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白云会
2010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白云会

2010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白云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0-04-16

主办单位: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

会议文集:2010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白云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常见癌症,仅次于乳腺癌。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宫颈癌发生的必需致病因子。本首先从HPV在全球及我国的分布情况出发,对HPV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介绍。然后研究了目前HPV疫苗生产上的基本情况。最后对疫苗的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且提出了HPV疫苗免疫策略及早期筛查必要性。
  • 摘要:本文介绍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感染等妊娠期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处理方法。
  • 摘要:为了研究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细胞学报告不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及未能除外高度上皮内瘤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which cannot exclude 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ASC-H)的患者中1年内组织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级及以上病变的风险。分析所有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首次宫颈细胞学报告为ASC-US,ASCH的患者阴道镜指导下宫颈多点活检病理结果。将未诊断CIN2及以上病变且有HPVDNA检测的患者纳入6月,12月细胞学随访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SC-US中诊断CIN2及以上病变的机会大约为15%,ASC-H中诊断CIN2及以上病变的机会大约为46.5%;随访过程中发生CIN2及以上病变与初始HPVDNA感染有关,也与随访中感染有关。ASC-US的随访应重视HPVDNA检测。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某院收治26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397例中126例行腹腔镜手术,139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镇痛泵使用率、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组。结论:腹腔镜是诊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金标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熟悉各种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掌握中转开腹时机。
  • 摘要:目的:为全面实施卫生部“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通过健康教育和为本地区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生殖道感染及宫颈癌检查等方式,提高宫颈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吉林市丰满区于2009年11月11日正式启动卫生部“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并于2009年11月13日~2009年12月31日完成了辖区2107名适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及宫颈癌检查任务,宫颈脱落细胞涂片2107人,采用巴氏涂片及TBS描述性报告,宫颈细胞学检查以ASC-US以上为阳性结果。对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C)(其中不典型子宫内膜腺细胞应进行分段诊刮术,排除子宫内膜病变)、腺原位癌者及肉眼可见的宫颈溃疡、肿块或可疑宫颈浸润癌均进行阴道镜检查。对阴道镜检查结果怀疑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Ⅲ级(CINⅢ)或宫颈浸润癌者,均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在宫颈脱落细胞涂片2107人中,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和恶性细胞2093人,发生率为99.34%;HSIL:2人,发生率为0.09%;LSIL:1人,发生率为0.05%;ASC-H:1人,发生率为0.05%;ASC-US:6人,发生率为0.28%;AGC:4人,发生率为0.19%。对上述阳性结果的患者均在阴道镜指导下,在病变最重的部位多点活检,所取标本分别标记,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送检。经组织病理学诊断宫颈癌:4人,CINⅠ-Ⅱ:3人,发生率分别为189.84/10万和142.38/10万,其中:宫颈原位癌累腺1人,CINⅢ宫颈微小浸润癌3人。结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该区处于较高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宫颈防癌普查是降低宫颈癌患病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评价康妇消炎栓预防宫内节育器副反应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某院妇产科门诊放置IUD的186例妇女,其中治疗组96例采用上环后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对照组采用诺氟沙星片口服,术后1、3、6个月随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腰酸坠痛、白带异常和痛经症状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阴道流血症状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经期延长症状同对照组比较,效果不明显。结论:康妇消炎栓可有效防治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后的早期阴道出血、白带及腰腹坠痛的副反应。
  • 摘要:通过对妇女性功能障碍的介绍,首先给出了妇女性功能失调的定义,并对评估妇女的性功能障碍加以讲解。然后对女性性功能障碍做出构想。最后介绍了妇女性功能障碍的处理方法,包括处理性欲和共生的复合性唤起障碍、性欲低下和唤起不足的激素治疗、性欲低下和唤起不足的非激素治疗、高潮障碍的处理、具有内分泌疾患妇女的性高潮障碍的处理、性交疼痛障碍的处理。
