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矿业工程>第四届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讨会
第四届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讨会

第四届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10-23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中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地表塌陷是井工开采主要的土地损毁类型,对矿区生产、生活与生态构成严重威胁.该文以平朔3号井工矿塌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内业分析,遴选塌陷深度和塌陷面积裂缝频度等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煤矿塌陷受损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塌陷总面积为3807m2,占样地总面积的38.07%; (2)10个地块平均塌陷面积变化范围为28.74-46.51m2,样地范围内地面塌陷面积分布较均匀,没有形成集中塌陷区;(3)样地平均塌陷深度变化范围为0.261-0.83m,样地范围内10个地块纵向塌陷程度存在差异性;(3)样地塌陷严重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区,不严重区主要分布北部跟南部.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黄土丘陵区煤矿塌陷地的复垦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复垦方向确定、复垦工程措施制定的必要前提.
  • 摘要:为研究煤矿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情况,本研究在遥感数据及GI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以1987、1995、2003、2010、2014年兖州煤田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兖州煤田部分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域面积迅速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土地利用转化类型以耕地转向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与水域,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为主要转化方式;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变得复杂和不规则化,景观多样性增加,各斑块类型分布趋于均匀化,景观异质性增强.对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实施,能够服务于煤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 摘要:煤炭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开采对象.煤炭的生产不可避免的损毁了大量的包括耕地在内的土地资源,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土地复垦是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煤矿通过土地统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趋势外推等方法的分析研究,对以1987为基点2014为结点全国煤矿生产损毁土地损毁系数进行确定、损毁面积进行进行计算,对2015-2020煤炭生产损毁土地测算,并对全国煤矿土地复垦潜力进行评价.得出:得到"十二五"期间煤矿万吨煤损毁系数由原来的4亩/吨调整到3亩/吨.计算出"十二五"期间煤炭生产损毁土地面积547.5万亩,年均损毁土地面积为109.5万亩.以1987为基点2014为结点损毁的土地面积为2047.62万亩.年均损毁土地面积为73.13万亩.2015-2020测算煤炭生产损毁土地面积约696.6万亩.截止2014年煤炭生产损毁土地的复垦潜力是1382.14万亩.复垦为耕地潜力为691.07万亩.通过上述结论对我国目前土地损毁情况家底有所认识,了解到我国煤矿损毁面积土地复垦潜力巨大,是补充耕地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结论可以为后期煤炭开采损毁土地的复垦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 摘要:不合理、无节制的煤炭开采将造成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中生态破坏的后果短期内并不明显,但由于生态破坏后的土地较难恢复进而对自然造成长期影响,合理有效的核算煤矿开采对生态破坏造成的成本可为更高效地开展矿区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支持.本文从生态损毁成本以及生态破坏后治理成本出发,构建生态破坏成本核算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分别采用实物计量法和价值计量法对2010-2012年呼伦贝尔煤炭开采生态破坏成本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煤炭开采对呼伦贝尔的生态破坏问题已十分严重,并呈累积性递增态势.
  • 摘要: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土地塌陷是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矿区土地塌陷一方面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面积急剧减少使得人地矛盾突出.本文以莱芜市大汶河城市湿地公园为例,研究大汶河湿地公园采煤塌陷地的现状问题及规划实施途径,结合湿地公园功能定位对塌陷地场地进行功能划分,并结合适宜性评价划定复垦后方向,对塌陷地进行景观化处理,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水文水系等特点,结合降水资源截留、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处理等,规划成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水域生态系统,探索矿区塌陷地复垦后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发展矿区生态农业旅游业.
  • 摘要:揭示新郑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三维空间分布特点,并提供相关技术方法和思路.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综合采用三维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和三维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分别模拟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交叉验证法,比较两种三维空间插值方法的预测精度.研究表明,有机质和全氮沿土壤深度垂直分布(0~20、>20~40、>40~60cm)均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空间变异性,三种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1.31~15.48g/kg,全氮的变化范围为0.48~0.79g/kg,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三维空间分布表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可直观展示任意土体切面的养分含量分布信息;通过三维克里格方法得到的有机质插值结果的预测精度高于反距离加权法(均方根预测误差2.3912<2.5908,平均预测误差0.0445<0.3571),全氮亦然,三维克里格插值法更能真实反映土壤养分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 摘要:废弃矿坑是采矿活动结束(矿产资源枯竭)后产生的遗留废弃地,是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数量、面积随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大.在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废弃矿坑的生态修复、改造与综合利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法,对废弃矿坑进行了分类,并将废弃矿坑再利用途径总结为农业利用、旅游开发、资源储藏与盐穴开发利用、地下仓库、垃圾处理、军事利用、佛教利用等.在选择再利用途径时,需考虑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景观格局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研究还发现,废弃矿坑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利用率低、创意不足、缺乏规划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废弃矿坑再利用研究展望,旨在为大量未治理的废弃矿坑提供借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