoV-2与SARS-CoV和Bat-SARS-like-CoV E蛋白的免疫优势表位存在极高的同源性;其疏水性跨膜结构和PDZ结合基序分别位于N端12-34aa和C端72-75aa区段。结论:E蛋白为跨膜蛋白,其氨基酸序列的16-34和50-70区段可能为免疫优势表位。
    • 冯亚岚; 李玥珂; 任阳; 唐丽萍; 黄荣; 袁磊; 杨健
    • 摘要: 为探索包膜蛋白T120A突变对乙脑/寨卡嵌合病毒JEV/ZIKV小鼠脑内神经毒力的影响,应用重叠延伸PCR和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T120A突变的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全长cDNA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后,以其为模板体外转录制备RNA,电转染导入BHK21细胞,收获培养液上清获得突变病毒株JEV/ZIKV (T120A).分别用JEV/ZIKV和JEV/ZIKV (T120A)感染BHK21细胞,绘制病毒增殖曲线,比较蚀斑大小;脑内接种昆明鼠,比较病毒小鼠脑内神经毒力差异.突变病毒感染性克隆经酶切鉴定表明成功构建,增殖曲线发现:突变病毒高峰滴度为5.59 log10pfu/mL,低于JEV/ZIKV的峰值(6.8 log10pfu/mL),JEV/ZIKV (T120A)的小鼠脑内神经毒力LD50为1.38 PFU(0.03 mL),JEV/ZIKV病毒LD50为2.21 PFU(0.03 mL).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包膜蛋白T120A突变降低了乙脑/寨卡嵌合病毒的复制能力,但却轻微增强了病毒小鼠脑内神经毒力.
    • 李明洋; SAIDU Kamara; 汪琪; 郭艳茹; 李青峰; 朱珊丽; 陈俊; 蒋朋飞; 张丽芳
    • 摘要: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包膜蛋白(E蛋白)的结构及免疫优势表位.方法:从NCBI 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SARS-CoV-2 E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ExpasSy服务器上的软件分析预测其理化性质、二级结构、跨膜区域;并结合其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极性、抗原性和柔韧性等综合分析,预测其可能的B细胞表位;利用Net CTL1.2 server预测CTL表位;通过Vector NTI对冠状病毒属E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应用Swiss Model对E蛋白进行三维结构同源建模及功能结构域预测分析.结果:SARS-CoV-2 E蛋白由7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为跨膜蛋白,跨膜区域以α螺旋为主;E蛋白可能含有2个B细胞表位和6个CTL表位,其免疫优势表位区域分别位于其N端16-34aa和C端50-70aa区段;SARS-CoV-2与SARS-CoV和Bat-SARS-like-CoV E蛋白的免疫优势表位存在极高的同源性;其疏水性跨膜结构和PDZ结合基序分别位于N端12-34aa和C端72-75aa区段.结论:E蛋白为跨膜蛋白,其氨基酸序列的16-34和50-70区段可能为免疫优势表位.
    • 郭川; 张旭彬; 张志华
    • 摘要: 目的 分析2019年汕头市登革热疫情中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医生及检测人员对登革热病例的判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核酸检测结果,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聚类分组,统计各个发病天数组中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比例;同时对2019年流行毒株的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推导并比对分析包膜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结果 临床表现中发热比例最大,为96.84%,眼眶痛比例最小,为8.99%;头痛及骨关节肌肉疼痛在早期的病例中比例较高,皮疹则在恢复期的病例中比例较高;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在发病第7天阳性病例比例下降;流行毒株间有1~2个位点的氨基酸发生变异,但主要潜在毒力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保持一致.结论 2019年登革热疫情中的病例临床表现以轻症为主,主要症状有:(1)头痛及骨关节肌肉疼痛,提示处于发病早期;(2)皮疹体征,提示处于恢复期.推定流行毒株属于弱毒株.
