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五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五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五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珠海
  • 出版时间: 2008-12-20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五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通过对5位泰国学生在陈述句中和疑问句中两类共48个汉语"重·轻"结构双音节句录音样本的声学分析,并对比中国学生样本数据,发现了泰国学生汉语疑问语调学习中存在的偏误主要集中于时长和调域两方面,时长偏误集中于疑问句末两类轻声时长过长,而调域的偏误则不同.这些疑问语调偏误形成了泰国学生在表达汉语疑问时存在的"不地道"现象.来自母语发音习惯和两种语言表达疑问所使用的标记不同的影响,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接触的教材形式及教学过程中语调教学的相对缺失,是泰国学生疑问语调偏误产生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就如何有效地纠正泰国学生汉语"重·轻"结构双音节疑问语调偏误现象,提出了初步的教学对策.纠正时长太长的偏误,首先要有意地让学生把前字和轻声音节发得短促些,而后可以先用助词轻声来引导泰国学生,待学生形成一定的时长习惯后再练习普通轻声音节的发音。
  • 摘要:本文研讨了阅读输入的质与量是如何影响华裔儿童词素意识的发展的.词素意识主要指对于确认、分析和运用文本中词素信息的能力.该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学习者确认词形,推断不熟悉词的词义,同时通达已储存的词汇信息.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1)确认在美国的华裔儿童中广泛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所介绍汉字的质与量;(2)比较在美华裔儿童所接受的阅读输入与汉语母语儿童通过课本所接受的阅读输入;(3)研究华裔儿童所接触到的阅读输入如何影响他们词素意识的形成.结果分析发现,阅读输入的质与量能够成功地预测学习者词素意识的发展和构成。今后的研究应该直接地调查华裔儿童未完全发展的词素意识是如何影响其汉字学习能力的。而对于阅读输入、词素意识以及字词知识的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对于继承语学习者读写能力的发展将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基于在蒙古国本土采集的二十余万字的汉语中介语语料,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对语料中的名词词汇偏误进行穷尽性统计分析,归纳名词词汇偏误类型及特点,分析导致偏误的症结并提出解决对策.名词偏误主要分为名词性词语误用和自造名词性词语.从语义着眼,名词性词语误用分为义近误用和义远误用,其中义近误用最多.误用名词和当用名词的词际关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四种情况,其中"一对一"误用最多,"一对多"最少.从误用方向来看,单向误用多于双向误用。
  • 摘要:本文对初、中级泰国学生汉语量词的学习和使用情况的调查,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发现两个等级的学生能100%掌握的名量词只有两个,即"本"、"个";而量词"次"应该是泰国学生最常用的动量词,却是100%没有掌握的量词之一.学习者在汉语量词学习中出现的偏误主要是受到母语量词语序的负迁移作用,产生了汉语量词泰式语序的现象,即名量词采用动量词语序,动量词采用名量词语序.针对泰国学生量词偏误情况提出提高汉语量词教学质量的建议,即加强汉泰语言对比;强化量词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加强教材中对汉语量词的介绍和用法说明。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汉语习得问题,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习得问题.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在和幼儿习语与传统的外语学习的对比中看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意义和成效;揭示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习得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教师缺少语言习得的意识和手段,学生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教育;特别把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环节进行对比,看到了在汉语习得方面的成就,同时也发现,由于对习得问题处理不当而出现的不妥之处,强调习得与学得的密切结合;最后提出在目的语环境习得汉语的五个层级,要努力打造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模式.
  • 摘要:学习环境是社会文化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不同环境下第二语言阅读、写作、口语能力发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讨论了环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及方式,认为:环境主要改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和情感、动机因素;外部因素(环境)通过内部因素(学习机制、个体差异)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环境的重要作用,关注教学指导,提供有效输入。针对语言习得规律设置课程,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第二语言的学习。
  • 摘要:香港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经常受到粤方言的干扰.本文从香港小学生普通话课堂学习的语料中总结出声调的偏误类型,利用中介语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对香港小学生普通话学习中粤方言负迁移的现象作细致的分析.并从学习者母语语音系统的角度入手,尝试解释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香港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中应强调提前拼音教学,把拼音教学作为香港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人门;其次把声调教学融入韵母教学中,通过“唱四声”的方式让学生加强对普通话声调的感知;同时应加强出现偏误最多的阴平一去声,阳平一上声的对比训练,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减少来自粤方言的干扰,迅速准确地掌握普通话。
  • 摘要:汉语缺少形式标记,使得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面临较大困难.语料库方法为语言现象的收集和检索提供了方便,但人工标注语料库的代价太大,而且无法满足广大汉语教师及研究人员各不相同的需要.面向语言教学和研究的汉语文本检索软件无需人工标注,就可以对语料进行灵活多样的自动检索.介绍汉语语料检索软件CCRL功能设计思想,利用该软件对原"长安街汉语"基本语法各语法点的检索方法,给出部分检索结果,为汉语教学和研究提供直接的共享资源。
