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
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

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11-09-15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癌症的发生发展与近日节律的紊乱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近日节律紊乱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关于近日节律紊乱与癌症关系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主要是发现夜间倒班、跨时差飞行等所致的节律紊乱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病关系密切,而关于其它癌症的研究报道较少,虽然近日节律失调与癌症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但其机制尚未确定,大多数学者认为,节律紊乱的致癌作用主要与褪黑素分泌的降低和生物钟基因表达的紊乱有关。
  • 摘要:生物钟基因作为内源性节率起步器使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维持大约以24小时为周期的近日节律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机体的内稳定。生物节律的紊乱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甚至癌症。大量研究表明:核心生物钟基因Per2与癌症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一种抑癌基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er2基因与雌激素受体α生物节律的信号传导、调节细胞周期诱导凋亡、肿瘤抑制蛋白有关,且研究发现,Per2甲基化与乳腺癌的发生高度相关,这可能是节律紊乱容易导致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 摘要: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患者多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而情绪异常又是癌症发生发展的“催化剂”和预后的预报器。口腔癌的情绪异常与HPA轴昼夜节律紊乱应有一定关联性。本文提示以神经内分泌重要环节-HPA轴昼夜节律紊乱的角度为切入点,可为探讨干预口腔癌的情绪异常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针灸治疗口腔粘膜疾病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探讨纳子法择期择时治疗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可行方案。方法:(1)通过检索针灸治疗口腔粘膜病变的相关文献,总结其选穴的特点和分布规律;(2)根据纳子法运用原则,拟分析择期择时治疗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方案。结果:(1)针灸治疗口腔粘膜疾病的选穴频次最高为足三里穴,其次为合谷、三阴交、颊车等穴。针灸治疗具有近治和远治作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特点,且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为主的分布规律。(2)制定出在治疗口腔黏膜病变中人体研究和动物实验择期择时方案。结论:运用纳子法择期择时治疗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方案可为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评价TP方案时辰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紫杉醇135mg/m2+生理盐水250ml,d1,自3Am-5Am静脉输注,其中高峰输注时3:30Am-4:30Am,输注速度150ml/h,其余时间输注速度100ml/h;洛铂30mg/m2+5%GS 250ml d2,自3pm-5pm静脉输注,其中高峰输注时间3:30pm-40:30pm,输注速度300ml/h,其余时间输注速度为200ml/h;每位患者至少接受2疗程化疗。结果:23例NSCLC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8例,进展4例,有效率47.8%(11/23),临床控制率82.6%(19/23)。生活质量改善率41.5%,功能状态改善率67.9%,临床症状改善率81.1%。全组无疾病进展时间5.1月(95%CI,2.9-6.9),中位生存时间8.8月,一年生存率38.3%(18/23)。骨髓抑制是主要毒性,第1个疗程后粒细胞降低发生率34.8%,但在第2个疗程加用G-CSF后降至17.4%,3或4度粒细胞减少分别发生在8.7%和4.3%的病人中,经对症处理可缓解。结论:紫杉醇联合洛铂时辰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考察时钟基因bmal1、per2的表达来阐明天麻钩藤饮调节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效果。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模型,采用RT-PCR方法及琼脂凝胶电泳法考察模型大鼠下丘脑per2,bmal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经天麻钩藤饮两周治疗后,其per2、bmal1及β-actin中值、振幅均降低,相位位移,昼夜节律改变。结论:天麻钩藤饮不仅能够抑制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per2, bmal1基因的高表达量,而且影响per2, bmal1基因节律的表达。天麻钩藤饮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常用方剂。
  •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对慢性时差对金黄地鼠情绪节律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探讨针刺干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运用超前性光照周期转移方法,复制慢性时差金黄地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恢复正常光照制,选用ZT4电针“百会”、“长强”穴区。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于6个时间点ZTO(8:00)、ZT4(12:00)、ZT8(16:00)、ZT12(20:00)、ZT16(24:00)、ZT20(4:00),观察针刺对模型动物情绪节律的影响。结果:正常金黄地鼠焦虑和抑郁情绪均呈现双峰双谷的时间节律模式(似超日节律)。自然恢复组动物情绪时间节律特征仍然异常,形成单峰、或昼夜节律,中值降低、振幅加大等异常时间结构模式。电针治疗后对动物焦虑、抑郁情绪多项指标双峰双谷的时间节律特征以及中值、振幅等均有所恢复。结论:针刺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动物情绪的双峰双谷时间节律模式。
