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射波

反射波

反射波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8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111182篇;相关期刊47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物探与化探、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69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反射波的相关文献由2141位作者贡献,包括孔庆丰、魏国华、刘洋等。

反射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8 占比:0.69%

会议论文>

论文:98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11182 占比:99.22%

总计:112058篇

反射波—发文趋势图

反射波

-研究学者

  • 孔庆丰
  • 魏国华
  • 刘洋
  • 左建军
  • 李振春
  • 张凯
  • 张建中
  • 李庆春
  • 柴细元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武艳玲
    • 摘要: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反射波地质属性,采用多元多项式拟合速度进行空间归位,控制煤层底板的起伏形态。采用钻孔约束波动方程反演波阻抗,结合钻探资料及合成记录,分析煤层反射波特点和类型以及与波阻抗剖面和煤层宏观结构的关系,解释了煤层厚度及煤层结构。初步控制了煤层起伏形态和煤层宏观结构及煤层厚度变化规律。
    • 段韵达; 胡恒山
    • 摘要: 无限大平面刚性障板中圆形活塞源的声辐射场可近似为轴对称指向性球面波,前人只给出了活塞面与界面平行时轴对称指向性球面波的界面响应表达式,本文针对活塞面与界面不平行的情况,推导了轴对称指向性球面波的锥面波展开式,并进一步导出了其界面反射波的表达式.在源距远大于声波波长的情况下通过鞍点法将界面反射波的表达式化简为了简化表达式.简化式不仅计算上简洁,而且物理含义清楚:轴对称指向性球面波的界面反射波可视为镜像活塞源激发的轴对称指向性球面波与反射系数的乘积.计算表明,当活塞半径小于声波波长时,反射波对活塞与界面的夹角和接收点的环向方位角不太敏感,反射波的指向性较弱;当活塞半径大于声波波长时,反射波对活塞与界面的夹角和接收点的环向方位角很敏感,反射波的指向性很强.增加活塞与界面的夹角,反射波先增加后减小,反射波的指向性先增强后减弱;当活塞与界面的夹角等于活塞中心镜像点与接收点的连线与界面法线的夹角时,反射波最大,反射波的指向性最强.
    • 郑金宝; 李运肖
    • 摘要: 结合金凤煤矿二、四分区已有的地震勘探资料,通过踏勘和理论分析论证,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对本矿区三分区实施了三维地震试验方案,采用地震解释组合体软件(IESX)、可视化软件(GeoViz)以及地质绘图软件(CPS3)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认为T12、T15、T18波主要是由十二、十五、十八号煤层引起的复合反射波,连续性好,易连续对比追踪。通过三维地震异常解释断点160个,解释断层12条,其中正断层11条;异常显示煤系地层总体形态为背斜构造,轴部位于勘探区中部,背斜构造轴向NNE转近NS,东翼较陡,西翼稍缓。因此,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可有效解释矿区褶皱、断层构造、煤层深度、起伏形态等特征,可为矿井开发建设提供较为可靠的地质资料。
    • 李新斌; 田辉; 赵浩; 丁廉超; 高奇; 朱一龙
    • 摘要: 探索绿色高效、普适精确的近地表地层探测技术的应用效果,探明近地表地层结构和断裂构造分布,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在第四系覆盖区开展浅层地震多次覆盖反射波勘探工作,获取了勉县地区的地震时间剖面,分析总结了研究区第四系地层地质结构和隐伏断裂构造特征,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揭露了第四系Q_(4)地层底界面T_(1)和第四系Q_(1+2)地层底界面T_(2)的起伏形态及标志反射层T_(2-1);推断了勉县地区第四纪隐伏断裂构造3处,均为正断层,其中TF_(3-1)倾向SE,倾角约81°,TF_(4-1)倾向SE,倾角约78°,TF_(4-2)倾向SE,倾角约71°。本文的研究工作说明,第四系松散堆积地层组分的颗粒大小、结构构造、密实程度和含水率综合控制着地层波阻抗构差异,为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物性前提。浅层地震多次覆盖反射波勘探工作具有施工高效、成果直观精确的特点,是研究第四系地层结构的有效方法。
    • 王凯
    • 摘要: TSP法是一种常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为了优化预报效果,提高预报精度,资料处理时应对处理结果进行评估,选取正确、合理的处理结果,提高成果资料的可靠性。首先分析了影响资料处理成果质量的因素,并介绍了带通滤波、初至拾取、反射波提取等重要步骤的处理方法;然后介绍了处理结果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反射波同相轴应有较好的连续性,能量应符合衰减的规律,频率应与带通滤波参数相当;处理成果中的地震波速度,应与岩性相符,泊松比、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值应处于合理范围;不同通道的处理结果之间应有良好的一致性。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方法对数据处理质量进行评价,甄别出较好的处理结果,可大大提高成果资料的可信度,取得良好的预报效果。
