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银川
  • 出版时间: 2009-07

主办单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宁夏医科大学

会议文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地震灾害大批量群体伤事件时,有效、快捷的院内急救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12”地震发生后5月12日14点40分至14日14点40分,应用“A管理模式”院内急救德阳震区送人我院危重地震伤员的抢救成功率(存活率、死亡率),研究“A管理模式”在院内急救中应用的效果。rn 结果:地震灾害大批量群体伤事件时,应用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救治危重伤员,同急诊质量标准的危重病抢救成功率相比较,抢救成功率的u检验u=11.97>2.58,P<0.01;同急诊质量标准危重病抢救死亡率相比较,死亡率的u检验u=12.2>2.58,P<0.01。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大批量群体伤事件时,应用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救治危重伤员,是有效、快捷的院内急救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心脏及胸部大血管损伤的抢救及外科手术体会,以改善其急救及治疗效果。rn 方法:分析46例心脏及胸部大血管损伤及其合并伤。其中锐器伤37例,枪弹伤4例,钝性损伤5例。心脏穿透伤24例,非穿透伤11例,大血管伤11例。心脏伤中伤及右室19例,左室14例,右房2例,合并心内结构损伤2例。亚临床型6例,失血性休克型20例,心包填塞型13例,分型不明7例。急诊室紧急开胸4例,急诊手术室开胸31例。非穿透性心肌裂伤修补11例,穿透性心脏损伤修补24例。胸腔、心肌异物取出术5例。下腔静脉修补术例3例,无名静脉、锁骨下动静脉修复术5例。 结果:急诊室开胸4例,存活2例,死亡2例,急诊手术室手术31例,存活28例,死亡3例,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2例,再次手术修补治疗1例,1例循环稳定出院,失访。入急诊室时无生命体征抢救无效死亡7例,急诊室抢救过程中死亡4例。rn 结论:快速院前急救、早期诊断、适时并及时手术止血及修复是提高心脏及大血管损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肾损伤(AKI)的流行病学特点,尤其是脓毒症性和肿瘤病人急性肾损伤。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至2008年诊断为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病例。rn 结果:诊断为急性肾损伤203例,1期1.97%,2期20.7%,3期77.3%,总住院死亡率41.9%。急性肾损伤病因主要有:脓毒症31%,药物性肾损伤和梗阻性肾病均为16.7%,肾前性14.8%,肾小球肾炎7.9%。66例患者有肿瘤,肿瘤病人住院死亡率62.1%。94例患者合并各种感染,63例诊断为脓毒症性AKI,与非肿瘤非脓毒症AKI相比,脓毒症性AKI患者年龄较大(69.2±17.7岁v861.6±20.3岁,P<0.05),住院死亡率较高(42.8%vs 26.7%,P<0.05)。rn 结论:脓毒症和肿瘤是发生AKI的高危人群,其死亡率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AKI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用。rn 方法:将126例首次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治疗组63例和常规治疗组63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服辛伐他汀20 mg,1次/晚,治疗12周后监测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心功能情况。rn 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4.8%),治疗组17例(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改善辛伐他汀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9.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辛伐他汀能有效预防慢性性心力衰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血栓前状态(高凝状态)及心功能的干预有显著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生脉注射液联合倍他乐克注射液治疗电风暴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29例室速风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例给电转复及倍他乐克注射液治疗;治疗组25例给电转复、倍他乐克注射液治疗同时应用生脉注射液泵入。观察电风暴治疗成功率、所需倍他乐克注射液用量和电转复次数及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rn 结果:治疗组成功率(87%)稍高于对照组(80%),但无显著差异。静脉所需倍他乐克用量(11.333±2.430rag)显著少于对照组(16.000±1.922mg);电转复次数(4.800±1.265次)显著少于对照组(6.714±1.437次);治疗组低血压发生率(36%)低于对照组(50%),无显著差异;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13%)显著低于对照组(36%)。rn 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倍他乐克注射液治疗电风暴未明显提高转复成功率,但明显可减少倍他乐克注射液用量及电转复次数,从而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安全性优于单用倍他乐克注射液。
  • 摘要:目的:探讨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器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影响。rn 方法:2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电呈电一机械分离或电静止,在胸外按压操作的同时,经深静脉穿刺,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临时起搏器以固定起搏(VVO)的状态下输送电极导管,作右室心内膜起搏,起搏成功后起搏模式改换为VVI型起搏,根据病情及起搏情况随调起搏参数,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自主心跳恢复情况。rn 结果:26例中有效起搏20例,占77%,其中6例存活,起搏时间5 min~72 h恢复能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的窦性心律。14例死于原发病或长时间缺氧的并发症。另6例死于因心脏停搏时间过长人工心脏起搏无效。rn 结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紧急心内膜起搏配合胸外按压,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自主血流循环恢复,提高CPR患者存活率。
  • 摘要:目的:研究经依达拉奉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NSE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依达拉奉的治疗效果。rn 方法:把入选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进行必存治疗,后者除了不加用必存治疗外其余的治疗方法前者相同,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5、7天清晨7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其NsE。rn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3天后的比较NSE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未见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rn 结论:经依达拉奉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NSE逐渐下降,治疗3天后与对照组比较就体现出显著性差异,证实了依达拉奉对损伤后的神经元细胞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介绍线栓法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操作改良,并评价其体征指标的准确性。rn 方法:分别用常规法和改良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利用体征指标和TTC染色对MCAO模型进行评价。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造模方法的成功率,同时计算各项体征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rn 结果:改良法模型成功率为71.67%,明显高于常规法的52%;评价模型是否成功,用体征指标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很低。rn 结论:改良法可以有效的提高MCAO模型的成功率;目前的体征指标易造成结果假阳性,这是由于部分体征指标特异度较低,不能满足做为评价标准的要求,需要舍弃。
