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环境

水环境

水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540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利工程、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86篇、会议论文1294篇、专利文献126931篇;相关期刊2285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下水、北京水务等; 相关会议681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4第三届环渤海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等;水环境的相关文献由2573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李贵宝、张磊等。

水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86 占比:7.89%

会议论文>

论文:1294 占比:0.93%

专利文献>

论文:126931 占比:91.18%

总计:139211篇

水环境—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杨丽; 张睿齐; 刘海军; 王红瑞; 赵自阳
    • 摘要: 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四水”与社会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选用灵敏度大于5%的参数设置了16个不同的发展情景,并对不同情景进行了模拟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之间人均GDP相差较小;在社会经济子系统优先发展、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常规发展情景下,废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最大,分别为4.37×10^(6)万t、2.56×10^(6)t和2.26×10^(5)t;在社会经济子系统常规发展、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优先发展情景下,废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最小,分别为3.68×10^(6)万t、2.07×10^(6)t和1.82×10^(5)t;在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灾害子系统优先发展情景下,洪旱治理投资增加;在预测年份,区域整体水安全朝着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在现状仿真情景下(情景1),到2035年水安全评价指数达到64分(等级4);对于单一子系统优先发展,它对区域整体水安全性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水生态环境>水资源>水灾害>社会经济。因此,社会经济子系统常规发展,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和水灾害子系统优先发展的模式为最优发展模式。
    • 朱立成; 王仪雯; 金杰
    • 摘要: 随着江阴高铁站的开发建设,周边水系、路网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理应进行调整改造。为保障高铁站区防洪排涝、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对江阴高铁站区涉及的兴澄河、北潮河、夹沟河等河道进行水系调整改造,该工程对确保站区的防洪排涝安全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江阴高铁站周边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为例,分析其施工组织设计,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安国英; 郭兆成; 叶佩
    • 摘要: 依据1989年至2019年云南大理地区所辖12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和洱海水质监测资料等文献,分析大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洱海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并总结洱海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降水量、气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89年至2019年期间,大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变暖明显,冬季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秋季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洱海水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及单因子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总体呈升高趋势,而水体透明度呈降低趋势;进一步可分成2个阶段,即2003年之前呈快速上升或下降变化趋势;2003年之后呈波动稳定趋势。洱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总氮、水体透明度分别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和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则呈负相关和正相关;而总磷与冬季平均气温、高锰酸盐指数与夏季或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内变化上,洱海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最近的2015—2019年期间呈现6—10月份明显增高,显示非汛期水质明显好于汛期状况。总之,1989—2019年期间,受大理地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的影响,洱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升高趋势,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加剧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洱海水环境仍然比较脆弱。
    • 林睿羽; 翁羽西; 董建文
    • 摘要: 为科学评价校园水环境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本研究定量测定并分析了30名大学生在接收压力源测试后体验九种校园水环境的生理指标(心率变异性、皮肤导电性)结果表明:在此九种校园水景观中,池塘景观在生理上让受测者放松的程度最大,喷泉景观最小。该研究从视觉层面对校园水环境对于人生理的影响进行探讨,这对校园水景观的营造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 李新; 蒋辉; 孙源; 马勇; 李子豪; 练琪琪
    • 摘要: 由于城市河流污染严重,人工化问题十分突出,基于生态近自然理论,开展河流修复技术的研究。从自然化原理、自然生境构建、护岸材料选取、近自然风貌运用、近自然植物搭配等角度,对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进行了论述。典型工程应用表明,采用基于底泥预处理、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微生物应急调控的水质提升技术,并合理构建栈道景观、河道植物绿化景观,可以营造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生态水利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邓新勇; 石文豪; 胡涛; 李媛媛
    • 摘要: 广州市南沙区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积极利用区域水系特征,结合城市海绵设施建设,优化雨水下渗与净化过程,为城市解决防洪排涝问题、水质净化问题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共融共生。
    • 郑金芳
    • 摘要: 该文分析测定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使用方法为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 197-2005),对标准样品(200635)进行重复性测量,测得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0.116 mg/L,并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测定过程中标准溶液的配制、曲线拟合、仪器测量重复性等因素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测得亚硝酸盐氮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08 mg/L,其中最主要的分量是由仪器测量所造成的测量不确定度。
    • 姜岚; 樊付星
    • 摘要: 水环境是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感官体验。因此,各地政府在积极治理水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水环境健康指标项的监测。然而,传统监测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给很多城市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基于此,本文借助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估,能够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 郭佳
    • 摘要: 针对葫芦岛市绥中县黑水河面临的水环境恶化、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提出生物措施+曝气增氧相结合的水环境生态治理措施,并采取渗透塘、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整治河道滨水和非滨水区。结果表明:黑水河水质参数得以明显改善,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有效防止了河道生态环境破坏和河水水质污染。
    • 朱东新; 杨念江; 许晓春; 娄晓帆; 吴金栋; 袁彬鸿
    • 摘要: 研究以生物防护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咸淡水体交替及波浪侵蚀的滨海区域的生境营造工程中。基于某已建滨海工程区域的BSC生物基质生态修复(防护)系统,通过对骨料层抗压强度、基质影响效果以及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实验室试验或现场测试,提出优化的骨料层配比、基质配比以及植物配置生态修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BSC-WY外加剂(8.5 kg/m^(3)),骨料层的耐海水性能可以显著提升,抗压强度可增加3倍以上,水泥掺量为340 kg/m^(3)时效果最佳。通过在基质中加入BSC-J菌剂作为生物调节剂,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植被恢复效果,菌剂用量为12 kg/m^(2)时植被恢复效果明显。通过现场观测以及统计植被恢复效果,提出以海滨雀稗、狗牙根、草海桐等为建群种的适宜咸淡水交替区域岸坡生态修复的植物配置方案。分析植物在当地涨落潮水位影响下的恢复情况以及植物生长与工程所在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