  • 摘要:患者女,38岁。主诉“白带增多、色黄伴间断外阴疼痛3年”。通过对此例病患多年来病症及治疗经历的介绍,并对其妇检及TCT、宫颈HPV等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最终诊断为生殖道疱疹病毒感染,需氧菌性阴道炎。本文以该患者为例,详细介绍了需氧菌性阴道炎及生殖道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雌三醇栓阴道给药对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35例老年性阴道炎妇女随机分成两组;90例治疗组每日将含2mg的雌三醇栓1枚放入阴道深部,1周后每周放和1枚,连用8周;45例对照组用药为含0.3125mg倍美力的倍美力软膏,用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Kupperman评分明显下降,阴道健康评分显著升高,血清雌二醇(E2)水平上升至卵泡早期水平,总胆固醇(TC)下降,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和HDL/LDL显著升高。结论:雌三醇栓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候群,改善阴道健康状况。
  • 摘要:目的:探讨花红胶囊协同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基础治疗组41例)。两组均采用二联基础治疗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或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组加用花红胶囊。疗程7天。观察临床症状、体征、中性粒细胞、盆腔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等疗效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70.0%)与对照组(56.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盆腔包块直径明显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证侯改善愈显率治疗组(87.5%)与对照组(70.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下腹胀痛、白带量多色黄、腰骶胀痛或刺痛、腹胀、胸闷纳呆等症状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随访3月内盆腔痛发生率治疗组(11.8%)显著低于对照组(33.3%)(P<0.05)。结论:花红胶囊协同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疗效肯定,且能明显改善湿热证候,减少盆腔痛的复发。
  • 摘要:目的:了解正常阴道乳杆菌对临床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随机选取于2009年8~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无阴道感染患者100例,取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鉴定乳杆菌37例。应用kirby-bauer药敏纸片法对不同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乳杆菌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和特比萘芬六种抗真菌的敏感率均较低(0~3.8%),耐药率在92.3%~100%之间,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乳杆菌对头孢呋辛(阴性对照组)的耐药率为89.2%,与各抗真菌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杆菌对左氧氟沙星(阳性对照组)的敏感率较低(8.1%)与各抗真菌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用6种抗真菌药物在有效抑制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同时,对阴道正常乳杆菌的生存无明显影响。在临床VVC治疗的中,可以尝试同时应用抗真菌药和乳杆菌活菌制剂。
  • 摘要:通过对自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某院分娩产妇共1992例,按《头位难产》羊水分度,其中羊水Ⅱ-Ⅲ度粪染435例,占21.8%,随机选择新生儿212例,均为第1产,在娩出后常规气管插管抢救作为插管组;选择同期羊水粪染新生儿223例作为对照组,基本条件相同,出生后不予气管插管,常规吸痰管盲吸清理呼吸道。研究结果表明,对羊水粪染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行管气插管可有效预防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减少吸入性肺炎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肺病发生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病死率,根据临床观察,插管组新生儿1分钟内青紫窒息率12.3,苍白窒息率2.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5分钟再次评分,插管组新生儿苍白窒息率0.5,而对照组为3.6。因此,及时、准确、快速施行气管插管,彻底清理呼吸道一般能在5分钟左右使新生儿建立自主呼吸,且符合WHO规定的新生儿复苏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然而在感染HPV的妇女中,大多数2年内可自行消退,仅少数妇女发展为持续性感染,并进展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甚至宫颈癌,当然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也增加感染的持续机率,这说明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HPV持续性感染与子宫颈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 摘要:为了解中国急性宫颈炎的主要致病原,及对诊治方案进行初步的探讨。对全国9家医院中,381例宫颈炎患者,按研究表记录患者情况,并对其宫颈管取分泌物检查,且分A、B两组进行治疗,A组:选择二代以上头抱抗生素×7天,+希舒美1.0,顿服;B组:拜复乐0.4, Qd×7天。治疗开始后2周±2天,4周±2天各随访一次。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可能诱因进行总结。讨论了宫颈炎的临床表现及微生物构成情况、STD微生物在宫颈炎中的角色及宫颈炎的治疗方案。
  • 摘要:通过对外阴感染性疾病分类的介绍,分析了搔痒原因,并给出了不同种类外阴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