  •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抗创伤痛效应的昼夜节律变化,以及在24小时的昼夜周期中电针抗创伤痛效应的最佳时间。方法:经过痛阈筛选的192只SD大鼠,将动物随机分为24组,每组8只,其中每4组作为1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于8:00(ZTO)、12:00(ZT4)、16:00(ZT8)、20:00(ZT12)、24:00(ZT16)、4:00(ZT20)这6个时间点用甩尾法测定动物痛阈后,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对动物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不截肢,不电针)、空白电针对照组(不截肢,仅电针)、截肢模型组(只截肢,不电针)、截肢电针组(截肢,同时处以电针),电针穴位选择为健侧的足三里穴、环跳穴。处理结束后立即测定动物的术后痛阈,计算实验前后的痛阈改变率。结果:正常大鼠痛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其峰值在16点左右,谷值在24点左右,即明期痛阈较高,暗期痛阈较低;创伤痛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尤其以早晨8点左右痛阈下降明显;不同时辰电针能提高相对应时间点创伤痛大鼠痛阈,且以早晨8点的镇痛效果最佳;电针对正常动物及创伤痛动物痛阈的昼夜节律均有影响。结论:痛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针刺可对抗创伤痛,其效应具有昼夜节律。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血栓素(TXB2)和前列腺素(6-Keto-PGF1α 6-K-P)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辰时针灸组、申时针灸组和药物对照组,每组各30例。针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血浆中的TXB2、6-Keto-PGF1α;经过15d的针刺治疗后按时抽血检测并与针刺前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浆TXB2明显低于治疗前(p
  • 摘要:本文分析整理了《素问遗篇》中的运气针法,将其归纳为间气升降失常针法、司天迁退失常针法、司天在泉刚柔失守针法和脏虚迁正失常针法四种。认为运气针法把运气学说和时间治疗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刻体现了古代医家试图全面把握人体生命现象的睿智和努力;认识《素问遗篇》中的运气针法,对于全面理解传统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研究、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医学的飞速发展,子午流注理论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这种源于金代、成于明代的针法,以其独特的内容、完整的理论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医学时间治疗学的缩影,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三伏天灸治疗非急性期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326名非急性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和评估。结果:共有247名患者完成所有治疗及相关检查,并符合统计标准。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9.34%)高于治疗组(73.8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O.05)。而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可非常显著减低发作持续时间(P<0.001,P<0.01)及需要使用缓解药的次数(P<0.01)。治疗组中,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后第3个月和治疗后第6个月肺功能各指针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III组与IV组,治疗后及治疗后第6个月时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在对照组中,则仅见IV组升高。结论:三伏天灸可以改善非急性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显著减低发作持续时间及支气管舒张剂使用频率,并且发作次数多的患者肺功能改善明显。
  •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模拟及自然气候变化对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酶活性及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分析褪黑素的季节性变化与中医藏象时间结构本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四季模拟系统模拟季节变化,测定人工模拟和自然季节条件下大鼠血清褪黑素含量和松果腺中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的活性及其蛋白质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在四季模拟系统与自然季节气候下,冬季组褪黑素含量、AANAT酶活性及蛋白质水平高于夏季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说明季节变化是机体生理功能发生节律性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②结合前期实验结果,松果腺-褪黑素在中医藏象时间结构本质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 摘要:时间节律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疼痛、晨僵、功能障碍等,均显示以早晨加重为特征的昼夜节律。