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九届全军急诊医学学术会议
第九届全军急诊医学学术会议

第九届全军急诊医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1-04

主办单位:全军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九届全军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提高颈椎外伤伴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促进其早日康复。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48例颈椎外伤伴颈脊髓损伤患者急诊急救处理及外科治疗策略与方法。结果:经过急诊急救处理及外科手术治疗与康复,患者病情均得到较明显改善。结论:对颈椎外伤伴颈脊髓损伤进行综合性治疗,注重急诊急救,围手术期的管理与早期康复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讨论组合式外固定架在胫骨开放性骨折中的使用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56例不同类型的小腿开放性骨折患者使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材料。结果:56例均达骨性愈合,外形和功能均良好。3例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行游离皮瓣覆盖术。拆架时间5-16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临床效果满意。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对骨生长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环境影响小,对骨端的血循环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能降低感染、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可于临床推广。
  • 摘要:本文通过病例分析了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病因为血栓形成和膜性狭窄,其中纤维蛋白变化最为显著,而纤溶系统活性随孕月增加逐渐下降。产后不适当的长期卧床使血流速度更加缓慢。加上妊娠后期子宫压迫盆腹腔静脉,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时因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发病后凝血时间延长,下腔静脉血栓堵塞肾静脉引起血流量减少、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1)肝静脉阻塞导致疲血性肝、脾肿大,病情发展快,短时间内出现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及肝性脑病;(2)下腔静脉阻塞下肢水肿。治疗:对于长期卧床及妊娠等存在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患者需加强应用抗凝剂等预防血栓措施,若有血栓形成者及时应用溶栓治疗,对单纯静脉狭窄者可安放金属弹力支架,对于静脉完全闭塞的手术方法有:门静脉分流术、碎膜术、隔膜切除术、脾肺固定术以及闭塞静脉切开修复术等,但介入治疗后亦有出现栓塞而再次手术,介入治疗后应适当应用抗凝剂并定期复查。若已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则需及早进行器官功能扶持治疗,患者入院后急诊行CRRT治疗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取得较好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Am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在锁骨下静脉置管(SVC)中防止导管误入单侧颈内静脉的效果。rn 方法:采用Am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对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共274例患者实施锁骨下静脉置管,以2008年11月~2009年10月的227例常规操作病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单侧置管到位率及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情况。rn 结果:单侧置管到位率实验组为95.99%,对照组为90.75%,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17)。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46%,对照组为7.05%,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32)。实验组中,单侧到位率意识清醒组为97.18%,意识障碍组为91.8%,两组单侧到位率经校正χ2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92),意识清醒组导管误入率为0.47%,意识障碍组为4.92%,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356)。rn 结论:Am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可有效减少锁骨下静脉置管过程中导管误入单侧颈内静脉的机会,增加置管到位率。
  • 摘要:目的:探讨可伸缩式呼吸回路延长管在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临床管理。方法: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和呼吸回路之间连接1个带多功能孔的可伸缩式延长管,进行气道滴注和吸痰过程中不中断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对照传统方法,将呼吸回路管直接与人工气道相连,气道滴注或吸痰时分离呼吸机管路,吸痰前后分别给予100%纯氧2 min的方式,观察应用可伸缩式呼吸回路延长管的临床效果及其优越性。结果:可伸缩式呼吸回路延长管的应用在临床应用方面得到认可,与传统连接方法相比,优越性显著,具有较高的使用依从性。结论:可伸缩式呼吸回路延长管的使用,可有效避免气道滴注和吸痰时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减少脱管的发生,从而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批量爆炸伤员救治组织管理的方法,优化批量伤员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水平。方法: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伤员根据病情分为轻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三级,进入相应的诊疗区域。实行救护人员编组,分为指挥联络组、预检组、抢救组、清创缝合组、留观组、转运组、协调记录组7组,对33名爆炸伤员实施有效的救治。结果:33名伤员全部临床治愈出院。相关人员对救治流程实施结果满意。结论:完善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及相应的应急预案是救治成功的前提,熟练的组织实施急救流程是成功救治的关键,实施过程中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做好医院各部门间组织协调,可确保救治流程的畅通,提高批量伤员救治成功率。
  • 摘要:目的:分析甲型H1N1阳性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重点分析5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rn 方法:收集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我院急诊科发热门诊流感样病例47956例,其中甲型H1N1阳性7431例,包括重症、危重症12例,对甲型H1N1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从时间分布、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同时回顾分析5例危重症病例。rn 结果:流行病学:甲型H1N1阳性与阴性两组在发病时间、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甲型H1N1阳性组儿童比例更高。临床表现:两组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无统计学差异,症状均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喉痛,体征多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治疗:超过抗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服用最佳时间后使用仍有效。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奧司他韦抵抗,采取中成药治疗,无症状复发病例。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细菌培养提示,甲型H1N1流感合并细菌性肺炎发生率低,但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病情发展迅速,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重症患者,综合给予抗病毒、预防性抗感染,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PEEP值),及激素、血液灌流、甲型H1N1流感病例感染者康复期血浆、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胃肠营养等综合治疗,患者痊愈出院。rn 结论:甲型H1N1流感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的发生无性别差异,且流行活动高峰一致,但甲型H1N1流感儿童发生率更高,提示儿童、青少年是防控重点人群。甲型H1N1流感与普通季节性流感不能单从症状和体征上进行鉴别。对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诊治强调早期有效的综合性治疗。