  • 摘要:子宫颈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为重要与特殊的部分,了解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与子宫颈相关的检测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些新获得的科学知识与进展能以清晰明了的图谱形式展现。本文首先介绍了子宫颈的基本结构,然后就宫颈转化区(也称移行区)的特点、类型,及其与宫颈癌的关系进行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55例细菌性阴道病随机分成4组。A组:阴道内应用甲硝唑组;B组:阴道内应用定君生组;C组口服甲硝唑同时阴道应用甲硝唑组;D组:口服甲硝唑同时阴道应用定君生组。比较4个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的年龄在20~39岁之间占70.20%,40岁以上占29.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愈率、总有效率及A、B、C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复发率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D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B、C三组(P<0.05)。结论:单一应用甲硝唑或定君生,或联合应用甲硝唑和定君生,均能有效的治疗细菌性阴道病,但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了5年内某院诊断新发宫颈癌特点,了解临床特征,分析卫生防疫缺失环节,以指导临床合理诊治。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癌发病年龄范围大,加强妇女的宣教,规律筛查;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病因,如果2-3年间隔筛查,可能患者依从性会比每年一次细胞学检查好,在宫颈癌筛查中可能发挥更重要作用;各种方法都有漏诊机会,重视联合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的三阶梯筛查。
  • 摘要: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术后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有效性。方法:将宫腹腔镜术后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中药通管汤及直肠用药康妇消炎栓,对照组采取期待疗法,观察术后1年妊娠情况;术后1年未孕者,均行子宫输卵管造影,了解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术后1年治疗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孕者治疗组输卵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术后辅以口服中药通管汤及直肠纳药康妇消炎栓,可以提高受孕率,维持输卵管的通畅,降低输卵管再次粘连,可以作为宫腹腔镜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建立简化Nugent评分法,评价其在诊、治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例BV和100例正常育龄已婚妇女经Amsel检测和妇科检查诊断BV和健康妇女;同时将分泌物涂片、染色、油镜下计数乳酸杆菌数和加德纳菌、类杆菌数并评分,0~3分为正常,≥7分为BV。对4~6分的过渡态,结合线索细胞/上皮细胞阳性比率≥0.5为BV,<0.5为正常。以上方法暂称“简化Nugent评分法”。回顾性分析其诊断BV灵敏度。统计分析200例BV患者于治疗后1月、3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①简化Nugent评分法BV曲线下面积为0.908,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50%和96.00%。具有较好的灵敏度。该方法能在门诊广泛应用。②用Amsel法诊断BV的患者中,Nugent评分4~6者中线索细胞阳性比率≥0.5的治疗后1月和3月BV复发率为20.00%、30.00%,与评分≥7分者治疗后1月、3月复发率31.76%、45.8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与评分4~6分者中线索细胞阳性比率<0.5的患者1月、3月复发率为3.44%、13.79%,差别显著。线索细胞阳性比率提高Nugent评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③与Amsel法检测BV相比,简化的Nugent评分能提供阴道微生态菌群的动态变化,从而指导临床医师对BV的准确诊治。结论:简化Nugent评分法操作简便、快速、实用,灵敏度高且能动态观察阴道微生态菌群变化,对BV的诊、治具有良好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液基细胞学检测方法(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探讨TCT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中临床运用价值。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某院妇科行TCT宫颈细胞学检查者350例患者,同时行高危型HPV-DNA检查,结果:高危型HPV检测阳性结果的55例,占15.7%(55/350),TCT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51例,占14.57%(51/350),高危HPV+TCT细胞学异常者58例,占16.57(58/350),对TCT阳性、HPV阳性及临床可疑病例121例病人行阴道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发现7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病人,占20.85(73/350)。其中CINⅠ29例,CINⅡ33例,CINⅢ11例(CINⅢ6例、CINⅢ并原位癌4例,宫颈鳞癌1例)。高危HPV+TCT细胞学异常者占宫颈癌前变确诊病例79.5(58/73)。结论:高危HPV联合TCT检测在临床初筛宫颈癌前病变高危人群有积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对比硝酸咪康唑阴道栓(咪康唑组)和口服氟康唑胶囊(氟康唑组)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探讨阴道假丝酵母菌浓度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将200例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予顿服氟康唑胶囊150mg,间隔72小时连续两次治疗或硝酸咪康唑阴道栓1200mg,阴道上药,间隔72小时连续两次治疗。停药后7~14天、30~35天对患者随访。对所有入选患者取阴道拭子培养假丝酵母菌及半定量计数假丝酵母菌。结果:完成治疗及随访的患者咪康唑组有95例,氟康唑组有98例,完成治疗后7~14天咪康唑组、氟康唑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7.89%、75.51%,p>0.05;治疗后30~35天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3.68%和66.33%,p>0.05。200名患者共培养菌株209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94例,占92.82%,光滑假丝酵母菌13例,占6.22%,克柔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各1例,各占0.48%,存在两种类型假丝酵母菌混合感染9例。