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厌氧发酵

厌氧发酵

厌氧发酵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4658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业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9篇、会议论文233篇、专利文献84562篇;相关期刊568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7种,包括2013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第十五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等;厌氧发酵的相关文献由905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李文哲、杜静等。

厌氧发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9 占比:2.15%

会议论文>

论文:233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84562 占比:97.59%

总计:86654篇

厌氧发酵—发文趋势图

厌氧发酵

-研究学者

  • 李俊
  • 李文哲
  • 杜静
  • 常志州
  • 刘伟
  • 孙永明
  • 董仁杰
  • 叶小梅
  • 王欣
  • 阮文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峥; 周德平; 褚长彬; 王庆峰; 吴淑杭
    • 摘要: 为分析不同葡萄废果组成对厌氧发酵过程和发酵产物中活性物质组分的影响,以葡萄废果为原材料,添加酵母菌进行厌氧发酵,设置不同葡萄废果组成,考察含有葡萄皮和籽粒是否会对葡萄废果厌氧发酵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物组成对发酵过程中pH的动态变化有影响,去除葡萄皮和籽粒(T2)处理的pH高于含有葡萄废果全部成分(T1)的处理;而底物组成的差异对EC值的动态变化没有明显影响。添加酵母菌进行厌氧发酵能显著提高产物中游离氨基酸和总有效氮的含量(P<0.05),与发酵前相比分别提高了226.05%~276.66%和31.13%~40.75%。去除葡萄皮和籽粒后有利于发酵产物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提高,T2处理在9类氨基酸的含量上均具有显著优势,但F-、总酚和总酸的含量出现了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外源添加酵母菌进行厌氧发酵是一种潜在的葡萄废果资源化循环利用方式,不同底物组成对发酵产物的组分有一定影响,发酵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和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
    • 周峰
    • 摘要: 除砂工艺是餐厨垃圾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证厌氧发酵效果。本文以某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为例,探究餐厨垃圾处理过程的砂粒成因及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综合分析除砂效果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本项目的工艺流程,提出多级除砂工艺。
    • 焦敏娜; 任秀娜; 王权; 李荣华; 木开石; 张增强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易腐有机垃圾作为居民生活垃圾的主体部分,在分类收集的大背景下,其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垃圾分类是在粗放式垃圾回收的模式出现较大诟病时顺势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在传统垃圾收集方式基础上的改革创新,是垃圾能否得到有效处置的基础。围绕易腐有机垃圾的处理现状,深度剖析了现存处理方式的优劣,展望了易腐有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石川; 刘越; 罗娟; 吴厚凯; 王凯军; 周岳溪
    • 摘要: 果蔬垃圾的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匮乏和资源紧缺等问题具有正向作用。以果蔬垃圾为发酵底物,厌氧污泥作为微生物接种物,通过半连续实验对比不调节pH值和调节pH值(2.0~12.0)厌氧体系的发酵组分,考察不同pH值发酵体系的水解酸化效率、产物组分、营养元素释放及微生物能量情况,以反映pH值生态因子对果蔬垃圾厌氧发酵效能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果蔬垃圾厌氧自然酸化发酵pH值维持在3.0~5.0,优势产物为乳酸,产量可达9198.54 mg·L^(-1)。相比自然酸化发酵,pH值调控下的厌氧发酵产量提高,且在酸碱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发酵类型。酸性条件下,优势产物为乳酸和乙醇,占酸化产物比例可达59.97%和78.13%。碱性条件下,乙酸、丙酸和丁酸为主要厌氧酸化产物,其组分最高分别可达87.71%,20.25%和35.87%。碱性条件下,厌氧水解率和酸化率普遍偏高,分别为84.94%和75.18%。但酸性发酵液中富含更多NH_(4)^(+)-N和PO_(4)^(3-),分别高达1180.13 mg·L^(-1)和477.70 mg·L^(-1)。微生物能量水平与酸化产物总量具有负相关性。酸性和碱性pH值演变对果蔬垃圾厌氧发酵组分和效能具有关键调控作用。