其中,晨僵还作为ACR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的7条分类标准之一。近年来,随着时间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症状昼夜节律的相关机制及其治疗学意义等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为进一步探索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 摘要:本文从国家战略高度逻辑思考为中国南极考察队研究生物钟健康保健方法的意义。从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理论中得以逻辑性启迪,即地球高纬度与低中纬度的时空整合相对于同一运动视点,因此,南极考察队员的生物钟健康研究并不是从新训练,创立新的生命活动时间规律,而是如何维系原来的生命时间规律。通过为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检测若干项生物钟基因,将科学估量中华民族人种群对南极特殊周期环境的生物学适应,从理论上创建南极生物健康保健方法。
  • 摘要:时间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时间关系的学科。生命生存和发展要顺应节律性,生物钟有其结构基础和影响因素。时间生物学在抗肿瘤治疗和心血管疾病应用方面已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免疫系统疾病应用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今后时间治疗的前景还很广阔,是否能够利用生物节律的变化来预测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趋势和指导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点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探讨药物与人体生物钟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是影响生物钟的重要因素。现代研究还发现,许多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过程都会表现出其自身的昼夜节律性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给药时间显示出不同的临床疗效和不同的不良反应,这与人体生物钟大大相关。同时分别从药物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及人体生物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辰时、未时温针灸对老年人超氧化物岐化酶(SOD)、T细胞亚群的影响,以选择最佳针灸抗衰老时间段。方法:将30例老年人随机分为辰时治疗组和未时治疗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取关元、足三里(双),分别于辰时、未时施行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一天及治疗4个疗程后第二天同一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SOD以及T细胞亚群含量。结果:两组老年人治疗后SOD、T细胞亚群的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P<0.01或P<0.05),但辰时治疗组改善的差值与未时治疗组相比有明显差别(P<0.01或P<0.001)。结论:辰时温针灸对老年人SOD、T细胞亚群的影响较未时更大,此时施行温针灸抗衰老效果更佳。
  • 摘要:子午流注相对于生物钟来说,叫中国钟。在此,子午流注采用太极表达式就标示中医时间生物医学。子午流注蕴涵人与天地相参应,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人天合一的调控模式。它站在时间空间和运动相统一的高度,理论结合实践,全方地拓展中医的高度、深度和宽度因势利导,扶正祛邪,既能够指导中医药临床应用,且能够“有效集成和优化针、罐、灸等非药物手段,合理调整患者气血神志,激发其正气和心身活力,恢复和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它既代表着目前中医全面发展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也代表着中医发展的未来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是中医针灸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同时以针灸申遗成功为契机,以子午流注为连接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的纽带,沟通中西医的桥梁而着重讨论所创子午流注开穴应用模式。
  • 摘要:腰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从而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本病病因较多、病机较为复杂。中医认为:腰间盘突出症多是由于腰部感受风寒湿邪或劳损伤络,久则肝肾亏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通、腰府失养。属中医“痹症”范畴。临床上,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很多,且多采用非手术疗法,采用手法按摩配合内服腰痛宁胶囊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明显疗效。
  • 摘要:正常人血压(Blood Pressure,BP)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波动并存在血压晨冲现象,血压丧失昼夜节律性变化或晨冲过高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危险度密切相关。此外,在临床观察中血压还呈现季节性波动,即寒冷冬季血压较高,温暖季节(特别是夏季)血管舒张出现血压下降的趋势,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甚至于停药,但是目前关于血压的年节律性变化尚待研究资料的进一步证实。高血压诊断取决于对血压水平的正确评价,目前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仍主要由诊室BP测量所决定。一般认为确诊高血压的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但是否适用于高龄高血压患者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同时,高龄老人在一定范围内血压升高可能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因此,对于高龄老人的降压治疗需要细心观察并且因人而异确定诊治方案。
