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05-22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猪细小病毒在临床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为了解猪细小病毒在我国的遗传变异情况,本文应用PcR方法对两株猪细小病毒现地分离株BQ株和ZJ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结合已经报道的若干国内猪细小病毒序列和国外代表株序列做了相关分析。测序结果表明猪细小病毒BQ株和ZJ株基因组全长分别为5013nt和5031nt,其编码区序列均不存在碱基的插入与缺失,但在VP1/VP2终止密码子处的非编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碱基缺失,分别缺少63和45个碱基,推测可能与毒力变化有关。根据VP2蛋白的多序列比对结果以及VP2蛋白215位、378位、383位、436位和565位等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发现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理型(生物型)与VP2蛋白这些关键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密切相关。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我国猪细小病毒的演化主要发生基因漂移,其对抗原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 了解布鲁氏菌致病力因子-四型分泌系统中的VirB8基因删除后其感染性和毒力的变化。方法 构建布鲁氏菌VirB8基因缺失株(△B8B.suis),用缺失株感染巨噬细胞和BALB/c鼠,再用16M攻击,检测脾脏含菌数,观察其在动物体内定居能力、毒力的强弱及抗感染保护力。结果△B8B.suis经鉴定为VirB8基因完全缺失株;△B8B.suis感染巨噬细胞6、24和48小时,CFU分别为49、165和355;△B8B.suis感染BALB/c鼠的每克脾含菌数为:1亿腹腔为3.6x×107,10亿蹊部为5×106;BALB/c鼠免疫攻毒后AB8B.suis组每克脾平均含菌数为7.61×102,非免疫对照组为2.98×105。讨论 布鲁氏菌VirB8基因缺失后。其毒力较亲本株弱,但能在小鼠脾脏定居,为弱毒株;×B8B.suis呈现出作为疫苗的生物学特性,但毒株能否作为疫苗株使用,还需进一步验证。
  •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结核分枝杆菌23s rRNA和牛分枝杆菌特殊基因序列,设计和合成了两对可扩增838bp和631bp目的片段的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鉴别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的二重PCR方法。对牛分枝杆菌参考株和国内分离株进行扩增结果成功扩增出839bp和631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对人结核分枝杆菌只扩增出839bp基因片段而扩增不出631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对参试的基它牛的菌株DNA进行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该方法能检测到的敏感度可达到50pg的DNA含量。应用该方法对238份牛临床样品的DNA分别进行了二重PCR检测,结果有22份临床样品经PCR扩增检测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其中含2份PCR扩增为牛分枝杆菌阳性,其它临床样品扩增结果全部为阴性。本方法可做为牛分枝杆菌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工具。
  • 摘要:目的 构建牛结核分支杆菌Mb1761c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高纯度的融合表达蛋白,并对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根据GenBank提供的M.bovis Mb1761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牛结核分支杆菌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出牛结核分支杆菌MB1761c基因片段,以BamH I和EcoR I双酶切PCR产物和pET28a(+),后将纯化的Mb1761c基因克隆至pET28a(+)中,构建出原核表达质粒,再转化到E.coli BL21(DE3)表达菌株中,IPTG诱导后,收集菌体进行SDS-PAGE,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牛结核分支杆菌MB1916c原核表达质粒,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分析可见约29 kd蛋白表达条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亚单位疫苗及。DNA疫苗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丝裂霉素C诱导8株大肠杆菌O157释放编码Stx2毒素的噬菌体。以地高辛(DIG)标记的stx2基因片段作为探针,应用Southern blot对纯化的噬菌体进行鉴定。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确定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基因组大小以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多态性。通过SDS-PAGE分析噬菌体的蛋白电泳图谱特征。测定各株Stx2噬菌体增殖效价,并进行电镜观察。Southern blot证实分离的8株噬菌体均为Stx2噬菌体,不同噬菌体的增殖效价存在差异,为108PFU/mL~1010PFU/mL。电镜下各株Stx2噬菌体的形态一致,头部均为正六边形.尾部很短,属于短尾噬菌体科,不同噬菌体之间存在相似的蛋白电泳图谱。噬菌体的基因组均为双链DNA,但大小不等,约48.0kb~65.3kb,且基因组呈现一定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表明来源于不同菌株的8株形态高度一致的Stx2,噬菌体基因组具有一定的差异,为研究Six2噬菌体水平传播stx基因提供了分子依据。
