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NH4+-N

NH4+-N

NH4+-N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0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4333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等;NH4+-N的相关文献由93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晓静、叶芳、封克等。

NH4+-N—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4333 占比:99.79%

总计:124593篇

NH4+-N—发文趋势图

NH4+-N

-研究学者

  • 刘晓静
  • 叶芳
  • 封克
  • 张静
  • 李田
  • 汪晓丽
  • 王静
  • 肖羽堂
  • 许建华
  • 于俊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潘宇; 李立新; 孙彩玉
    • 摘要: 为将市政污水厂排放标准提升至准Ⅳ类标准,以东营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处理量为1 m^(3)/h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装置,考察不同电流密度下其对市政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电流密度能够增强电催化氧化处理效果。考虑运行的经济性,确定最优电流密度为5 mA/cm^(2),电催化氧化装置出水COD和NH^(+)_(4)-N的质量浓度可分别稳定在23~29 mg/L和0.8~1.4 mg/L之间。
    • 王西涵; 王莹; 刘云; 杨丽虎; 梁琼; 张茜茜; 王浚亦
    • 摘要: 近年来再生水逐渐成为城市景观河流的主要用水来源,但再生水含有较高氮元素,容易造成水体与地下水污染。河床底泥对NO_(3)^(-)-N有一定的截留与去除作用,本实验通过河槽装置模拟潮白河河床,探究低、中、高3种NO_(3)^(-)-N质量浓度水平下河槽系统中底泥对NO_(3)^(-)-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水体中NO_(3)^(-)-N质量浓度为5、10、20 mg·L^(-1)时NO_(3)^(-)-N去除率分别为67.8%、63.0%、55.0%。河槽10 cm处和下部70 cm处对NO_(3)^(-)-N去除效果较好。底层排出水中pH与NO_(3)^(-)-N质量浓度相关性较强,底泥中50 cm与70 cm处反硝化作用强度与溶解氧质量浓度紧密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氧质量浓度升高,反硝化作用减弱,NO_(3)^(-)-N去除效果变差。底泥中NO_(3)^(-)-N的去除主要通过土壤淋溶作用、同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与异化还原作用等共同作用;部分氮素以同化作用形成的有机氮和异化还原作用形成的NH_(4)^(+)-N留存于底泥中。研究表明,河床底泥对再生水河道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
    • 王西涵; 刘云; 杨丽虎; 梁琼; 杨子怡; 白晓兴; 杨若霆; 朱雪骐
    • 摘要: 北方城市景观河流的主要用水来自再生水,但其氮含量较高,有造成河流富营养化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河道底泥作为河水与地下水间的介质,能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河道水环境酸碱条件对底泥NO_(3)^(-)-N净化效果有一定影响。通过河槽模拟装置,探究进水pH为4、7和10条件下河槽系统中底泥对NO_(3)^(-)-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pH条件下河槽系统对NO_(3)^(-)-N均有显著净化作用,整体去除率分别为51.3%、57.5%和69.9%;尤其在河槽底泥10、20和30 cm处NO_(3)^(-)-N净化效果较好,去除率均在89.0%以上;在50和70 cm处3种pH处理之间NO_(3)^(-)-N去除率差异明显,在pH=4条件下去除效果较好;在NO_(3)^(-)-N浓度的垂向变化上,3种pH条件下底泥中NO_(3)^(-)-N浓度在10、20和30 cm处均较低,50和70 cm处较高。pH=4和10条件下底层水NH_(4)^(+)-N浓度高于pH=7条件下NH_(4)^(+)-N浓度,即酸碱条件下底泥对氨氮去除能力较差;NO_(3)^(-)-N在pH=7和10条件下试验前期与pH=4条件下试验中期产生累积,但最终实现对其的去除。在pH=7和10条件下底层水pH与NO_(3)^(-)-N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当进水pH分别为4、7和10时,底泥中pH仍然在7~9之间,说明水环境对外来酸碱变化有一定缓冲性,即具有抗酸、抗碱能力。该研究表明在不同酸碱条件下河道底泥对再生水具有净化作用,碱性条件下底泥对NO_(3)^(-)-N净化效果较好,中性条件下底泥对NH_(4)^(+)-N净化效果较好,可为北方再生水安全回补河湖提供参考。
    • 高宇轩; 靳静晨; 高雅娟; 张闻天; 李晨晨; 靳永胜
    • 摘要: 垃圾渗滤液中往往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型微生物能在脱氮的同时去除部分有机物,但目前对于相关混合菌剂直接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研究较少。从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6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并组配成复合菌剂F6,探究菌剂在垃圾渗滤液中的脱氮效果。分别以单一菌株和复合菌剂F6为投放原料;以不同碳氮比、活性炭浓度、转速以及微量元素浓度为影响因素,研究复合菌剂对于垃圾渗滤液中氨氮(NH_(4)^(+)-N)、总氮(total nitrogen,TN)、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提高碳氮比和微量元素浓度能够促进复合菌剂F6的降解效果;当接种量为10%、碳氮比为15%时,F6对NH_(4)^(+)-N、TN、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4.69%、89.23%和83.50%,与不添加活性炭的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约18.46%、20.97%和7.98%。复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F6对高氨氮垃圾渗滤液去除NH_(4)^(+)-N、TN、COD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陈彦洁; 崔育倩; 李青松; 李博强; 王吉苹; 陈国元; 廖杰; 李国新
