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肺超声与PICCO对家兔心脏骤停模型心肺复苏后肺损伤的监测比较
【6h】

肺超声与PICCO对家兔心脏骤停模型心肺复苏后肺损伤的监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词表

前言

1.肺超声的介绍

2.PICCO的介绍

3.家兔心脏骤停模型的建立

4.研究背景

5.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HR及MAP变化

2 EVLWI和PVPI变化

3B线数量变化

4 氧合指数变化

5 肺组织病理

6 肺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

7 肺损伤超声评分

8 B线计数与EVLWI值、氧合指数相关性分析

9B线计数与肺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10 肺损伤超声评分与肺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肺超声诊断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已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
  对照分析家兔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肺复苏后肺损伤的超声征象及其PICCO监测结果。
  方法:
  选用健康新西兰家兔40只,使用电刺激诱导室颤法制造心脏骤停模型后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术,直至家兔恢复自主循环。所有实验家兔均给予心电监护、补液治疗,采用PICCO监测造模前(基础值)、自主循环恢复即刻(t0)、ROSC后15min(t1)、ROSC后30min(t2)、ROSC后60min(t3)及ROSC后120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并使用肺超声监测上述各时间点的 B线数量、对肺部进行肺损伤超声评分;同时抽取实验家兔动的动脉血,使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各时点的氧分压pH、PaO2、PaCO2等指标,计算出氧合指数(PaO2/FiO2)。在模型制作前、自主循环恢复即刻、自主循环恢复后2小时分别行肺穿刺取家兔的肺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对肺组织进行肺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最后以处死家兔结束本实验。
  结果:
  (1)40只家兔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均制作成功,在实验过程中,其中8只家兔死亡,余32只家兔在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并存活至实验终点。自主循环恢复后(ROSC)各时间点HR和MAP呈上升趋势,与造模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与造模前相比,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间点EVLWI持续上升,较造模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自主循环回复后120分钟最为明显(P<0.05),自主循环回复后各时间点PVPI较前造模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肺部监测B线计数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间点较基础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与造模前相比,自主循环恢复后P/F较前明显下降(P<0.05),与组织病理结果及两种肺损伤评分一起,可以判断为家兔发生了肺损伤。
  (5)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间点的EVLWI值与B线计数在P=0.01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872,P=0.000);并且自主循环恢复后Blue B线数量的变化(ΔB线)与EVLWI(ΔEVLWI)的变化呈明显的相关性(r=0.719,P=0.000)。
  (6)恢复自主循环后各时点的B线与相应的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590,P=0.000);恢复自主循环后各时点的B线与相应的肺组织肺损伤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985,P=0.000)。将恢复自主循环后各时点的肺超声肺损伤评分和肺组织病理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93,P=0.000)。
  结论:
  (1)本实验家兔皆发生了肺损伤,主要是间质性肺损伤,说明肺损伤在心脏骤停复苏后普遍存在,并且在复苏后早期即可能出现。
  (2)与PICCO相比,肺超声作为无创监测手段,可在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早期更敏感的监测急性肺损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