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三届海峡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
第三届海峡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

第三届海峡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10-22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会议文集:第三届海峡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国际间发展燃料电池车辆,现阶段多以汽车示范运行为主,仅欧盟与日本有小型功能车与机车实车验证计划持续推动.唯不论何种车辆示范运行,皆为当地政府与民间企业共同推动,借以取得性能与安规之验证信息,作为研订该项产品技术标准之参考依据,从而提供业界标准平台以开发产品.由于受到经济规模的限制,台湾地区在汽车方面并不具发展潜力,但在传统机车产业链方面却相当健全,亦为东亚地区主要生产机车及其零件之重要经济体.此一产业环境相当适合发展燃料电池电动机车.因此本研究将搜集分析国外燃料电池车辆实证情况,以作为台湾地区推动燃料电池电动机车之参考;同时利用台湾经济研究院所发展的经济、环境与能源(3E)政策评估模型,分析其未来发展燃料电池电动机车时,对台湾地区实质GDP、贸易条件、进出口等整体经济、相关产业产出及二氧化碳减量之效益,以及对发展燃料电池机车产业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估.
  • 摘要:本文旨在以结合动态规划与二项式选择权定价模式特性,改良序列复合选择权之二项式评价模式,以作为评估适当之永续能源发展各项洁净能源策略价值.全文以2010年台湾地区预估生产毛额(GDP)为基数,评估至2025年为止,面临不确定GDP变动情景下,探讨不同洁净能源配比机制建立之策略选择议题.本文导入改良式二阶段序列复合选择权评价模式,在2015年时满足2020年二氧化碳密集度与否之洁净能源机制为第一阶段选择权及在2020年时满足2025年二氧化碳密集度与否之洁净能源机制为第二阶段选择权,依照改良式序列复合选择权,推导各阶段之项目价值与决定合适之能源配比方案.预期研究贡献为以台湾地区预估资料进行分析,评估选择权项目价值,提供政策制定时,可行且合适洁净能源策略参考,以作为符合政府长期洁净能源政策之参考依据.
  • 摘要:自1985-2002年,中国电力部门进行了扩大投资权、电价改革、公司化改组、厂网分离等一系列改革.但是此后改革进展缓慢,竞争性的电力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探讨中国电力部门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含义.本文认为,中国电力改革目前处于一种纳什均衡状态,各利益相关方都缺少打破这种均衡状态的激励.中国金融部门改革滞后是造成电力部门改革停滞的原因之一.电力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票市场在金融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中央政府通过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和股票的发行业务实施了偏向中央发电企业的融资政策.其后果是:第一,中央发电企业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地位得到加强并有使用市场势力的潜在风险;第二,较低的融资成本意味着中央发电企业可以获得价格竞争优势.这些都妨碍着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建立.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中国金融部门市场化改革是电力部门市场化改革的先决条件之一.
  • 摘要:针对资源税改革时间不确定,探讨了改变征税方式对资源开采的影响.在假定资源税改革过程服从泊松过程的基础上,利用动态思想把资源开采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结合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资源动态优化开采模型,得到资源最优开采路径,通过算例分析了改变征税方式及不确定对资源开采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不确定程度确定时,资源税率越高,资源耗竭时间越短;税率一定时,改革可能性越大,资源耗竭时间越短;(2)不确定对资源最优开采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
  • 摘要:再生能源技术之发展具有研发金额庞大、规划时程长、投资风险高等多重计划特性,致使政府于规划发展政策时,常因不确定因素及风险的存在,而使政策制定时程漫长且易造成错误的决策产生.一般而言,当投资计划具有不可回复性与时间选择弹性时,运用传统资本投资评价模式作为投资决策的考虑依据,虽拥有简易的计算架构与直观的思考逻辑,但因分析架构是假设在已知未来情况的前提下做决策,当面对具高度不确定性的再生能源发展之政策规划时,便容易暴露出所制定的决策机制有单纯且僵化的缺陷,而无法正确衡量政策过程中面对环境变动与不确定情形下的管理弹性与时间价值,因而低估政策制定之决策价值.近年来,实质选择权理论的兴起,将选择权的观念应用在投资决策与策略规划之价值分析上,主要概念即在于认为除了基本之计划价值外,尚包含弹性与机会的管理价值,且提供策略制定者一种决策模式,进而将管理弹性予以量化.因此,本文主要目的为运用实质选择权之基本观念与理论架构,探讨政府对于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规划时所需面临之不确定性与风险,借此归纳出影响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并建构出再生能源发展之政策效益评估模式,希望由此观点能提供给政府与相关能源单位作为制定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之参考依据,除能让再生能源做最有效率之应用外,亦能创造就业机会以及降低二氧化碳之排放量,赢得国际上减碳贡献度高的国家声誉.
