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中国肾脏内科医师年会
2009中国肾脏内科医师年会

2009中国肾脏内科医师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9-07-25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2009中国肾脏内科医师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及分期于2002年在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组织撰写的肾脏病/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KDOQI)(AJKD2002,39:51~226)中正式提出,并于2004年、2006年经过提高全球肾脏病预后(KDIGO)国际组织的再次修改及确认已于全球肾脏病界取代了“慢性肾哀竭”(CRF)、“慢性肾损伤”(CRI)等名称,成为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病程在三个月以上)的统称,普遍应用于各种肾脏病及非肾脏病的国际学术期刊,并已被录入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第9版,从而成为正式疾病分类名词。本文介绍了CKD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方法上可以导致对CKD过高估计的问题进行了简述,指出CKD判定方法、定义及分期评估的“金标准”就是对终点事件的影响—以长期队列追踪的结果来看定义及分期与病人若干年后的肾脏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及以这一定义为据进行干预防治的效果。
  •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现已成为美国、日本、欧洲等许多国家地区慢性肾脏病(CKD)和慢性肾衰竭的第一位原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也正在快速上升。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常不可逆转,往往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和基础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临床分期、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肾活检临床指征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竭(ESRD)的首位病因。在美国,糖尿病肾病占新增透析病人的比例逐渐升高,达40%以上,其中尤以65岁以上及2型糖尿病居多。根据中国透析与移植登记资料,糖尿病肾病所致的终末期肾衰竭病人比例逐渐升高.应引起重视。由于糖尿病肾病透析病人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且是其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尽重视糖尿病肾病病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如戒烟,控制高血压和降低血脂等。本文分析了糖尿病肾病开始透析的时机,对糖尿病肾病的腹膜透析、糖尿病人的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存率及技术失败情况等进行了简述。
  • 摘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在急性肾炎综合征基础上,肾功能急剧坏转、短时间内出现少尿、无尿,肾脏病理表现为新月体肾炎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为新月体肾炎(crescenticglomerulonephritis)。它包括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于全身系统疾病(如感染相关疾病、多系统疾病和药物相关等)的急进性肾炎;也可以是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合并的新月肾炎(在其它类型基础上重加广泛新月体形成)。本文介绍了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分型和诊断要点,并对其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强化血浆置换疗法、肺出血的治疗等进行了简述。
  • 摘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由Gasser于1955年首先报道,它与1925年Moschcowitz报道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均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过去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此两种疾病在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改变大致相同,故目前统称为TTP/HUS综合征或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本文对TMA的发病机制、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 摘要:肾小动脉硬化又称小动脉肾硬化症,是高血压的肾脏并发症,西方国家已经成为导致肾功能衰竭的第二位病因,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本病可以分为良性肾小动脉硬化和恶性肾小动脉硬化。本文介绍了良、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鉴别诊断与治疗的相关内容。
  • 摘要:“缺血性肾脏病”是指肾动脉重度狭窄(超过70%~75%管腔)或阻塞、肾脏严重缺血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的慢性肾脏疾病。老年人肾动脉狭窄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占肾动脉狭窄的90%。本文主要讨论了肾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肾脏病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
  • 摘要: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而我国是高血压发生的大国。30年来,在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有很大进展,2007年ESH/ESC高血压指南明确提出:高血压治疗的首要目标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靶器官疾病的长期总体危险。研究发现醛固酮拮抗对脏器纤维化有逆转或改善作用。醛固酮拮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目前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醛固酮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介绍了醛固酮拮抗剂的发展历程,对两种醛固酮拮抗剂spironolectone和eplerenone进行比较,并分析了醛固酮拮抗在高血压中的应用。