  • 摘要:目的:分析社区高龄老年人诊室血压与24小时动态血压(ABP),观察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对47例80岁以上高龄(83±3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研:包括睡眠状况、健康状况等,测量诊室血压(CBP),采用日本A&D TM-2421ABP监测仪记录24小时ABP。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处理ABP数据。结果:1、高龄老人中自大衣性高血压者占10.6%,隐匿性高血压者占29.8%,2、夜间血压增高者占72.3%;89.4%老人动态血压昼夜变化模式呈非勺型曲线;3、除CBP存在差异之外,白大衣性高血压组与诊室动态血压均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血压正常组和白大衣性高血压组比较,隐匿性高血压组与诊室动态血压均升高组的ABP(SBP\DBP)均值、负荷均明显升高,而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5、与诊室动态血压均升高组比较,隐匿性高血压组SBP\DBP均值、SBP负荷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中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且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多呈非勺型,昼夜节律性发生改变。
  •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65岁以上老人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12名社区65岁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岁以上老人睡眠质量较差,65-70岁组睡眠质量优于70-75岁组、75-80岁组及80岁以上老人(P<0.05),经历重大事件、焦虑、抑郁、疾病为影响睡眠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为保护因素。结论:65岁以上老人存在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65岁以上老人的睡眠质量。
  • 摘要:家蚕滞育发育生物钟蛋白时间间隔测定酶EA4(Esterase A4)与家蚕滞育卵的活化密切相关,它具备Cu/Zn SOD活性和酯酶瞬时ATPase活性。作者所在研究室已经克隆了野桑蚕和棉铃虫的TIME-EA4同源蛋白,本文又在其它15个物种中电子克隆了它的同源蛋白,并对家蚕TIME-EA4及其同源蛋白进行了序列比对、MOTIFS、进化踪迹、特征位点扫描、聚类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就TIME-EA4的分子进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TIME-EA4与Cu/Zn SOD的序列同源性较高,它的重要氨基酸残基的91.2%都用来维持与Cu/Zn SOD的一致性。而且TIME-EA4及其同源蛋白都具有Cu/Zn SOD的两个特异序列。此外TIME-EA虽然具有Cu/zn离子绑定位点,但在氨基酸残基组成上与Cu/Zn SOD的cu/zn离子绑定位点是有差异的。TIME-EA4具有自身Cu/Zn SOD基本序列特征位点的同时还具有酯酶的一些特征位点。而且聚类分析显示TIME-EA及其同源蛋白与酯酶聚为一类。据此推测家蚕TIME-EA是一种起源于Cu/Zn SOD的新型酯酶。
  • 摘要:隐花色素基因(Cry)是已确认的主要生物钟基因之一。昆虫Cry基因分为Cry1和Cry2两类,果蝇只有Cry1,蜜蜂等膜翅目昆虫只有Cry2,而家蚕同时具有两类Cry基因。本文调查了Cry1和Cry2基因在家蚕的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特异的表达;并且调查了Cry1和Cry2基因在家蚕成虫期不同组织中不同光节律和温节律下的振荡表达;同时,在卵期采用不同的滞育诱发环境来调查Cry1和Cry2基因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最后通过制备多克隆抗体,对CRY1和CRY2在家蚕成虫脑部的组织特异表达进行组织定位,为CRY1和CRY2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线索和证据。
  • 摘要:昼夜节律是生物生命活动中最普遍的节律,受遗传基因调控。本文电子克隆了家蚕的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Vri,Cyc,Tim2,Pdp完整的ORF,以及Clk基因ORF片段。基因结构分析表明Bmpdp因具有7个外显子,6个内含子;Bmtm2基因具有21个外显子,20个内含子;Bmcyc基因具有lO外显子,9个内含子;Bmvri基因具有2个外显子,1个内含子。功能域和MOTIFS分析表明:BmVRI和BmPDP蛋白的DNA结合功能域氨基酸序列很相似,推测它们可以结合相同的DNA序列,即Clk基因的启动子。同纲目昆虫物种同源蛋白进化距离较近,符合它们的亲缘关系。家蚕基本具有所有果蝇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同源基因,这对建立家蚕的昼夜节律生物钟网络及研究其分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隐花色素基因(Cry)是已确认的主要生物钟基因之一,它广泛分布于细菌和真核生物中。昆虫Cry基因分为Cry1和Cry2两类,果蝇只有Cry1,蜜蜂等膜翅目昆虫只有Cry2。为了研究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Bombyx mori的昼夜生物钟分子调控机制和昆虫CRY蛋白的进化,本研究克隆了家蚕的Bmcry1与Bmcry2的全长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2166 bp和2 389 bp,拼接了全基因序列,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家蚕CRY1和CRY2的分子进化机制与功能创造了条件。