  • 摘要:目的:探讨MIF在脓毒症小鼠心和肾组织中的表达规律。rn 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脓毒症小鼠心和肾组织MIF的表达水平。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鼠在CLP术后12 h、24 h、36h、48 h,心和肾组织MIFmIINA和蛋白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rn 结论:MIF作为晚期细胞因子参与小鼠脓毒症的发病过程,MIF在脓毒症小鼠心和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MIF可能参与脓毒症小鼠的心、肾功能损伤。
  • 摘要:目的: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不同抗凝方法的效果,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rn 方法:对ICU收治出现DIC并予CBP治疗的患者56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共行CBP治疗162例次;根据患者28天死亡率分为存活组21例,死亡组35例;据CBP治疗时所选择的抗凝技术不同,分为小剂量肝素抗凝组、无抗凝剂组、肝素体外抗凝组和枸橼酸钠体外抗凝组;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和不同抗凝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rn 结果:与存活组比较:CBP治疗前,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高(P<0.01)、肝胆管损伤较重(P<0.01),血小板计数(BPC)较低(P<0.05)。不同抗凝方式组间比较,CBP治疗后次日晨,小剂量肝素组患者的BPC较治疗前升高(P<0.01),D-二聚体(D-Di)小剂量肝素组较无抗凝剂组及肝素体外抗凝组降低(均P<0.01);小剂量肝素组单次CBP治疗时间较长,且CBP并发症发生较少。rn 结论:DIC患者在有效抗凝技术和严密监测凝血指标的前提下,可以耐受CBP治疗;在抗凝方式选择上,小剂量肝素抗凝效果较佳,不会加重出血。
  • 摘要: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各参数变化在炎症炎症反应中的意义。rn 方法:采用贝克曼·库尔特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LH750)分析64例确诊的SIRs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平均高频传导(MNC)、平均激光散射(MNS)、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治疗后进行比较分析。将治疗前SIRS患者按wBC总数高低分成A、B两组,A组:WBC>12×109/L;B组:WBC<4×109/L。rn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RS患者入院时MNV、NDW、MPV和PDW显著上升(P<0.01);MNS、PLT明显下降(P<0.01orP<0.05);与治疗前比较,SIRS患者治愈后MNS、PLT显著上升,MNV、NDW、MPV和PDW显著下降。A组和B组的MNV、NDw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通过对SIRS患者中性粒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
  • 摘要:急性肺损伤(ALI)是各种肺内外因素(心源性因素除外)引起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甚至多器官衰竭(MOF),其临床后果严重,病死率达40%~60%,是现代危重医学中的难题。在过去的近30年中,尽管在ALL/ARDS机制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治疗仍未能取得突破。因此对ARDS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依然是重症医学的主攻方向。本文将介绍抗凝、抗炎双向调节治疗在急性肺损伤的应用前景。
  • 摘要:急诊医学是一门对于急性的伤或病提供立即的评估、处置、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或死亡的专门学问,不单指危重病人,只要是突然发生的事件、事情,都是急诊医学的服务范畴,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属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急诊医学作为二级独立临床学科已有20余年历史,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积极救治急性伤、病和应对突发事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医院急诊科的规范设置及管理规定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三级医院急诊科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对策。rn 方法:通过问卷方式对江苏省的18三级医院急诊科调查。rn 结果:总结了18家医院的急诊平均救治数量、急诊科结构和仪器设备、急诊科人员状况、急诊科运行状况、急诊科研工作等情况。rn 结论:江苏省三级医院急诊科近年来已有了很大发展,在设备、医护队伍等方面已初具规模。但还需加强内涵建设。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创伤已是当前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之一,为45岁以下人群第一位死因,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尤为严重。深入研究创伤、尤其是多发性创伤和创伤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rn 本文简要介绍美国创伤中心建立的历史和分级制度,以此为参考,就我国如何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得创伤中心,提出设想。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据此推动在我国各级医院建立创伤中心和分级管理认证制度,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创伤救治水平。
  •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海马中LC-3的表达及3 MA对表达的干预作用。rn 方法:生后6 d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惊厥组每日吸人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5次,每次间隔30 min,连续9 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3-MA组惊厥前腹腔注射3-MA(总量1μL),同样方法吸人三氟乙醚诱导惊厥,方法同惊厥组。三组大鼠于最后一次惊厥后分别按1.5 h、3 h、6 h、24 h后断头取脑,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三组大鼠大脑海马中IA2-3的表达。rn 结果:惊厥组(1.5 h,3 h,6 h)LC-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LC-3的表达(均P<0.05)。惊厥组24 h与对照组24 h LC-3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23)。3-MA组LC-3于1.5 h,3 h,6 h,24 h各时间点的表达明显低于相应惊厥组各点(P<0.05)。rn 结论:惊厥后自噬途径被激活,3-MA参与了自噬途径的调控。
  • 摘要:目的:研究延迟补液对对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流的影响。 方法:Berngle犬14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动、静脉置管,24 h后从颈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总失血量为全身血容量的42%。随机分为延迟补液组(n=8)和立即补液组(n=6)。失血后第1个24小时延迟补液组无治疗,立即补液组静脉输入3倍失血量的葡萄糖一电解质溶液。失血后24 h起2组犬均实施静脉补液。测定犬失血前(0 h)和失血后2、4、8、24、48和72 h非麻醉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全身血管阻力(SVR)、心输出量(CO)、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尿量以及小肠粘膜血流量(IMBF),并记录失血后72 h死亡率。rn 结果:与失血前相比,两组犬MAP、CO、dp/dtmax、IMBF和尿量在失血后均大幅降低(P
  • 摘要:目的:探讨4℃高渗盐(HTS)对心搏骤停(SCA)大鼠血清及脑海马组织S100蛋白的影响。rn 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生理盐水(NS)(B)组、HTS(C)组、4℃ HTS(D)组,各组6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于复苏即刻给药。制作窒息致大鼠SCA模型,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4小时采静脉血检测各组血清S100蛋白浓度,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检测脑海马S100蛋白的表达。rn 结果:血清S100蛋白浓度B、C、D组较A组均明显升高(P<0.01),C、D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1),D组较C组降低更明显(P<0.05)。脑组织S100表达B、C组较A组均明显升高(P<0.01),D组较A组亦增多(P<0.05);C、D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1),D组较C组下降更显著(P<0.01)。rn 结论:SCA后给予4℃HTS能降低血清S100蛋白的浓度、抑制脑海马组织S100蛋白的表达。