  • 摘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描述了以肾小球节段硬化为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为隐匿起病,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多伴有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将比较快地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本文介绍了激素抵抗/依赖FSGS的治疗,指出目前治疗激素抵抗/依赖的FSGS尚无最佳治疗方案,由于此类患者的特殊性,现在缺乏大规模的随机临床测试研究。环孢素A的疗效似乎优于其它免疫抑制剂,激素联合环孢素A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停药后的高复发率和潜在的肾毒性,环孢素A仍不是非常理想的药物;霉酚酸酯和他克莫司目前尚缺乏治疗激素抵抗/依赖FSGS的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 摘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易并发深静脉血栓(DVT),文献报道约25%-30%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单侧或双侧肾静脉血栓,其中膜性肾病占37%,膜增殖性肾炎占26%,微小病变占24%。因血栓栓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肺栓塞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就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凝机制和抗凝措施两方面做一介绍。
  • 摘要: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我国是IgA肾病的高发国家。近年的资料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逐年上增的趋势。虽然该病可累及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但是80%的患者为青壮年,因此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人在发病10年后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是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就基于目前循证医学研究的成果,对IgA肾病治疗中常用的有关ACEI/ARB、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的治疗原则进行了简述。
  • 摘要:近年,全球的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呈现快速增长之势。我国的癌症状况也日趋严重,目前己成为第一位的致死疾病。肿瘤相关性肾脏疾病是指一类继发于全身各个器官的肿瘤所致的肾脏损伤性疾病,其在肿瘤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大量研究发现,肿瘤本身、转移、肿瘤相关的炎症介质,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放疗,化疗等手段均可对肾脏造成损害。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细胞在肾脏的局部浸润,可导致肾实质损害;肿瘤导致的尿路梗阻,可引起肾后性肾功能不全。另外,一些肿瘤相关的特异性综合症及医源性因素导致的肾损害值得重视。本文现对多发性骨髓瘤、溶瘤综合症、肿瘤性高钙血症、骨髓移植后肾脏损害等进行分述。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引发的继发性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最常见肝外损伤之一。其导致肾小球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是HBV感染后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所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既可表现为无症状尿检异常,亦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范围的大量蛋白尿,伴有镜下或肉眼血尿,严重者出现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病理损害类型呈多样化,以膜性肾病最多见,其次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他如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微小病变及新月体肾炎等亦有报道。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多主张依据HBV有无复制、肝炎与肾炎表现情况及肾脏病理类型等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和病理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进行了论述。
  • 摘要:随着腹膜透析技术和设备的发展,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已经得到明显的控制;但目前仍有大量的文献认为,腹膜炎依然是导致腹膜透析病人退出和死亡的主要因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和一系列因素相关,目前也有很多研究集中在这一领域。有文献报道,高龄、性别、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吸烟、营养不良等都是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些非医学因素,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也可能有腹膜炎的发生有关。本文从目前公认的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角度,对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进行了简述。
  • 摘要:血液透析作为维持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命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据报告美国有67万、日本有35万左右的患者靠透析维持生命。少数患者靠透析维持生命已达30多年。我国血液透析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0多年,并在医疗、科研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设备、质量控制、感染控制、以及规范化的管理是主要问题。而随着支付能力的升高大量患者的涌入,即是机遇,又挑战。本文介绍了透析用水、透析器的复用、透析充分性、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过度应用等内容,指出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医疗费用是沉重负担,医疗费用问题是制约患者治疗的核心问题。
  • 摘要:肥胖是当代发病率日益增高的一个流行病,它能诱发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病。肥胖引起的肾脏病被称为“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最早由Weisinger等于1974年报道。近年随着肥胖病人日益增多,ORG发病率也在迅速增加,因此对ORG必须充分重视。本文拟对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简介。
  • 摘要:2009年第四届“世界肾脏病日”的主题是“稳定降压”,口号是“保护肾脏健康”:Journal ofHypertension发表评论希望阻止肾脏病与高血压联姻。该举措表明肾脏病学界已进一步关注肾脏病与高血压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唤起和加深公众及肾病学界对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认识及优化防治策略。高血压是发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糖尿病肾病(DN)和代谢综合征(MS)。合理的高血压防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改善患者的终点预后。本文介绍了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与高血压的概况,简述了其治疗原则,提出高血压的防治要早,特别是合并CKD,DN,MS等危险因素的患者。