  • 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重要病原,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PCV2 GZ株为研究对象,经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ORF2抗原性的分布特点,参照资料报道,选定ORF2基因的主要抗原位点分布区域(tORF2),PCR扩增后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tORF2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Ⅱ(DE3)。经IPTG诱导后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SDS—PAGE)以及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40kDa,表达量约为菌体总蛋白的27%,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PCV2亚单位疫苗的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根据GenBak中PRRSV EU型和US型的Nsp2序列特点,设计三对RT-PCR引物,对疑似PRRSV感染猪的血液、肺脏和淋巴结进行RT-PCR扩增检测,并对RT-PCR检测为PRRSV阳性的病料进行PRRSV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PRRSV在Marc-145细胞上生长良好。且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对一代,三代。五代,七代细胞悬液进行RT.PCR扩增反应均能检测到PRRSV,且特异性很强,鉴别和测序后表明试验分离的病毒为美洲型PRRSV,且为缺失变异株。
  • 摘要:根据B病毒E2490株(登录号AF533768)人工合成猴B病毒gB基因,通过XbaI和EcoRI特异性酶切,将其亚克隆于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HTA,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表明构建了猴B病毒gB基因杆状病毒表达重组质粒pFastHTA-gB。在此基础上,重组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平板抗性筛选,PcR鉴定,表明获得了转座的杆粒,为下一步进行昆虫细胞的转染和以猴B病毒gB蛋白为抗原的猴B病毒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本实验从上海市普陀区等四个区采集58份有证犬尿液样品进行检测,以ESAT-6和CFP-10为目的基因设计引物,结果成功扩增出特异性片段,通过序列测定鉴定获得三个分枝杆菌感染的阳性结果,占总样品数5.17%;根据人型和牛型分枝杆菌的rpfA基因和Rv1256c基因缺失情况不同,设计特异性引物,结果其中一个样品被扩增获得rpfA基因105bp,而Rv1256c基因均未能扩增成功。由此可见,该阳性犬应为牛型分枝杆菌强毒株感染。
  • 摘要:肠球菌(Enterococcus)为革兰氏阳性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常以单个/两个或链状形式存在,多数肠球菌能在含6.5%NaCl、40%胆盐、pH9.6的介质中生长。肠球菌最初被归入D群链球菌,后来Schleifer等的研究证实肠球菌与链球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他们将其单独列为肠球菌属(Schleifer,1984)。目前为止,肠球菌属细菌已达28种之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肠球菌就被认为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肠球菌感染多发生于有严重疾患、免疫力低下及过量使用抗生药物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尿路感染、血液感染及腹腔感染等(Jett et al.,1994;Endtz et al.,1999;Franaz et al.,1999)。由于抗生素耐受性肠球菌(antibiotic-resistant enterococcus,ARE)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ce enterococcus,VRE)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使得肠球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肠球菌的感染、溶细胞活性、抗生素耐受性及毒力因子等进行综述。
  • 摘要:人畜共患住肉孢子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肌肉或肠道中的原生动物寄生虫,需要在两个不同种的宿主循环,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无性发育阶段通常发生在中间宿主完成,有性发育阶段在终末宿主完成。林氏住肉孢子虫人为其中间宿主,人住肉孢子虫人是终末宿主。本文根据文献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人畜共患住肉孢子虫发现史、形态生活史、发病机制、症状体征与治疗、人和动物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 摘要:基因芯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突变检测、核酸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药物筛选等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研究领域。作为一种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其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 摘要:本文简述了几种常见的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的食源性病毒,包括诺沃克样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轮状病毒,介绍了这些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状况以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
  • 摘要: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莱姆病等新的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狂犬病、结核病、血吸虫病、日本乙型脑炎等人畜共患“旧病”又卷土重来,使人们不禁重新思考人畜共患病问题的严重性;而二恶英事件、苏丹红事件、大肠杆菌O157中毒、瘦肉精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民高度关注的焦点。兽医公共卫生是以兽医学的知识和资源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兽医公共卫生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十分严峻,必须重新认识、重视并充分发挥兽医公共卫生在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防线作用,加强在科学技术和行政法规方面的研究,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 摘要:畜牧业的发展,在造福人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健康的压力。近年来禽流感、狂犬病、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病呈多发之势,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瓶”?本文从养殖、加工、经营等多环节,从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防疫技术等多角度,从技术、管理、法律等多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据此,提出了实现发展畜牧业生产与造福人类有机和谐统一的三大对策,即:推进健康养殖,摒弃陈规陋习,建立长效机制。