    • 史凤娟; 刘静娴; 温恬; 曾晓燕; 郭喜玲; 焦永军
    • 摘要: 目的制备抗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其免疫反应特异性。方法将ZIKV重组E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用50%聚乙二醇(PEG)融合,经过含有次黄嘌呤、氨基喋呤和胸腺嘧啶的培养基筛选出阳性克隆,采取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株。利用筛选到的单抗作为一抗,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免疫转印试验,鉴定单抗的反应特异性。结果筛选出1株针对寨卡病毒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命名为13E7-E9),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免疫转印试验结果表明,该单抗可与寨卡病毒E蛋白结合,且与登革病毒无交叉。结论成功筛选1株抗寨卡病毒E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为研发寨卡病毒的免疫诊断试剂奠定基础。
    • 李贺; 杜波; 田晓东; 刘文新; 姚文清
    • 摘要: 目的 分析阜新市艾滋病病毒1型(HIV-1) env基因C2 ~ V4区序列及代表性广谱单克隆中和抗体的表位变异,为HIV-1变异趋势研究及阐明V3环与病毒生物学特征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8-2019年在阜新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确证阳性的112例HIV-1感染者全血标本,采用巢式PCR扩增env基因C2~V4区核苷酸序列并测序,采用MEGA软件鉴定分型,采用HIV Database等软件分析V3环顶端四肽、辅助受体、净电荷和特征性氨基酸.结果 获得101条有效基因序列,发现5种V3环顶端四肽类型,其中GPGQ 77条,占76.24%,存在于CRF01_AE、CRF07_BC、CRF65_cpx和G亚型;GPGR 19条,占18.81%,存在于CRF01_AE、CRF07 BC和B亚型;GPGH 3条,GPGK和GPGA各1条,均只存在于CRF01_ AE亚型.辅助受体主要使用CCR5,84条占83.17%.CRF01_AE、CRF07_BC、B、CRF65_cpx和G亚型V3环净电荷数分别为3.28±1.17、3.22±0.92、4.25±0.83、2.50±0.50和3.结合b12和VRC01中和抗体表位氨基酸位点突变率为0~9.90%;295位和332位氨基酸N-糖基化位点缺失率分别为18.81%和14.85%,未发现两者同时缺失的情况.结论 2018-2019年阜新市HIV-1毒株主要是以CCR5为辅助受体的巨噬细胞嗜性非合胞体诱导型病毒,V3环顶端四肽以GPGQ为主,复制速度较慢,逃逸中和抗体能力较低.
    • 李贺; 杜波; 田晓东; 刘文新; 姚文清
    • 摘要: 目的分析阜新市艾滋病病毒1型(HIV-1) env基因C2-V4区序列及代表性广谱单克隆中和抗体的表位变异,为HIV-1变异趋势研究及阐明V3环与病毒生物学特征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8—2019年在阜新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确证阳性的112例HIV-1感染者全血标本,采用巢式PCR扩增env基因C2-V4区核苷酸序列并测序,采用MEGA软件鉴定分型,采用HIV Database等软件分析V3环顶端四肽、辅助受体、净电荷和特征性氨基酸。结果获得101条有效基因序列,发现5种V3环顶端四肽类型,其中GPGQ 77条,占76.24%,存在于CRF01_AE、CRF07_BC、CRF65_cpx和G亚型;GPGR 19条,占18.81%,存在于CRF01_AE、CRF07_BC和B亚型;GPGH 3条,GPGK和GPGA各1条,均只存在于CRF01_AE亚型。辅助受体主要使用CCR5,84条占83.17%。CRF01_AE、CRF07_BC、B、CRF65_cpx和G亚型V3环净电荷数分别为3.28±1.17、3.22±0.92、4.25±0.83、2.50±0.50和3。结合b12和VRC01中和抗体表位氨基酸位点突变率为0-9.90%;295位和332位氨基酸N-糖基化位点缺失率分别为18.81%和14.85%,未发现两者同时缺失的情况。结论 2018—2019年阜新市HIV-1毒株主要是以CCR5为辅助受体的巨噬细胞嗜性非合胞体诱导型病毒,V3环顶端四肽以GPGQ为主,复制速度较慢,逃逸中和抗体能力较低。
    • LIU Hongmiao; ZHOU Weifeng; LIAO Hui; HU Zhengyang; ZOU Min; LIU Shuwen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寨卡病毒包膜蛋白的非包被ELISA方法,检测被感染的细胞内E蛋白的表达情况,用于抗寨卡病毒药物筛选.方法 将寨卡病毒感染的贴壁细胞固定在孔板上,加入抗体与之结合,并确定抗体浓度,建立E蛋白的非包被ELISA方法;用该方法检测木脂素类化合物C1的抗病毒活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RT-PCR)验证这种非包被ELISA方法的准确性;并排除该方法对登革病毒的交叉反应.结果 经过优化,未感染的细胞的背景A450nm降低到0.20左右,采用该方法检测的抗病毒活性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且该方法对登革病毒不存在交叉反应.结论 建立了一种寨卡病毒E蛋白的非包被ELISA方法,可用于抗寨卡病毒药物筛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