  •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一体化的进展状况,研究了加快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矛盾.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效益4个方面出发,分别建立区域环保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4个子系统.并将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4个指标子系统基础上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指标体系,即获得长三角地区环保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在长三角地区环保一体化水平评价体系模型基础上,从宏观区域、微观区域两个角度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的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指标系统分别进行评价.本文以长三角为实际背景,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下能源生产和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从CCS技术的实施成本和国际贸易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两个问题入手,对CCS技术减排和调整贸易结构减排进行了对比,希望通过在成本上和减排潜力上的比较,为两种减排途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可行性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认为:(1)相对于国际水平,中国在CCS的实施成本上具有成本优势;并且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做出表率,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CCS实施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发展CCS技术,并把成功经验与全世界共享,从而帮助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上实现真正而绝对的减排.(2)如果不考虑运输和封存的成本,对于捕集电站来说,捕集成本就是决定未来CCS技术推广的一项关键成本;因此,未来CCS技术的研发重点在于捕集技术的发展.(3)贸易出口结构的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适当调整贸易结构既能减少中国和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为减少一些部门的商品出口量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4)最后认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制度上和技术上两种途径,对于CCS技术成本高昂的当前,考虑其他一些制度上减排(例如:调整贸易结构)更加合理.
  • 摘要: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减少和荒漠化将导致农业系统的崩溃、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地区冲突,环境、战争难民的大量产生和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全球变化"和灾难性影响是可信的,而应对气候危机的CO2减排问题却碰到了难题:一是因在减排原则——"公平原则"和"生存排放"与"奢侈排放"上的分歧而缺少对话的平台;二是人们在利益驱使下陷入"囚徒困境"和因发展压力而难以达成共识.碳排放"强度限制法"和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则能够相应地在这两个方面为之提供解决办法.
  • 摘要:为了研究世界上128个国家人均碳排放轨迹的收敛性特征与造成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模型对其内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收入水平划分的5类国家群体,在40年的时间尺度上均呈现碳排放速率的收敛.本文研究了人均GDP、人口总数、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等因素对碳排放轨迹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变化轨迹影响最大,对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则影响了碳排放速率的变化.据此,文中得出了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减缓或降低碳排放的相关建议.
  • 摘要:国际碳排放交易是实现低成本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式,碳市场经济金融规律是有关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尤其是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其价格、收益、市场波动态势及风险状况是否遵循一定的均值回归过程,能否做出一定的预测,这对于投资者和有关政府的决策都至关重要.为此,引入均值回归理论、GED-GARCH模型和VaR方法,考察EUETS的碳期货市场的运行特征.结果发现,不论是2006年的配额事件发生前还是发生后,目前而言,EUETS的碳交易期货市场的价格、收益、市场波动以及市场风险的变化均不服从均值回归过程,即它们的运动具有发散性,暂时不具有可预测的特性,这主要是由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碳市场效率不高,市场反应过度.未来需要加强有关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提高碳市场的效率.