  • 摘要:目的:探讨兔心肺复苏后经腹腔灌注低温液体能否诱导亚低温并评价其安全性。rn 方法:实验1:1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依据灌注首剂4℃低温液体剂量的不同分为5组,选择鼓膜温度下降迅速、稳定的一组,连接自制的腹腔灌流装置维持亚低温12h后进行复温,观察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和肝、小肠、肾组织的损伤情况。rn 实验2: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采用交流电致颤的方式建立心肺复苏(12PR)模型,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向腹腔内灌入首剂4℃低温液体,达到目标温度后连接腹腔灌流装置维持亚低温12 h,观察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腹腔灌液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差异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实验1:兔腹腔内灌注80 ml/kg低温液体后鼓膜温度平均30±2.00 min达到目标温度,通过腹腔灌流装置能稳定维持亚低温和缓慢复温,腹腔灌液后没有出现生化指标的紊乱和造成肝、肾、肠的组织学损伤。rn 实验2:ROSC后兔腹腔内灌注80 mL/kg4℃低温液体后鼓膜温度平均26.00±6.99 min达到目标温度,腹腔温度不足1Omin达到目标温度,ROSC后腹腔内灌注4℃低温液体没有出现生化指标的紊乱。rn 结论:兔心肺复苏后经腹腔灌注低温液体能安全、快速诱导亚低温。
  • 摘要:百草枯(PQ)的致死量为1 g,临床上常见误服和自服患者,由于PQ中毒致死剂量小,元特效解毒剂,故临床死亡率高。为了减少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自2007年至今,本研究对5例中、重度PQ中毒患者(口服质量分数为20%的PQ>20 Ml)采取了积极的综合治疗(包括常规急救处理,血液净化的序贯治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及乌司他丁的应用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2008年12月间治疗20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采用经患肢深静脉溶栓,结合抗凝、祛聚、脱水治疗等,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24例,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10例。rn 结果:全组205例有明确致病因素者占30.2%。随诊2个月~10年,平均6年,全组痊愈42例(20.5%),显效138例(67.3%),有效25例(12.2%),无效O例。34例下腔静脉滤器展开均良好,无移位,lO例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于术后2周取出,其中l例滤器捕捉到约1×2 cln血栓。rn 结论:溶栓、抗凝、祛聚、脱水等综合治疗安全有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适用于有急性肺动脉栓塞高危因素者。
  •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伴四肢骨折的急救及骨折的处理时机。rn 方法:对多发伤伴四肢骨折184例患者先行抢救后,行颅脑血肿清除术75例、血气胸行闭式引流术69例、剖腹探查术58例。伤后早期行骨折手术:24 h内94例、24-48 h 44例、3-5 d19例。rn 结果:成功手术157例、治愈出院148例、获随访10-36个月127例,有功能障碍32例,骨折延迟愈合27例,骨不连7例,钢板断裂4例,髓内钉断钉或退出5例,感染3例。合并神经损伤无恢复4例。死于脑挫裂伤、胸、腹部外伤、ARDS、FES、MOF等36例。rn 结论:对多发伤伴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抢救性手术的同时早期行骨折手术,是提高成活率,防止并发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腹腔穿刺术对以胸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患者院前急救伤病情判断和生命绿色通道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rn 方法:事故现场,对病人采取生命支持疗法后,将病人置半卧或左(右)侧位,在腋中线与第五肋间(乳头水平)或左和右下腹髂脐连线中外1/3下1 cm的区域穿刺。rn 结果:通过“生命绿色通道”,129例多发伤患者多数在10 min内得到生命支持治疗,30 min内采取了“损伤控制性手术”,无一例在院前急救和“损伤控制性手术”中死亡。rn 结论:腹腔穿刺术是判定胸腔和腹腔内出血的可靠方法。在多发伤院前急救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摘要:经过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现代心肺复苏取得了很多可贵的经验与成就。但无论如何,心肺复苏的最终结果依然令人失望,尽管人们采取了这样或那样的技术与方法,心肺复苏的存活率还是没有太多的改善。在实际操作中,患者心脏骤停情况危急,原因复杂,虽然临床医生十分注意,但传统的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方法还是带来了不少并发症,直接影响了复苏效果。本文作者自1990年开始,逐渐尝试腹部按压方法抢救患者心脏骤停,现将其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总结。
  • 摘要:心脏停博的预后都很差,多数情况下经过积极地心肺复苏仍不能恢复有效地自主循环,只有一些心脏停博后能够很快立即得到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者才可能获得较高的存活率。作为急诊科医生,除了积极抢救患者生命外,心肺复苏中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何时终止抢救,如果能够预测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将对心肺复苏有很大的意义。临床上判断CPR成功与否的方法常常是依据某些体征的变化,如大动脉搏动、瞳孔、皮肤黏膜颜色等等,但不够确切,甚至有误导可能。已经证明,CPR成功与否与动脉舒张压和心肌灌注压直接相关。但CPR中及时血管内置管作血流动力学监测不太可能,而在多种动物心跳骤停模型显示,潮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与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心输出量密切相关。CPR中PetCO2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这种无创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预测心搏骤停者的存活率,并能够帮助决定何时终止抢救。
  • 摘要:猪流感是在猪群中传播的一种常见动物疾病,对人类无传染性。猪群存在A型流感病毒的五个亚型(H1N1,H1N2,H3N1,H3N2及H2N3),其中H1N1,H3N2及H1N2在世界范围内猪群间传播广泛。含猪源基因A/H1N1型流感病毒为猪流感的变异病毒,内含猪、人、禽流感病毒基因片段,可由猪群携带,在人群内传播。A/H1N1型流感初期发病症状接近一般季节性流感,随后会伴随急性呼吸综合症,发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容易受到忽视。本文分析了H1N1流感病毒变异情况,并就其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借鉴法国急救模式组建医院院前急救体系的效果。rn 方法借鉴法国急救模式组建了医院用于陆路急救转运的移动重症监护单元(MobileIntensive Care Unit,MICU)系统;回顾性分析228例患者急救转运结果,评价该系统。rn 结果:单程出车距离3~1490公里,平均167.0公里,单程出车时间0.5~19.1 h,平均2.6 h,226例患者被平安转送至目的地,未发生任何医疗纠纷事件。rn 结论:专业化、标准化MICU系统是医院院前急救转运的一种适合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作用。rn 方法:对100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应用相同降压药治疗的基础上,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6周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进行健康教育,6周后观察两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n 结论: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
