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珠海
  • 出版时间: 2011-11-18

主办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会议文集: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绿色发展是2002年联合国计划发展署结合中国国情指出的中国发展之路,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成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一条有效路径,而这一转型过程涉及到多方博弈。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基本的博弈模型,来分析绿色经济体系构建中的诸方诉求、各方制衡路径等,进而探究制度实施程度与实施机制的关系。文章指出,只有妥善处理博弈各方的利益诉求,才能建立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从而顺利实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 摘要:生态资本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本形态,更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必须重视生态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实行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维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本研究在全球绿色转型与绿色发展背景下,探讨如何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出建立健全生态资本运营机制的基本构想和分析框架。本研究认为,生态资本运营的内核和目标与绿色发展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完善的生态资本运营机制框架体系应包括生态资本运营的积累机制、转换机制、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资本运营的积极性,促进生态资本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 摘要:本文运用进化博弈分析方法,对消费者群体内部的消费博弈及其绿色消费行为的演化展开讨论。消费者群体内部的复制动态博弈能否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结果,凡勃伦效应模型的进化稳定解表明,博弈朝着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演进:羊群效应模型表明,博弈是否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演化,取决于初始采取绿色消费策略人数的比例;一般博弈模型表明,如果采取绿色消费策略的收益始终小于采取非绿色消费策略的收益,则博弈结果朝着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演化。在消费者群体与政府的非对称博弈中,能否出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结果,取决于消费者采取绿色消费策略的代价、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政府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支持而获得的收益多少。
  • 摘要: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是再生产理论研究的基础,从一种生产理论到五种生产理论,这是人类关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从时空视角看,绿色经济再生产理应是当今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沿着五种生产理论的思路,利用经济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角度探寻绿色经济再生产理论模型是逻辑的起点,同时也是客观的认识的产物。
  • 摘要:“可持续去增长”思想的出现是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三重危机的回应,指在局地或全球范围内、短期或长期尺度中,伴随着人类福利增加的公平的生产和消费规模缩减,其核心有两点:经济规模的缩减和人类福利的增加。文章简要分析了“可持续去增长”思想发源的理论基础,回顾了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总结了其不足之处与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可持续去增长”是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向稳态经济平稳过渡的现实选择,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解决路径。
  •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推行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推广低碳旅游,旅游开发者、管理者、企业、游人乃至整个社会都能从中获益。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低碳旅游的概念;结合广东省旅游业目前的发展优势,提出广东省发展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东莞市公众的旅游行为以及对低碳旅游的感知度,最后结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个角度,为广东省发展低碳旅游提出可行的对策。
  • 摘要:厦门鼓浪屿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服务旅游资源,但在开发利用上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鼓浪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海滩污染、古建筑被破坏等历史问题,结合鼓浪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鼓浪屿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进行分区管理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鼓浪屿旅游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利用。
  • 摘要:生态补偿虽是新近出现的研究领域,但国内外对生态补偿已有不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的状况,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 摘要:关注民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石;改善民生,是执政者最大的政治。政府是不是把“民生优先”贯穿一切工作始终,应放到人民的需求体系中去考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庆先行先试,以科学发展为价值引领,以执政为民为逻辑起点,以开发开放为不竭动力,以观念、方法和实践创新为鲜明特色,以“五个重庆”、“民生十条”、“城乡统筹”、“内陆开放”为重要抓手,率先探索出了一条以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重庆在坚持科学发展过程中坚持民生导向的做法经验,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坚持民生导向提供参考。
  • 摘要: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民族生存的千年大计,既需要物质上的可持续发展,又需要精神和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从文化上谈可持续发展,是要把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边防强势、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稳定、生态文明、享受各种文化权益,建设美好文化精神家园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观。一个充满希望的西部地区就将和平崛起、繁荣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民族之林。
  • 摘要:商品住宅市场的迅猛发展导致我国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制度的相对滞后,一系列相关政策亟需改进以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本文旨在研究并完善针对低收入者的一系列住房政策,简要的回顾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现行政策的一些问题,从融资机制、分配制度、监管制度、保障原则以及分配方式等方面对我国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政策作出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期望全面、客观的认识现行制度,希望对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有所启示。
  • 摘要:以火法炼铜全生命周期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定量评价不同熔炼工艺生产铜过程的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所致的全球变暖潜值。并应用情景分析法,对2020年中国火法炼铜不同工艺技术结构下的能耗及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旨在为铜冶炼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基于鼓风熔炼、闪速熔炼和熔池熔炼工艺的火法生产铜过程产生的能耗(MJ)分别为:147803.93、96 675.47、104 203.30。其100年全球变暖潜值(Kg CO2当量)分别为:15 319.37、8 986.35、10010.46。4种情景的能耗(MJ)分别为:111 596.70、103372.20、101 192.17、99 686.60。其100年全球变暖潜值(Kg CO2当量)分别为:10 873.07、9 866.26、9 600.81、9 395.99。由此可知,传统工艺鼓风炉熔炼较闪速熔炼及熔池熔炼产生了更大能耗,导致了更强的全球变暖效应因此,大力发展闪速熔炼及熔池熔炼技术对降低铜生命周期的能耗及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彻底淘汰传统熔炼工艺,推广先进熔炼技术是减少火法铜生产环境影响的迫切任务。
  • 摘要:“由C变为O,其实低碳生活很容易”。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学术和现实层面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贵州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资源开发与高效、循环利用结合,走出一条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路子。为此,本文从贵州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入手分析碳排放的特征,为今后的节能减排提出针对性对策。