  • 摘要:语音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为中介语研究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准确的参数数据,有助于探索中介语的本质特征.中央民族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作共建了一个"中国少数民族说汉语的中介语语音数据库",目前正在进行子项目"藏族人说汉语的中介语语音数据库"的建设.本文基于这个数据库的建设过程,谈谈中介语语音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田野调查和建库步骤、录音和标记使用工具以及对数据库的深入研究,指出藏族人说汉语中介语语音数据库还存在许多问题及可以进一步挖掘之处。例如,可在字库和词库中增加词性和句法成分等语法标注,在句库中增加韵律结构、节奏停延等方面的标注。由于这个库的开放性,可以随时添加、修改,希望能随着今后专题研究的进展而不断挖掘、改善这个语料库。
  • 摘要: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于2006年推出的新型汉语考试,与之相配套的C.TEST口语考试也即将问世.C.TEST口语考试将对应试者在商务、贸易、文化、教育等国际交流环境中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作出科学和权威的评价.本文详细介绍了C.TEST口语考试的设计原则、组织形式、考试程序、测验任务和分数体系.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的面试型口语考试,C.TEST口试具有实用性、交际性、科学性和标准化的特点,它的问世将填补汉语口语测试领域的一项空白。
  •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美国境内汉语教学迅速发展的事实,认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古老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美国有关外语类课程的规定、AP中文的开设等是美国汉语教学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论文还详尽地分析了美国境内的汉语教学及其学生学习汉语的种种特点.并指出,美国汉语教学一直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不同的学校在教学体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异,美国的教育体制、教育工作的性质等都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学生表现在学习方面的种种特点也给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认为,要想在美国成功地进行汉语教学,就必须努力去适应这些.否则就很难站稳汉语教学的讲台,也就更难谈及如何完成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使命了。
  • 摘要:汉语教学能否顺利走向世界,取决于能否胜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独立工作的汉语教师.目前中国大学开设对外汉语教学的项目有增无减,毕业生却面临着国内就业机会有限,又很难走出国门的局面,因此,改革现有课程的任务迫在眉睫,国外培养适合本地汉语教学的师资教育实践经验就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本文揭示和展现了西方汉语教师的培养动态,并就传统的培养汉语教师的方案进行批评性讨论,对采用"应用科学模式"培养汉语教师的方案提出挑战和质疑,主张对传统模式实行"解构",代之以"反思渐进模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而寻找跨国培养汉语教师的新途径.并以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作为个案,试图在理论上探讨汉语教师培养新模式的可能性和在实践中证明其可行性。
  •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德国各个教育机构中汉语教学的状况,对德国汉语学习者的一些特点及所遇到的一些难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和阐述,并根据学习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背景、学习目的及投入汉语学习的时间等方面的不同把教学模式分为两大类,即任务型和兴趣型教学;其中兴趣型教学模式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细分为三种:文化型,交际型,综合型.
  • 摘要:本文通过对来西亚拉曼大学大专基础华语班诗歌华语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局限性,认为诗歌华语教学法适用于具有巩固母语学习性质的“母语教学”班级,及具有第二语言学习性质的“对外汉(华)语教学”班级。其拿捏原则在于:教者之教学目标设定以及调整学生之学习成果目标。前者之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成果目标理应可以预定得比后者来得更深广、拓展。指出语言若只停留于应用阶段,充其量仅属一种沟通的工具,其生命力与散播力将有所局限。“诗歌华语教学”乃以文学角度切人语言的学习,企图扬起华语(文)的内涵,以诱发学习者更深一层的认识与钟爱,进而产生终身眷恋方块文字或语言的可能。语言一旦被学习者开拓至形而上层次的接触,即可能展现其强劲语言生命力的渗透性。语言生命力的渗透性强劲与否,亦是有关语言在社会能走与能用的长度表征。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参与性网络科技在语言教学及中文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选择了三种常用的网络工具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了解各种网络工具在中文教学中所提供的参与度、互动性及其目标语使用机会.这三种网络工具分别为:(1)讨论板;(2)博客;(3)Skype.21名在美国学习中文的大学生参与了本项调查.本项调查的结果对电脑网络辅助教学及中文教学领域有几个方面的贡献:(1)本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参与网络工具可以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各种互动学习;(2)本项调查还证实,如果教学设计合理,由参与性网络工具引起的参与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接触、使用目标语的机会;(3)本项研究提出了评估网络工具的参与度及互动性的六项标准;(4)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一套测量网络工具参与度及互动性的衡量系统。
  • 摘要:本文考察了不同汉语熟练程度的泰国学生和用语境线索和构词法线索推测生词词义的情况.结果发现,熟练程度高和低的学习者均可使用这两种线索;在有语境的情况下,构词法线索所起的作用不明显;而在无语境的情况下,构词法线索的作用比较显著.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提议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习者对汉语构词法的意识,同时培养学习者在遇到生词时综合利用多种线索。
  • 摘要:课堂教师纠正性反馈在语言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地方出现了偏误,并且予以纠正.目前,对于留学生对纠正性反馈的看法的研究非常少.在本研究中,针对在中国学习汉语的东、西方留学生进行调查,综合Hendrickson提出的纠正性反馈需要考察的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东方和西方学生在出现偏误的时候紧张程度虽然非常不一样,但是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即时、直接的反馈信息.结果发现,学生对纠正性反馈的希望是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师要纠正的偏误,并且明确地得到答案.对教师在纠正学生偏误时的方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应该注意纠正学生的偏误;应当明确地让学生知道偏误所在;对不同的学生,纠正的方式也应当不同。