  • 摘要:脓毒症是导致危重病人死亡常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降钙素原是一种有价值的血清标志物,它可用于诊断脓毒症并能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进而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isfunctionsyndrome,MODS)是致非心脏病危重病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而感染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全身炎性反应及脓毒症的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ro-CT)水平升高,特别是全身细菌、寄生虫、真菌感染时血清降钙素原可成数十倍升高,因此降钙素原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标志物,它能诊断脓毒症及其严重程度,并与脓毒症的预后密切相关,它在脓毒症中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rn 本文就降钙素原的分子组成、细胞来源、生理作用、检查方法等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总结完全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为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其预后提供临床依据。rn 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年5月-2008年12月住院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61例,分析:(1)临床表现;(2)先天性和各种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比、病因和转归。rn 结果:61例患儿(1)以发现心脏杂音为主诉入院的居多(21例,占34.4%),其次是心率缓慢(20例,占32.8%),发生晕厥、抽搐的8例(13.1%)。(2)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17例(27.9%):单纯性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15例),合并心脏畸形的2例;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44例(72.1%):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22例),病毒性心肌炎18例。总治愈、好转率50.8%,未愈率49.2%。rn 结论: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心脏外科术后、病毒性心肌炎和先天性为主,经积极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和病毒性心肌炎所致房室传导阻滞大多能恢复正常,极少数需安装永久起搏器,但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则不能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长距离(转运距离大于300 km)转运危重伤病员的方式和特点。rn 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分别通过救护车、火车专列和直升机进行多批次长距离转运危重伤病员。共计1000余人次。rn 结果:通过救护车长距离转运各种危重伤病员240人,转运距离320 km,转运时间240 mins;通过火车专列转运地震灾害伤员764名,转运距离350 km,转运时间360mins;通过直升机转运烧伤后重度休克伤员3人,转运距离550km,转运时间120 mim。所有伤病员均安全转运至目的医院。rn 结论:急诊医护人员应该把挽救患者生命放在首位,根据转运对象及转运条件,选择不同的转运工具,在精心组织、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力争快速、安全地把患者转运至目的医院,以便为抢救赢得时机,从而提高危重伤病员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摘要:目的:总结多发伤脾损伤治疗方式的经验及效果,探讨多发伤脾损伤理想的治疗方式。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2年12月~2009年1月262例多发伤脾损伤治疗的临床资料。rn 结果:保守治疗32例,保脾手术治疗78例,其中5例非手术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改手术治疗,脾切除手术治疗152例。262例患者全部治愈。rn 结论:多发伤脾损伤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脾损伤程度、患者全身情况与合并伤情况、以及医院设施条件与施术者的经验而定,遵循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基本原则。
  • 摘要:目的:比较肝移植标准数学模型(LTS)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评估肝衰竭预后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肝衰竭病人150例,观察期为入院后90天,全部病人分为生存组48例和死亡组102例,收集入院24小时内的吣评分和CTP评分系统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分别计算其LTS评分和CTP评分。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LTS评分和CTP评分,LTS评分和CTP评分与肝衰竭预后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比较二个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rn 结果:生存组的LTS评分和CTP评分分别是(38.88±4.27)和(11.25±0.97),死亡组的LTS评分和CTP评分分别是(52.63±10.65)和(12.18±1.22);LTS评分与肝衰竭预后的相关系数(r8=0.651,P<0.01)高于CTP评分(r8=0.366,P<0.01);LTS的AUC为0.897,SN、SP、PV+、PV-和Youden,s index 分别是76.52%、91.18%、94.39%、66.67%和67.71%,CTP评分的AUC为0.716.SN、SP、PV+、PV-和Youden,s index分别是40.91%、92.65%、91.53%、44.68%和33.56%。rn 结论:LTS评分在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优于CTP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调查温州市致死性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因交通事故死亡的发星提供参考。rn 方法:根据温州市交通警察支队2005年12月21日至2007年12月20日交通事故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rn 结果:2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752起、死亡1496人。驾驶员是造成致死性交通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行人、骑乘摩托车、自行车者是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主要群体。交通事故致死的死因主要是严重的颅脑损伤。rn 结论:加强交通参与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改善道路建设及交通管理体制,是降低致死性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主要措施。
  • 摘要:目的:观察持续气管内吹气(TGI)联合低通气压控制通气(PCV)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幼猪的疗效。rn 方法:12只上海小白猪,内毒素60μg/kg静脉维持诱导肺损伤。随机分为单纯机械通气组(MV,n=6)和联合气管内吹气组(TGI,n=6)。呼吸机设置参数为FiO2:O.4;PIP:10 cmH20;PEEP:2 cmH20;RR:30次/分,吸气时间0.4秒;流速20 L/min。TGI组经留置婴儿胃管给予2L/min氧气吹入,并调节呼吸机吸氧浓度使吸入混合气体所测氧浓度为0.4。记录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通气功能和呼吸力学参数及动脉血气分析。rn 结果:TCI组呼气潮气量、通气效率指数显著高于MV组,PaC0:和pH值维持在正常范围(P<0.01,vs MV)。同时PaO2和PaO2/FIO2上升,与MV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氧合能力有所增强。组织学检查提示TGI组肺组织炎症程度及出血状况明显减轻。