  • 摘要: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继续推进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将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当前,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之际,贵州如何抢抓我省向“低碳经济”转型机遇,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战略性研究课题。首先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国内外现状分析入手;然后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分析,探求当前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面临的机遇;最后,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从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手段提出了促进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 摘要: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甘肃省按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总体目标,出台了多项举措来推进循环经济在全省的实践,目前,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都呈现出较好的局面,预期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本文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论证为出发点,着重阐述了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工作进展情况,并针对循环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提出甘肃省循环经济推进工作的工作思路。
  •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风力发电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现状,发展模式。指出我国风电产业仍处在长期跟进的初级阶段。提出风电产业发展需长期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发挥相关产业的技术优势,加强电网建设,解决远距离特高压输送、水电和风电两种间歇式电源协调互补、平衡电网波动等技术瓶颈,释放国内大量潜在的市场消费需求,进而取得风电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 摘要:21世纪是实现绿色发展与建立生态文明的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农民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政府委托农民进行农业绿色发展;委托代理目标有两项,即生产粮食以及保证食品营养与生态环境安全;农民的报酬是获得出售其所生产粮食的收入。研究表明,政府在农业绿色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绿色农业因其等级认证的规范化有可能成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并不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为提高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开展农业生态资本运营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 摘要:在人们非适度、非理性的城市住房消费和投资行为下,城市住房非正常需求畸形增长,迫使城市住房建设速度与规模快速增长,既造成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能源被消耗、废物被排放,也使基本住房权利保障、节能减排任务、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峻挑战。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从分析城市住房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剖析城市住房及土地资源绿色利用的现实必要性,进而探讨城市住房及土地资源绿色利用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议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必须秉持绿色发展观,从技术层面变革城市住房发展模式,加快城市住房建设的产业化和节能化发展,从制度层面建立城市基本住房制度体系,抑制非适度、非理性的城市住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破解城市住房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困局。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过度膨胀,城市病集中爆发,经济增长与宜居性背道而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野蛮拆迁横行,土地型资本运作难以持续;进城易,定居难,城乡“二元社会”问题正演变为城市内定居群体与流动群体“二元社会”问题;城市间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任重道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未来十年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对策思路:坚持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方针,缓解地域中心城市人口压力;创新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制度,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科学化,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建立跨区域城市协调机制,破解恶性竞争与产业同构困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肖除新老“二元社会”问题。
  • 摘要:生态修复是对区域受损害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建,往往偏重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示范。但随着传统生态修复在区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瓶颈,尤其是面临区域产业转型问题的突显,生态修复的产业化及其运行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为例,从产业复合生态系统角度,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建立了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人文生态修复主导产业和经济生态修复引导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网络模式,并针对示范基地内的各种具体生态修复领域进行了产业生态链(网)的设计。最后对建立这种新型生态修复产业模式的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与建设、产业合理布局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本文在大丰自然社会实际情况基础上,选取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利用GIS技术的图形叠置法,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大丰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生态功能区划,将大丰划分为3个生态区(一级区),11个生态亚区(二级区)。阐明各生态区特征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保护和建设方向,为大丰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 摘要: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用于交通规划实施前,能有效避免、消除或减缓交通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其警代方案的制定、评估和选择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本文根据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方向进行情景分析设置替代方案。对于替代方案的优化筛选,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设定的替代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将模拟结果作为各替代方案的评价值,然后用多目标决策方法—TOPsls法对替代方案进行优化排序。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道路建设,人口控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引导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 摘要:本文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公众参与制度,即公众参与的主体、参与方式以及参与范围等的发展情况,通过一件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环境事件来分析公众参与,并简要的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当前的公众参与仍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发展状况也对已有的公众参与制度提出了修正要求。
  • 摘要:随着原生矿产开采程度不断加大,我国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不断降低。因此,破解矿产资源日益匮乏的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城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旧机电设备、汽车、家电等废弃工业品中蕴涵着大量的可回收的资源。循环、规模化和高价值利用这些资源就如开发一座座矿山。开发利用城市这座永不枯竭的“矿山”是破解矿产资源匮乏对国民经济发展约束的难题和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对城市矿产开发的内涵和开发的意义进行了深刻认识,并分析城市矿产开发的困境,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城市矿产资源的开发。
  • 摘要:高炉渣是钢铁厂高炉炼铁产生的矿渣,具有较高的资源化价值,可用于生产多种绿色建材产品。熔触高炉渣经水急冷后形成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磨成矿渣微粉可作为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以高炉渣资源化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方法,并基于GaBi 4软件平台,对我国某建材企业综合利用高炉渣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分析,进而从节能、降耗和碳减排三方面评估其环境效益。结果表明,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矿渣硅酸盐水泥可分别实现节约能源1911MJ/t(节能26%),降低原材料消耗1158kg/t(降耗27%),减少碳排放236kg/t(碳减排26%);与复合硅酸盐水泥相比,矿渣硅酸盐水泥可实现节约能源352NJ/t(节能6%),降低原材料消耗278kg/t(降耗8%),减少碳排放47kg/t(碳减排7%)。与不掺加矿粉的普通商品混凝土比较,掺矿粉的商品混凝土可实现节约能源97MJ/m3(节能5%),降低原材料消耗7kg/m3(降耗0.3%),减少碳排放12kg/m3(碳减排5%)。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 摘要:为了方便应急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快速的选取合适的重气体扩散模型,本文根据重气体扩散模型的应用特点,将模型系统的分为经验模型、工业应用模型以及研究模型。并对模型扩散理论进行了简述。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工业应用模型(AFTOX,DEGADIS,SLAB和ALOHA)进行了分析对比,列出了其不同的模型特点和使用局限范围。最后本文总结了重气体扩散模型在工业应用领域的发展重点,提出今后应该发展模拟结果更可靠的浅层模型风险应急系统。