  • 摘要:在不完全竞争的石油市场中,不同税制对国内石油价格稳定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借助垂直市场结构方法研究如何通过优化的税制选择实现更好的国内石油价格稳定性问题.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垂直市场结构组合下,从价税制和从量税制对国际石油市场冲击的价格传递弹性明显不同;税制选择主要依赖于各国石油业的竞争性及其石油需求弹性;在大多数情形下,相较于从量税制,从价税制都是更优的税制选择.通过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案例分析,为国内石油价格稳定性与税制选择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例证.本文发现,考虑到各国石油业竞争性和需求弹性特征,从价税制可能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优化税制选择,但由于从量税制更能够稳定收入和预算,政治上更可行,因此各国更倾向于维持从量税制或者混合税制.本文研究对中国的启示是,如需要考虑国内石油价格的稳定性,在中国很强的石油业垄断格局以及特定的石油需求弹性情形下,从价税制可能是更优化的税制选择.
  • 摘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能源安全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面分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背景、支持与约束因素的基础上,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视角出发,构建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提出促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运用结构因素分解法把能源消费量变化分解为能源强度效应、总投入种类所占比例效应以及总投入总量效应,以1997年、2000年、2002年和2005年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得到1997-2005年不同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变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变化.通过敏感性分析,认为对能源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的FDI行业分别是: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通过与国内其他投资的对比分析,认为以下资金分配方式更有利于能源节约:采掘业减少FDI,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多引进FDI.
  • 摘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本文基于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关系的相关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原理,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并参考相关文献,以陕西为例,选取了22个社会系统指标以及6个经济系统指标,确定了社会—经济两系统间主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据此构建了陕西煤炭工业可持续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关系模型.
  • 摘要:随着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之于人类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剧,能源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政治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现有的能源效率指标在国内国际比较中并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鉴于此,本文在投入产出技术框架下,提出生产能耗综合指数这一比较能源效率的新指标,以此能更加完善我国能源效率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经济建设,指明节能工作的主要方向.
  • 摘要:本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了以我国典型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产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固定资本年均余额和流动资本年均余额、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数为投入的能源评价模型,并对2005-2007年3年间我国30个典型省份工业部门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工业部门能效相对较低,而且还存在较大程度的能源投入冗余.
  • 摘要:面对当代能源短缺以及导致环境破坏的问题,本文采取德国社会学者UlrichBeck所提风险社会的理论立场,反省检视我国台湾的能源问题与能源政策.本文指出当前能源问题的风险特质,以及能源政策囿限于技术思维,从而面临的定义难题、分配难题与课责难题.唯有经由彻底的政策再造,才能追求一个更理性的、民主的、公义的、负责的能源政策.
  • 摘要:随着不确定外部环境的无序演化,油气安全的影响因素日益复杂.海外油气资源的争夺和中国海外油气资源供给渠道的稳定,在政府宏观层面上,亟须构建以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为主的多元系统保障体系,外部实现产油国—消费国—途经国油气合作共赢机制,内部组建宏观层面的海外油气资源决策中心,系统化调控海外油气资源资产,改革财政金融政策和能源法律体系,为海外油气资产运作提供支撑环境,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国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与壮大.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的两种视角,并通过对国内石油供需形势和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分析,指出应从外部进口角度来思考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同时通过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和我国现实状况的比较,指出欧美之路中国走不通,我国解决石油短缺的重点应放在抑制需求和石油替代能源发展上,提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短期内以增加石油供给为主,过渡期内以抑制石油需求为主,长期内以石油替代能源为主.
