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硝化

反硝化

反硝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921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5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1258篇;相关期刊432种,包括广东化工、工业用水与废水、净水技术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1年会等;反硝化的相关文献由947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王淑莹、李华等。

反硝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5 占比:4.15%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31258 占比:95.73%

总计:32653篇

反硝化—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子聪; 许海; 詹旭; 朱广伟; 朱梦圆; 康丽娟; 赵锋; 唐伟; 赵星辰
    • 摘要: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脱氮热点,其对削减流域面源氮负荷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水库流域沟渠、池塘等湿地的脱氮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1年春季(3月)与夏季(6月)采集了天目湖沙河水库流域内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沟塘湿地的原状泥-水柱,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室内流动培养,测定了不同沟塘湿地的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结果表明:①各沟塘湿地沉积物均具有较高的脱氮速率,春季脱氮速率范围为10.59~107.65μmol/(m^(2)·h),平均值为70.73μmol/(m^(2)·h),夏季脱氮速率范围为32.07~150.10μmol/(m^(2)·h),平均值为112.36μmol/(m^(2)·h),春季果园排水沟渠的脱氮速率最高,夏季茶园退水池塘的脱氮速率最高.②春季和夏季不同沟塘湿地厌氧氨氧化作用对脱氮的贡献率(简称“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5.45%、36.26%,其中生活污水排放池塘和茶园退水池塘的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在夏季分别下降26.82%、14.98%,春季和夏季果园排水沟渠和入湖口河流湿地的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变化不大,平均值分别为21.17%、48.99%.③统计分析表明,水体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物脱氮速率均呈显著相关,且高温与低溶解氧浓度条件下也有利于脱氮作用的进行.研究显示,水库流域沟塘湿地具有较好的脱氮能力,通过有效调控管理能够大大增加流域氮的截留能力,对水库水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 唐伟; 许海; 詹旭; 朱广伟; 王裕成; 韩轶才; 王子聪; 朱梦圆
    • 摘要: 为探索生态浮床对较清洁型湖水的氮磷去除效果,以华东地区最大深水水库千岛湖为例,选取浮叶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沉水植物绿色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为材料,采用氮磷浓度相对较高的库尾湖湾湖水进行生态浮床静态模拟试验,测定浮床植物生长及水体氮磷浓度变化,并利用膜接口质谱仪测定水体溶解性氮气(N_(2))含量,研究浮床植物体内吸收、反硝化脱氮等综合脱氮除磷能力.结果表明:①浮床植物的氮磷净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浮床植物长势、氮磷去除效果、反硝化脱氮能力均高于秋季;②不同水生植物间的氮磷去除能力差异显著,试验水体中黄花水龙和绿色狐尾藻的总氮(TN)、总磷(TP)去除效率分别为2.22、0.07和2.89、0.08 mg/(kg·d),绿色狐尾藻体内吸收氮、磷最多,植物干质量的氮、磷含量分别为12.44~15.57和0.96~1.95 g/kg;③植物的生长大大增强了水体的反硝化脱氮能力,黄花水龙、绿色狐尾藻、菖蒲与空白对照组溶解性N2差值(净脱氮差)分别为0.16~22.35、-4.14~24.63、-0.26~15.74μmol/L,水生植物生物量是影响浮床系统反硝化作用的最关键因素.研究显示,生态浮床是较清洁型湖水氮磷削减的一种可行技术,浮床植物组合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的季节生长特性和反硝化脱氮能力.
    • 沈秋实; 吉芳英; 魏嘉志; 姜蕾; 张倩; 毛圆翔; 刘草葱
    • 摘要: 基于低碳源污水易硝化难反硝化的问题,构建了在A^(2)O缺氧池添加天然碳源玉米芯的中试系统,采用物料衡算、反硝化速率测定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系统的脱氮效能和反硝化体系特征.结果表明,TN去除率提升13%,出水从16.2降至10.0mg/L;同时不会造成出水氨氮和色度超标的风险.物料衡算表明,COD碳源的氧化消耗量和出水排放量降低,更多的碳源用于反硝化和污泥增殖,从而提升了氮素的去除量,其中反硝化的提升贡献更大.缺氧池形成了悬浮污泥加生物膜的复合型脱氮体系:在污水自身碳源存在时,生物膜和悬浮污泥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24.89和32.42mg/(L·h),可实现快速脱氮;当自身碳源消耗殆尽,二者的反硝化速率分别是4.71和1.73mg/(L⋅h),单位生物量反硝化速率分别是1.58和59.1mg NO_(3)^(-)-N/(g VSS⋅h),表明玉米芯主要被生物膜利用以维持反硝化进行.该体系的主要反硝化菌属为Azospira,此外在生物膜表面还富集了能够附着生长的Iamia和Haliangium,以及能够降解玉米芯木质素的Sulfuritalea等反硝化菌属.
    • 李振宇; 尹华群; 邵宗泽; 王万鹏
    • 摘要: 海洋来源的菌株在高盐污水类修复处理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而烃类物质是污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多个苯环的芳香烃族化合物,对人类和环境具有较大的毒性,而目前关于多环芳烃(PAHs)厌氧代谢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以PAHs(萘、菲和芘等)为唯一碳源和能源,通过厌氧富集对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的PAHs降解菌展开研究。富集物细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海旋菌属(Thalassospira)、海杆菌属(Marinobacter)、海洋杆菌属(Oceanobacter)和食烷菌属(Alcanivorax)等是主要的功能类群;其中盐单胞菌属是最主要的功能类群。通过筛选分离获得一高效烃降解盐单胞菌株,鉴定并命名为泰坦尼克盐单胞菌(Halomonas titanicae)PA16-9,该菌与模式菌株Halomonas titanicae BH1^(T)的16S rRNA相似性为99.5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搜寻NCBI数据库,发现Halomonas titanicae广泛存在于废水、活性污泥、油田、湿地等有机质复杂区域,生态位分布极广,可利用丰富多样的底物。通过生长实验表明,菌株PA16-9能在厌氧条件下以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利用芘、苯并芘和十六烷等烃类物质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在培养45 d后芘的降解率达到61.9%,期间亚硝酸盐逐渐积累,浓度达到约0.24 mmol/L。盐单胞菌广泛存在于厌氧烃降解富集菌群中,暗示了盐单胞菌属在厌氧烃代谢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上具有很大潜力。