但TGI组对生命体征和中心静脉压的影响与MV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持续气管内吹气应用可以提高显著通气效率,避免pH值显著下降,并改善氧合能力,同时可以减轻急性肺损伤的炎症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百草枯中毒(Paraquat poisoning,PQP)大鼠多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rn 方法:Wistar 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染毒组(n=24)、治疗组(n=24);对照组一次性胃内灌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染霉组和治疗组一次性胃内灌入20%液4 ml/kg 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给7日或至处死;于1、3、7、14d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浆丙二 (Malondialdehyed,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smutase,SOD)活力,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及IL-10售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氨基转氨酶(ALT)、肌酐(CREA)及淀粉酶(AMS)测定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留取肺组织标本,观察其病理学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后LSD-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染毒后染毒组及治疗组MDA均明显升高,SOD明显下降,但治疗组MDA值低于染毒组,DOD值高于染毒组;两组染毒后TNF-α及IL-10均有明显升高:染毒组升高更明显;染毒后染毒组及治疗组CK-MB、ALT、CREA及AMS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但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染毒组。光镜下染毒组于14天可见慢性炎症改变,局部区域见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增厚治疗组炎症改变较轻,未见纤维化征象。rn 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通过抗氧化及调控炎症介质作用,减轻各脏器损伤,对PQP有一定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比较产前给予维生素A(Vit A)缺乏饲料对大鼠胎肺转化生长因子(TGF)-β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rn 方法:24只孕鼠随机分为VitA缺乏饲料组(15只)和正常饲料组(9只)。孕21天取胎鼠肺,RT-PCR法检测TGF-β3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3蛋白表达水平。rn 结果:Vit A缺乏饲料组TGF-β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饲料组(P<0.05)。rn 结论:产前给予VitA缺乏饲料能影响大鼠胎肺TGF-β3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干扰胎肺功能的发育。
  • 摘要:目的:观察IP3Rs(1,4,5三磷酸肌醇受体)在GC-2std(GC-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且探讨IP3Rs在GC-2细胞增殖中的作用。rn 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观察IP3Rs在GC-2细胞以及在小鼠大脑,心肌,骨骼肌及睾丸中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法观察IP3Rs在细胞中的分布及表达。MTT法观察在不同浓度IP3Rs的拮抗剂(2-APB)作用下,IP3R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2-APB对细胞周期的影响。rn 结果:IP3Rs的三种亚型在GC-2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小鼠大脑,心肌,骨骼肌,睾丸等多种组织中广泛分布。免疫荧光实验亦表明IP3Rs分布于胞膜、胞质及核内。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2-APB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数量明显减少。MTT实验结果亦表明:随着2-APB浓度的增加(5 uM,25 uM,100 uM,200uM,400 uM),与对照组比较吸光值呈浓度依赖性的减小,经统计学分析:分别为P>0.05,P<0.05,P<0.01,P<0.01,P<0.01且EC50=92.0114。流式细胞结果显示:100 uM 2-APB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处于S期、G2期的数目增多。rn 结论:IP3Rs在GC-2细胞及小鼠多种组织中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可能与其参与调节细胞周期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时肺血管内皮、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等部位内皮素1(ET-1)、血清炎症因子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动脉血气的表达状况及尿激酶(UK)溶栓对其的影响。rn 方法:18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PTE模型组、UK组每组6只。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动物模型。常规取造模前、造模后1h、2 h、4 h、8 h行放免法测定TXA2和PGI2、最后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血管内皮、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等部位ET-1的表达水平。rn 结果:(1)放免法测定结果:TXA2、PGI:栓塞组1 h升高,2 h达高峰,4 h后开始降低,1 h、2 h、4 h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UK组1 h升高,2 h达高峰,2 h后开始下降,且高峰值较栓塞组低。各组术前无显著性差异:1 h,2 h、4 h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8 h各组无显著性差异。rn (2)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IE组ET-1蛋白表达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UK组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体液因子TXA2、PGI、ET-1参与了急性PTE早期的炎症反应。监测这些指标对PTE诊断和疗效判定有一定意义,APTE后早期溶栓可明显改善动脉血气,降低TXA2、PGI2炎症因子和ET-1介导的急性肺损伤。
  • 摘要:将警察、消防、医疗急救社会救援资源合为一体,在许多发达国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n 本文总结了我市120与110、119多警联动的做法及在灾害事故和突发应急事件救援过程中具有的优势。探讨120与119资源共享可行性。
  • 摘要:目的:探讨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时肺血管内皮、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等部位内皮素1(ET-1)、血清炎症因子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动脉血气的表达状况及尿激酶(UK)溶栓或血必净抗炎治疗对其的影响。rn 方法:3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PTE模型组、UK组、血必净组、和UK+血必净组,每组6只。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动物模型。常规取造模前、造模后1 h、2 h、4 h、8 h行动脉血气分析、放免法测定TXA2和PGI2、最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血管内皮、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等部位ET-1的表达水平。rn 结果:(1)血气分析:模型组栓塞后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血必净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UK及UK+血必净组后PO2指标较模型组提前好转(2)放免法测定结果:TXA2、PCI2栓塞组1 h升高,2 h达高峰,4 h后开始降低,1h、2 h、4 h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必净组、UK组及血必净+UK组均l h升高,2 h达高峰,2h后开始下降,且各治疗组高峰值均较栓塞组低。各组术前元显著性差异;1h,2 h、4 h各治疗组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治疗组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血必净+UK组浓度下降最快,UK组次之,血必净组较慢。8 h各组无显著性差异。(3)病理检查显示:PTE组兔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血必净、UK组肺组织损伤较PTE组减轻,UK+血必净组肺组织损伤最轻。(4)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TE组和血必净组ET-1蛋白表达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UK组和UK+血必净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APTE后溶栓结合抗炎治疗可明显改善动脉血气,降低TXA2、PGI2炎症因子和ET-1介导的急性肺损伤,提示血必净能减轻APTE时的肺损伤,同时对患者开展溶栓治疗时,也要重视必要的抗炎治疗使用。