  • 摘要:百草枯中毒,目前无特异性解毒药,百草枯入血后对组织器官产生的毒性作用较晚,如能迅速使百草枯排出,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组织损伤,在早期洗胃时给予碱性溶液充分洗胃,给予吸附剂,尽早血液灌流和使用大剂量激素,血液灌流在百草枯中毒的治疗中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它能清除吸收入血的大部分毒物,避免了进一步的组织损伤,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 摘要:Brupada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患者平时通常无症状,发作前无先兆症状,往往以晕厥或碎死为首发表现,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伴有呻吟、呼吸浅慢及呼吸困难。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来预防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猝死。奎尼丁有阻滞作用,能抑制部分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纠正心电图上的异常,防止室颤的发生。通过病例分析,病史及家族史对诊断Brugada综合征尤为重要,如何制定有效的风险分级策略,根据风险分级及时植入ICD除颤器是降低Brugada综合征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 摘要:车祸现场四肢离断伤出血量大,出血猛,大量快速的出血严重威胁伤员的生命,且车祸伤大多为多发伤,伤情重,病情变化快,快速有效的止血带止血对保全病人的生命,减少院前伤员的伤残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临床资料,介绍了止血带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120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盐酸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盐酸纳美芬治疗组加纳美芬(3mg/bid),观察记录第1,5,15,20天的GC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观察。rn 结果:盐酸纳美芬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者昏迷时间,明显促进重要神经功能恢复。rn 结论:盐酸纳美芬作为全新一代特异性受体拮抗剂,神经保护作用更强更持久,可显著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在危重症病人抢救过程中,快速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越来越显示出其积极的作用。除了大家所共识的心肺骤停、呼吸道梗阻、窒息等抢救过程开放气道外,对于部分急性心梗、心衰、多脏器损伤、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中毒等内科疾病,以致在创伤的复苏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确定性人工气道往往处于首要地位。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时,建立人工气道过程中,绝大部分患者未经过诱导麻醉或充分镇静,给开放气道造成不利条件,同时也要求急诊医师必须熟练掌握多种不同的开放气道方法以及知晓其优缺点。无论何种方法,操作时避免暴力行为,动作轻柔,特别是导管通过生门的时候。插管完毕,须通过听诊等手段核实导管在气管内位置。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是最经典的方法。
  • 摘要:早期识别、早期除颤、早期心肺复苏、早期ICU介入的综合救治是提高抢救效果的四个关键步骤,本文病例在5分钟内实行了积极CPR心肺复苏,抢救过程遵循了2009年国际CPR指南要求,尽快电除颤(1次电除颤能量给足),尽快气管插管,开放气道,积极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病情有所改善后及时送入临近ICU病房,及时实施了进一步器官功能支持、内环境(纠正缺血缺氧性损害,纠正酸碱失衡,控制过度炎性反应)平衡、原发病因治疗等。
  • 摘要:一针见血是医患双方所共同期盼的。但是,不同的病人的静脉条件千差万别,护士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低,病人配合与否以及一些有形无形的压力有时就会使这种期望落空。作者分析原因是:首先,要迅速判断局部静脉是否被破坏:如果局部静脉出现青紫或明显隆起或针头在倒回时出现上述情况,表明静脉穿刺失败,应迅速拔针,然清晰可辨,针梗刺入在3/4以下,可将针头稍向后倒回,然后沿着静脉方向穿刺;如果局部静脉没有被破坏,可将针头慢慢倒回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如静脉太细太滑,针头刺入过浅或过深,某些静脉位置较深穿刺时方向出现偏差,不合作的病人(如小孩、精神异常者)在静脉穿刺时肢体位置改变使针头穿刺方向出现偏移。针对穿刺失败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①细而滑的静脉:轻轻拍打局部静脉使其充盈,②针头刺入过浅或过深:要适当调整针头的角度。③若静脉位置较深,肉眼看不到的,但凭手感能摸到,在仔细摸清静脉的位置及大致走向后,可用指甲在穿刺处沿着静脉走向划一条浅浅的印子,以明确穿刺的方向,减少穿刺的盲目性,由于穿刺的深浅不易把握,在穿刺时可采用递进式进针法,即由浅入深逐层深入。④对不合作的病人,需要同事或家属协助固定局部肢体。小孩打针时,除了要稳稳地固定头部外,还要设法固定四肢,以防其乱抓乱蹬。
  • 摘要: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和复杂等特点,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是保证急诊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本文描述了急诊护士护理技术操作、仪器设备使用、理论知识培训、急救抢救配合等七方面的培训。专科护士的培养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培训规范和评估标准,所以完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课程设置,定制有针对性、先进性、内容完整的专科培训教材是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急救医学的发展,有效地促进急诊护理专业化。
  • 摘要:多发伤指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脏器或解剖部位的损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机生命的。多发伤多由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高速冲撞、高处坠落、严重挤压等引起,多发伤伤情复杂多变,病情重,致死率高,病情隐蔽常被掩盖,容易漏诊、误诊或发生再次损伤,现场救治与转运速度是因此院前急救护理与转运有其特殊性,现场急救与转运速度是多发伤休克初期救治的重要环节,而救治效果取决于急救人员创伤急救技术水平。必须使伤者在现场得到包扎、止血、固定、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力求迅速转运,途中严密监测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救治。转运中的护理措施包括:保护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对症护理、注意保暖、心理护理。转运中进一步检查、采集受伤病史,采取边抢救、便快速就近转运、边严密监测的原则。
  • 摘要:本文介绍了科研论文应该如何写作与发表,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科研,训练自己具备搜索文献的能力,选题目的性要明确,注重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其次介绍了规范的研究性论文格式;最后投稿时要注意投稿须知。
  • 摘要: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啶在颅脑创伤镇痛镇静治疗中的治疗方案,观察其安全性,并讨论镇痛镇静治疗对颅脑创伤的意义。方法:选择中度颅脑创伤病人25例,GCS=13-7分,排除低血压、休克及高血压等情况;采用右美托眯啶负荷量0.5-1ug/kg,30min注射,0.3-0.5ug/kg.h维持,同时监测血压、呼吸、动脉血气等变化,以镇静评分(SAS)和镇痛评分(VRS、FPS)达标为方向,结合生理(心率血压)及躯体反应(焦虑躁动)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症状及体征减轻或消除的有效率为85.71%,加用吗啡后可达92.85%,上述负荷及维持量下血压、心率下降幅度为14-20%,部份病人可达25%以上,呼吸功能无明显抑制;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啶在中度颅脑伤病人中使用,疗效肯定,具有一定程度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但在本治疗剂量内具有安全性。