    • 朱祖扬
    • 摘要: 针对非均匀性地层地质力学评价和地质导向钻井的需要,研究了随钻单极子声波的方位特性和反射声场特征,并研制了随钻声波测量装置。建立了不同方向速度模型井和反射声场模型,数值模拟了两个模型的单极子声波传播特征,使用单极子声源发射和偏极子接收器接收的测量模式,分别获得了波速周向变化图和反射波的方位特征。模拟结果表明,纵波对地层方位特性更容易提取和观测,反射波具有一定方位性。在水池里开展了随钻单极子声波远探测实验,利用反射波能够准确测量到1.00 m、3.00 m、5.00 m和7.00 m的反射界面距离,实验证明,在合适尺度范围内进行声波远探测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钻单极子声波测井技术在测量模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对测井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则这项技术既可以用于近井壁地层的非均匀性分析,又可以用于远井壁地层的界面探测,从而在随钻测井评价和钻井高效施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姜韫麒; 孔令军
    • 摘要: 为保证煤矿安全开采,为开采中工作面的布置提供技术规划,通常采用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对地下构造进行探查。常规三维地震多在陆地进行,采区位于水体覆盖区域,则需采取特殊的采集措施进行水面地震勘探。以新安煤矿找矿为例,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最终准确圈定煤层赋存范围,获得较为可靠的地质成果。
    • 常聚友; 曹强; 赵钟; 易红宏; 刘飞; 常超
    • 摘要: 研究目的:《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 10218—2019)的4.4.6条文说明:反射波法检测端承桩的桩底反射信号应为反向特征,可现场检测端承桩的桩底反射信号多为正向特征少为反向特征;以及石灰岩地区施工灌注桩的岩溶漏浆,导致浪费混凝土还影响桩的完整性,由此就反射波法检测端承桩的桩底反射信号特征,以及如何控制岩溶漏浆浪费混凝土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端承桩机械成孔施工桩端岩石面粗糙不平且残留少量沉渣,形成平均厚度约50 mm的低阻抗沉渣混凝土,使桩底反射信号呈正向特征,只有少数桩端岩层强度大于桩混凝土强度的人工挖孔桩,桩底清扫干净且无水,其灌注桩的桩底反射信号呈反向特征;(2)端承桩施工岩溶漏浆且浪费混凝土,还引起桩严重离析,返工费时又费料,可改设永久双笼或永久钢护筒灌注桩施工;(3)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公路等领域在岩溶地区施工灌注桩提供参考。
    • 刘建; 沈鸿雁; 席井昌; 李勤; 赵静; 李萌
    • 摘要: 煤田陷落柱的地震响应特征通常以绕射波的形式表现,因此绕射波是识别和追踪煤田陷落柱的有效波场。为了有效利用绕射波准确预测煤田陷落柱,基于中值滤波理论,在借鉴频域带阻滤波概念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利用中值阻滤波分离地震绕射波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绕射波成像处理流程。(1)地震绕射波利用的关键是如何完整地分离出绕射波,由于绕射波与反射波的时距特征存在差异,基于统计特性的中值阻滤波存在分离绕射波与反射波的可能性;(2)为了有效压制强能量的反射波干扰,需要通过正常时差校正(NMO)处理,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反射波与绕射波的横向相干性差异,然后再对不同地震道上相同采样时间的一维地震信号实施中值阻滤波分离绕射波;(3)为了确保绕射波完整提取,通过建立主波数带与地震道数的关系,定量确定中值阻滤波窗口因子;(4)利用叠前地震偏移成像方法分别对分离出来的绕射波场和全波场进行成像处理,然后联合绕射波和全波场成像结果预测煤田陷落柱。通过一个典型的煤田陷落柱模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应用于山西Z煤田的陷落柱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分离地震绕射波,绕射波偏移成像结果明显优于传统反射波成像结果,能清晰揭示出陷落柱的棱廓、规模等信息,可有效提高煤田陷落柱的识别精度。
    • 位可可; 林栋; 卫涛; 涂慧慧; 王笑风
    • 摘要: 在道路工程数值模拟中,路面结构常采用固定边界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波遇到固定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反射波严重影响着路面结构模拟区域的力学计算结果。针对道路工程动力数值分析难以克服的反射波问题,提出将无限元边界代替固定边界作为道路工程动力数值分析的边界条件,吸收动荷载产生的应力波,减小应力波反射对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影响。为了探究无限元边界在道路工程动力响应分析中对应力波的吸收效果,分别对路面结构施加固定边界和无限元边界,并进行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无限元边界可以有效地吸收反射波,减小了反射波对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