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慕课”传播效果局限性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以“果壳评分—全球MOOC排行榜”前十名课程为例
【6h】

“慕课”传播效果局限性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以“果壳评分—全球MOOC排行榜”前十名课程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绪 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二、“慕课”教育传播的特征与优势

(一)2015全球“慕课”前十名课程简述

(二)教育传播效果含义

(三)“慕课”传播特征

(四)“慕课”教育传播优势

三、“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

(一)“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的表现

(二)“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的影响

四、“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原因分析

(一)“慕课”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二)教育传播环境的改变

五、“慕课”阶段性教育传播效果优化途径

(一)提高参与者地位

(二)加强“慕课”平台资源建设

(三)增强“慕课”与传统高校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慕课”越来越快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各大高校陆续加入其中,“慕课”课程数量与种类持续增长,但课程质量却因教师不适应新媒体教学方式,课程时间越来越长,语言障碍等原因不升反降,特别是201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慕课”课程达标率调查结果为2%-14%,与根据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披露最新的数据显示“慕课”学习完成率不足10%,这两组数据的出现,使“慕课”阶段性教育传播效果局限性更为明显的暴露出来,但学界对这一问题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慕课”是在线教育的一种,所以笔者认为对它的分析还应回落到“教育”这一核心。因此,本文便从教育传播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慕课”的良好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对于“慕课”达标率低这一现状,笔者主要从教育传播学角度对“慕课”教育传播效果的局限性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经研究发现“慕课”的传播特征为:自定的教学目标;无特定教学对象;传播媒体的组合式使用。与传统的教育传播方式相比,这些特征不全然是最适合学习者学习的。“慕课”之所以发展的比其他在线教育方式迅速,究其根本是它独有的教育传播优势,即符合在线学习心理特征,优质且多样的课程,课程免费降低学习成本,有较强的系统性。“慕课”达标率低这一问题,从教育传播学角度来看,为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课程为中心的课件设计,评价与反馈阶段的效果弱化,调整再传播阶段缺失,而其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造成的影响便是用户对其依赖度降低,进而造成其社会认可度下降。
  本文对“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原因分析主要是从“慕课”传播通道中的干扰因素与教育传播环境的改变两个方面进行的,其中干扰因素主要包括参与主体思维方式的差异,信息接收者知识水平的差异,参与主体语言障碍,非语言传播功能弱化以及高校课程把关人的把关;而传播环境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习环境的不完整性与共同经验理论的缺失。基于此,笔者对“慕课”阶段性教育传播效果优化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提高参与者地位。可以从了解参与者的动机与需求,基于共同经验的课程设计以及适当调整教师评价标准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慕课”平台资源建设。即要严格控制课程质量,重视评价与反馈环节,完善测评机制,完善“慕课”社群建设增强交互性;增强“慕课”与传统高校的合作。即要加强与高校把关人的沟通,把“慕课”引入高校课堂实现优势互补,使高校名师参与到“慕课”课程设计中来,并联合高校制定个性化教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