  • 摘要:2000年天津主要水源潘家口水库水位接近死水位,该市将供水指标压缩35%,采取调整城市用水价格、定额管理等强制节水措施。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模型对天津旱涝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重旱、重涝几乎不可能发生;大旱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小,约700多年一遇;偏旱、大涝、偏涝这3种强度的灾害则比较频发。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流体资源,地面沉降已经成为滨海地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天津市滨海地区出现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沉降中心,最大累计地面沉降值分别为3.25m、3.11m和1.04m。由于沉积堆积物质的速度大于构造下沉的速度,使得海水逐步后退。近代人类的活动和城市化的进程造成沉积物质的来源大为减少,又加剧了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造成了地面标高不可逆的损失。每次大风暴潮的发生都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盐场造成巨大破坏,并使已淋洗脱盐的地区又重新强烈盐渍化。大风暴潮冲毁铁路,冲走船只,造成交通中断。潮水涌进市区,冲垮房屋,致使陆地行舟。
  • 摘要: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系统总结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联合国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对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人类环境会议特别是环发大会以来,联合国为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许多领域推动形成了重要的共识和多边国际公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加快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但是,从目前来看,所取得的进展远低于需要达到的水平,突出地体现在千年发展目标进展缓慢、环发领域谈判举步维艰、国际履约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效果并不理想等。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对2012年“里约+20”大会进行了展望。
  • 摘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实行“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本文梳理了我国实行绿色发展的缘由,分析了当前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探讨了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认为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倡导低碳理念、细化规章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以此推动中国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
  • 摘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一种趋势和潮流。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文章综述了韩国、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等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绿色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点对我国如何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启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充分发挥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发展实践中着力推动五个根本转变。
  • 摘要:“绿色信贷”作为一项市场手段,从资金配置上支持节能减排项目,抑制资源流向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但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明显的差距。本文从制度缺陷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绿色信贷”问题,建立银行、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四方的博弈模型。理论模型研究表明:在绿色信贷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个体理性和中央政府对资金绿色配置的期望是冲突的。只有当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达到一定力度,并改变单纯以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政绩的指标时,才能保证绿色信贷得到顺利开展。为了验证该研究结果是否符合现实,本研究采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工、农、中、建等多家银行进行实证调研,考查银行、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研究表明:①我国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政策的贯彻执行层面,尚未上升到银行的自主层面。②政府的所为对于“绿色信贷”的执行及其效果具有最为重要的影响。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的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企业。
  • 摘要:绿色发展的关键是人口的绿色发展:一方面,资源和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人口问题,绿色发展的重点在于解决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问题,协调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本质上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人的绿色发展。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人口的绿色发展将面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和高消费模式的兴起、人口流动的不均衡、老龄化日益严重、广大农村地区依然贫困、绿色人力资源不足等诸多挑战。当然,中国人口绿色发展也存在诸多机遇,比如人口增长势头日趋减缓,人口素质明显改善,政府的绿色执政理念日益突显,民众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等,这为中国人口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实现中国人口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应当加强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启动中国人口均衡发展行动规划,构建人口均衡发展指标评估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型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建设,以实现人口的绿色发展来带动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
  • 摘要: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涵括交通、食宿、营销、环保等多个环节,也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在低碳经济与绿色理念背景下,传统旅游业的能耗、污染问题正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方式,必将展示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指导价值。以绿色理念发展低碳旅游是实现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战略选择。
  • 摘要:在北海市建设生态城市进程中,水资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现在的北海虽然是一座能够基本满足供水需求的城市,但随着经济与人口的日益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变得越发突出。本文就目前北海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污染治理、水源涵养区保护、节水、水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文章最后提出可以通过水价这个经济杠杆,实现污水资源化、海水淡化、水模型建立等一系列增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方法,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避免北海未来的水危机。
  • 摘要:传统的农村雨水收集利用只是注重雨水水量的收集,忽略了对雨水水质的安全处理,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安全风险。会宁雨水收集、净化处理是根据当地的地形、自然环境及经济条件,在传统雨水收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拓展集雨面类型并且对收集进窖前的雨水实施前处理,再选择多种饮用水净化工艺对窖水进行安全净化处理。通过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经具有测试资质机构测定,处理出水达到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要求。
  • 摘要:通过对沼气减排效果的分析,阐明了沼气对减排的贡献。通过对农户的沼气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论述了农村沼气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章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沼气减排效果分析的原始数据来源于统计报表,农户的沼气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农户调查。文章从减排的角度论证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要性,从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角度论证了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培训、服务、技术、协会、资金等方面的配套跟进。