  • 摘要:随着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在系统水平上对哺乳动物生物钟的解析和整合己成为可能。生物钟不仅控制生理节律,也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和毒性。总之,时间生物医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同时进展。相信通过时间生物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向时间医学的有效转化,不仅能促进时间生物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人类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将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 摘要:随着人类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已形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含义与我国中医一贯强调的天人合一、天地人相应的理论具有相通性。中西医可通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中式人体生物钟论与人类基因组学的生物信息学的结合研究,来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融合。中式人体生物钟理论是将中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基础理论直接应用于临床、预防、基础医学的一种尝试。依据《内经》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和五运六气等理论结合干支历建立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式人体生物钟的干支组合、相互作用、运行规律、影响因素,并将其与人的健康、易患疾病等方面的可能联系称为中式人体生物钟(理)论,组成中式人体生物钟的二十二个天干地支,称其为中式人体遗传密码。
  • 摘要: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多以患者的主症、舌苔和脉象为主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有许多学者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进行客观化研究,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为相应证型的内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对高血压病肝阴虚肝阳亢与24h动态血压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肝阴虚肝阳亢和24h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肝阳亢组昼夜血压变化节律呈勺型改变,肝阴虚组昼夜血压变化节律呈非勺型改变。
  • 摘要:目的:揭示针刺调整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方法:采用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方法模拟慢性轮班工作复制昼夜节律紊乱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电针“百会”、“长强”对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相位转移后节律再同步的影响。结果:在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金黄地鼠的活动均向前漂移。不同批次不同组动物的平均漂移幅度在156.14-586.00分钟之间。在ZT16、ZTO针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针刺组再同步所用天数虽小于自然恢复组,但是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ZT4、ZT8、ZT12三个时相点针刺有明显促进金黄地鼠自发活动节律再同步的作用,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在ZT20针刺后,针刺组重导引所用天数略长于自然恢复组,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有肯定的促进节律再同步的作用,针刺导引节律再同步的作用具有依时相性。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模拟轮班工作金黄地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金黄地鼠驯化,使其轮转活动与光暗同步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24只,模型组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自然恢复组8只和针刺组8只。空白组采用正常光照,于第10天采取血清;模型组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于第11天取样;针刺组于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于ZT4(12:00)电针针刺“百会”、“长强”15min,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处理完即取样;自然恢复组于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于ZT4(12:00)用自制固定器固定15分钟,与针刺组同步进行,处理完即取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动物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的hs-CRP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针刺具有降低模拟轮班工作金黄地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
  • 摘要:目的:以中国短道速滑队12名运动员备战2010温哥华冬奥会运动周期为对象,观察中枢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运动性体能、竞技、疲劳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将备战周期分为运动前周期、运动后周期,各观察五个时间点,约10个月,采集运动员空腹静脉血,样品应用美国ESA公司的库伦阵列电化学检测器-HPIC系统,进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物测定。结果:本文重点统计、分析了NE、DA、5-HT三个主要递质在整个运动周期中10个观测点的数值,结合运动周期特点,经统计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
