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翅目

双翅目

双翅目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66篇,主要集中在昆虫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2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3660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学术大会、中国昆虫学会第十届分类区系学术研讨会、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双翅目的相关文献由1178位作者贡献,包括薛万琦、冯炎、杨集昆等。

双翅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2 占比:19.85%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3660 占比:79.67%

总计:4594篇

双翅目—发文趋势图

双翅目

-研究学者

  • 薛万琦
  • 冯炎
  • 杨集昆
  • 杨定
  • 王明福
  • 虞以新
  • 刘增加
  • 安继尧
  • 吴鸿
  • 张春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邵仕芳; 何鹏飞; 吴毅歆; 何月秋
    • 摘要: 【目的】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鉴定云南省蝇类的可行性,并初步建立云南省蝇类基因数据库。【方法】采用微生物诱剂在云南省河口县、大理市、剑川县、蒙自市和元江县诱捕双翅目昆虫,并以COI基因序列鉴定和比较科、属、种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结果】云南5地共诱捕到果蝇科、实蝇科、丽蝇科、厕蝇科、蝇科、麻蝇科和花蝇科等7科21属43种昆虫,它们的COI基因序列种内进化分歧均数在0.002~0.098,种间进化分歧数平均为0.156,同一科的物种大部分能聚集在一起,但也有与形态分类不一致的情况;果蝇科、实蝇科、丽蝇科、厕蝇科、蝇科、麻蝇科和花蝇科等7科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是0.151、0.225、0.123、0.143、0.158、0.158、0.103,种内遗传距离分别是:0.006、0.025、0.012、0.013、0.011、0.006、0.01。7科种间遗传距离分别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5.2、10.2、10.2、11.0、14.4、27.3、10.3倍。【结论】COI基因为基础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形态学鉴定的补充手段用于云南省常见蝇类的鉴定。
    • 王玉卓; 李赫男; 郝博; 刘家宇; 李君健; 董艳杰; 张百惠; 刘诗叠; 李辛夷; 张东; 张春田
    • 摘要: 对我国东北地区辽东和尚帽自然保护区寄蝇科昆虫资源进行调查。采用形态分类方法,进行标本整理、鉴定出寄蝇科4亚科21族90属177种,分别占中国已知族、属和种类的53.85%、32.03%和13.80%,其中金龟长喙寄蝇Prosena siberita,暗黑柔寄蝇Thelaira nigripes,伪利索寄蝇Lixophaga fallax,卢麦寄蝇Medina luctuosa,三齿美根寄蝇Meigenia tridentata,筒腹奥斯寄蝇Oswaldia eggeri,毛奥斯寄蝇O.hirsuta,杜比狭颊寄蝇Carcelia(s.str.)dubia,灰腹狭颊寄蝇C.(s.str.)rasa,齿肛裸基寄蝇Senometopta dentata,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蚕饰腹寄蝇B.zebina,中华膝芒寄蝇Gonia chinensis,炭黑栉寄蝇Pales carbonata,灿烂温寄蝇Winthemia venusta,圆腹异颜寄蝇Ectophasia rotundiventris,双尾阳寄蝇Panzeria vivida,泰短须寄蝇Linnaemya(s.str.)tessellans,钩肛短须寄蝇L.(Ophina)picta,十和田阿特寄蝇Atylostoma towadensis,日本毛瓣寄蝇Nemoraea japanica,日本密克寄蝇Mikia japanica,火红寄蝇Tachina(s.str.)ardens,蜂寄蝇T.(s.str.)ursinoidea种群数量明显多,是和尚帽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区系分布格局以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和古北界种为主要特征,分别占本地区总种数的66.10%和24.86%。其中发现3中国新纪录种:毛异丛寄蝇Isosturmia pilosa Shima,1987,缘喙寄蝇Mycteromyiella marginlis Shima,1976,灰栉蚤寄蝇Ctenophorinia grisea Mesnil,1967;24辽宁新纪录种。本调查检视标本均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标本馆。
    • 孟利峰; 吴东升; 赵龙龙
    • 摘要: 双翅目(Diptera)昆虫是梨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梨园双翅目昆虫对色板的趋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梨树萌芽、落叶、休眠期黏虫板对双翅目昆虫的诱集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双翅目昆虫主要趋向于蓝色和黄色黏虫板,对黑色黏虫板趋性最低;不同颜色黏虫板在相同太阳辐射下温度有明显差异,但与其诱集量无显著性关联;不同方位上黏虫板诱集数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对开发新型黏虫版和防治双翅目害虫等具有借鉴意义.
    • 詹志鸿
    • 摘要: 大自然中担任“清洁工”“铲屎官”角色的昆虫可真不少,我们之前一起认识了鞘翅目中的“铲屎官”蜣螂和双翅目中的“清洁工”麻蝇。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依旧是鞘翅目(甲虫)中的一位有名的“清洁工”——葬甲。
    • 徐迎阳; 李俊达; 关凯