  • 摘要:火器伤是战争中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在非战争状态下同时对多名火器伤的患者进行紧急救援并不常见,2011年工月4日11时30分,某地发生持枪、持刀袭警案件,现场多名警察受到霰弹枪的袭击,其中4名警员伤势严重。本文对救援情况做出了总结。主要体会:充分准备、领导重视是完成救治任务的基本条件;加强急救知识的训练、注重急救一体化的建设是完成救治任务的基本保证,多科室协作、绿色通道畅通是完成救治任务的有效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YSD及损伤控制技术DCS在高压电击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高压电电击伤患者进行损伤控制外科治疗,稳定生命体征,创面一期行简单扩创、止血,负压引流VSD技术,使神经、血管、肌键、骨骼等重要结构得到覆盖,7-10天创面炎症和水肿消退,无分泌物渗出、创面新鲜肉芽组织长出,病情稳定,能够耐受较大的手术,再行皮瓣转移和自体游离皮片移植,二期彻底修复创面.与没有进行损伤控制和VSD技术的既往病例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电击伤患者的生存率、截肢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愈合情况、创面感染率等指标。rn 结果:12例高压电电击伤患者,运用损伤控制技术和VSD技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一例死亡;电击伤创面经YSD一期治疗,二期植皮和皮瓣修复,创面愈合8例;2例因肢体原发损伤严重,肢端发生坏死,只能部分截肢,残端修整;1例患者创面出现感染,经过伤口换药和皮瓣修复,感染控制,创面愈合;1例患者皮瓣远端坏死,二次皮瓣修复: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5天,优于传统方法治疗结果。rn 结论:高压电电击伤患者急诊运用损伤控制外科治疗,重点对全身支持治疗,稳定生命体征,一期只进行简单的创面处理,运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面进行覆盖,避免重要结构外露,同时VSD有利于局部坏死组织的清除和分泌物引流,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减少损伤进一步发展,为二期植皮和皮瓣转移覆盖创面创造条件。与既往一次性彻底清创的治疗方法相比,可减少对电击伤患者进一步打击,稳定生命体征,降低风险;同时VSD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感染机会,是治疗高压电击伤较好的方法。
  • 摘要:面对重大灾害事故所致的批量伤员,首要的医疗救援措施就是快速检伤分类,将众多的伤员分为小同等级,按伤势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医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因此,检伤分类是灾害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作者就火车专列转运过程中有关检伤分类的相关问题做出了总结,检伤分类方法按是否定量评估分为模糊定性法与定量评分法两大类。其中模糊定性法简单方便而且快捷,不用记忆分值和评分计算,即可迅速完成现场检伤分类,但缺乏科学性与可比性,仅适用于院外对灾害事故的快速检伤分类。
  • 摘要:对于特大批量的伤员转运选用列车更能完成快捷、安全、多伤种、多数量的长距离转运救援任务。重庆市组织的伤员转运火车专列共转运764名伤员,全部安全转运地重庆市各大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经验说明:通过火车专列转运是实现特大地震灾害大批量伤员快速、安全转运的最为重要途径之一。火车专列主要是转运批量伤员,其首先面对的就是检伤分类,但现在检伤分类的标准及依据仍不规范。因此,应由急救专业学术团体制定转运的流程标准,使全行业的急救专业人员都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运行,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加各省间的转运救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使得在特大范围乃至全国的范围都能统一指挥与协调完成转运任务。我们采用创伤评分系统进行伤情评估取得了较好结果。主要使用指标包括:创伤指数、简明损伤评分和损伤严重度评分,其中单一损伤主要通过TI和AIS进行伤情评估,多发伤则通过ISS来判断其损伤严重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中的治疗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严重多发伤(ISS评分≥30分)采取损伤控制外科(DSC)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32例患者除2例放弃治疗外,存活102例,死亡27例,死亡率21.9%(27/132)。早期死于严重颅脑损伤5例,死于严重胸部损伤3例,急性大出血12例,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2例,晚期死于ARDS2例,MOF5例。结论:将DSC技术合理使用在严重多发伤的抢救中,能增加患者的“生理潜能”,纠正严重的内环境紊乱,使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相当的临床使用价值。
  • 摘要:医学上将海拔超过3000m地区定义为高原,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大气状况、地理条件、气候变化、生态结构与平原不同。从平原地区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时,高原反应很容易发生,在低氧刺激下,体内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致使体内水钠赌留,最终促发急性高原病。大部分人的高原反应比较轻可以自愈,只有少部分人的高原反应会进展成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又称急性高山病(AMS),急性高原病病情凶险、复杂、发展变化快,是高原地区特有的疾病。玉树灾区平均海拔在4200m以上,地震以后条件极差,环境恶劣,部队接到赴玉树的命令后,请高原病专家讲解高原病的防治知识。出发前及途中,给予药物预防。在高原地区开展抗震救灾与平原完全不一样,救援人员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急性高原病防护问题,才能保证在高原地区的劳动能力,才能取得抗震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 摘要:目的:对急诊病区血行感染(BSI)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调查,探讨BSI患者预后与转归的危险因素,进而指导临床治疗。rn 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病区BSI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按照患者病情转归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收集临床资料,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BSI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使用抗生素对病情转归的作用。rn 结果:2年间我科共收治患者2166例,BSI患者共48人,28天死亡率29.2%。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最高,为46.3%,致BSI患者的死亡率为(28.6%)。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生存组入院时及诊断BSI时的APACHEⅡ评分(P=0.039,P=0.002)、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数目(P=0.001)、正确使用抗生素(P=0.004)及神经功能障碍(P=0.025)、心功能不全(P=0.003)、休克(P=0.007)、肾功能不全(P=0.005)、肝功能不全(P=0.001)、凝血功能障碍(DIC,P=0.005)存在显著差异,是BSI患者高死亡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BSI后的APACHEⅡ评分(HR 1.068:95%CI1.003-L 137 P=0.041),器官功能障碍的数目(HR 1.421;95% CI 1.050-1.924 P=0.023),肾功能不全(HR 2.024:95%CI 1.208-3.391P=0.007)和凝血功能障碍(HR 2.305:95%CI 1.331-3.990 P=0.003)为BS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正确的使用抗生素可提高BSI患者生存率(P=0.048)。rn 结论:感染是急诊病区患者常见致病因素,而BSI大大提高患者的死亡率。确诊BS工时的APACHE Ⅱ评分和器官功能障碍的数目可以预测患者病情的转归,及时正确使用抗生素是病情转归的关键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亚硝酸盐群体中毒的救治与组织管理。方法:对2010年11月30日因急性亚硝酸盐群体中毒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急救方法和组织管理。