  • 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血压随年龄增长的自然变化规律。方法:自2001年至2011年监测济南市市区5~20岁健康儿童及青少年24小时动态血压(日本A&D TM-2421)1113例(男505例,女608例),同时测量身高与体重,计算BMI,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参考标准和成人超重肥胖标准排除超重者220例(男134例,女86例),893例(男371例,女522例)健康者的ABP参数参与分析。按照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长发育期间的动态血压均值曲线随年龄增长呈波动型上升模式:1.女孩血压7岁~9岁左右出现波峰,10岁左右出现一个波谷,之后开始逐年缓慢上升,至16岁左右出现波峰,17岁左右出现波谷,之后血压又开始缓慢上升;SBP波动范围在94.0~120.8 mmHg之间,DBP波动范围在55.9~73.0mmHg之间;2.男孩血压6岁和10岁左右出现波峰,11岁左右出现一个波谷,之后血压逐年缓慢上升,至15岁时出现波峰,16岁左右出现波谷,之后血压又开始缓慢上升;SBP波动范围在95.6~125.1mHg之间,DBP波动范围在54.3~72.3mmHg之间;3.统计分析显示:9岁女孩夜间DBP高于男孩;男孩10岁SBP、13岁SBP、14岁SBP(夜间)、15岁SBP、18岁SBP、19岁SBP、20岁SBP和DBP高于同龄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长发育期间,随年龄增长男女性血压水平均呈波动上升趋势;10岁以后血压的平均水平在性别之间开始出现明显差异,男孩大于女孩。
  • 摘要:本次对80例脑病科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最为常见的肝系症状眩晕、头痛;最为常见的肾系症状膝软、腰酸、耳鸣;最为常见的心系症状失眠、健忘;气虚症状为神疲、乏力;阴虚症状为口干舌燥;阳虚症状为畏寒。本次症状调查显示:高血压病病人的症状以上部为主,其次为中部、下部症状和四肢症状。眩晕、头痛、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是脑病科常见疾病的表现,因此映证了高血压病与脑血管病的密切关系。
  • 摘要:家蚕卵滞育受亲代卵孵化后期的温度和光节律诱导。家蚕滞育性卵内酯酶A4(TIME-EA4)具有SOD活性和瞬时ATPase活性,后者被认为具滞育发育生物钟作用。为了解TIME—EA4生物钟活性是否依赖其基因表达,本文研究了滞育性蚕卵活化过程中EA4基因转录水平与其生物钟酶活性的关系,调查了滞育诱导温度和光节律条件,对家蚕整个世代EA4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15DD、25LL和20LD3种经典滞育诱导发生条件之间,EA4基因转录水平有显著差异,但没有典型的光照明暗节律和温度高低节律的转录水平振荡变化;EST表达谱和基因芯片表达谱结果显示:EA4基因在吐丝期和变态期表达上调,组织特异性上调表达出现在表皮与头部。子代滞育性卵在盐酸孵化处理和5度低温冷藏活化处理后,TIME—EA4 ATPase活性分别在处理后1.5h和13d瞬时出现后消失,此过程中没有检测到EA4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因此认为,家蚕滞育发育生物钟基因EA4不是温度和光照授时因子的靶基因。
  • 摘要:时间生物学是研究机体的时间结构特征和机理的新兴学科,在生物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的各项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表明精神科的发病等存在着节律性的变化,时间生物学在精神科疾病的防治方面也极具应用价值,时间生物学更好的推动精神科医学研究水平的进步。
  •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约有50%的患者抑郁症状有晨重夜轻的节律,这种节律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褪黑素分泌的变化、睡眠脑电图的改变有关,中医认为与阳气不足有关,在辨证治疗方面应注重温补阳气,某些具有激活作用的抗抑郁药物适宜在早晨服用,心理治疗宜在下午进行,还可以辅助一些光治疗、睡眠剥夺疗法等。
  • 摘要:目的:分析人体生物节律与时间药理学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最佳用药时间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结合部分常用皮肤科临床用药,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生物钟节律紊乱和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联系。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性,药物具有最佳的服药时间。结论:临床用药应按照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的作用时间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给药方案,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用量,还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在南极越冬的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和Bmall表达昼夜节律性变化。方法:在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中选择8名队员,平均年龄38岁,均男性,在一个昼夜周期内设立6个时点(ZT):02、06、10、14、18和22,每一时点采集外周静脉血6ml,采集赴南极前后二组血样。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不同昼夜时点(ZT)样品中核心钟基因Clock和Bmall的mRNA表达量,通过余弦法和Clock Lab软件获取节律参数,进行赴南极前后对比。结果:赴南极前,8个样本Clock和BmaLL的mRNA表达均有显著昼夜节律特征(P
  • 摘要: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时间给药对荷人鼻咽癌裸小鼠的疗效、毒性反应,为多西紫杉醇在鼻咽癌时间化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BALB/C裸小鼠,置于24小时程控的光照调节的动物饲养柜中(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同步化3周。接种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于裸小鼠右侧腋部皮下,建立裸小鼠鼻咽癌移植瘤模型。7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7组(6个给药组和1个对照组),给药组荷瘤小鼠分别在3、7、11、15、19、23 HALO(Hours After Light Onset-光照后小时)六个时间点给予腹腔注射多西紫杉醇(10mg/kg),共3次。