白假丝酵母菌计数与疗效的关系:咪康唑组:白假丝酵母菌半定量计数<103cfu/ml,治愈率为66.67%;103~104cfu/ml为74.07%;104~105cfu/ml为70.27%;≥105cfu/ml为78.57%;p>0.05。氟康唑组分别为63.64%、67.86%、64.86%、71.43%,p>0.05。结论:咪康唑1200mg 2日剂量阴道上药与口服氟康唑150mg 2日剂量的治疗效果相似,为更新VVC治疗指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HPV检测联合筛查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诊治和随访中的作用。方法:对2006年进行细胞学检查异常,且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患者共135人进行病例回顾性总结,并在2006年至2009年进行连续随访,对其进行TCT和HPV检测。结果:(1)73例高危型HPV阳性的患者中,15例为ASCUS,3例为ASCUS-H,28例为LSIL,27例为HSIL; 17例为CINⅠ,24例为CINⅡ,30例为CINⅢ,2例为CINⅢ可疑早侵。(2)3次随访中未出现CIN复发或病理升级情况。结论:HPV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法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治和随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微生态的检查,全面评估女性阴道混合感染的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法: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46例阴道炎患者,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阴道分泌物PH值,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乳酸杆菌分级、需氧菌、炎性反应等)状况评分。结果:246例患者中,单纯感染143例(58.1%),混合感染103例(41.9%),BV+AV者最多,57例(占55.3%);VVC+AV者25例,占混合感染的24.3%;TV+AV者15例(14.6%);VVC+BV+AV者5例(4.9%),AV+HSV感染者1例(1.0%)。混合感染患者比单纯感染患者更多地表现出阴道灼痛症状者增加[86.4%(89/103)]、清洁度更差Ⅲ者40.8%(42/103)]、pH值偏高[pH值>5.0者20.4%(21/103)]、乳杆菌减少[乳杆菌Ⅲ者64.1%(66/103)]等方面。结论:阴道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很高,微生态检查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 摘要:目的:了解健康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健康体检妇女701例,采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合临床调查问卷分析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因素。结果:菌群正常者560例,占79.9%。菌群密集度范围在++~+++,占100.0%;菌群多样性多在+~++,占98.2%;优势菌以革兰阳性大杆菌(即乳杆菌)为主,占100.0%。在健康妇女中仍存在异常菌群114例,占16.3%,包括菌群异常、菌群抑制、菌群增殖过度、BV中间型、BV和WC。其中,真菌菌丝阳性或芽生孢子阳性者37例,占5.3%。BV阳性者20例,占2.9%。性生活频率与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和多样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127(P=0.01)及-0.086(P=0.029),但与微生态结果无关,相关系数为0.073(P>0.05)。采用避孕套避孕相较于宫内节育器能够明显降低发生阴道菌群异常的几率,异常菌群中宫内节育器的使用率比正常菌群中高;避孕套与宫内节育器相比,能有效防止阴道微生态异常的发生。结论:微生态临床评价能够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
  • 摘要:目的:初步了解未婚人工流产青少年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率及其与年龄分布的关系。方法:对来院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未婚女青少年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年龄<20岁或=20岁,共计63例,B组年龄>20岁且<25岁,共计98例,两组总计161例,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宫颈管分泌物UU、CT。结果:161例未婚人流女青少年UU阳性率73.9%(119例),CT阳性率23.0%(37例),UU合并CT阳性率19.9%(32例);其中A组、B组UU阳性率分别为79.3%(50例)、70.4%(69例),两组UU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CT阳性率分别为25.4%(16例)、21.4%(21例),两组C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少年UU、CT检出率较以往报道正常体检人群检出率偏高,与年龄分布未见明显关系,有必要在人工流产前进行常规检查,以便行有效药物治疗。
  • 摘要:目的:了解CIN/宫颈癌患者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初步探讨UU、HPV与CIN/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9月~2009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及第二医院因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鳞癌住院的病人124例为病例组。随即抽取同期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女性30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宫颈分泌物解脲脲原体DNA检测。用杂交捕获Ⅱ代和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感染情况。结果:病例组解脲脲原体阳性率68.5%,对照组解脲脲原体阳性率38.7%。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UU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4例行HPV检测病例中,UU和HPV均阳性者占58.9%。结论:女性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有一定的相关性。解脲脲原体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尤其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病变和宫颈癌相关。UU对HPV感染导致的CIN/宫颈癌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