  • 摘要: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研究表明CKD患者的高血压发生与这些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功能(GFR)相关,当GFR在60-90ml/min.1.73m2时,高血压的发生率为65%-75%。CKD既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反之,高血压又可加重肾损害,是导致CKD肾功能恶化进展的重要原因。许多临床试验已经证实CKD患者降压的治疗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最重要的干预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CKD患者高血压治疗的目标血压、药物选择及优化降压治疗,指出CKD患者常合并高血压,且为难治性高血压。临床单药治疗CKD高血压常常难于达标。治疗CKD高血压应根据患者年龄、原发病(特别是否为糖尿病肾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合并症、尿蛋自排泄量和肾功能状况等具休情况联合用药。
  • 摘要:高血压是世界上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各国发病率报道自55%到13%不等。2004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NHANES报告显示美国自1999年-2006年来,>18岁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8.30%。针对如此严峻形势,多国、多机构、多研究中心公布了多个高血压处理指南并不断更新,以期控制血压,改善心血管预后。本文主要参考《K/DOQI CKD高血压与降压药物的临床实践指南》和《2007ESC/ESH高血压指南》,从肾脏角度对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实践指南作一解读。
  •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并消耗巨额卫生资源的常见慢性进展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卫生支出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准确的血压测量对诊断、评价和治疗高血压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资料来源包括3种途径:诊室血压(OBP)、家庭自测血压(SMBP)、动态血压(AMBP)。本文分析了SMBP的特点,指出自测血压适用于大多数CKD高血压患者。并对中国高血压联盟建议家庭自测血压的三个阶段进行简述,指出SMBP是对OBP的有用补充,它可能对血压模式有变化的CKD患者有特殊益处,而这些变化是OBP测量所不能发现的,应联合使用SMBP和正确的OBP技术,同时尚需更多前瞻临床实验确定SMBP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并确定其正常值和治疗目标值。
  • 摘要:目前,全球估计有1.71亿糖尿病患者,到2030年患者总数可能翻倍,在糖尿病患者中肾脏病的发病率为6.5%至42%。但是在诊治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时,肾内科和内分泌科医师往往只侧重各自的专科情况,缺乏统一的认识而导致诊治的延误。鉴此,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制定了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发表在《美国肾脏病杂志》2007年2月增刊上。该指南统一了肾脏病和糖尿病领域的认识,是第一个针对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指南,强调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糖尿病一般治疗,增加了血压、血脂和营养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且提出了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的临床实践指南。本文对该指南进行介绍,并简介相应指南的背景及立论依据。
  • 摘要:原发性小血管炎是指一组病因不明、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部分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密切相关,称之为ANCA相关小血管炎(AAV),包括韦格纳肉芽肿病(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和肾脏局限型血管炎(RLV)。AAV多见于老年人,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老年AAV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治疗和预后较年轻AAV患者有所不同,免疫抑制治疗的副作用多且严重(特别是继发性感染),因此本文着重论述老年患者AAV肾损害的特点,以期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AAV肾损害患者这特殊人群的认识,规范临床治疗,减少治疗合并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肾小管及肾间质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是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肾间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和肾血管多正常或轻度病变。引起AIN按病因主要可以分为药物,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异、恶性肿瘤浸润及特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等。本文介绍了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表现、诊断与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短时间内发生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肾小管不同程度受损伴肾功能不全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药物所致AIN是急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了解有可能引起AIN的药物,应用时注意观察及监测尿常规及肾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必要时给予激素、环磷酰胺及血液透析治疗,药物引起的AIN预后一般良好。
  • 摘要:横纹肌溶解综合症(RM)的病因非常多样,已有超过200余种相关病因,包括创伤性和非创伤性。RM中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比例波动在17%~35%之间,5%~25%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因可归结为横纹肌溶解症,RM是最常见的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分类,简述了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并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等进行了说明。