  • 摘要:台湾地属亚热带,并拥有良好的太阳照射条件,因此,发展太阳能应用于民生用水加热与发电一直是政府积极推广再生能源政策的重点之一.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台湾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已达约17万户,累计安装面积达83万平方公尺.本文的目的是在探讨影响台湾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普及率之可能因素为何,同时利用分析所得结果推估未来逐年可能的安装量,作为检视政府所订定之安装面积目标是否可行之依据.本文依据过去文献将可能之影响因素归为四类:气候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及建筑因素.经确认变量、数据收集与处理及复回归模型设定与估计后,本文发现政府补助之政策诱因、实质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毛额或家庭消费能力、家庭在家用民生设备或教育文化之支出比重及电价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量之关键变量.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面积显著受政府政策及实质平均每人国民生产毛额之正向影响,而受电价的负向影响.在未来安装量的推估方面,本文利用估计之复回归模型,搭配对解释变量的推估结果,推估得到未来逐年之安装量.此一结果与政府在2020年起,每年新增安装量14万平方公尺之政策目标之间有一定之差距,这样的结果显示,政策诱因的内容及相关之配套措施应有强化的必要,否则目标将不易达成.
  • 摘要:随着我国能源供应与需求矛盾的日趋突出,有关于节能的问题日益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而这当中,协调能源产业链的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整个能源产业链的结构出发,剖析了其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要实现他们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为缓解我国当前的能源供需矛盾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 摘要:为了对近年来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结合北京市能源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经济领域和环境领域的16个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软件,对1998-2007年的16个指标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经济角度看,其评价值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从环境角度看,其评价值呈折线式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大气污染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着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
  • 摘要:面对使用石化燃料所产生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问题,新式的洁净能源技术已成为各国的发展重点.煤的蕴藏量较天然气及石油丰富,在未来仍然是重要的能源之一;同时和传统的燃煤技术相比,新式净煤科技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低,煤的使用上也变得更加多元.rn 本文针对净煤科技中的气化技术进行能源与产气效率分析.透过相关的文献数据与实地盘查建立Umberto软件的分析模型,以进行气化炉电厂之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盘查边界涵盖了煤的输送及产气的成本与污染.本研究中设定了四种情境:燃料方面,选择澳洲煤(90%澳洲煤+10%石灰石)和混合煤(10%澳洲煤+90%石油焦)两种;除硫装置则探讨石灰石吸收剂与MDEA(N-methyl-diethanolamine)吸收剂两种.同时采用冲击指标来衡量气化技术对效率的提升与环境的冲击.研究结果显示气化炉对环境的冲击会受到不同的燃料以及净化设备的影响.使用澳洲煤与MDEA的情境综合评估起来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合成气的热值为479.7兆焦/时;但是若在燃料中添加石油焦,如混合煤与MDEA,则可以提高连续运转的时数,同时在合成气的热值方面可以提高到706.5兆焦/时.
  • 摘要:本文运用趋同检验的方法对我国电力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目前能源区域化差异并无明显缩小的趋势的结论,且认为资源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是造成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化差异主要原因,并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检验.最后认为我国在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还存在缩小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的空间,通过适度的政策倾斜和政策完善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效率的区域化差异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本研究利用LMDI分解方法,建立区域能源消费分解模型,分析中国区域产业终端能源消费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1995-2004年,产业的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和能源强度变化是影响中国产业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主要原因.(2)在中国除吉林、黑龙江、湖南三省外,其他27个省市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且变化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省市能源消费量变化幅度整体较小,东北地区终端能源消费增加很少,甚至出现了减少.(3)1995-2004年,影响区域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有所不同.其中,产业经济发展增加了所有区域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且其整体上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四川省例外).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变化影响份额相对较小,且对不同的区域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同.
  • 摘要: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中国正在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如何实现总的储备成本最小,建立了一个动态规划模型,模型中的油价是外生给定的,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各期的时间跨度用月代替了年,以期更真实地模拟各年的最优补仓和释放策略,同时模型还考虑了石油供应短缺对经济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价情景下,最优补仓策略有很大差异.虽然模型中做了一些假设,但是研究为出现供应短缺时,定量模拟战略石油储备的补仓和释放策略,提供了新的尝试.