  • 摘要:近年来,由猪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疾病突然增多起来,特别是尼帕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等,疫情席卷而至,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给畜牧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造成空前打击。近期猪源人畜共患病毒病的发生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野生动物源性疾病的越界传播,病原体通过基因突变或者重组产生新株、新型或新种病毒,"病原体-宿主"相互关系和宿主疾病过程的演变,传播机制和疾病传播改变,集约化生产饲养改变疾病传播方式,新的物流模式及广泛、快速频繁的贸易加速疾病传播。目前,猪源人畜共患病按其流行和危害日渐明显。如口蹄疫等主要危害猪但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疾病、尼帕病毒病等由节肢动物、蝙蝠等传播的对猪和人都能造成严重危害的病毒病以及猪戊型肝炎等新发现的可能由猪携带和传播给人的疾病。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对猪源人畜共患病毒病的流行及危害作一综述。
  • 摘要:根据《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人畜共患病(zoonoses或zoonosis)是指自然条件下可以由动物向人类传播的任何疾病(disease)或感染(infection).新发病(emerging disease)是指下列原因之一所引发的新病:(1)已知病原发生进化或变异;(2)已知病原蔓延到新的地域或种群;(3)初次诊断出的先前未知的病原或疾病,且对动物或公共卫生具有重要影响。按照《世界动物卫生法典》的这一定义,不再需要采用new emerging和re-emerging disease这样繁琐的名词。统计数据显示,60%的人类病原是人畜共患的;80%的动物病原能感染多种动物;75%的新发病是人畜共患的;80%能用于生物恐怖的病原是人畜共患的。人畜共患病是当今传染病和预防医学最为关注的领域。本文介绍了三个不同传播类型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它们在成因上常可归结为上述原因的两种或多种,而且都对我国具有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 摘要:近年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在国内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等一系列兽药名词更是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一次次的兽药残留事件不断的引起人们的恐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信任面临严重的危机。同时,美国饮用水受到大量的药物污染,至少有4100万人饮水不安全的报道又引发了人们对药物环境安全的忧虑。
  • 摘要:随着我国生物安全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尤其是2003年春季突发的SARS疾病和2004年初全国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生物安全设施的建设也愈加收到国人的重视,与国外研究机构的交流也不断增加。为了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该类设施安全性。2007年4月,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设施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赴加拿大国家人类及动物健康科学中心进行科学考察。作者针对考察结果并结合国内ABSL-3类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我国生物安全设施的意见。
  • 摘要: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一种能感染多种家养或野生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具有感染力强、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宿主谱广等特点。由于该病的发生能迅速导致动物的生产性能下降,而且造成多种畜产品不能利用,常给畜牧业经济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所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动物类传染病的第一位。该病在畜牧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FMD备受世人关注的最主要原因。然而,FMD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人感染口蹄疫的情况又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口蹄疫,对于其在兽医公共卫生中的意义进行重新评估。
  • 摘要: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为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能感染人及所有温血动物,鸟类也能感染,且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 摘要: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PERV)属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哺乳动物C型反转录病毒属(Mammalian Type C Retroviridae)成员。它以前病毒DNA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并随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自1997年Pateincet