  • 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被认为是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最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文章总结了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CCUS技术发展部署的特点,通过对比中国CCUS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推动国内CCUS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文章提出了应加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政策指导和宏观协调,推动建设行业间技术合作平台,适时启动全流程示范项目计划,重视技术应用软环境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在分析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投资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促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投资、管理机制创新路径,旨在为加快毕节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建言献策。
  • 摘要: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总量的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加大了环境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协调物流和环境的关系,适应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物流便顺应时代产生了。绿色物流是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基本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管理措施,实施绿色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
  • 摘要:湿地是一类易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影响的脆弱生态系统,水文状况的变化是湿地退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本文以汉石桥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为案例,研究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汉石桥湿地的生态需水主要包括:湿地植被生态需水量、湿地土壤生态需水量、补给地下水需水量、生物栖息地需水量、稀释净化污染需水量。研究结果为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在维护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方面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西人民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具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国际意义和政治意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应采取十大战略对策和措施:(1)推广生态农业;(2)发展新型工业;(3)大兴绿色服务业;(4)开发清洁能源;(5)实行清洁生产;(6)开展环境整治;(7)大搞生态建设;(8)建立生态补偿制度;(9)构建绿色考评体系;(10)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
  •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次重申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对海水淡化的鼓励政策。本文结合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现状,对比美国的海水淡化法律制度,结合我国香港地区的立法经验,对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法律制度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立法建议,以期有所裨益,以期对我国的海水产业发展有所推动,促进海水利用产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文选取2005年各省海洋产业数据,运用相关系数法和主成分法分别对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的布局和优势进行分析,深刻认识区域海洋产业的联系和差异,掌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实力和规律所在,为优化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布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供决策参考。分析结果显示,沿海大多数省份海洋产业趋同,海洋产业结构相似,互补性较弱,优势海洋产业不同;浙江、福建和广东已经实现了各海洋产业平衡发展;海南和广西两地海洋产业发展整体较弱。
  • 摘要:本文依据908专项“海洋灾害调查与评价研究”项目成果,简要介绍我国近海海洋灾害基本状况,并从应对海洋灾害的历史过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提高全社会对海洋灾害风险防范的意识,有效降低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力争将海洋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人类虽然无法消除海洋灾害,但通过普及海洋灾害防灾、减灾常识,建立健全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加强防灾减灾日常准备与措施,可以降低海洋灾害风险、减少损失,并挽救生命。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状况日益严峻,导致农业与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冲突不断加剧,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中水回用农业则是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保证农业用水需求的重要手段。国际上中水利用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它可以大幅降低农业用水成本及提高优质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中水的利用才刚刚起步,还有待加大力度去开发利用。目前我国中水回用农业主要面临中水资源利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统一的中水利用标准及相关的法规与检测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些状况,我国主要应采取六点措施,提高中水回用农业的比例:把中水回用于农业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中水回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中水利用的管理与监督;制定鼓励中水利用的收费制度;加强农业中水利用知识的传播;加大农业中水利用研究的投入。
  • 摘要:风力提水作为风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它在解决我国农业灌排、牧区人畜饮水以及池塘养鱼、沿海滩涂制盐等方面都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技术,特别是在许多电网不及的边远地区和沿海岛屿推广应用对于节省常规能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风力提水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 摘要:红树林生态系统有着强大的生态功能,通过价值评估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和保护其服务功能。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背景、研究概况和研究意义;从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现行主要的评估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仍然存在忽略或重复计算、评价方法单一、缺少动态监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也对未来发展中与“3S”技术相结合、与区域社会经济相协调等几个趋势进行了探讨。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空间逐步减小,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一种能够补充形式,具有美化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蓄、排水能力以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功能,发展屋顶绿化能有效地缓解这些环境问题。本文运用复合生态基本原理探讨国内屋顶绿化的意义,种类,通过分析我国屋顶绿化所面临的立法、规范,公众意识、屋顶绿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为我国屋顶绿化的快速推广提供借鉴。
  • 摘要:作为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山青水秀,自然风景资源优越,同时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和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具体可划分为山水文化、海湾文化、季候与植物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当代文化等几个方面。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广西风景园林的地域特色,并探究促进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可使当地人居与风景园林自成一体,构建最适宜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通过探索地域特色,塑造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广西风景园林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包括关注风景园林中的人本服务、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重视山水原貌的维持、优化植物的配置,并采用绿色材料以低碳的方式进行造园等六个方面。与地域特色相关的风景园林发展要素并不强调高昂的投入,采用成熟的、传统的技术也可完成,它更需要的是足够的关注度和系统观、全局观,以及长远规划的能力。