  • 摘要:本文基于配分函数方法和多重分形谱分析,研究了WTI原油价格的多重分形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本文发现WTI原油价格具有多重分形特征;通过打乱时间序列以破坏序列自相关,发现打乱后序列多重分形特征显著减弱但依然存在,从而发现多重分形特征的内在动力学机制主要来源于长程相关性,同时也受到胖尾概率分布的影响;通过跟踪多重分形谱左半谱和右半谱在不同时延下的演化轨迹,发现短期投资者较长期投资者面临更大的大幅波动风险,而长期投资者则面临较大的小幅波动风险.两个市场的大幅波动均显著不同于小幅波动,表明大幅价格涨落形成与小幅价格涨落形成具有不同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 摘要:2001年迄今因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剧烈(原油年均价由2001年的24美元/桶涨至2008年的98美元/桶)及全球暖化效应日渐扩大之故,世界各国对于再生能源的投资、开发已更形积极,特别是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商转与并网更被寄予厚望.我国台湾地区由2004年起开始迅速增建各处新式风力电厂(风机总发电容量由原本的2.40MW到2008年时达到252.1MW),但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CF)却反而逐年递减(由2005年的0.43降至2008年的0.27)且部分电厂故障率偏高,显示出相关推动1.5MW以上的大型风力机组装置计划,在技术与政策上皆有再检讨的必要.(1)在技术方面,台湾西部年平均风速在5~6米/秒,低于欧美国家的7~8米/秒,导致外购风机无法稳定维持在最佳设计条件下运转,所增设之新式大型风机更放大了此问题的严重性.(2)法令方面:过去仅规定再生能源在发电设备中的装置容量占比,而对于相对应之发电量比例并无任何规范.本文建议台湾地区应针对本身之风场特性与CO2减量需求发展合宜的风电技术,如开发大型低速风机、高效率中小型风机及分布式垂直风机等,并配合制订适当的再生能源政策及法令,积极培养本土的风电产业与提升风电效益.
  • 摘要:为了解台湾地区推广酒精能源作物之环境效益、能源使用效率与经济性,本研究团队委托专业代耕业者实际种植与记录,并访谈台湾农试所、农业改良场、专业代耕业者与台糖公司,从生命周期观点完整记录玉米、甘薯、甘蔗及甜高粱等能源作物,2007年与2008年之种植、采收、搬运、仓储等种植过程资源投入与成本投入;透过酒精生产试验数据仿真商业化量产规模之生产效率,完整建立台湾酒精能源作物之能源投入、温室气体排放与生产成本评估模式,以作为台湾生质酒精推动及相关研究重要基础资料.此外,本文亦根据台湾自产生质酒精之能源、环境与经济效益分析,提出台湾发展生质酒精之推动策略与政策措施建议.
  • 摘要:绿色电力为再生能源发电之电力.欧美国家将绿色电力与一般系统电力分开销售,消费者可自由选择电力来源.由于绿色电力的发电成本较高,且具有环境保护价值,因此以较高的电价在市场上销售.有鉴于气候变迁议题受到全世界重视,零碳排放的再生能源成为新时代产业发展重点,各国的能源政策里,常以提高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为目标,而自愿型绿色电力制度即为达成此目标的方法之一.台湾地区电力属于国营事业,目前并无额外销售绿色电力.本文分析美国、荷兰、澳洲等国绿色电力发展经验,以及台湾地区电力再生能源发展现况,探讨台湾地区实施自愿型绿色电力制度的可行性,包括绿色电价设计原则.最后评析绿色电力制度对于台湾地区能源政策的影响以及环境效益贡献.