  • 摘要:目的:评估早期乳酸清除率和乳酸脱氢酶(LDH)与急性肺损伤(ALI)病人预后的关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63例ALI病例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是否28 d内死亡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早期乳酸清除率和LDH水平;按早期乳酸清除率和LDH均值为界各分为高低两组,比较两组间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rn 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MODS组和死亡组早期乳酸清除率分别低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MODS组和死亡组LDH值分别高于非MODS组和和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早期乳酸清除率组和高LDH组的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分别高于高早期乳酸清除率组和低LD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和乳酸脱氢酶对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有较大价值。
  • 摘要:有害气体急性中毒是急诊常见疾病,常因防护不当或意外泄漏而发生,多为集体中毒,发病迅速,临床多表现为急性肺损伤,严重时出现全身症状,危及生命,死亡率高,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据报道,美国每年因一氧化碳(CO)中毒的急诊病例超过50,000人次。本文在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间某院收治的急性有害气体中毒患者病例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元创正压通气CPAP与常规内科治疗成人急性心衰综合征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成人急性心衰综合征人选标准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PAP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0例,分别予以急诊无创正压通气CPAP辅助通气及常规内科治疗,常规治疗组用常规吸氧及常规内科治疗。rn 结果:CPAP治疗组30例患者有2例改行气管插管,常规治疗组30例8例改行气管插管。CPAP治疗组好转率25例(83.3%),常规治疗组好转率12例(40.0%)(p<0.05)。rn 结论:成人急性心衰综合征早期应用急诊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改善血气、心功能、心率及呼吸频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气管插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CPAP治疗成人急性心衰综合征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睡眠监测压力滴定技术指导无创通气压力调节是否可以提高无创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呼吸衰竭的疗效。rn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将25例重叠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滴定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滴定组患者均予AutoCPAP于睡眠时进行压力滴定,选择最佳呼气压力(8.8±0.5 cmH2O),作为患者夜间睡眠时BiPAP的呼气压,晨起后将呼气压(EPAP)再改为5cmH2O;对照组则持续将EPAP定为5cmH2O。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上午10点血气分析、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治疗后晨起血气分析、夜间呼吸机窒息报警次数、治疗后漏气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有创通气上机率等指标。rn 结果:上午10点时滴定组和对照组无创通气后氧分压(Pa02)(80.2±3.9mmHg,79.8±4.6 mmHg)较上机前(51.2±4.9 mmHg,48.5±5.2 mmHg)明显升高(t=-8.275,P<0.0001;t=-5.712,P<0.0001),二氧化碳分压(PaCO2)(60.7±3.8 mmHg,64.4±4.8mmHg)较上机前(84.0±5.7mmHg,83.4 4±4.1 mmHg)显著下降(t<=14.8,P<0.0001;t<=12.679,p<0.0001),夜间最低脉搏氧饱和度(SPO2 LOW)(93.2±2.6%,80.8±12.O%)较上机前(67.3±12.9%,66.1±13.6%)大幅提升(t<=-8.275,P<0.0001;t=-5.874,P<0.0001)。滴定组与对照组相比sp02Low改善(25.9±11.3%,14.9±8.4%)更加明显(t<=2.747,p<0.05)。滴定组治疗后晨起PaO2升高程度(29.4±4.4 mmHg)与对照组(22.6±2.1mmHg)相比显著提高(t=4.941,p<0.0001);而PaCO2下降程度(16.8±7.3 mmHg,20.0±6.3mmH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1.154,P>0.05)。滴定组上午10点Pa2升高程度(28.9±6.7mmHg)与对照组(31.3±7.7mmH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0.838,P>0.05);PaCO2下降程度滴定组(23.3±5.7 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18.2±5.0 mmHg)(t=2.346,p<0.05)。rn 结论:在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呼吸衰竭的患者时,使用AutoCPAP滴定精确选择夜间睡眠最佳EPAP,并结合晨起迅速适当下调EPAP的通气方式较之以往只注重吸气压的调节而不考虑或盲目调节呼气压的传统通气方式更能有效地改善夜间低氧血症和降低二氧化碳潴留。此外OS患者夜间应用最佳EPAP并没有加重二氧化碳潴留,是安全和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30名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控制通气组(A组)、5:5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B组)及7:3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C组),各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进行呼吸支持。自主循环恢复开始记时,分别测定0 h、1 h、4 h、12 h、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rn 结果:1.B、C组PaO2、OI在1 h、4 h、12 h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PaO2、OI在4 h、12 h、24 h均高于B组(P<0.05)。PaCO2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时点,B、c组PIP、CVP均低于A组(P<0.01);B、C组MAP均高于A组(P<0.05),三组HR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对心肺复苏患者具有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改善氧合快,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不易产生二氧化碳潴留,使用便捷。两种程序控制通气中,高频与常频通气时间比为7:3的高频程序控制通气模式的通气效果更佳。