停药后第4天处死,计算各给药组抑瘤率,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值并观察体重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多西紫杉醇对裸小鼠鼻咽癌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抑瘤率在49~83%;各时间给药组间抑瘤率不同,其中7HALO组抑瘤率最大(P<0.05),23HALO组抑瘤率最小(P<0.05)。7HALO组体重下降最小(P<0.05),23HALO组体重下降最大(P<0.05)。各时间给药组裸小鼠外周血WBC、HB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其中19、23HALO组的WBC和HB值明显低于7、11HALO组(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对裸小鼠鼻咽癌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疗效及毒性反应随不同时间给药而变化,7HALO最优,23HALO最差。
  • 摘要:目的:观察人参皂甙择时治疗肝癌的疗效差异,并从抗氧化、免疫方面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小鼠H22肝癌细胞实体瘤模型,分别于子、午、卯、酉时用药,观察肿瘤生长、计算抑瘤率、生命延长率,并检测肿瘤内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IL-2、TNF-α、VEGF、外周血白细胞数、脾脏及胸腺指数等指标。结果:1、各组瘤重抑瘤率以卯时抑瘤率最佳,而酉时抑瘤率低。酉时组生命延长率为6.94%,优于其它时间用药组。2、人参皂甙卯时用药肿瘤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SOD浓度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3、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甙可降低肝癌小鼠的血清IL-2、TNF-α、VEGF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O.05)。4、人参皂甙可使外周白细胞数升高,脾脏重量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O.05),对胸腺重量无明显增重作用(P>O.05)。结论:H22肝癌小鼠不同时间服用人参皂甙疗效不同,其机制可能与其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炎症的反应、机体抗应激能力的影响不同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8月龄SAMP8行为学的影响,并探讨G蛋白信号在衰老及AD发病中的机制,以及该针法对其干预的可能作用及途经。方法:以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SAMP8为研究对象,以同源正常老化鼠SAMRI为对照,以“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为干预措施,利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8月龄SAMP8的认知功能。采用免疫共沉淀及电泳技术,并用HPLC-ESI-MS质谱技术分析,结合Swiss-prot数据库检索进行蛋白质鉴定,分析了SAMR1对照组、SAMP8对照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干预组和非穴组各组小鼠的皮层、海马组织G蛋白相互作用分子;并应用Quantity One4.31软件对免疫沉淀及免疫印迹的蛋白图谱进行分析,比较皮层、海马组织中Gi α、Gs α的表达量及Gi α、Gs α的生理偶联活化率和最大偶联活化率的差异,研究“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SAMP8皮层、海马组织G蛋白含量及活性的影响。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隐蔽平台以及反向平台试验中,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随训练天数的增加呈显著性地缩短,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相对于SAMRI组,SAMP8对照组平均潜伏期时间较长而且下降缓慢。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能改善SAMP8认知功能。
  •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时间电针对女性单纯性肥胖患者瘦素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单纯性女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8:00-9:00时针刺组、16:00-17:00时针刺组,电针主穴减肥穴、中脘、梁门、关门等,4周后比较瘦素及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瘦素、体重指数与治疗前的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值均<0.001),但瘦素的下降水平以辰时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8:00-9:00内针刺能够更加有效地恢复瘦素的昼夜节律,这对消除瘦素抵抗,维持减肥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肾俞、足三里对慢性疲劳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采用慢性束缚与冷水游泳造模,模型电针组进行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自发活动检测。结果:模型电针组自发活动峰值相位、活动开始时间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7);模型组自发活动结束时间、活动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模型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慢性疲劳大鼠自发活动异常,电针治疗可调节慢性疲劳大鼠的自发活动。
  • 摘要:本文介绍了腹部、背部九宫八风干支取穴针刺法。该针刺方法是基于九宫八风理论、河图、洛书数理、天干、五行理论基础上总结而成的。文章还介绍了该疗法的理论基础,腹部、背部穴位布局,取穴针刺的方法、留针和出针的方法、生克数、针刺禁忌等。