  • 摘要:近年来,由于能源短缺与全球暖化的问题,3E(能源安全、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如何均衡发展成为一大课题,同时,也使得如何改善传统能源使用效率、洁净能源开发与再生能源技术进步三种议题逐渐受到重视.新洁净能源种类繁多,氢能源为发展前景看好的其中一项能源科技科,相关科技技术的涵盖范围广泛,包含产氢、储氢以及应用端,且氢能源应用的领域繁多,有燃料电池、内燃机等.然而,每一种新科技或新技术在发展初期,往往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与风险,造成未来发展性与适用性不易确认,而新能源技术更是如此.本研究运用Logistic技术成长曲线之技术预测分析方法预测氢能源技术未来发展路径与时间,首先透过专家意见归纳出氢能源的关键技术并借此取得专利技术关键词。根据Patent bibliometric专利计量学针对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进行专利量与质的筛选,以取得有用的专利数据,并利用技术生命周期评估的概念,预测出氢能源科技未来发展的路径与时间,期望能捕捉出氢能源科技发展时程表,并从中建议政府与产业可发展之方向。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端之产氢技术与储氢技术须于2030年后才会进人技术生命周期之饱和期的时间点,而应用端之燃料电池技术则以PEMFC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约在2011年即进人技术生命周期的饱和期时间点。因此,本研究认为氢能源科技的发展上,产氢技术与储氢技术尚未达到成熟阶段,需要更多的R&D资金以强化技术发展,同时,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以加速其技术发展时程。
  • 摘要:永续能源政策应以充分满足各世代追求永续发展之能源供给型态及能源消费行为核心,在能源安全确保前提之下,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创造跨世代能源、环保与经济"三赢".此外,除了净源与节流措施之外,法规机制相当重要,目前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发展条例虽已三读通过立法,但据有实质温室气体减量法规之温室气体减量法(草案)及能源税条例(草案)应尽速完成立法,方能确实达成节能减碳之规划目标.有鉴于此,本文运用归纳法分析比较台湾地区能源政策与温室气体减量政策措施,理清相关法规间之竞合问题,并研提能源与温室气体减量整合推动策略,仅供各界参酌运用.
  • 摘要: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制度缺陷和政策性排斥造成陕北资源富集区区域性贫困.陕北资源富集型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对陕北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能源安全构成深层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基于贫困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从陕北贫困的现状出发,构建陕北资源型贫困问题的制度分析框架,从我国资源经济运行中的不合理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财政税收体制、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制度、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以及能源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等方面系统分析陕北城乡居民致贫的制度性原因,提出有利于陕北减贫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OECD提供的2006年版多国投入产出表,对服务业的能源消耗进行跨国比较分析,在国际比较中考察中国服务业的相对能耗水平.结果表明:(1)就服务业总体能耗水平而言,中国服务业的总体能耗水平比除韩国和波兰之外的OECD国家都要高;(2)就服务业各部门的能耗水平而言,中国的批发零售业、运输仓储业、邮政电信业和行政组织服务业的能源消耗系数超过了所有OECD国家.基于这一结论所揭示的中国服务业能耗特征,分析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调整的方向及措施.
  • 摘要:有鉴于台湾地区能源进口依赖度高达99%以上,加上为追求能源永续发展,节能减碳已是全民的共识与政府的施政重点之一,因此能源供需长期预测是极为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应用台湾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模型从事能源供需的长期预测并模拟4种政经情景.首先,依2008年永续能源政策纲领,政府订定的节能目标主要为降低能源密集度,预计到2025年提升能源效率每年达2%以上,建立政府节能减碳政策(GOV,Government Policy)情景;因金融风暴造成经济成长率下降建立情景二(FIN,Financial Tsunami);因核一厂、核二厂与核三厂等老旧核能电厂退役与核四厂两部机组未加入发电系统建立情景三(RET,Retirement of Nuclear);最后总结全部假设均发生建立情景四(ALL).使用LEAP能源模型,预测从2009-2030年能源之需求、供给、能源转换及CO2排放.仿真结果显示,不考虑全部假设发生的情况,以政府节能政策的情景较能有效减碳.台湾地区在2030年的能源使用量在基本假设情景(BAU,Business As Usual)下,将会耗能1313.5兆千卡(Trillion kcal);依照2008年永续能源政策纲领之情景下,则总耗能为933.6兆千卡(Trillion kcal);因为金融风暴造成经济衰退之情景,其能源耗用下降到1204.2兆千卡(Trillion kcal);核电厂除役并不影响能源需求,但在能源转换部分较基本情景减少约2.1兆千卡(Trillion kcal),二氧化碳排放量产出较基本情景增加56.1百万吨(Million Metric Tonnes).