  •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常伴有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而肾脏又是高血压损伤的重要靶器官。高血压是CKD患者肾功能损害加重的重要因素。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CKD的高危因素。认识CKD血压变化的规律。降低血压、调整血压昼夜节律,对延缓CKD的进展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慢性肾脏病的动态血压监测,对CKD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进行探讨,指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CKD患者的肾功能进展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对临床中正确选择降压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高血压是普通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一项美国近1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到2004有接近28.9%的普通人群患有高血压。长期以来,高血压被认为是普通人群中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性透析(MHD)患者几乎均合并或并发高血压疾病。观察发现,高血压与患者重要预后指标,即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间的关系,并不同其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有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逆流行病学”。本文分析了透析患者中高血压逆流行病学现象,介绍了影响逆流行病学现象存在的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
  • 摘要:肾病综合征是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伴低蛋白血症,可同时伴有水肿、高脂血症及其它一些代谢紊乱。它是一个综合征,而不是单一的疾病。导致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众多,可以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也可以由一大类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因此对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首先要明确它是由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还是原发性,并进一步明确导致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本文指出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多样,微小病变(MCD)、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膜性肾病(MGN)、IgA肾病和膜增生性肾炎是最常见的致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现对此分别进行了简述。
  • 摘要: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尿常规检查高倍镜视野(HP)红细胞0~2/HP,当离心尿液沉渣镜检的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或尿12h沉渣Addis计数>50万,称为血尿(hematuria)。本文介绍了血尿的来源及病因,简述了血尿的诊断程序,并就随访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
  • 摘要:膜性肾病(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肾小球疾病,约占20-40%。解放军总医院的膜性肾病患者占肾活检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8.62%,占同期住院肾病综合征的19.94%。MN是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类型,病情进展相对缓慢,预后差别大,存在肾功能逐渐恶化和自发缓解两种倾向。其诊断要点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上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无炎症反应,需排除继发性病因。本文分别从病因、病理、临床等几个方面就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简述。
  • 摘要:淀粉样变性是一种不同病因所致的血浆中正常的可溶性蛋白以不溶性纤维形式在细胞外沉积的一组疾病。这种疾病可以影响多系统器官,可以是全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目前的研究认为淀粉样变沉积物质是由25种以上的蛋白和更多的变异产生的。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是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全身不同脏器所致。肾脏是淀粉样变性病最常见和易早期受累的器官,临床表现多样,且起病隐袭,准确诊断具一定难度,误诊率较高。刚果红染色目前仍是诊断淀粉样变的金标准。但在淀粉样变的分型方面高锰酸钾染色以失去了它的临床意义,取而带之通过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方法却明显提高了淀粉样变分型的准确性。目前临床上淀粉样变性诊断标准还不完善,随着治疗方法的增多,早期诊断和对其进行精确的分型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对淀粉样变性治疗分为三种方法:即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而药物治疗又可以分为三种疗法,本文现对其进行分述。
  • 摘要:十多年来乙型肝炎的防治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包括自然史、疫苗、分子诊断与定量检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核苷类(酸)二类药物的上市,一般人群与特殊人群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耐药的发现与处理,并注重预防、预测和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和药物经济学等。国内外已公布多个乙肝治疗指南,现将AASLD(2007)、APASL(2008)、EASL(2009)三个指南的要点结合我国临床实践进行介绍。
  •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除了引起肝脏病变外,还可以引起许多肝外表现,如混和性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近年来,人们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逐渐深入。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CV-GN)是HCV感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病理改变多样化,其中Ⅱ型冷球蛋白血症相关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是HCV相关肾炎的主要类型。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肾脏损害、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方面对丙肝相关性肾炎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血管通路的时机及建立血管通路患者的评估,对建立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选择及内瘘吻合方式与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理想自体内瘘成熟的标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