结果:所有患者经救治后全部痊愈出院。轻度中毒患者观察12小时内出院,重度中毒患者观察治疗10天后出院。结论:迅速明确诊断、快速启动紧急救治预案、高效的团队和网络化管理使抢救迅速到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了解预备役人员训练期间训练伤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训练伤防治提供预防对策。方法: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对527名参加训练的预备役人员训练伤发生率、致伤部位、致伤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训练伤63例(12%);致伤部位主要见踝关节、小腿、膝关节、上肢等;致伤科目主要为5000m越野、器械训练、400m障碍。结论:预备役人员训练伤的发生与个体因素、训练强度、训练管理等因素有关,建议预备役人员训练时要在科学训练、综合保障、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 摘要:发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发热都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但引起发热的原因甚多,要在短期内明确诊断,有时相当困难,使得部分患者发热原因难以确定,治疗无效,直至患者死亡时才明确诊断,甚至有的患者体温正常出院时尚未能找出其发热的确切原因。伴随症状往往是指导发热诊断的重要依据,应仔细观察发热伴随症状、体征及其演变。细菌感染、风湿病、恶性肿瘤是发热的三大常见病因。发热通过仔细检查和分析最终可明确诊断,注重病史询问及病原检侧,关注用药史、完善免反学指标的检测及掌握非典型疾病的临床特点,对提高发热患者的诊断有所帮助,谨慎采用诊断性治疗,对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有时可能有所帮助。
  • 摘要: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做急诊手术过程中意外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是被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随着乙肝、梅毒、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机率大大增加。手术室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发场所,急诊手术由于对病人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导致手术配合中的高度紧张而发生意外伤害。发生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有手术室医务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不强对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条件、后果以及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缺乏了解;操作中不注意戴手套和及时洗手;回套针帽或直接用手拆卸刀片缝针等危险操作。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是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手术配合中的过程控制。
  • 摘要: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发生一系列原发疾病未有的症状和体征,其包括发热、心力衰竭、肺水肿、静脉炎和空气栓塞等情况。其中以发热反应最为常见。输液反应的原因有药物、热原的迭加、微粒的产生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等。预防措施:消除致热源,一次性注射器及一次性输液器必须做到无菌、无热源、无有毒颗粒;严格无菌操作观念等。临床上一旦出现输液反应,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积极护理措施。
  • 摘要:目前,经口气管插管已成为救治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但为气管插管病人行口腔护理是个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口腔护理药液的选择:临床上常用的漱口液口泰的有效成分为洗必泰和甲硝唑,可减少需氧菌和口腔内的条件致病菌。口腔护理方法的选择:棉球擦拭法即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冲洗法、采用电动牙刷或软毛牙刷蘸取少量的牙膏对牙齿的内外侧面、咬合面进行纵向环形擦洗。
  • 摘要:重症哮喘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一般常规治疗无效,支气管极度痉挛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肺功能减退,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升高,氧分压下降。急性重症哮喘(急重哮喘)包括哮喘急性严重发作、哮喘持续状态和难治性哮喘的恶化。本文通过对15例重度哮喘患者的护理,体会到护士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重度哮喘。同时加强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有重要意义。
  • 摘要: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前沿阵地,护患矛盾生产的几率偏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上升为护患纠纷,护患关系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就医诊治和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急诊科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
  • 摘要:严重创伤病人由于早期血管收缩,出血多,不可避免要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液体复苏是抢救严重创伤病人的第一任务。输入液体的质、量、输液速度的快、慢都直接影响抗休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抗休克治疗中要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确保休克期能平稳度过。患者休克时,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压下降。NBP通常可以很好地指导临床抢救,它为持续的动态过程,准确直观,随时都可获取血压值,且可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利于医务人员及时、迅速地评估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效果,用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在危重患者,特别是休克患者应积极采用有创血压。
  • 摘要: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遭受急性损害后心脏的负荷突然增加使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临床上急性左心衰竭最常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急性右心衰竭即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大多数发病以老年患者居多,老年心衰可以是二种或二种以上心脏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种是引起心衰的主要原因,另一种则协同并加重心衰的研究程度,使病情复杂化,在老年心衰中,二种或二种以上心脏病并存的患病率可高达65%,以冠心病伴肺心病、高心病伴关心病常见,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 摘要:本文就北川县的野战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对策。出现的问题有:时间紧迫,护理单元布局欠合理、经验欠缺,初期护理制度未及时制定、护理人员预防感染观念淡漠、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相应的对策:依势造址,迅速展开工作;完善护理制度,确保护理质量;加强护理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做好感染质量监控;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 摘要:院外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痛苦,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外伤病员多病情复杂多变,死亡率极高,正确的指挥与调度,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与转运,对于提高伤员存活率乃至生命质量及减轻国家和个人的损失都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外伤急救的护理原则,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 摘要: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急救既是院前急救的延续和对院前急救的规范,又是对存活到医院伤员确定性救治的开始。心肺脑复苏的成功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若能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8min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所以急诊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及完成心肺复苏术(CPR)的一项工作。本文介绍了院前CPR的特点、现场救护原则及措施、转送途中的护理。