    • 杨美萍; 何江涛; 邹华; 邓璐; 张金刚
    • 摘要: 为探究环境中抗生素输入方式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选择盐酸洛美沙星(LOM)为代表抗生素,以纳米乳化油为碳源,开展了LOM浓度(200 ng·L^(-1)和2 mg·L^(-1))与输入方式(一次输入和两次输入)不同组合条件下的反硝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相同输入方式下,高浓度体系对NO^(-)_(3)-N还原的抑制率比低浓度体系高;相同浓度不同输入方式下,一次输入体系比两次输入体系对NO^(-)_(3)-N还原的抑制效果更强,半衰期更长,最大还原速率更小;此外,高浓度条件下受输入方式的影响更明显,表现为高浓度体系对NO^(-)_(3)-N还原的相对抑制率比低浓度体系高约25.9%。微生物数量、活性和丰富度分析结果显示:低浓度条件下微生物对LOM的响应受输入方式影响不显著,高浓度条件下一次输入体系比两次输入体系影响大;然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抗性基因(ARGs)的变化与输入方式没有明显关系,这与群落结构及抗性基因响应具有滞后性有关。上述研究表明,在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水土环境中由于抗生素输入模式不同引起的反硝化过程差异不可忽视。
    • 慈晓琳
    • 摘要: 研究了污水处理厂三种常用碳源-乙酸、乙酸钠和葡萄糖对污水处理厂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这三种碳源时,对污水处理厂在反硝化过程中均无明显的亚硝酸盐氮累积。去除单位质量硝酸盐氮所需的乙酸质量最少,葡萄糖最高。乙酸、乙酸钠和葡萄糖三种碳源对反硝化速率的表现为乙酸>乙酸钠>葡萄糖。使用乙酸和乙酸钠作为碳源时,会导致出水pH值升高;而使用葡萄糖时则表现为pH值降低。
    • 王红美
    • 摘要: 为有效提高霍州煤电集团团柏煤矿生活污水营养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基于兼氧、MABFT、MBR等生物处理工艺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相泥膜耦合处理工艺。现场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经多相泥膜耦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氨氮、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为21.2 mg/L、0.8~1.2 mg/L、4.7 mg/L、0.75 mg/L,出水水质符合环保排放标准。
    • 朱文君; 袁晟译; 李健; 常志强
    • 摘要: 养殖尾水氮含量过高等富营养化问题是影响当前我国池塘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是自然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氮循环过程,是沉积物氮素营养迁出的主要途径,埋栖型贝类通过滤水和蠕动等生命活动不仅能净化水质,还可以使沉积物颗粒混合并改变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交换。本研究于2020年9、10、11、12月采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池塘贝类区域(有贝区)和对照区域(无贝区)的沉积物表层样品,进行泥浆培养实验,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检测其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并分析了其与间隙水理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养殖池塘有贝区10月和11月样品检测到厌氧氨氧化反应,并有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反应;有贝区9—12月沉积物反硝化反应速率均高于无贝区,有贝区9月的反硝化反应速率最高(0.0058μmol/kg·h);水体温度与沉积物反硝化反应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氨氮(NH^(+)_(4)-N)浓度与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海水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也存在厌氧氨氧化过程,养殖菲律宾蛤仔等埋栖型贝类有利于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有效地促进池塘沉积物脱氮过程,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海水养殖生态系统氮循环理论,也为开展尾水生物净化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 沈阳
    • 摘要: 中石化某分公司污水处理装置生化系统根据上游排水水质特点分质处理,其中含盐污水系列主要接收处理煤气化废水、净化汽提塔分离液和净化含甲醇污水,含盐污水高含氨氮、悬浮物、二氧化硅、低含COD,需外加碳源、碱度维持反硝化反应和硝化反应。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分析生产难点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生化系统脱氮效果。
    • 陈宇华; 鲁汭; 荣鹏; 王培; 吴振斌; 肖恩荣
    • 摘要: 沉积物-水系统中存在着硫元素与反硝化(DN)、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过程的耦合。通过向构建的沉积物-水微宇宙系统依次投加0(N组)、50(L组)和75 mg·L^(-1)(H组)还原态硫,解析各形态氮在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揭示还原态硫对反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还原态硫投加量分别为50和75 mg·L^(-1)时,系统分别有38.02%和33.27%还原态硫被转化为SO_(4)^(2-)。硫氧化作用促进了反硝化的发生,导致L和H组总氮分别比N组减少11%和8%;但是对DNRA过程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具有硫自养反硝化功能的Thiobacillus和Dechloromonas相对丰度之和随着还原态硫浓度增加而上升,N、L和H组两者相对丰度之和分别为5.69%、6.52%和8.70%;而N、L和H组异养硝酸盐还原菌(HNRB)相对丰度分别为0.98%、0.91%和1.05%,其中,DNRA细菌相对丰度均较低(不超过1%),且不受还原态硫浓度的影响。此结果进一步印证了系统中硝酸盐还原以硫自养反硝化过程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