  • 摘要:五脏应时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医五脏区别于西医解剖脏器的特征之一。深入剖析中医藏象的应时特征对阐明中医藏象的本质,指导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都将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从系统调控观、自组织理论以及时间结构三方面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应时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医的五脏是一个与时相应的,主体性开放的、高度自组织、并且具有时间结构特点的适应性整体调控系统。
  • 摘要: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属于中医学原创思想,它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受四时气候及地域的影响,并且自然-人-疾病系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本文基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诱因、治疗与预防角度入手,以近10年相关科研文献为佐证,简要总结类风湿关节炎与“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之间关系的现代研究成果。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与诱因,同季节气候变化、地域环境差异有关,并应充分利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作为指导依据,在临床中注意季节气候及环境对患者病情的影响,以便更好地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 摘要:南极考察队员整年厚装御寒,体温无法依靠外环境昼夜变化进行昼夜差异调节,完全依靠体内体温补偿机制进行昼夜调节,长久使体温失去昼夜生物节律,而体温昼夜节律是调节人体生化等各项生物节律的促动剂。南极考察队员生物钟紊乱引来睡眠时间紊乱、失眠等健康问题。近年大量研究资料证实,生物钟基因在生物节律调控中起核心作用,本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对中国南极考察队8名越冬员若干生物钟基因及生物节律进行检测与研究,对他们进行生物钟健康评估,进而为研究南极考察队生物钟健康保健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启发一系列思路。
  • 摘要:在轮班工作中,劳动者感到持久性的疲劳、精神不振、消化功能紊乱、睡眠不良等一系列症状,被称为轮班不适应症。护理工作实施24小时连续性服务,夜班是护士职业要求和必须轮转的班次。护理轮班工作由于不断改变工作时间,破坏生物规律,使护士昼夜节律紊乱,易引起焦虑、抑郁反应,并可导致护士慢性疲劳综合症,加上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从而对护理工作越来越挑剔,轮值夜班的护士面临的工作及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症状,本文将基层医院护士轮值夜班出现的不适应症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叙述。
  • 摘要:急性低压缺氧环境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功能的调控力度,造成对心率和血压调节的灵敏度降低。事实上,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是个渐进的过程,初步适应需要1周的时间。本文拟通过对1名健康男性急进高原4天时间内的心率变异性(HRV)的动态观察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急进高原期间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变化特征,为人们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提供客观指导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900MHz电磁辐射对小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发活动视频分析系统采集小鼠24h自发活动数据,绘制动物自发活动的昼夜节律拟合余弦曲线图,筛选出18只具有明显昼夜节律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电磁辐射A组和电磁辐射B组。电磁辐射A组和电磁辐射B组小鼠分别在昼夜时点(circadian time,CT)O点和12点接受40μW/cm2 900MHz电磁辐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各组小鼠自发活动度昼夜节律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电磁辐射A组自发活动的昼夜节律曲线中值、振幅以及角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电磁辐射B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0μw/cm2 900MHz电磁辐射在CTO点照射能够影响小鼠自发活动度的昼夜节律,而在CT12点照射未对小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产生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时差模型金黄地鼠神经内分泌应激轴的调节作用。方法:运用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方法,复制慢性时差金黄地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恢复正常光照制,选用ZT4(zeitgeber time,12:00)电针“百会”、“长强”,电压1-3v,频率15-25Hz,时间15min,针刺3天,1次/天,运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下丘脑CRH基因表达,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ORT含量。结果:慢性时差造模后,以及慢性时差造模自然恢复3天后,动物下丘脑CRH基因表达较正常有所降低,血清CORT含量较正常显著增高;针刺对下丘脑CRH基因表达、CORT含量均有恢复趋势。结论:电针在一定程度上有调节慢性时差模型动物HPA轴功能的作用。
  • 摘要:子午流注乃中医时间医学其中一种重要学说。本文总结了在研习子午流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所遇到问题的分析,以加深现代人对子午流注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更加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