  • 摘要:喀斯特流域具有特殊的双重含水介质,形成独特的地表-地下水系结构。因此,喀斯特流域水资源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除气候、地貌、岩性等因素外,流域植被覆盖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贵州省内选择21个流域作为研究样区,根据Landsat TM的植被光谱特征,流域赋水光谱特征,利用遥感技术,对TM影像进行光谱辐射亮度计算处理、表观反射率计算处理,并构建RVI、DVI。根据现代数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借助Spss和MATLAB以及Eviews软件,探讨、建立喀斯特流域水资源预测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和样区检验,得出很好的预测效果。
  • 摘要:中国在应对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着来自于国际和国内的巨大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出路。碳交易作为利用市场机制降低碳减排成本的有效手段,在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有重要作用。碳交易市场为碳交易提供了交易平台,对增加中国碳交易的议价能力、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创造碳交易市场更大的流动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非常必要。现就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作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全球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机遇,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温室气体排放权正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资产,在“碳约束”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企业的碳资产管理研究和发展现状入手,明确界定碳资产的概念与范围,在此基础上借用波特教授的价值链分析法研究企业如何进行碳资产盘查与管理,并总结归纳企业如何从碳资产管理中获利。
  • 摘要:个人碳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公民从个人层面参与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假定引入个人碳交易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四种主要的公平准则(基本需求原则、支付能力原则、责任原则以及福利原则)作为分配的理论依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得出各自对应的碳排放基准值。进一步地综合考虑各原则间所具有的关联性,引入多目标模糊优选算法,对四种公平准则的重视度进行量化,测算出基于四种公平准则设定的个人碳排放基准值各自对应的权重,最终得出多重公平准则下个人碳排放基准值。
  • 摘要:区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合作机制实际上是一套制度体系和规则,是一个整体性的制度安排。一是包括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政府规划间环境目标衔接制度、重大建设项目联合会审制度、环境合作治理的法规体系在内的环境管理决策合作机制。二是包括区域环境联合监测制度、环境联合督察制度、跨界河流联合共治制度在内的环境管理执法合作机制。三是完善环境合作治理的组织体系,即在整合有关议事协调机构基础上,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各种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四是完善环境合作治理的信息系统,即建立环境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和应用系统,健全环境信息通报制度。
  • 摘要:生态足迹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本文通过我国1961-2008年的生态足迹数据,用偏最小二乘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生态足迹及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进行了综合实证和研究,探讨我国生态环境一经济一社会的协调性,以期为制定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的生态足迹增加,且快速城市化为我国将带来更大的生态压力。
  • 摘要:在调研国内外知名港口绿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构建其指标体系,进而给出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模式。以期为进一步探求我国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与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 摘要:本文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有益的探讨,并对通榆河生态补偿机制实践进行了客观调研,分析了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市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我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 摘要:红水河流域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赋存与生态环境独特的地域单元,水能资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旅游资源资源独特,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开发不合理,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人口素质较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该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流域的发展应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优势资源开发为先导、以中心城镇建设求带动、以科教引导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人口和土地利用现状,探讨在城市圈范围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可行性,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通过两者匹配测算挂钩潜力。在对武汉城市圈及其各市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预测的基础上,采取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测算出其挂钩潜力,并选出适合城市圈的挂钩方案。研究认为: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该地区耕地面积日趋减少,耕地资源与不断推进的城市化水平之间矛盾日益突显。研究四川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关系有利于推动该地区更好的实现绿色发展。本文以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四川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进行协整分析和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显著负相关;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呈阶段性分布,大部分年份四川的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处于调和与基本调和状态。这将不利于四川省实现绿色发展,本研究旨在指出四川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偏低的问题,以期政府在今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摘要:印度是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因农业人口众多,绝大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因此土地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按照时间序列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回顾与探讨了古代印度土地制度、殖民统治时期土地制度与独立后印度土地制度,旨在揭示不同时期印度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为我国土地制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进一步从印度土地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未来土地制度的研究与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 摘要:本文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基于贵州省的经济数据,运用实证模型结合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贵州省1995-2009年二元化条件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得出二元化条件下影响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是城乡经济的差距和户籍制度之间的差距。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加快农村社会发展等对策建议。
  • 摘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对于重新认识城镇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提升绿地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功能认识中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从绿地生存环境优良性、绿地健康状况、绿地综合效益评价、居民对绿地感知认识出发,探索构建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以反映城镇绿地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绿地是否有能力提供足够的生态服务、居民对绿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的感知和认同,旨在为城镇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导,更好发挥城镇绿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