    • 徐建雪; 薛寒光; 黄弘毅; 何岳巍; 韩睿; 彭星; 黎娟
    • 摘要: 为探究冷冻真空干燥预处理对烤后废弃烟叶产甲烷潜力的影响,实现烤后废弃烟叶的资源化利用,促进碳中和背景下烟草行业绿色清洁生产体系的发展,对烤后废弃烟叶分别进行0、1、3、5、10 h冷冻真空干燥预处理(L1~L5),比较了预处理前后烤后废弃烟叶表面微观结构、木质纤维素结构、总糖含量、烟碱含量等的变化,并对烤后废弃烟叶进行了产甲烷潜力(BMP)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未预处理(L0)与L1~L5处理烤后废弃烟叶BMP值(以单位质量挥发性固体在厌氧条件下的产甲烷量表示)分别为200.74、208.64、220.98、224.28、211.11、209.30 mL·g^(-1),预处理较未预处理BMP分别增加了3.94%、10.08%、11.73%、5.16%及4.26%。经冷冻真空干燥预处理后,烟叶表面呈现褶皱和卷曲,产生疏松多孔的物理结构,有效增大了微生物接触面积。但长时间的真空干燥除了较大程度增加预处理能耗,还会造成烟叶有机成分的损失。因此,基于预处理能耗成本和甲烷产量效益的综合考虑,应控制冻干时长,进一步优化预处理工艺。
    • 董翠苓
    • 摘要: 厌氧发酵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厌氧发酵后的产物,尤其是沼液,因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元素,成为新的污染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处理效果好、建设运营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在实验室模拟人工湿地,引入人工曝气,选用不同稀释倍数的猪粪厌氧发酵液作为人工湿地进水,考察人工湿地出水中不同污染物的质量浓度,研究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厌氧发酵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通入沼液的稀释倍数时,通入稀释10倍沼液的总氮、磷及有机物的去除率较通入5倍稀释沼液的去除率高,且去除效果较稳定;在只改变曝气位置、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底部曝气时各项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于中部曝气,效果较稳定,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也较稳定。
    • 田启欢; 姚建刚; 谭婧; 陈尧
    • 摘要: 以单一甘蔗物料、餐厨垃圾和两者混合物料开展厌氧发酵试验,验证混合原料协同厌氧发酵生产生物沼气的良好性能,并对混合物料的工程运行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与甘蔗物料的协同作用,提升了甘蔗物料的日产气量,减缓了餐厨垃圾单一物料日产气量的波动。混合物料的产气峰值较餐厨垃圾提前4 d,物料产气率和TS产气率分别为140.34 mL·g^(-1)和774.52 mL·g^(-1) TS,较甘蔗物料分别提高55.63%和103.34%。餐厨垃圾的添加可明显提升甘蔗物料的甲烷含量和甲烷产率,将餐厨垃圾与甘蔗物料进行混合发酵,不仅能有效处理餐厨垃圾,还能有效促进甘蔗物料的产气效率,提高厌氧发酵装置产气效率。基于日处理甘蔗废弃物100 t,餐厨废弃物10 t的沼气工程,混合物料产气率整体在100~150 m^(3)·t^(-1)。CSTR全混式厌氧反应器可使物料保持流动的全混状态,混合物料pH值维持在7.9左右。混合物料厌氧发酵系统CH 4含量均值在59.63%±3.35%,呈现较高的甲烷含量。可依据工程规模和利用途径,用来发电并网、热电联产或提纯天然气等。
    • 包铮; 贺莉; 李悦; 宋亚莉
    • 摘要: 挥发性脂肪酸(VFAs)是厌氧发酵过程中的一类具有监测作用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对其进行有效的测定可以很好地监控厌氧发酵体系中的酸化情况。主要总结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6种VFAs检测方法,包括解释检测技术的运行机制、仪器的性能、测定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也总结了6种方法的优缺点。
    • 张凯; 韦秀丽; 李平; 蒋滔; 刘科
    • 摘要: 以人粪渣为原料,通过微波水热法在1.8 MPa条件下制备CeO_(2)改性水热炭,研究改性水热炭对新鲜牛粪厌氧发酵过程中H_(2)S和CH_(4)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O_(2)质量分数为30%、水热炭投加量为0.65 g/g牛粪固体时,H_(2)S的产量较未添加复合物时降低了88.09%,而CH_(4)的产生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不同活性位点的相互竞争、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以及改性水热炭对硫的吸附、氧化和沉淀有关。由此可见,CeO_(2)/水热炭能够在不影响CH_(4)产量的情况下实现H_(2)S减量,对缓解厌氧发酵系统管道腐蚀,维持厌氧发酵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积极影响。
    • 黄沈诺; 黄智超; 高树梅
    • 摘要: 我国园林绿化废弃物产量的提升已得到国家与政府部门的重视,相关文件的发布使这一情形得到有效缓解。到目前为止,城市绿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是生物质能、好氧堆肥,同时还可以用作栽培基质、土壤调理剂、园林覆盖物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