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博格达山

博格达山

博格达山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专利文献11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西域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丝绸之路等; 博格达山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关龙、张奎华、汪誉新等。

博格达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89.22%

专利文献>

论文:11 占比:10.78%

总计:102篇

博格达山—发文趋势图

博格达山

-研究学者

  • 张关龙
  • 张奎华
  • 汪誉新
  • 王越
  • 廖卓庭
  • 林会喜
  • 梅廉夫
  • 王亚东
  • 王圣柱
  • 罗福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有星; 张君峰; 张金虎; 高永进; 周新桂; 孙相灿; 文磊; 苗苗青
    • 摘要: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及钻测井资料分析,按照“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对博格达山周缘地质结构、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演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9个阶段,其中,中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为陆内裂谷、前陆盆地和陆内拗陷盆地演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早期陆内裂谷、晚二叠世构造低幅隆升及中晚三叠世构造沉降控制了博格达山周缘盆地的形态、类型、沉降速率及可容纳空间,进而影响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及演化;中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为深水湖盆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主要以深水沉积作用为主,局部发生重力流沉积;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隆升形成低凸起并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砂体;中晚三叠世博格达低凸起发生沉降,以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
    • 李思佳
    • 摘要: 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的绿色廊道上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城——唐朝墩。曾为往来东西的咽喉要塞、丝绸之路的北道重镇,如今风沙四起,细密紧实的黄土掩埋了大部分文化痕迹,只留下北侧高约4米的夯土城墙。城址东侧陡然直下断崖下是发源于博格达山的水磨河。
    • 王越; 张奎华; 张关龙; 熊伟; 于洪洲; 薛雁; 肖雄飞; 汪誉新
    •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原型盆地性质与沉积演化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博格达山北缘井井子沟剖面连续出露的石炭系与二叠系进行野外实测,系统分析地层岩性与沉积相,结合前人大地构造演化、火成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转变,对深入分析准噶尔盆地晚古生代海陆转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晚石炭世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浊积扇,夹少量的枕状玄武岩。早二叠世在残留海沉积背景下发育了近岸水下扇与深水浊积扇;中二叠世经历了由海相到湖相的演化过程,早期乌拉泊组与井井子沟组在浅海环境下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晚期以芦草沟组半深湖—深湖相的泥页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晚二叠世,研究区发育了厚层的扇三角洲相的棕红色、灰绿色砂砾岩。综合分析认为,晚石炭世博格达地区为裂谷盆地,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与深水浊流;早中二叠世为后碰撞陆内裂谷,发育伸展滑塌变形构造与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晚二叠世转为陆内压陷盆地,普遍发育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相,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突变。
    • 夏明; 韩建华; 王海涛; 祁万修
    • 摘要: 通过对新疆博格达山北麓东段吉木萨尔东大龙口油页岩层段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丰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主要特征是微量元素含量与同类岩石的涂和费值相比,有的较高,有的偏低;轻稀土富集程度较高,重稀土相对较低,Ce/Ce异常不明显.B(硼)、Sr/Ba、δEu、δCe等特征参数具有环境指向意义,反映出吉木萨尔南油页岩沉积环境总体为弱氧化-弱还原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
    • 任冠; 魏坚
    • 摘要: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89°35''21.3〃,北纬44°01''44.3〃,海拔高度约698米。城址西距北庭故城遗址约30千米,南距天山东段博格达山约40千米,北距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约20千米,东距巴里坤湖约260千米。得益于天山的山前降水和冰雪融水,在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形成了一条南北宽约60千米的绿洲廊道。
    • 夏明; 韩建华; 王海涛