  • 摘要: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广泛使用的一项护理操作,也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者康复及护患关系。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准确、无痛、微创来提高周围静脉穿刺成功率十分重要,它对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对医务人员的的满意度,树立了医院的良好窗口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叙述了周围静脉穿刺前的准备、周围静脉血管的选择、穿刺方法、减轻穿刺疼痛的措施四方面。
  • 摘要:本文叙述了防针刺伤回缩式静脉留置针的构造、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静脉留置针取血以及注意事项。防针刺伤回缩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不但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性治疗途径,而且有利于危重患者休息、睡眠及抢救用药。同时,也为我们输液治疗程序化、规范化提供了平台,更重要是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提供了条件,可多重保护护士,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系数,降低护士的心理压力及感染率,并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体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 摘要:经皮气管旋切术(PDT)是一种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较传统气管切开术有效、并发症少,手术过程迅速、安全、出血量少,拔管后切口愈合快,并可在床旁进行的诸多优点,因此适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 摘要:通过对护理服务流程的根本思考和剖析,进行部分废除、合并,改变、简化、优化策略,建立人性化、系统化的服务流程链,例如建立安全输液登记本,对输液流程进行监测提高输液安全度,有效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医院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而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安全输液登记本使静脉输液护理工作更加高效,安全。
  • 摘要:有创动脉血压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直接测量动脉内血压的方法,它能准确、直观、连续地监测血压的动态变化,且不受人工加压、袖带宽度、松紧度的影响,并可直接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检查,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尤其适用于ICU或有生命危险的大手术病人的术中、术后监护及休克、危重症病人,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本文对临床实践所得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体会做详细介绍。
  • 摘要:在急诊抢救中,多巴胺作为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为避免和减少多巴胺渗漏发生,并早期发现渗漏,采取改进的做法是:(1)对全科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充分认识多巴胺渗漏的危害性,识别多巴胺渗漏发生时皮肤变化过程,统一湿敷方法及观察标准.(2)提高穿刺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多次穿刺。(3)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合理选择血管,输注多巴胺时选择较粗、大、直的静脉穿刺,避开关节及有病变部位,必要时行锁骨下静脉穿刺。(4)长期使用多巴胺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并在输液过程中每24小时将含有升压药的液体交替使用不同的静脉通路以防药物持续对血管的强力刺激引起局部组织损伤。(5)加强责任心,对使用多巴胺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四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循环衰竭者注意补充血容量,掌握恰当的给药时间。(6)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建立巡视卡,加强局部皮肤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监测血压、心率。
  • 摘要:对心博呼吸骤停患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后安置“HLR”心肺复苏仪CPR。心肺复苏仪的优点:(1)胸外按压力量节律恒定,(2)按压心脏宾率准确等。机械通气配合心肺复苏仪进行CPR时,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时,虽然呼吸频率恒定,每次辅助呼吸进入肺内通气量充足,保证气体交换,但呼吸模式为自动持续匀速进行,很难保证呼吸机在工作时,每次送气正好处于胸外按压的间歇期,使得呼吸机送气时随时都会遇到胸廓被动运动的阻力,所以难以保证有效的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配合使用心肺复苏仪时,每5次按压后会有1. 25秒的延迟换气不会发生按压和通气对抗,可保证通气量。不足之处:辅助通气时没有通气模式和吸入氧浓度的选择,按压频率与吸呼比不适用于2005年CPR标准。
  • 摘要:急性乙醇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及时救治,可使患者转危为安,减少并发症。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用纳洛酮治疗,未见不良反应,纳洛酮抢救急性乙醇中毒具有催醒快、疗程短、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尤其是对急性乙醇中毒伴昏迷及低血压者效果尤佳,是目前救治急性乙醇中毒较为理想有效的药物。
  •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治疗的根本在于早期恢复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AMI的主要方法,因此,急诊早期溶栓治疗对于缩小梗死范围,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SK为最早使用的溶栓药物,在护理上掌握其规律,提高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以尽可能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件和有效性。发病距溶栓时间越短,梗死血管越容易实现再灌注,更多的心肌可受到保护和功能改善。
  •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交通繁忙,交通事故日益增多。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者逾70万人。相关的调查统计,我国因胸腹伤死亡人数占全世界10%以上,严重的胸腹多发伤也随之增多。该病例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且严重影响机体的生理机能,数个创伤部位可相互影响,死亡率高。本文介绍了收治严重胸腹多发伤患者41例的急救及其护理方面的经验。
  • 摘要:急性呼吸衰竭是食管贲门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合并血容量不足死亡率高,护理难度大。抢救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护理措施包括呼吸道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饮食护理、皮肤护理、肺部感染的预防以及心理护理。