  • 摘要:目的: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广,由此带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日益严重,探讨皮下隧道法进行股静脉穿刺是否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 方法:选用急诊ICU2007-2008年入院患者,随机分为正常方法置管组和皮下隧道置管组各40例。所采用导管,穿刺部位,方法以及后期护理均一致。发现有感染迹象立即拔管,进行导管尖端以及导管两侧的血培养。rn 结果:正常方法穿刺组第一周有3例,第二周有12例,第三周有1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并且置管时间不超过四周。皮下隧道穿刺法,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均没有感染,第四周有2例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拔出导管培养结果是导管尖端定值,血培养阴性。两组的差异明显(P<0.05)。rn 结论:皮下隧道法中心静脉穿刺术可以明显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和痛苦,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 摘要:目的:评价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NR)”现象的影响。rn 方法:将100 ST段抬高型AMI随机分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组(直接支架组)和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组(预扩张组),应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法(CTFC)、心肌呈色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50%)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峰值时间来评价两种方法对AMI患者NR的影响。rn 结果:两组虽然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直接支架组与预扩张组比较,术后即刻CTFC明显减少(23.10±4.51vs 25.53±5.09,P<0.05)、MBG分级2-3级明显增高(90%vs74%,P<0.05)、NR发生率明显减少(10%vs 26%,P<0.05);术后60分钟心电图ST段回落≥50%发生率显著增加(88%vs 70%,P<0.05),直接支架组CK-MB峰值明显减少[(217.2±96.86)U/L vs (260.22±97.78)U/L,P<0.05]、CK-MB峰值时间明显提前[(11.72±2.67)h vs(13.7±2.06)h,P<0.05]。rn 结论:元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AMI血管再通后心肌NR的发生、缩小梗死面积。
  • 摘要:急诊、急救和危重病在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沿学科,急救和危重病是急诊专业的精髓所在。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在我国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它已经改变了以往的救治模式,要求专业队伍人员具有基础知识面广,综合分析能力强,救治上注重患者的整体性。本文介绍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专科所涵盖的专业范畴,并就其学科建设及专科特色进行浅述。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的方法和疗效。rn 方法:以78例重症胰腺炎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西医基本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加用复方清胰汤或清胰陷胸汤和活血化淤方剂,两组疗效按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rn 结果:治疗组非手术治愈31例(77.50%),治愈好转时间平均14.5天,中转手术病例比率22.50%、死亡率5.00%;对照组非手术治愈24例(60.32%),治愈好转时间平均23.8天,中转手术病例比率39.68%、死亡率13.09%。rn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对猪脓毒性休克时心肌的保护作用。rn 方法:24头贵州小型猪随机分为休克前亚低温组、休克后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每组8头。麻醉后股静脉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制作猪脓毒症模型。制模后各组同时用输液泵以相同速度股静脉持续输入生理盐水,休克前亚低温组用4℃的生理盐水,常温对照组和休克后亚低温组用38℃的生理盐水,休克后亚低温组在动脉收缩压降至基础值的60%,维持1 h后,开始改用4℃的生理盐水。制模前和制模后温度干预6h、12 h时观察各组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CTnI、冠状动脉造影TIMI血流、电镜下心肌超微结构变化。rn 结果:rn (1)6 h、12 h后,休克前亚低温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休克后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P<0.01);rn (2)6 h后,休克后亚低温组的CTnI、超微结构损伤变化轻于常温对照组(P<0.05),但两组血乳酸、TIMI血流、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无差别(P>0.05);rn (3)12 h后,休克后亚低温组各项指标和常温对照组无差别(P>0.05)。rn 结论:亚低温对猪脓毒症时的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猪脓毒性休克发生以前早期使用亚低温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和改善心功能较明显;猪脓毒性休克发生以后,亚低温可以延缓心肌损伤的速度,但并不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也不能减少心功能的丧失。
  •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rn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268例腹部创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不同受伤情况、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ISS、RTS、腹腔污染情况、输血情况、创口引流情况、是否行造口术,ICU治疗等因素与腹部创伤后腹腔感染有相关性,其中ISS>20、腹腔污染、ICU治疗是腹部创伤病人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rn 结论:早期快速正确评估腹部创伤病人情况,并采取正确而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并预防腹腔感染的重点。
  •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中影响患者家属提出不复苏(DNAR)意愿的患者自身相关因素。rn 方法: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我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院内心跳骤停(CA)病例522例,其中患者家属提出DNAR意愿157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户籍、死亡病因、基础疾病、有无呼吸机辅助通气、有无使用升压药物、患病前活动状态等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n 结果: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户籍、死亡病因、脑中风、癌症、猝死、有无呼吸机辅助通气、有无使用升压药、患病前活动状态9个指标对家属提出DNAh意愿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家属提出DNAR意愿的危险因素有为年龄、癌症、脑中风、呼吸机辅助通气(P<0.05),而猝死是保护因素(P<0.01)。rn 结论:年龄、癌症、脑中风、呼吸机辅助通气与家属提出DNAR意愿成正相关,猝死与之成负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和比较持续气道正压和压力控制法用于ARDS患者肺复张的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方面的影响。rn 方法:10例ARDS患者,在镇静、非肌肉松弛状态下。先后随机采用持续气道正压(40 cm H2O,40 s)和压控法(20 cmH2O,2 min)进行肺复张,中间间隔洗脱期。收集两种方法复张前、复张后5 min、1 h的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和复张中的呼吸力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两复张方法的氧合改善情况及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的影响。rn 结果:rn (1)两种方法复张后5 min动脉血氧分压较复张前均明显改善(P<0.05),方法间无明显差异。复张后1 h的动脉血氧分压较复张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二氧化碳分压复张前后均元明显差异(P>0.05)。rn (2)两方法复张过程中心脏指数均下降(P<0.05),复张后即恢复,方法间无差异(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复张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3)两方法复张后5 min和1 h功能残气量较复张前均有所增加(P<0.05),方法间无明显差异(P>0.05)。复张中顺应性均有所改善(P<0.05),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复张后5min和1 h顺应性较复张前无明显差异(P>0.05)。平台压复张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持续气道正压和压控法肺复张对ARDS患者氧合、功能残气量、肺复张中顺应性均有明显改善,两方法效果相同;复张过程中对循环系统均有影响,影响程度相同。