    • 摘要: 2012-2014年,开展了新疆博格达山北麓含油页岩层位芦草沟组层序、构造格架、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环境、沉积相与油页岩层关系的初步研究,为芦草沟组形成地质条件、油页岩成藏条件的研究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本文通过雅玛里克山、甘沟、铁厂沟、白杨河、水磨沟、三工河、小黄山、西沟、大黄山、东大龙口等实测地质剖面对比研究,总结了博格达山北麓芦草沟组特征,结合油页岩赋存特征将该组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白云岩-粉砂岩夹薄层油页岩;第二岩性段白云质粉砂岩-泥岩及厚层油页岩;第三岩性段泥岩夹白云质粉砂岩及厚层油页岩.同时结合雅玛里克山、水磨沟、三工河、吉木萨尔吴家湾等油页岩矿区成果,认为第二、三岩性段为油页岩矿层富集层段,以三工河为矿层富集中心(厚度163-205米),向东油页岩矿层富集层位下移(厚度35-72米),向西矿层富集层位上移(厚度44-66米)的富集规律,为博格达山北麓的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油页岩矿形成与寻找提供参考依据.
    • 史国强
    • 摘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受庆龙等五人游览、测绘博格达山,择博山最美处命为"雪山晚照、莲花朝秀、神海观潮、云庵浮波、峻谷晴雨、东台远眺、松坡赤霞、洞天仙踪"等八景,并赋诗歌咏,为目前仅见博格达八景最完整资料.
    • 王圣柱
    • 摘要: 为了提高页岩油"甜点"储集层钻遇率,实现页岩油高效动用开发,亟需开展页岩油储集层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和含油性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博格达山山前带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等储集层表征技术,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分析了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页岩油赋存特征.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岩石类型复杂,表现为混合沉积特点,可划分出泥页岩相、砂岩相和碳酸盐岩相3类岩相;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和孔隙结构控制了含油性,游离态页岩油主要赋存在孔径大于30 nm的孔隙中,基质型泥页岩相储集层储集空间包括黏土矿物晶间孔、碳酸盐矿物晶间孔、有机质孔、层理缝、构造裂缝、超压缝等,其中,无机矿物和干酪根表面以吸附态页岩油为主,粒间孔、有机质孔和层理缝中以游离态页岩油为主;夹层型砂岩相和碳酸盐岩相储集层储集空间以粒(晶)间孔、粒(晶)间溶孔、粒(晶)内溶孔等为主,页岩油以游离态为主赋存于各类微米级孔隙中;基质型岩相富含有机质,随着有机质丰度增加,干酪根吸附态烃量增加,有机碳含量与可动烃含量呈幂函数关系,夹层型岩相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以外来烃充注为主,有机碳含量与可动烃含量呈线性关系.奇台庄地区和柴窝堡凹陷中北部地区为页岩油有利储集层发育区,芦三段夹层型岩相页岩油可动烃含量高,易于开发动用,为重要的勘探目标.
    • 田雅楠; 帕丽旦·艾海提; 买吾拉江·衣沙克; 艾尼瓦尔·吐米尔
    • 摘要: 根据对新疆博格达山地面生地衣群落27个样点(20 m×20 m)调查的数据,以各地衣种的盖度为指标结合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博格达山地面生地衣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和相似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对各群落的物种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 表明,TWINSPAN分析和DCA排序将分布在博格达山的37种地面生地衣分为以下5个群丛.群丛1:膜地卷(Peltigera membranacea)+伴藓大孢蜈蚣衣(Physconia muscigena)群丛;群丛2:地卷(Peltigera rufescens)+伴藓大孢蜈蚣衣(Physconia muscigena)群丛;群丛3:裂边地卷(Peltigera degenii)+平盘软地卷(Peltigera elisabethae)群丛;群丛4:喇叭石蕊(Cladonia pyxidata)+犬地卷(Peltiger canina)群丛;群丛5:盾鳞衣(Placidium squamulosum)+缠结茸枝衣(Seirophora contortuplicata)群丛.物种多样性以群丛4最大为3.427;群丛1最小为0.672;群丛1和群丛4间的相似性最高为0.889,群丛3和群丛4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607.CCA排序结果反映,该地区地面生地衣的分布受到森林植被郁闭度、人为干扰、光照强度的影响,而地表植被盖度和土壤pH等因素的影响不大.
    • 梁鑫鑫; 陈石; 陈书平; 袁浩伟; 梁媛媛; 宋兴国
    • 摘要: 三葛庄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柴窝堡盆地,夹持于博格达构造带与伊连哈比尔尕构造带之间,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三葛庄凸起的构造演化对区域构造的研究有积极作用.通过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演化剖面制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三葛庄凸起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认为三葛庄凸起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构造抬升,与前人对博格达山的多期隆升研究有较高的匹配.结果表明:三葛庄凸起经历三期构造运动,受构造运动控制,三葛庄凸起形成三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包括三叠系底部不整合,侏罗系底部不整合以及古近系底部不整合.三葛庄凸起是博格达山向西的延伸段,其演化受到博格达山的控制.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初次隆升,三葛庄凸起随之抬升,造成三叠系底部不整合.受到印支运动的影响,博格达地区晚三叠世又遭受了强烈的挤压运动,在三葛庄凸起表现为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新生代时期博格达山及北天山的持续隆升导致三葛庄凸起南部发生挤压沉降,沉积新生界将博格达山的西段掩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