  • 摘要:在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非常关注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提高全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发展,成为政府、公民的共同愿望。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明确了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的信心和勇气。本研究通过居民环保意识与行为调查,客观、真实地了解居民环保意识和行为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公众参与情况进行微观观察,获得了明确、丰富的信息,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 摘要: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日趋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杭州市为例,研究了卫生填埋、回收利用+卫生填埋、资源化利用+卫生填埋、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卫生填埋等4种不同处置模式下减量化效果,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有机物资源化利用情景下的环境效益。结果表明:1)在卫生填埋模式下,至2020年填埋场将全部封场;回收利用+卫生填埋、资源化利用+卫生填埋、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卫生填埋等处置模式下,减量化效果分别为10.62%、61.52%和72.18%,这将使填埋场使用年限比卫生填埋模式分别延长3年、11年和53年;2)假定以年产402.2万吨生活垃圾为例,对有机物采取资源化利用(如堆肥),可比焚烧、卫生填埋等方式减少CO2、CH4排放量分别为449.2×104t、53.3×104t。本研究可为政府职能部门正确选择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 摘要:家庭厨余垃圾具有高含水率、高有机质、高油盐含量、含有病原菌和营养元素丰富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资源化利用价值。家庭厨余垃圾处理的目标有两方面,即资源化和减量化,已有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破碎后排放、好氧堆肥、厌氧发酵和蚯蚓堆肥等。本文重点对家庭厨余垃圾的好氧堆肥技术进行研究,得出温度、通风、菌剂、搅拌频率和pH值的改变可以对好氧堆肥的运行进行调节。而腐熟度、渗滤液、臭气、噪声、温度和电耗这些指标可以对运行过程进行判定,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
  • 摘要: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从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机制出发,总体上分别从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和技术支撑三个方面来阐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机制。其中产业链延伸从产业链延伸的实质、不同分类和不同循环模式等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从生态工业园的形成机理、建设原理和特征来说明,技术支撑从清洁化生产技术、产业链衔接技术、回收再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进行探讨。
  • 摘要:城乡结合部是不同所有制土地、不同行政管理体制交汇的区域,是流动性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集中、最普遍的区域。深入分析城乡结合部治理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借鉴国外城乡结合部的法律治理措施,最后提出城乡结合部治理法律对策,主要从理论层次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基本原则的指导引出土地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完善,进而提出地方立法建议以及建立城乡结合部基层自治法律制度、选择社区化管理的治理组织形式、加强社会管理、加强规划等具体措施。
  • 摘要: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在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的中国已经成为“高碳”的典型代表,如果不发展低碳技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资源能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提升,国家安全也将难以保障。低碳发展作为我国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编写教材进行专题研究,加强教育宣传,以引导更多有识之士关注低碳发展,投身可持续发展事业,共同化解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安全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对于未来中国又好又快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由清华大学金涌院士主编的《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原理》一书有着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理论水平,涉及低碳经济的科学、工程、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是一本关于绿色发展的好教材,值得向读者推荐。
  • 摘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经济在实现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带来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并迫切促使人们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绿色经济遵循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并以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思路、政策和战略框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全球绿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中国“十二五”期间绿色经济发展战略。
  • 摘要: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制度作保障。国家规定的正式制度通过硬约束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社会认可的非正式制度通过伦理道德的软约束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本文主要研究和谐文化、绿色责任和绿色诚信和环保NGO(非政府组织)等非正式制度及其创新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摘要:本文意在通过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困境的分析,帮助我们以清醒的头脑认识诸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产业结构不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消费投资比例不合理等等困难。并通过对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探讨,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克服困难的有效对策。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与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与探讨得出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产权界定入手,厘清各方关系,尽力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调整居民收入分配关系。
  • 摘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政策工具中。排放交易制度是一种基于市场、效率较高且在当前国际社会广受关注的选择。本文基于对现有的各碳排放交易国际实践的研究和梳理,从分类、基本特征、基本架构等几方面对碳排放交易制度进行了一次较为粗浅的分析和介绍,旨在为中国的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提供参考。
  • 摘要: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费的重点行业,交通供给的持续增长必将带来拥堵、高能耗和高排放等问题。城市交通能源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市居民私人小汽车数量、石油消费及其变化情况,基于历史数据、规划数据对北京今后私人小汽车发展和石油消费趋势进行模拟仿真,借鉴伦敦的交通发展和能源使用情况经验,为北京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实现能源合理使用寻求借鉴。
  • 摘要:广东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低碳试点省之一。省政府召开了专门的低碳省试点启动仪式。广东具有开展试点的较好基础,但存在的薄弱环节是明显的,突出体现在:开展低碳试点的基础性工作仍未全面开展,碳计量、核查、监管能力建设普遍不足,对发展低碳的家底和潜力尚不清晰;缺乏促进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仍未有实质性成果,碳排放配额、碳交易机制、产品碳标签制度创新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仍在探讨中;碳减排与碳汇缺乏实质性融合。低碳试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来广东要着手建立健全与低碳试点工作相适应、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深入探索能耗与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加强碳会计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低碳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和低碳经济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全面的碳管理:创新制度,削源增汇;加快建立包括碳排放权总量控制和分配机制、交易机制在内的碳排放权机制。
  • 摘要:随着人类对能源消费的日益剧增,化石燃料能源面临着逐渐枯竭的危险,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化石燃料能源大量燃烧,造成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开发新能源的问题。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国对能源利用的现状和我国现阶段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新能源的大力扶持,通过介绍国外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高度重视,说明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摘要:所谓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一种全新的三位一体思想理论和发展体系。其中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旧能源的绿色化改革成为绿色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摘要:风能是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前景广的绿色能源,大力发展风力发展已经成为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文中从研究大规模风电基地的优势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酒泉风能的资源情况,阐述了酒泉发展大规模风电具有气候条件好、风电场厂址面积大、建设条件好等优势,而后研究大规模风电基地规划建设情况和酒泉风电基地接入及送出情况,结合酒泉风电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酒泉大规模风电发展面临着输送能力、调频调峰、电力电量消纳、系统稳定等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稀土矿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及我国稀土资源产业面临的内外形势,文章认为我国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稀土过度开发局面亟需扭转,开展伴生稀土的综合回收对开辟稀土新来源,实现稀土矿保护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含稀土磷矿广泛分布,特别是我国贵州等地有大量富含稀土磷矿,经选矿富集,磷精矿中的稀土含量达0.13%,稀土配分中钇占稀土配分31%,镨钕约占21%,铽镝铕钐占7%,磷精矿中的稀土90%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胶磷矿中,论文分析了磷矿伴生稀土综合回收技术发展与现状,论述了典型方法存在的问题,认为结合现有传统磷酸工艺开展综合回收是最佳路线,并介绍了采用硫磷混酸分解磷精矿和提取稀土的研究结果,在温度65℃、混酸浓度25%、液固比10∶1条件下浸出8h,稀土浸出率90.4%,该综合回收工艺可实现与现有磷酸工艺有机结合。