  • 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PF),是一高度特异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糖蛋白,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之一。结直肠癌的生长、转移和Dukes分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密切的关系,VEGF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rn 本文就VEGF的功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小儿烧伤脓毒血症的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8年收治的76例小儿烧伤并发脓毒血症的病例资料。rn 结果:45人采用急诊削切痂植皮,治愈44;31例因失去手术耐受性或其他原因而采取保守治疗,仅10例成活。rn 结论:及时有效地行创面削切痂,及早清除感染灶,合理的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等综合救治,是提高小儿烧伤脓毒血症治愈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意外伤害常见病因,分析意外伤害相关因素,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2909例0-19岁因意外伤害住院病人病案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进行率或构成比的X2检验,95%置信区间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e,RR)计算。rn 结果:2909例意外伤害住院患儿中,伤害类型前五位依次为摔伤/跌倒(28.57%)、交通事故(26.37%)、坠落伤(11.07%)、锐器伤/切割伤(6.8l%)、误吸/服和窒息(6.33%);不同年龄意外伤害发生类型不同(X2=652.63,P<0.01);意外伤害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36:1,伤害发生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7,P<0.01),14岁组和15-19岁组最多见;伤害部位以四肢(53.35%)最多见,其次是头颈部(20.25%),胸腹部占15.09%,脊柱和骨盆伤害较少,分别为3.82%和1.79%,不同年龄意外伤害发生部位不同(X2=318.70,P<0.01);出院科室创伤科占39.88%,手外、脊柱科占21.90%,其他包括五官科(6.33%)、骨科(6.05%)、脑外科(5.81%)及儿外科、胸外科、口腔科、眼科,PICU、儿内科等。意外伤害发生时间7—9月份最多(27.64%)。人均住院天数12.13天,人均住院费用1.05万元。rn 结论: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策略的制定应考虑伤害类型、性别、年龄因素;重视暑期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一所具备完整外科系统的儿童医院能为伤害患儿提供最佳急救服务;意外伤害给儿童健康带来极大损害,消耗的卫生资源巨大。
  • 摘要:目的:探讨伴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方法。rn 方法:对6例伴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在早期液体复苏及生命支持同时,采用DSA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治疗,术后继续ICU监护治疗,术后观察止血效果,监测PH、PaO2、尿量/h、PT、AFTT、FP、Plt,并与术比较。rn 结果:6例患者均有凝血障碍,5例符合创伤性凝血病,6例均有髂内动脉及分支出血,2例伴有肋间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出血。术后24hPH、PaO2改善,尿量/h增加,APTF缩短。FP、Pit增加。rn 结论:早期放射介入治疗对伴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具有止血、纠正酸中毒、改善低氧血症、纠正创伤性凝血病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医疗过程中意外死亡的规律,以引起广大同道的重视。rn 方法:对急诊就诊过程中24小时内死亡且符合人选标准的68例患者进行死亡原因分析,分析意外死亡常见的病因并探讨死亡原因与就诊之初临床特征的关系。rn 结果:68例意外死亡患者占同期死亡人数的4.39%,其中主动脉夹层31例,占同期死亡2%,占意外死亡的45.6%;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塞9例,心肌炎4例,)13例占同期死亡病人的0.84%,占意外死亡总数的19.1%;急性脑血管病(小脑出血5例,小脑梗塞8例)13例,占同期死亡人数的0.84%,占意外死亡总数的19.1%;重症哮喘3例;不明原因死亡5例。临床特征多为胸痛、胸背痛、头痛、上腹痛、眩晕等为首发症状。rn 结论:急诊就诊过程意外死亡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由于这些病例症状多不典型,病情复杂多样,临床医师极易忽视,临床极易漏诊、误诊,一旦发生,都将引起较大的医疗纠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急诊就诊过程中的不典型特征高度重视及时考虑主动脉夹层、心脏性猝死、急性脑血管病,早期治疗,避免意外死亡的发生。
  • 摘要: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5级。我国卫生部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蔓延呈逐渐扩大趋势,中国内地首例确诊病例成为关注焦点。一例输入型疑似病例的发现,引发了如此浩大的全民总动员,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分析思考,作为医疗机构,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发传染病的先症病例,是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中国内地首例输入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诊断、排查、处置流程进行综述。
  •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其重要性正在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关注。rn 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担负着人民日常的医疗急救任务和突发意外伤害事件的紧急救援任务,而急救中心、急诊科是完成这两项急救任务的主体。就其任务、功能而言,它是由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事业机构,而且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急救工作任重道远。各级政府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国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和基础保证。
  • 摘要:急诊外科专业在我国医学史上的时间并不长,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从外科专业独立出来后,其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在停滞状态,其中有诸多的因素,因此,急诊外科专业人才的发展也就受到限制。随着医学实践不断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急诊外科是个紧迫解决的问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急诊外科医生是急诊外科专业发展的基本和首要问题,回顾急诊医学的发展史和工作体会谈一些看法。
  • 摘要:总结急诊抢救室交接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护士主观上不重视物品交接班,个别人责任心不强,医务人员和病人流动性大造成急救物品流失,特殊病人欠费欠药给交接班工作带来了不便,管理方法有欠缺。rn 对策:加强交接班制度学习,改进物品清点和登记方法,加强护士在抢救工作中的全局控制意识和沟通意识,建立特殊情况下的用药制度及设立交接班问题登记本。
  • 摘要:冠心病病人适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与脑卒中风险降低有关,并没有增加出血性脑卒中风险,而且TNT试验中强化降脂治疗较适度降脂治疗更能降低稳定性冠心病脑卒中风险。有证据表明他汀类治疗也能降低虽无冠心病却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或糖尿病病人的脑卒中风险。SPARCL试验表明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前6个月内强化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及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低胆固醇水平与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有关,虽然SPARCL试验中观察到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但这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关。rn 虽然临床试验有关既有冠心病又有脑血管病史病人的资料较少,但这些资料仍显示他汀类治疗有显著的心血管益处。试验资料显示他汀类能降低脑卒中风险,因此医生应考虑对所有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病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