  • 摘要:当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者,称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宫外孕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在妊娠早期即可发生破裂,造成腹腔内出血、休克,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发病急、病情重,早期症状与内科、外科某些疾病相似,因而易误诊,所以需早诊断,急诊手术止血,若抢救不及时或术中护理不当,亦可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内出血少或陈旧性宫外孕患者:暂时观察或予以保守治疗的护理,入院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主动做好床边护理,严密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的面色、出血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给予高营养多维生素的半流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用力排便。不宜灌肠,避免引起腹腔内反复出血。入院后即应备血,必要时急诊输血、输液。
  • 摘要: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排出。一次咯血量300~500ml或24h咯血总量>600ml称为大咯血,大咯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窒息、感染或病灶播散,常因救治不及时或延迟而致命。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已得到临床的公认,成为大咯血病人经内科治疗无效的首选治疗方法,也是唯一快速有效控制出血的治疗措施。大咯血患者的病情较急,患者精神紧张,如果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得当极易导致窒息。采用外科手术创伤及风险大,患者痛苦多,且有时临床较难鉴别何侧肺咯血等缺点,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得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大咯血可以作为临床上保守治疗无效后的首选止血治疗方法,成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为介入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组患者术由于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均能顺利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围手术期充分、详细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对减少一般护理并发症的加重、降低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及术后的恢复起着关键的作用。
  • 摘要:院前急救是整个急诊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第一环节非常重要,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时间紧迫、随机性强、等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增强急救技能,强化法律意识,是每个急救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并主张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 摘要:急诊科是综合性科室,是医院的窗口,急危重症多,抢救仪器复杂,新技术操作多,同时又肩负着临床带教工作。如何在特殊的环境及短暂的时间内,使护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完成实习任务,是目前带教工作的一项新课题。本文提出了若干带教方法:热情接待、消除紧张、陌生感;树立良好的带教形象;加强介绍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与信心;因人利导,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及时反馈;注意急诊意识的培养。
  • 摘要:试用期是护生转正成为正式护士的重要阶段,试用期护生面临从学生向护士的角色适应及转变。现阶段越来越多的80、90后学生涌向了社会,为了解在“试用期”这一特殊的劳动形式下护生的压力源现状,更好地为指导临床教学及管理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武汉市不同等级医院的284名试用期护生进行了调查,护生在试用期间存在着较大身心压力,护理管理者要多于她们交流沟通、适时谈心,及时发现试用期护生存在于工作中的压力和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积极应对措施,减轻护理工作压力源,缓解试用期护生的工作疲惫感,促进护理工作更好的发展。
  • 摘要:拐点在数学上称为一条轨迹或曲线上曲率半径为无穷大的点,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关键点。在训练与考核程序的不断更新与维护中,对一些训练方式及特点,应注意其拐点问题,包括:根据急诊护理人员特点,注重培训时限的拐点;根据急诊护理工作特点,注重技能复训的拐点;根据急诊疾病谱特点,注重急救中病症的拐点;根据急诊保障任务的累加,透视事件医学的拐点。
  • 摘要: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医护人员的综合急救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实力,是医院综合能力的展示和缩影。心肺复苏技术是急诊科重要的急救技术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急诊科护士急救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对各种抢救器材、药品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临床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否成功。为此,本文使用仿真模拟医学教学器具对12名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 摘要:糖尿病容易发生脑梗塞,据国内统计,发病率为19.8%-44.9%,脑梗塞是糖尿病并发症致残、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容发生脑梗塞,而急性脑梗塞患者常常伴有血糖水平的增高,临床医师需高度重视,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糖尿病与脑梗塞关系密切,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脑梗塞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其原因是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而且还可引起大血管病变(主要是颅内椎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和颈动脉颅内端),另外高血糖还可以引起血粘度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摘要:目的:了解多发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35例多发伤患者于入院第1、3、5、7天晨取血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分非MODS组、MODS组两组进行预后及检验结果分析。结果:创伤后,以上两组患者CD4+、CD3+均有显著下降,但两组间比值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明显变化,提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但MODS与非MODS组间T细胞亚群变化似乎不明显,分析创伤早期细胞免疫功能障碍,仅只是MODS发生的一个条件,最终发病与否,与多因素有关,如伤后患者原发损伤的有效控制、过度炎性反应的持续、损伤程度、遗传特征、感染因素的控制等。
  • 摘要:目的:提高首诊医师对肺栓塞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35例肺栓塞患者诊治情况,归纳其误诊原因。结果: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误诊、漏诊率高。结论: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及早作出诊断,减少误诊率,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摘要:批量伤员指同一种或多种致伤因素,同时造成4人次以上的伤员。批量伤员的特点是突发性强、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确保救治工作紧张、有序、快捷有效的完成是急诊急救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对应急抢救组织管理的严竣挑战,更是我军未来作战面临的课题。本文从院前院内高速公路创伤急救管理方案、院前急救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技术培训情况和对技术资格准入管理的了解及态度,为今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急诊护理技术准入管理提供参考。rn 方法:设计“急诊科护士技术资格准入认知情况调查表”,采用方便抽样法,调查北京市9所三甲医院急诊科134名护士。rn 结果:47.76%的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概念有所了解;88.81%的护士认为急诊科应有明确的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制度;急诊护士认为实施有创和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或依据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专科理论与技术培训、技术操作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书、理论考核合格、上级护理人员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操作例数;技术培训目前主要以科室、医院和学会组织的不定期业务培训和短期集中培训为主。70.90%护士对之前参加过的培训表示满意,44%以上护士培训后绩效有提高;95.52%的急诊护士希望今后继续接受技术培训。rn 结论:目前北京三甲医院急诊护理技术培训情况基本满意,但仍有提高空间。各医院已经启动了技术资格准入方面的管理和培训,此项管理也已得到大多数急诊护士的认同,但距离规范的、上升到法规层面的管理还有相当的差距。
