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6h】

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及发病率

二、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三、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四、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名研究

二、病因病机研究

三、辨证分型研究

四、中医药治疗RGERD进展

第三节 GERD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研究

一、普适性量表

二、胃食管反流病特异性量表

三、混合型量表

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

五、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现场

三、研究对象

四、数据收集

五、干预措施

六、疗效评价

七、样本量

八、质量控制

九、统计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社会学资料

二、疗效评价结果

第三节 讨论

一、西医治疗RGERD的困境

二、RGER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三、中医药治疗RGERD的优势

四、本研究结果

五、未来研究方向

六、本研究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咽部)或肺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反流。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自问世以来,成为GERD的主要治疗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即使大剂量的PPI(每日2次,治疗连续12周或8周)治疗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改善仍<50%,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GERD)。
  该病因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
  西医对RGERD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PPI治疗,联合胃黏膜保护药、胃肠动力药等,亦见较多文献报道抗焦虑药物取得良效,故精神心理因素与RGERD的相关性不容忽视。然内科药物治疗短效、停药易复发、抗焦虑药物使用的时机剂量不明、长期抑酸治疗导致不良后果等种种问题已成为西医治疗RGERD的困境。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GERD具有较好疗效,但对于RGERD的治疗鲜见报道。因此,探索中医药治疗RGERD临床疗效,中医药对RGER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精神心理因素与RGERD的相关性,对于提高RGERD生活质量,提高中医药治疗RGERD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索中医药治疗与R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改善、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为未来中医药治疗RGERD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系列病例分析,观察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年龄为18~70岁确诊为RGERD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入组后,采用四君子汤合左归丸和四逆散为基础方(主要组成: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芍药、枳实、柴胡、紫苏梗、黄连),临床随症加减治疗,如:湿热重者,加竹茹、胆星、滑石、菖蒲;热重者伴大便干,加大黄、栀子;嗳气明显者,加沉香、降香;胸闷者,加瓜蒌皮、薤白;咽喉堵塞感,加半夏、厚朴、紫苏叶;泛酸重者:加瓦楞子、栀子炭;伴失眠者:加煅磁石、夜交藤、合欢花等。此外,根据SAS评分标准,诊断为轻、中度焦虑患者予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疗程为12周。共纳入4个观察指标,主要结局为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总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总分。本试验定量结果采用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定性结果采用K个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共完成50例RGERD肝胃郁热证患者观察。
  1 GerdQ评分变化
  运用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GerdQ评分,以GerdQ<8分定义为无明显烧心、反流症状或症状较前显著改善。统计分析结果示: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GerdQ<8分百分比分别为0%、30%、48%、80%,经Friedman检验,秩均值分别为:3.29、2.69、2.33、1.69,卡方值为77.015,上述结果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2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变化各时点变化
  运用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该量表总分、主症及次症积分结果。运用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总疗效及主症疗效。
  2.1总评分变化
  治疗前(19.06±4.714)、治疗4周(14.16±3.593)、治疗8周(10.06±3.419)、治疗12周(6.16±2.817),各时点评分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2.2主症评分变化
  治疗前(10.12±2.600)、治疗4周(7.30±2.375)、治疗8周(4.90±2.023)、治疗12周(2.72±21.938)各时点评分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2.3次症评分变化
  治疗前(8.94±2.758)、治疗4周(6.86±2.277)、治疗8周(5.16±2.074)、治疗12周(3.44±1.831)各时点评分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2.4总疗效及主症疗效变化
  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总疗效分别为:38%、96%、100%。烧心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54%、82%、96%;反酸症状改善有效率为60%、86%、96%;胸骨后疼痛症状改善有效率为48%、78%、96%。上述结果全部经统计分析后,P<0.05,疗效均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
  统计结果示,治疗前无明显焦虑症状者(SAS评分<50分)有17人(34.0%),轻度焦虑者(SAS评分50~60)有21人(42.0%),中度焦虑者(SAS评分61~70)有12人(24.0%)。治疗4周后无、轻度、中度焦虑评分结果为20人(40.0%)、19人(38.0%)、11人(22.0%),则轻度转为无者增多3人,中度转为轻度者仅1人。治疗8周后无、轻度、中度焦虑评分结果为27人(54.0%)、17人(34.0%)、6人(12.0%)。治疗12周后无、轻度、中度焦虑评分结果为31人(62.0%)、16人(32.0%)、3人(6.0%)。经Friedman检验,秩均值分别为:2.93、2.77、2.29、2.01,卡方值为46.724,上述结果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4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胃食管病模块评分变化
  运用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该量表总分、四个领域、八个方面评分结果。其中治疗前(52.1333±8.7807)、治疗4周(47.4888±7.0110)、治疗8周(43.5629±5.8817)、治疗12周(40.8963±4.9158),各时点评分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其中治疗前与治疗4周、治疗4周与治疗8周、治疗8周与治疗12周比较,均值差值分别为:4.644、3.962、2.667,则治疗前与治疗4周比较均值差值最大,该结果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总分、主症评分、次症评分结果变化一致。四个领域评分变化结果中,除独立性领域治疗8周(46.20±133.384)与治疗12周(46.00±12.289)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844,P>0.05)外,其余领域各时点评分变化经多变量检验分析,均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八个方面变化结果中,社会关系治疗前(67.8666±7.7007)与治疗4周(67.4666±7.9271)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2,P>0.05);医疗方面治疗前(57.9999±16.2882)与治疗4周(57.5999±15.6932)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2,P>0.05)。其余各方面在各时点变化均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中医药在改善RGERD肝胃郁热证患者的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改善烧心、胸骨后疼痛方面症状为显。
  2仅部分RGERD患者伴有焦虑症状。
  3中医药联合黛力新治疗RGERD伴轻度焦虑者具有重要意义;伴中度焦虑者,仅可减轻焦虑症状,不能消除。
  4中医药治疗可提高RGERD患者的生存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