    • 摘要: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分析法(3DEEM-FRI)研究了厦漳地区江东泵站、北溪水闸、汀溪水库、莲花水库、坂头水库以及石兜水库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特性、污染特征及其他水质指标与各荧光区域积分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荧光组分—荧光类蛋白质组分(组分Ⅰ,C1)、荧光类蛋白质组分(组分Ⅱ,C2)以及类富里酸组分(组分Ⅲ,C3)在所调查水样中均有显著检出,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组分Ⅳ,C4)在莲花、坂头以及石兜水样中有检出,类腐殖酸组分(组分Ⅴ,C5)在所调查水样中检出不明显;不同水体中同一组分的相对含量差别不大,其中荧光类蛋白质组分占比(P1,n+P2,n)均在60% 以上,组分Ⅲ(P3,n)与组分Ⅳ占比(P4,n)均在10% ~20% 之间,组分Ⅴ占比(P5,n)小于6%;荧光特征参数(1.28
    • 夏绮文; 李炳华; 何江涛; 黄俊雄; 郭敏丽
    • 摘要: 再生水与天然地下水水质存在差异,利用再生水生态补给河道区可能会带来环境风险.引温济潮工程已运行10余年,为研究再生水长期河道入渗下不同位置地下水氮组分的演化特征与机制,收集近11年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监测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将地表水划分为不同区域后选择典型地下水监测点分析氮组分的演化差异,并利用Cl-计算混合比得出地下水中目标成分的计算浓度,初步推测地表水入渗后发生的氮转化,并选取DO、TOC、底泥、水文地质条件等环境指标分析证明.结果表明:①地表水明显分为3组,包括减河、土坝以北潮白河段、土坝以南潮白河段,各组间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水质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再生水的氮、磷含量及水体流态.②再生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或黏土层较厚有利于氮的去除,减河和土坝以北潮白河段地表水中的NO3--N流经包气带时通过反硝化与同化作用衰减,NH4+-N通过吸附与硝化作用得以去除,入渗后未引起地下水中的氮浓度明显增加.③而土坝以南潮白河段,河道补水后翌年地下水位抬升并趋于稳定,长期地表水入渗使底泥的氮和有机质含量升高,使得该断面于2013年后达到适宜的碳氮比而发生有机氮矿化作用,由于包气带较薄,生成的NH4+-N较少吸附于土壤介质中,易随水流入渗而引起地下水中ρ(NH4+-N)升高.研究显示,再生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或黏土层较厚可有效去除氮组分,但部分地区包气带较薄且发生有机氮矿化作用会增加地下水的氮污染风险.
    • 于亚泽; 焦燕; 杨文柱; 宋春妮; 于俊霞; 刘立家; 张婧; 刘宇斌
    • 摘要: 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土壤溶液提取器分别对旱田土壤N2O排放及氮素淋溶进行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观测.试验设计为DCK(滴灌无肥)、DD(滴灌+N 500kg/hm2)、DG(滴灌+N 1000kg/hm2)、FCK(沟灌无肥)、FD(沟灌+N 500kg/hm2)、FG(沟灌+N 1000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不同灌溉方式对N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N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与沟灌相比可有效降低N2O排放,2018和2019年FCK、FD、FG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23.79,45.73kg/hm2和2.08,6.23,13.93kg/hm2,而DCK、DD、DG分别降低了35%、80.9%、75.6%和26.7%、66.4%、21.5%.2018和2019年旱田土壤氮素淋溶量均表现为:滴灌<沟灌,80cm深度土壤溶液氮素淋溶量<40cm.2018和2019年相同施氮量下滴灌与沟灌相比,在40cm和80cm分别能减少氮素淋溶量36.95%~63.10%和54.93%~8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N2O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NO3--N含量和降水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0.596;影响氮素淋溶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降水频率和灌水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729.滴灌可有效减少N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可减轻环境污染.
    • 陈芬; 张红丽; 余高
    • 摘要: 了解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前后氮含量的变化,可以为动物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3种畜禽粪便进行单一高温(55°C)厌氧消化试验,研究了鸡粪、猪粪和牛粪在发酵前后全氮(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牛粪、猪粪和鸡粪中TN损失率分别为9.18%、9.50%和7.31%,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厌氧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的NH4+-N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鸡粪、猪粪和牛粪增幅分别为28.5%、61.5%和64.5%;NO3--N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鸡粪、猪粪和牛粪降幅分别为70.0%、30.7%和43.4%.
    • 迟韵阳; 付宇新; 何素琳; 李田; 张继红; 季巍; 楼浙辉
    • 摘要: 选取美人蕉、紫芋、黄菖蒲、千屈菜、再力花、花叶芦竹、石菖蒲、水芹、苦草、萍蓬草等10种湿地植物作为研究材料,人工模拟低、中、高浓度的污染水体,研究10种湿地植物对COD和NH4+-N的去除能力,以及不同污染程度水体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30 d的试验,整个试验期间污染水体pH值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水体环境趋于稳定,水芹和花叶芦竹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萍蓬草和紫芋对NH4+-N的去除效果最优.
    • 迟韵阳; 付宇新; 何素琳; 李田; 张继红; 季巍; 楼浙辉
    • 摘要: 选取美人蕉、紫芋、黄菖蒲、千屈菜、再力花、花叶芦竹、石菖蒲、水芹、苦草、萍蓬草等10种湿地植物作为研究材料,人工模拟低、中、高浓度的污染水体,研究10种湿地植物对COD和NH_(4)^(+)N的去除能力,以及不同污染程度水体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30 d的试验,整个试验期间污染水体pH值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水体环境趋于稳定,水芹和花叶芦竹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萍蓬草和紫芋对NH_(4)^(+)N的去除效果最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