  • 摘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共同影响着资源的需求量.粮食、淡水资源与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这些资源能否实现供需平衡,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本文以系统动力学为主要方法,对未来我国的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粮食、淡水和能源的需求规模进行了仿真,提炼出人口、经济与粮食、淡水和能源需求的关联模式,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居民粮食消费逐渐向动物性食品转化,对粮食的需求量将刚性增长;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仍是粗放型,淡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仍然较低,人口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构成较大压力.未来在淡水和能源消费方面,节流比开源更重要.
  • 摘要:由于气候变迁研究具有高度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需要情景设定,不同的气候情景与社会经济发展情景都会造成气候变迁冲击评估的差异,因此联合国IPCC经过多年研究与文献收集,规划提供出未来21世纪四种世界发展的基本情景,供全世界气候变迁相关研究参考使用.此四大情景的主轴包含经济、环境与全球化、地域化的双元空间概念,并共同由具有多元高度空间的驱动力因子(driving forces)如人口、经济、技术、能源与土地利用等来构成情景(scenarios)的情节(storylines)发展.rn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IPCC情景架构下进行台湾社经发展情景之分析,以大量在地的信息,进行本土社经长期发展直到2100年之各种情景模拟,盼透过本研究社经情景分析之结果,可提供日后我国台湾地区因应气候变迁之调适与减量策略规划相关研究之参考.
  • 摘要:如何因应国际气候变迁的情势变化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是世界各国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施政措施,海峡两岸的施政部门亦不例外,必须严肃地面对温室气体排放减量的潮流与挑战.基于能源事业尤其是电力事业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情况下,针对电力事业建构一个完备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并加以有效地执行,将是确保能源部门永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完备的温室气体管理制度必须建构在明确之排放管理目标与适切之减量期程制定的基础之上.准此,如何配合国家温室气体管理的整体目标,制定电力事业的阶段性管理标的与管理时程,就成为电力事业温室气体管理制度实际运作成效的关键要素.亦即,电力事业温室气体管理制度的建置目的系在于研订具体可行的管理标的、设计适宜的管理措施与确实可行的实施期程,以达成电力事业温室气体减量的根本目的.rn 本研究利用乖离的概念以及标准常态P-Value的标准化模式,设计建立乖离率指标,作为电力事业温室气体管理绩效的评估指标,并以电力事业之整厂热效率作为阶段管理标的,每季管考一次;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最终管理标的,每年管考一次,以建管理标的与定期检讨的管理模式,建构一个统合电力事业温室气体减量措施、阶段性管理标的与具体行动方案,并结合考核执行绩效的完整管理制度.透过此制度的设计,将可协助能源主管机关得以更有效率地监管电力事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并可以即时地要求电力事业调整或修正其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进而达成温室气体有效减量与能源环保并重的政策目的.
  • 摘要:1992年通过、1993年第50个国家批准、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说明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议题受到国际间重视,其后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更明确规范列于公约附件一的国家所需遵守的排放量限制或削减承诺,其准则规定于京都议定书附件B.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使缔约国更有效率地达成减量的目标,京都议定书中明订三种跨国间温室气体减量的合作方式,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被认为可兼顾公约附件一国家以低成本达成承诺并帮助非附件一国家永续发展两大优点.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家计、政府与自然三部门的内生成长模型,并纳入清洁发展机制,以公约附件一国家为主体,探讨政府部门课征所得税率与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程度对经济体系长期成长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根据本文分析发现不论政府税率增加或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程度增加,对体系长期成长率和社会福利影响效果端视自然资源的产出弹性、资本污染程度、税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程度、清洁发展机制与国内防治成本差距之大小而定.