  • 摘要:低碳节能是中国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关乎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能否生存?可否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淘汰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较方便措施基本用尽,又找不到节能减排新潜力的情况下,无奈采取了拉闸停电等极端手段,这就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严峻现状。2010年我国的耗、排状况:耗煤超过32亿吨以上;全国单位GDP能耗为1.077吨标准煤,高于发达国家的近3倍;中国有害排放80亿吨,占到全球碳排放356亿吨23%。狭义的建筑耗能在全社会耗能中达到27%,这个概念不能准确科学反映建筑耗能的真实状况,因为这种表述只包括了局部不是整体。而包含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及建筑使用期耗能相关的运输耗能、维护耗能等都是建筑耗能的范畴,整体或说广义的建筑耗能,将占全社会耗能的64.09%,甚至更高。现就我国建筑业节能现状与创新探索的成果在文中作介绍说明。
  • 摘要: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道路选择,中国农业如何高质、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回顾,界定绿色农业内涵,阐述绿色农业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以及发展的必要性,剖析当前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绿色农业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选择,树立正确绿色生产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农业生产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绿色农业产品市场建设,提高绿色营销理念;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增加发展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
  • 摘要:农业是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山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广东粤北山区两镇农户与农业技术员的入户访谈与调查表明,要实现山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必须将资源聚集在水稻品种的优先选择、现有农业机械的改进、机耕路的修建与管理、农资的价格与质量的监管、农业技术员的数量、文化程度与培训、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排涝设施缺乏等八大焦点问题上。
  • 摘要: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评估家庭消费碳排放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特征,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家庭消费的结构性差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排放特征上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在单个家庭层面上,中国大多数家庭以生存性碳排放为主,文化消遣、奢侈品等非生活必须的碳排放量较低,尤其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本文以中国北方农牧区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结合实地问卷调查,研究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特征。研究提出了农牧民家庭生存碳排放评估指标体系,计算了农牧民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食物消费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源方面,农牧民家庭生存性碳排放构成呈能源消费主导型,家庭用能结构较粗放,且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在食物方面,农牧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渐低碳化,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低,属基本生存线排放。
  •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城市中“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以及城市居民面临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些现状,提出发展城市阳台农业的新理念,提高城市碳汇能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低碳新思路。作者从阳台农业的概念提出、技术拓展方向、国内外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在城市中发展阳台农业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密切关系,以及当前我国发展阳台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发展城市阳台农业一系列空间立体绿化技术的前景展望,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人居环境低碳发展新模式的应用。
  • 摘要:围绕当今全球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农业这一格局。我国也大力倡导绿色发展之路,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耕作技术,现已在我国大力推广。本文阐述了甘肃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现状、工作经验、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今后在我省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对策。
  • 摘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我国目前正在推广的一项环境友好型技术。本文利用2011年江苏省稻农微观调查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建立水稻生产模型与技术效率损失模型,探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种植技术效率影响。研究发现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稻农比不采用该技术的稻农少投入氮肥34.95 kg/hm2,多产出水稻297.25 kg/hm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水稻种植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上述结论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长期推广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估计结果中,劳动、化肥、农药对水稻产出弹性显著为正。在技术效率损失模型估计结果中,户主性别、教育年限、水稻商品率对种植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受灾率对种植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
  • 摘要: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是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现状问题和发展需求分析基础上,围绕再生水利用目标,优化配置再生水资源,规划再生水处理、输配和调水等工程项目,为绿色北京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四川省是水资源大省,但其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开发不足、污染比较严重等问题。而当前水务市场的开放和排污权交易的兴起,给四川省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了新的锲机。本文基于水资源管理的地区性和政策性性质,利用SWOT分析的分析框架,从四川省水资源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对四川省水资源的价格机制和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等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加快培育国内国际水利资本市场和建立分级式水权市场的可行性建议。
  • 摘要:住房发展的“GDP”主义、“救济”主义、“享乐”主义,不仅使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严重失调,住房需求快速增长,而且导致中国城市住房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公平等困境。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分析城市住房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环境困局和增长陷阱等困境,并从制度层面剖析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促进城市住房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得出结论为: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构建普适性城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可抑制人们非适度、非理性的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行为,缓解城市住房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促成住房政策公共性的理性回归,使城市住房建设步入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 摘要:在分析了毕节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基础上,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毕节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应作为加速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为加速发展创造条件;要为加快转型提供载体,以生态环境再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有利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为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在阐明毕节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