  • 摘要:预激综合征指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其解剖学基础是在正常房室传导组织之外,部分人有由普通心肌细胞组成的特殊肌束,连接于心房与心室间,称房室旁路通道,形成提前预激心室。预激合并心律失常以阵发性室上速最常见。预激并房颤的心电图特征为心室率快。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颇的药物治疗应采用抑制附加房室传导途径,延长旁径不应期而对正常房室传导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使冲动全部沿着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具有此药理作用的药物有普罗柏酮、胺碘酮等。预激并房颤临床上较为罕见,极其容易误诊。
  •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酒精中毒并脑血管意外的发病规律及院前急救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我院急性酒精中毒并脑血管意外21例临床资料。结果: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死亡5例,均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结论:急性酒精中毒是脑血管意外的高危因素,且误诊、漏诊、死亡率高。
  • 摘要: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其优点是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给予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输注静脉营养品等,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其缺点是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医源性疾病的增多等。为了避免发热反应的发生,本文对在临床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及预防综述。
  • 摘要:目的:了解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中国大陆医院急诊科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开展,调查对象包括26个省市、56家医院急诊科的516名医生,问卷内容包括:医院等级、对脓毒症和EGDT的知晓率、实施项目及不能实施的原因。结果:较高级别的医院(三甲医院)的医生88.7%知道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91.6%知道有相关指南、74.2%知道EGDT的具体内容;而三乙医院分别为68.3%,77.3%和43.9%;级别较低的医院(二甲医院)的医生则分别只有30.2%、34.1%和25.6%。不同级别医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甲医院EGD7完全实施率13.3%,二甲医院没有能完全实施者。急诊医生认为EGDT不能完全实施最主要的原因是病人经济条件(60.9%),其次是医生个人认知水平及临床操作技能(53.1%)。但即使是在完全了解EGDT的具体内容和主导思想以后,也仅有31.0%的医生愿意在实际工作中去完全实施,有7.0%仍坚持完全不实施。结论:中国急诊医生中对EGDT知晓率及实施意愿都较低,是影响其实施的重要原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患者经济条件和依从性差、缺乏推广实施的制度与相关专业团队的建设、医生不愿承担过多的医疗风险以及对EGDT有效性的认可度低。
  • 摘要: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囊样变性的中层而形成夹层血肿,随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是主动脉中层的解离过程。本病多急剧发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血肿压迫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本文就1例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减少主动脉夹层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漏诊、误诊。
  • 摘要: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逐渐增大,老年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救治问题,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老年病的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资料,目前老年急诊常见病为呼吸系统、心血管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外伤方面。
  • 摘要: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干休所老干部的院前急救工作进行指导,推动和完善干休所院前急救的发展建设,建立起了以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中心ICU救治的军队一体化模式,使危、急、重老干部病人的救治变得更快捷,更顺畅。
  • 摘要:目的:探讨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rn 方法:72例≥45岁且以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中28例疑诊者结合心电图及心梗3项、急诊心脏生化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发病凶猛,行心电图检查时出现心室纤颤心跳、呼吸骤停而死亡。28例通过AMI急救绿色通道进行急救。rn 结果:28例均抢救成功后转心内科继续内科保守或行或行急诊冠脉造影加支架置入术痊愈出院。rn 结论:针对≥45岁且以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可起到初步诊断与鉴别诊断AMI的作用;急诊医务人员在诊断思维方面应尽可能全面,以减少误诊、漏诊率。
  • 摘要:近年来随着创伤患者的增加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的增加,伤后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创伤后所致的ARF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此类病人由于往往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很高,达50%-90%属临床危重病症,是现代ICU面临的难题。本文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创伤后ARF,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均施行了肾替代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肺部耐药球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选取我院EICU 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肺部感染耐药球菌的老年患者32例,静脉给予利奈唑胺治疗,检测治疗前及7天停药后的静脉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肾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达71.8%,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差异,并且肾功能监测无显著差异改变,P>0.05。rn 结论:利奈唑胺对老年患者耐药球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创伤患者在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3月收入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ICU(EICU)的成人(≥18岁)重症创伤患者39例,记录其入院时及入院6小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I、GEDI、PVPI、SVRI、ELW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脉搏、血管阻力、乳酸逐渐趋于正常。结论:创伤患者早期在PICCO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创伤引起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摘要:大型综合性医院除承担本地区部队和地方广大人民群众急性病和危重病的救治任务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灾害应急医疗救援中起到战略支撑作用。急性中毒事件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甚至导致群体伤亡,影响社会稳定。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应对急性中毒事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挽救中毒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虽然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在实际应急医疗救援中仍存在一些普遍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过大,层次过多,救治机构多,社会影响大,组织协调任务重,应建立简约高效扁平网状指挥系统;检毒及个体防护装置储备和能力不足等。
