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一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
【6h】

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一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设计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主要变量的定义及其理论框架

2.1.1 攻击性行为的界定及其发晨特点

2.1.2 亲子依恋

2.1.3 同伴依恋

2.2 本研究主要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2.2.1 亲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

2.2.2 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

2.2.3 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

2.2.4 亲子依恋和攻击性行为关系间的中介变量:同伴依恋

2.3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2.4 研究问互和研究假设

2.4.1 研究问题

2.4.2 研究假设

第3章 预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各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3.4.2 测量工具的多组等值性检验

3.4.3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攻击性行为在性别、户籍和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3.4.4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攻击性行为的相关

3.4.5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主要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工具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测量工具的多组等值和时间等值性检验

4.3.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

4.3.3 儿童攻击的发展特点

4.3.4 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讨论

5.1.2 父母行为的回溯性报告

5.1.3 同伴依恋问卷

5.3 攻击行为的发展的个体差异

5.4 亲子依恋对流动与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的直接作用及其群体差异

5.5 同伴依恋对流动与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的直接作用及其群体差异

5.6 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流动与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亚组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及其群体差异

第6章 结论、研究贡献、不足及对教育的启示

6.1 结论

6.2 研究贡献与不足

6.3 对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已有的纵向研究多关注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一般发展轨迹,较少关注攻击发展的异质性,缺乏对攻击性行为发展与家庭和同伴等预测因素的关系探究,国内研究不仅少,更缺乏对流动儿童群体攻击性行为的关注。本研究以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纵向研究设计,结合依恋转换模型和家庭与同伴关系的间接效应模型,考察流动和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考察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这两个影响个体发展的近端过程对流动与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包括预研究和主要研究两部分。预研究以1018名南京和上海的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流动和城市儿童各572和343名,旨在对攻击性行为、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并初步考察了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对南京和上海7所小学四年级共计934名流动和城市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其中流动儿童604名,城市儿童253名,从2015年5月(T1)开始,每隔半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共计调查三次。主要研究采用预研究修订后符合统计学标准的问卷,探究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并分群体(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考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攻击性行为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及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发展轨迹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预研究结果表明:(1)亲子依恋问卷和修订后的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问卷信效度良好。(2)在流动和城市儿童群体中,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3)在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两个群体中,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既有一致,也存在差异。早期对父母的安全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显著预测流动儿童攻击性行为,亲子依恋不能显著预测城市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消极的同伴依恋显著正向预测城市和流动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积极的同伴依恋只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当同时考察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时,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消极同伴依恋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积极同伴依恋的影响不再显著;消极同伴依恋仍能显著正向预测城市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主要研究发现:(1)亲子依恋问卷、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问卷信效度良好,满足多组和时间测量等值。(2)总体上,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初始水平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但发展稳定。儿童攻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在流动和城市儿童中不存在群体差异。(3)儿童攻击的发展具有异质性,呈现出五条不同的发展轨迹,即持续高攻击组(4.8%),持续低攻击组(67.7%),高—降低组(10.7%),低—上升组(13.1%),低—快速上升组(3.8%)。(4)亲子依恋对流动和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具有直接作用,但该作用在流动和城市儿童中存在差异。安全型依恋水平越高,流动儿童攻击性水平持续高发展或快速上升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也导致城市儿童攻击性水平由高降低的可能性变小。回避型依恋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城市儿童攻击性水平持续高发展或升高,但却越有助于流动儿童攻击性水平下降。焦虑型依恋风格只负向预测城市儿童攻击性水平持续高发展,对流动儿童轨迹亚组的影响不显著。(5)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具有直接作用,而对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的直接影响不显著。(6)在流动儿童群体中,亲子依恋既可以直接,也可以通过同伴依恋间接作用于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轨迹亚组,而在城市儿童中,亲子依恋只能直接作用于这些轨迹亚组。如,对于流动儿童,与持续低攻击组相比,安全型依恋可以通过积极的同伴依恋间接作用于持续高攻击组成员身份;回避型依恋既可以通过积极的同伴依恋作用于持续高攻击组成员身份,也可以通过消极的同伴依恋间接预测持续高攻击组、高—降低组成员、低—上升组和低—快速上升组四个亚组;焦虑型依恋可以通过消极的同伴依恋间接预测持续高攻击组、高-降低组和低-快速上升组三个亚组。
  论文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以及已有发现对流动和城市儿童健康发展,特别是流动儿童良好适应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