  • 摘要:生物氢能为生质能源的一种,生物法产氢乃是借厌氧菌、光合菌或藻类等之生物降解与生物转换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生质氢能,是种完全符合环保概念、经济效益与资源回收的能源产生方式.厌氧生物产氢为最具效益、简单与实用化的再生能源产氢程序之一,全世界正积极投入人力与物力进行相关技术研发.本研究系改进高浓度有机质废水工厂中原有之厌氧消化槽(产甲烷),直接以有机质废水进行暗发酵产氢,并可将产生之氢气转做蒸气锅炉之燃料.这样不仅可减少甲烷产生(温室气体减量),还可作为锅炉燃料、取代化石燃料供生产使用,且可减少能源消耗、获得减量额度等优点,一举数得.本研究评估厌氧生物产氢法的节能减碳与碳交易效益结果显示,(1)以实场废水之实验数据评估时,每年燃料油节约2.35万USD、碳交易9.9万USD、温室气体减量效益约19892公吨CO2e.(2)以最大可能产氢数据评估时,每年燃料油节约28.0万USD、碳交易31.6万USD、温室气体减量效益约63134公吨CO2e.
  • 摘要:为因应全球气候变迁之冲击,以及迈向低碳社会发展,推动永续能源发展,已成为21世纪各国政府施政的重点.本研究依据国际永续能源指标架构,建立台湾永续能源指针系统,并以Eview计量软件进行指针项目与架构之单根(unit root)、共整合(integration)与因果(causality)检定,并据此,建构具长期稳定关系与构面间耦合性(coupling)之永续能源发展指标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架构系统.rn 本研究检视台湾地区近18年(1990-2007)之永续能源发展绩效,获得本研究结论如下:(1)18年来,台湾地区能源整体发展已朝向永续性,其中,以环境保护构面绩效最佳,而能源安全与经济竞争力仍有待改善;(2)整体指标架构之状态与响应指标耦合度相当高,唯压力指标则呈现脱钩(decoupling)现象;(3)权重模拟分析发现,适当调整权重,可以大幅提高经济竞争力与环境保障构面指针耦合性,显示权重具敏感性;唯能源安全指标构面的权重较不具敏感性.
  •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CO2排放的关系.首先回顾了2002-2006年的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和贸易引起的CO2排放增长情况,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贸易引起的CO2排放是如何增长的,主要是与哪些国家贸易引起的CO2排放增长,并且把美国作为典型的中国贸易伙伴国,利用本文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中国与美国部门间贸易引起的CO2排放,希望通过部门贸易结构分析给决策者提供更加详细的贸易CO2排放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2002-2006年,中国逐年增加的贸易CO2净排放主要是由于出口CO2排放的快速增长引起的;(2)2002-2006年,中国与附件一国家年平均贸易出口排放占了中国年平均贸易出口总排放的56.83%,特别是中国与美国的年平均贸易出口排放占了中国年平均贸易出口总排放的21.21%;(3)2002-2006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贸易是引起中国与附件一国家贸易CO2净排放的主要来源;(4)中国各部门的CO2排放强度普遍都高于美国相对应部门,反映了中国目前的部门生产技术与美国的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部门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5)出口结构的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中国出口贸易引起大量的CO2排放.基于以上结论,建议:(1)控制与附件—国家贸易CO2排放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CO2排放是中国必须考虑的内容,应该被列入中国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活动议程中.(2)针对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化学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四类部门,适当调整贸易结构,加强合理的部门技术转让(例如,CDM项目中的行业技术转让机制),从美国等发达国家优先进口这些部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减少国际贸易对中国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减少全球CO2排放.(3)中国在未来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时候,应该更加关注于排放的责任问题,而不是关注于排放量的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