    • 摘要: 摇蚊属于双翅目摇蚊科摇蚊属,在水生昆虫中分布广泛,属于非叮咬型蚊虫。其幼虫统称为摇蚊幼虫,俗称红虫或血虫,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如鱼、虾、蟹等的天然饵料。国外文献已报道红虫可通过吸入途径引发鼻结膜炎、支气管痉挛甚至严重过敏反应[1-4]。接触红虫的人群如水产养殖、钓鱼养鱼爱好者等,摇蚊幼虫可成为其潜在的吸入性过敏原。本文报道1例摇蚊幼虫诱发的过敏性鼻结膜炎伴喘息,为国内首次报道。
    • 苏兰; 柳丽娜
    • 摘要: 为加强湿地生态资源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于2016—2021年对杭州湾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沿堤滩涂湿地、自然滩涂湿地和人工试验林4种不同生境中的双翅目Diptera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性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湿地分布有双翅目昆虫18科98种,其中数量较多的科为摇蚊科Chironomidae、蝇科Muscidae、潜蝇科Agromyzidae、水蝇科Ephydridae、花蝇科Anthomyiidae、食蚜蝇科Syrphidae、果蝇科Drosophilidae等;人工湿地和人工试验林内双翅目昆虫的个体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自然滩涂湿地和沿堤滩涂湿地;双翅目昆虫群落组成在不同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和夏季双翅目昆虫个体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和冬季双翅目昆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低。以上研究表明,杭州湾湿地双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受植被类型、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明显。
    • 姚刚; 于宁; 李文亮
    • 摘要: 记述采自广东南岭保护区双翅目(Diptera)蜂虻科(Bombylidae)姬蜂虻属(Systropus)昆虫1新种——南岭姬蜂虻(S.nanlinganus sp.nov.)。对该种进行详细描述,拍摄特征图,记述其寄主信息,编制广东地区已知姬蜂虻属昆虫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 闫利平; 裴文娅; 张东
    • 摘要: 有瓣蝇类(Calyptrat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四大超适应辐射类群之一的双翅目(Diptera),占双翅目已知物种多样性的近20%.有瓣蝇类分布广泛,生物学习性极为多样,在维系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媒介、法医、传粉和天敌昆虫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类群,也是探究双翅目系统演化及其成功适应辐射的关键类群.为了还原有瓣蝇类的演化历史,许多著名昆虫学者先后对该类昆虫开展过不同层面的研究.有瓣蝇类的单系性得到了普遍支持,并被分为3个总科——虱蝇总科(Hippoboscoidea)、蝇总科(Muscoidea)和狂蝇总科(Oestroidea),其中单系的狂蝇总科与多系的蝇总科聚为一支,再与虱蝇总科成为姐妹群.在科级阶元水平,蝠蝇科(Streblidae)(虱蝇总科)、花蝇科(Anthomyiidae)(蝇总科)、丽蝇科(Calliphoridae)(狂蝇总科)、邻寄蝇科(Rhinophoridae)(狂蝇总科)等类群的单系性仍有待验证,且新的科仍在不断被建立[如粉蝇科(Polleniidae)、乌鲁鲁蝇科(Ulurumyiidae)],因此,有瓣蝇类科级系统发育关系仍不十分明晰.已有研究对虱蝇总科虱蝇科(Hippoboscidae)、蝠蝇科、蛛蝇科(Nycteribiidae),蝇总科蝇科(Muscidae)、粪蝇科(Scathophagidae),狂蝇总科麻蝇科(Sarcophagidae)、狂蝇科(Oestridae)胃蝇亚科(Gasterophilinae)的演化历史进行研究,明确了起源与扩散、寄主转移、取食策略等关键生物学习性的演化历史.但由于部分关键类群生活史信息的缺失,以及尚未有效解决的系统发育关系,有瓣蝇类演化历史仍有许多待解之谜.本文综述了有瓣蝇类分类、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进展,是在系统学研究进入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时代后对该类群相关研究进展的首次全面总结.
    • 蔡普默; 张琪文; 宋蕴哲; 张华猛; 林嘉; 岳晓冰; 杨建全; 季清娥
    • 摘要: 双翅目是昆虫第四大目,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物种多样,生态类型丰富.触角是昆虫的主要嗅觉感受器官,在昆虫觅食、求偶、交配、聚集、产卵等生活史过程中发挥着获取信息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和万方、维普和知网中文数据库,发现目前关于双翅目触角感受器超显微结构的观察研究涉及32个科248种昆虫,主要集中在与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害虫,如蚊科、实蝇科、蠓科、厕蝇科、瘿蚊科、丽蝇科、蝇科、狂蝇科等,而近些年对双翅目天敌昆虫如寄蝇科和食蚜蝇科的研究也倍受关注.此外,笔者汇总整理研究表明,双翅目昆虫的感受器共13种,常见的有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棒状感受器5种,还有部分感受器是双翅目某些科特有的,如环丝是瘿蚊科昆虫特有的感受器.另外,双翅目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特征在科、属、种分类阶元中存在差异;对比我国不同地区的橘小实蝇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发现该害虫不同地理种群的触角感受器类型和特征存在差异.例如,我国台湾的橘小实蝇成虫触角着生栓锥形感受器和棒状感器,然而我国大陆的橘小实蝇未发现以上2种感器,并且大陆的橘小实蝇触角着生台湾种群没有的刺形感受器、腔锥型感受器或柱形感受器;广州的橘小实蝇锥形感受器基部未呈现弯曲状态,然而福建和吉林长春的橘小实蝇锥形感受器存在基部弯曲的亚型.笔者还综述了双翅目昆虫各种感受器类型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研究概况,探讨了触角感受器在害虫防治和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