  • 摘要:已有文献较多研究了在聚集经济作用下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我们从环境因素中凝练出环境容量因素,确定其既是决定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又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在聚集经济的作用下,并考虑环境容量对于产业布局的影响,大都市就能形成同时促进节能环保和经济增长的产业空间结构:高关联度服务业围绕着市中心或次中心集中布局,知识密集型重工业主要布局在外围区,高关联度重工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布局在近郊区和远郊区。对于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上述结论。
  • 摘要:纺织印染废水是目前难治理的主要工业废水之一,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浓度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成分复杂等特点。根据印染废水的来源不同,分别介绍了不同印染废水的水质及水量等特点,归纳和总结了目前印染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并介绍了印染废水治理的新方法与方向,提出了解决印染废水污染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共同努力,研发新型染料,改进印染工艺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积极末端治理,实现印染废水的达标排放。
  • 摘要: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产品和服务,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服务并没有充分的被认识到,给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结合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及过程,将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4大类,以2008年为基准年,评价了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9类生态系统服务指标。结果表明,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达2152.4亿元,为环渤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研究认为近海海域生态系统对支持和保护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海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热点之际,分析和总结前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体悟他们的生态智慧,对当今摆脱严重的生态危机、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大有启迪。徽州园林作为徽州人诗意栖居的载体,充分体现了农耕社会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价值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二是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三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选址观,四是天成自然的生态审美观,五是自成自然的生态生活观,以期有所补益。
  • 摘要:降低民用建筑生命周期固体废弃物排放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资源减量化和环境减压化的轨道,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借用生态足迹方法和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民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资源环境压力计算模型,并以沈阳市图书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水泥排放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分别占施工阶段生态足迹的48.56%,占使用与维护阶段生态足迹的82.78%,占拆除及废弃建材处置阶段生态足迹的56.73%;而废弃商品混凝土排放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在施工阶段生态足迹和拆除及废弃建材处置阶段生态足迹中的比例分别为31.90%和37.26%;而生命周期各阶段中,拆除及废弃建材处置阶段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资源占用足迹最大,占总足迹的92.91%,使用与维护阶段资源占用足迹最小,占总足迹的1.06%。因此,民用建筑在生命周期各阶段削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重点是减少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用量,多开发可替代混凝土结构的钢结构或组合结构形式的民用建筑。
  •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关注生态和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本文从生态和谐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概念出发,阐述了生态和谐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关系,指出生态和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石,是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形态的价值取向。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加快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文章最后提出了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思路。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消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作为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结合国情积极倡导低碳经济。近几年,中国学术界对低碳消费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从低碳消费的内涵,低碳消费的指标体系,低碳消费行为与低碳意识的现状,低碳消费的制约因素四个方面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为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摘要:本文引入消费者信念和企业声誉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在一个有噪声的环境中考察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得出三个重要结论:一是在长期中,当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后验质量信念处于均衡状态时,价格仅反映了消费者的后验质量信念,与食品质量无关,此时如果消费者信念更新相对麻木或者反应过度,都会造成食品市场运行无效率;二是当消费者异质时,在后验质量信念的驱动下,消费者会在不同厂商之间周转选择,个体动态最优决策的交互作用最终会形成一个均衡的质量信念;三是在声誉约束的条件下,即使食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超出声誉的约束范围,生产者也会向市场提供低质量的食品。从构建承载企业声誉的有效载体、完善消费者激励监督机制、建立有序的产业竞争规则等方面提出改进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议。
  • 摘要:绿色投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投资模式。这种新的投资模式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一致标准,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低排放、低消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目的,通过树立生态化理念以此来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共赢的投资理财活动。本文首先简单分析绿色投资的缘由与本质内涵,然后深入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投资作为新型投资模式,已经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投资模式选择,最后从制定促进绿色投资的财政政策制度、构建绿色投资机制、规划投资领域,提升投资潜能、发展社会责任投资,建立生态投资基金等四个方面提出绿色投资发展的主要措施。
  • 摘要:为了研究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通过频度分析法和专家筛选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人口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和水资源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采用加权平均型综合评价函数来计算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数,并对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各年的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到2008年间,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比较大,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处在弱可持续水平,这与贵州省在水资源量方面优势以及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密切相关。但是贵州省的水资源质量下降和人均用水量增加的矛盾日趋凸显,势必将影响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解决人口问题出发,促进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