  • 摘要: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语法现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和留学生习得的难题之一.本文尝试通过对初级和中高级日本留学生离合词习得的测试试卷,分析不同水平的日本学生汉语动宾式离合词的主要偏误类型和产生偏误的具体原因,并运用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方法,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归类.指出日本学生离合词偏误原因主要有语际间干扰、语内干扰、学习和交际策略的干扰和教学的不足。初级水平的学生受母语影响较大,中高级学生受规则过度泛化影响较大。
  •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汉语水平的非华裔美国大学生在双音节词语境中习得普通话第三声的变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仅初级学习者受第三声位置影响显著,第三声在后时较易正确习得;而初、中、高三个水平的学习者均受搭配声调影响,表现为当搭配第三声或第四声时,学习者将第三声发正确的比例明显.试图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第三声变体中总结出动态发展的规律,提出区分变体中接近第二声与接近第三声的可操作性定义及教法;对第三声在双音节词协同发音的动态表现进行阶段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应加强学习者的清晰度练习。告诉他们语速是因语境而异的,并非越快越好。在人们的常识中,判断一个外国人中文说得地道不地道,除了语音还要通盘考察词汇、语法、是否得体以及语言的艺术性等;而在对语音的感知中,声调的准确性起着比语速更重要的作用。
  • 摘要:很多在香港的少数族裔学生都不能运用中文,即使他们会说广东话,他们的中文读写能力也不足以帮助他们应付以广东话为媒介的中文授课模式.语言在教育中至关重要.作为一门学科,它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紧密相连.因此,对于少数族裔学生来说,学习中文并努力掌握更高的中文技能是相当必要的.本文从对第二语言教学策略的分析入手,旨在介绍香港少数族裔学生的中文读写能力发展.数据均来自纵向的个案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少数族裔学生母语及其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其中文技能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证明影响少数族裔学生中文习得有很多因素,使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也影响了他们就业和升学.政府教育政策的改变应优先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问题,解决香港少数族裔中文习得方面的困难。
  • 摘要:香港的语言关系复杂,普通话师资培训涉及多方面的策略.文章结合多年"教师口语"教学和粤港教育交流项目的师资培训实践,针对方言区普通话教学观念、方法及应用问题,提出遵循学习步骤、运行教学环节、把握训练关键等策略.还指出教师的语言学习应注意语感和论感的相互促进,关注更高层次的综合表达能力;尤其在目前的师资培训工作中要考虑从普通话语音教学到用普通话教中文的转型,还强调语言训练与思维认知、实际交际的紧密联系;要侧重培养教师动态语境下灵活组织语言的能力,并有意识地按不同层次的语言能力去探求有效结合教学的方法。
  • 摘要:文章首先根据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以来若干版本的国际音标方案和国内1921年以来多种版本的国际音标表及其他一些材料,对国际音标方案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在这个基础上,论文就近年在国内引起较大争议的国际音标辅音的命名系统问题以及有关语音学术语的命名及翻译问题展开讨论,指出音标表的命名系统至今都很简陋就是一个明显的缺点。中国语音学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很好地加以了弥补。如果能把这些向学生解释清楚,所谓教学上该教“齿/龈音”还是“舌尖前音”的困惑也就不存在了。
  • 摘要:文化因素的发现与分析,专家分析和问卷访谈的方法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往往难以实施.本文尝试使用外国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真实答题数据,选用一定的分析指标,通过分析的方法发现文化因素.通过与专家分析方法所发现的文化因素相比较,发现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和专家分析的方法相互补充和印证.统计分析方法的数据容易获得,处理容易实现计算机化,所以更加容易进行实际应用.文化因素的最终确认,还是需要回到目标外国语言文化背景中。
  • 摘要:本文从越南留学生的语用偏误入手,对汉越人称代词进行对比,认为越南语的人称代词在汉语中虽有对应项目,但在感情色彩义和语用功能的分布上有差异,越南语因缺乏第二人称代词如汉语"您"、"你"、"你们"这样的礼貌式而不得不借用亲属称谓词、职务名词等用于交际场合,第二人称代词空项给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带来困难。
  • 摘要:自2004年中国在海外设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北京大学已经与国外九所大学和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几年来,北京大学建设的孔子学院,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充分利用中方和外方以及其他机构的科研力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分别从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商务汉语推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来展开.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并指出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举办灵活多样的活动。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建设孔子学院一定要中外密切合作,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这样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 摘要:海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在课程的设置、授课的方法上均有较强的针对性.本文认为口语课坚持交际真实性原则最为重要,应将所在国社会文化内容正式引入话题范围,以便使学生拥有能说的话题、想说的话题,有机会用汉语描述其熟悉的生活、表达其真实的情感、思想.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不同需求,尽量为其创造一个适于交流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学环节设置的细致化与授课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课堂效果的必要保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