  • 摘要:目的:研究昆明市高速公路交通伤急救的现状,探讨完善军警联动高速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方法:通过设立紧急军警联动急救体系,在呼救协调、出车、现场急救、转运、院内抢救等方面给予制度规范及加强。结果:军警联动急救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在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上,均明显优于传统急救体系。结论:军警联动急救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探讨急诊医疗3组常见矛盾:急诊医疗风险的“高”与“低”;急诊病人病情的“轻”与“重”;急诊病人矛盾的“主”与“次”。指出:这些矛盾均可以依据自身规律和影响因素而发生转化。急诊医疗工作者应该客观、深入、动态地看待和对待这些矛盾,积极创造条件,是矛盾向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向转化。报道2例典型病例,说明诊断疾病不能看表象和强调不能忽略病人的次要矛盾。认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分析急诊医疗常见矛盾,对于提高急诊医务工作者对矛盾本质的认识,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及规律调查研究,为急诊临床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实行心理干预,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急诊工作的需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我科近3个月部分急诊患者进行调查并对不同结构的患者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5340份,有效问卷5100份,急诊患者的心理反应为紧张焦虑、恐惧不安、情绪休克、悲观绝望、心理应激障碍。综上所述急诊就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结论:应对急诊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就医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
  • 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应对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身心健康,探讨军队基层医院建立医学应急救援分队的机制。方法:从军队医院宗旨、建立医学应急救援机制的指导思想,科学组织、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医学应急救援人才建设,提高平战结合的卫勤保障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军队基层医院建立医学应急救援是新时期军队医院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新趋势的要求。结果:针对军队基层医院医学应急救援分队建立机制,组织形式,展开救援等方面进行了演练和实战。结论:军队医院必须建立医学应急救援机制,具备较强的医学应急救援能力。
  • 摘要:目的:自制简易动物跑台,建立不同强度大鼠训练模型。rn 方法:自行研制动物跑台,42只适应跑台运动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中等强度短时间组(B组),中等强度长时间组(C组),高等强度组(D组),参照Bedford方案,B,C,D组18m/min,18m/min,30m/in的速度,完成每天30min,60min,60min的运动量,每周5次,共训练5周。rn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等强度组大鼠在训练周期第4,5周,出现运动能力下降,体重比对照组同期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距离与其第1,2,3周相比,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中等强度长时间组经5周训练后,运动能力增强,体重比对照组同期无显著差异(p>0.05)。3.中等强度短时间组经5周训练后,运动能力也较训练前增强,体重与对照相比,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自制的动物跑台能让大鼠成功完成不同强度的训练,比性能完整的专用跑台节省费用,同时,不同速度的大鼠训练能完整地建立不同强度的训练模型,这为我们从事相关方面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海水对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的炎性损伤及对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培养的A549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把细胞分为对照组及海水处理2、4、8h组,于相应时间点收集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10tting)检测PAR-2的mRNA和蛋白表达。rn 结果:用海水处理后,PA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于2h显著增加(P均<0.05),4h达最高峰,随后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TNF-a和IL-8含量则于2h即显著升高,并达最高峰(P均<0.01),随后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rn 结论:海水可导致A549细胞明显的炎症反应,并可诱导A549细胞PAR-2表达增高。
  • 摘要:目的:制定稳定可靠的急性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相关研究建立实验平台。rn 方法:比较不同剂量6、10、14、18、22、26mg/kg的百草枯(PQ)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后4周时,实验大鼠的急性肺损伤、急性肺纤维化理想程度及存活率比较分析。rn 结果:6、10mg/kg剂量组大鼠4周存活率皆为90%,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染毒后肺组织的病理变化,但肺纤维化的发生率较低,4周时肺纤维化发生率分别为33.396和44.4%(33.3%vs 44.4%,P=0.8326),建模成功率低,不符合可靠建模要求;18mg/kg及以上剂量组大鼠4周存活率低,存活率与剂量呈反比趋势,4周时仅18rag/kg剂量组有40%存活,22、26mg,/kg剂量组皆全部死亡,且大多数于1周内死亡,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肺纤维化的进展,过高的早期死亡率同样不符合稳定建模要求;14mg/kg剂量组大鼠4周存活率为80%,肺纤维率为100%(10096 vs 33.3%,P=O.0091;100%vs 44.4%,P=0.0294),符合稳定可靠建模要求。rn 结论:不同剂量的百草枯对实验大鼠的急性肺损伤、急性肺纤维化理想程度及存活率的影响不同,14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能够稳定可靠地建立实验大鼠急性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 摘要:目的:观察抑制beclin-1对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自噬变化。rn 方法:体外培养N2a细胞,脂质体转染beclin-1的miRNA干扰质粒,以缺氧缺营养方式模拟缺血再灌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Western lotting检测beclin-1、LC3、Caspase-3表达,电镜观察细胞自噬活性。rn 结果:各治疗组beclin-1的表达均比假治疗组有显著差异,LC3的表达两组之间并无差异;在缺血90分钟再灌24小时治疗组细胞活性比假治疗组明显升高;治疗组Caspase-3的表达比假治疗组偏低,差异有显著意义,两者之间LC3表达无明显差异;而在缺血30分钟再灌24小时细胞活性、Caspase-3和LC3的表达比真假治疗组无明显差异。rn 结论:在较大的持续应激时,beclirrl的高表达并不有利细胞存活,干扰beclin-1的表达虽不能明显改变自噬水平,却减少了凋亡,有利细胞存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