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941篇;相关期刊975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十月革命的相关文献由2471位作者贡献,包括俞良早、高放、赵曜等。

十月革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3 占比:14.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941 占比:85.93%

总计:19715篇

十月革命—发文趋势图

十月革命

-研究学者

  • 俞良早
  • 高放
  • 赵曜
  • 郑异凡
  • 刘淑春
  • 左凤荣
  • 彭明
  • 李坚
  • 梁柱
  • 王兆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冰
    • 摘要: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新知识分子在重新解读民主的时代语境下,为俄国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能够快速进入知识界的舆论场域搭建起了舞台;借助报章杂志的舆论空间频繁刊载有关俄国革命的新闻通讯、观察游记和专著文论。各种报道、议论和评价无不彰显出中国知识界对俄国的态度与反应的变化;知识界眼中的俄国由“革命”到“俄乱”再到“革命”的形象转变,隐约透着一种国人“自我想象”的逻辑思绪。随着对俄国革命认知的不断深化,知识界逐渐凝聚出“联俄”、“友俄”的讨论主题,以及“学俄”的思想倾向。与此同时,知识界内部亦因对俄问题而渐显群体分化的迹象。
    • 杨秀芹; 王进芬
    • 摘要: 十月革命胜利后,围绕着俄共(布)能不能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在经济、文化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等重大问题,俄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列宁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主要表现在:批判苏汉诺夫们的“经济决定论”,强调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并不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捍卫了党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当性和党的领导地位;批判无政府工团主义主张由工会来领导经济的错误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党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虚无党的领导地位的错误倾向,强调党必须牢牢掌握对文化的领导权。列宁对否定党的领导错误倾向的批判对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贾传鑫; 何正玲
    • 摘要: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为应对新生政权面临的国内外危机,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捍卫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结束后,及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的作用,国民经济不断恢复。面对官僚主义风气盛行,列宁探索反对官僚主义的措施,防止国家政权变质。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对当时苏俄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政党建设也有重要启示作用。
    • 葛展源
    • 摘要: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真理的选择与理想的确立,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的前提。文章梳理了建党先驱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间线与关键节点,分析了新文化阵营对于实现中国启蒙导向的路径分野,最终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十月革命的感召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立中国共产党推动全民族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历史必然性。
    • 孟令蓉; 陈洁榆
    • 摘要: 十月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建构的重要域外资源。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十月革命纪念,利用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和话语资源,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路线、道路等基本问题,建构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通过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方针和政策,构建中国共产党建设话语;借助突破对苏联模式和苏联经验的固有认知,明确改革开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一般原则的重要性,建构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通过镜鉴十月革命纪念的话语资源来建构中国政治话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也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 吴汉全; 魏文芳
    • 摘要: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为中国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人民革命的政治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联系起来,揭示了十月革命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十月革命的宣传,李大钊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信念,并以实际行动来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由此,李大钊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
    • 郭国祥; 王钰涵
    • 摘要: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和理论逻辑。历史层面,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特别是民族救亡运动需要新的思想来引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觉醒,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双重超越”的情怀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沉的思想动力。现实层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新发展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理论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成了中国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根源;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优秀品质和独特魅力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大地的根本原因。
    • 崔亚玲
    • 摘要: 列宁的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充分发挥党报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十月革命前,列宁利用党报来揭露沙皇的专制统治,开展政治上的宣传鼓动;批判小资产阶级等错误思潮,吸引政治同盟;通过党的机关报来创建一个集中统一的党组织。十月革命后,列宁强调党报应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列宁关于党报功能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启示当前我国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教育的功能。
    • 刘长明
    • 摘要: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打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列宁主义,集理论创新品格和实践开拓品格于一体,实现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双重革命:棱角分明的战斗哲学,复活了革命真谛;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拉开了社会主义的帷幕;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明确划分,使共产主义蓝图更加清晰;直接迂回两相宜的论述,赋予了两种过渡方式以极大张力;对国家学说的系统阐发,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民族理论,成为民族解放的利器。列宁以大无畏的首创精神和战斗的思想品格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丰硕成果,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永远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 陈兆芬; 荣小语
    • 摘要: 十月革命是俄国人民在20世纪特殊条件下自觉选择历史前进方向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开创了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先河。但在十月革命前,围绕俄国进行十月革命文化阙如问题产生了分歧和论争:普列汉诺夫、考茨基、托洛茨基等人从一定阶级文化要素积累能够为一定阶级革命准备条件的教条出发,固守俄国十月革命缺乏必要文化前提和暴力革命必然造成技术及文化破坏的逻辑,进而否定其他条件或因素对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作用,这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的背弃。然而,列宁从分析十月革命与战争相连的特殊性、十月革命迫切任务的特殊性、十月革命工农联合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政治革命是文化革命先导"的重要理论,并以此为逻辑,型构了文化革命复兴俄国的实践框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