  • 摘要:戊型肝炎为人畜共患病,人类历史上曾有多次暴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因此戊肝是各国政府卫生部门重点监控的重要疫病之一。戊肝病毒(HEV)分4个基因型,在中国流行或存在的为1、3、4型。基因1型目前在我国只感染人,3型在我国新近被检测到,目前只发现感染猪,而4型为人畜共同感染。动物中以猪的感染率和带毒率最高,常通过污染的肉制品造成人员感染和发病,因此对猪肉制品卫生安全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控非常必要。同时应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猪场附近河流湖泊等饮用水源的卫生安全管理。猪与鹿、鸡、鼠等动物共同组成HEV的巨大病毒储库,为HEV的变异进化提供了充分的遗传信息资源。应加强动物HEV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将动物HEV的流行情况纳入兽医公共卫生的预警体系,实现动物HEV的常态跟踪和防控。
  • 摘要: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rims,SIV)是正粘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引起猪群发生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猪是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发生重组的“混合器”,因此,研究猪流感病毒对于搞清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变异,致病机理、流感的预防和控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猪流感的流行情况、流感病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流感病毒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了概述。
  • 摘要:禽副粘病毒I型主要引起新城疫,作为国际兽疫局收录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之一,自1926年首次发现以来,侵害的主要动物是鸡、火鸡等陆生禽类,而水禽感染却不致病。但1997年之后,水禽严重发病。近年来,不但能从水禽体内分离出新城疫病毒,甚至从猪、人体内分离到致病性新城疫病毒,引起死亡。新城疫已经演变成严重的人兽共患疾病,本文就其跨种间传播的分子基础进行综述。
  • 摘要:B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猕猴科,其种类超过16种,且绝大多数分布于亚洲。我国猴子资源比较丰富,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猕猴、食蟹猴等出口欧美地区,同时也从东南亚地区进口一定数量的猴子。携带B病毒的猴子,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这对接触猴类的人员构成了巨大的危协。因此,全面深入的研究B病毒传染、致病机理及防治措施,发展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猴痘是一种以皮肤出疹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并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发生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在美国也曾暴发过。虽然在我国至今尚无猴痘的报道,但未雨绸缪,做好技术储备,很有必要。
  • 摘要:羊传染性脓疱主要危害羔羊,严重影响羔羊吸吮乳汁,采食饲草饲料,继而影响增重。当病期拖长时,因衰竭或继发性肺炎等病则大批死亡。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养羊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本病。我国养羊地区发病情况也比较严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CEV的快速、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本文对当前CEV的诊断技术进行了概述。
  • 摘要:病原菌破坏宿主防御系统的主要机制是分泌毒性蛋白,这些作用因子常常由特异的分泌装置运输。ESX-1是分支杆菌特有的分泌系统,包含15个基因区域,RD1占这个系统的主要部分。它编码两个有效的T细胞抗原:ESAT-16和CFP-10对结核杆菌的致病性起着重要的作用。ESX-1基因座的各个基因在功能上是相关的,某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遭到破坏后,会使ESAT-6和CFP-10的分泌受到抑制,致使细菌的毒力减弱,这种效应与缺失整个基因座相似。
  • 摘要: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感染畜禽所引起一些疾病的总称,为人畜共患病。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链球菌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症状疾病,常见的有败血型、脑膜炎型及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在临床上主要引起2~6周龄仔猪的菌血症、脑膜炎及关节炎。本病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如美、英、荷及爱尔兰等
  • 摘要: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事关畜禽产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还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兽医公共卫生与动物性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对于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试验利用生物软件对H5亚型禽流感病毒A/CK/GD/178/04的血凝素进行抗原特性分析,结合文献关于禽流感病毒血凝素的报道,选定97~212位氨基酸和369~529位氨基酸两个区域作为多肽表位候选区域。利用本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原核表达载体pBT载体,串联表达HA的两个区域,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验证了这两个区域串联的表达产物具有抗原性。
  • 摘要: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H5)和新城疫病毒强毒株(vNDV)在全球广泛流行给家禽业造成巨大威胁,建立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有助于两种烈性传染病的控制。本研究建立了检测H5亚型AIV和vNDV的双重RT-PCR(dRT-PCR),实现了单反应管同时扩增H5亚型AIV 150bp的HA及包含编码vNDV融合蛋白(F)裂解位点的282bp F基因特异序列,该方法能同时特异性地检测AIV H5和vNDV,对其它血凝索亚型AIV、弱毒NDV以及其它病原体核酸的检测无特异性扩增条带;对AIV H5、vNDV RNA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0.6fg、406fg;从样本处理到报告结果仅需5h。对人工感染H5N1和vNDV临床样本检测为阳性,对H9N2和LaSota人工感染及阴性对照样本的检测为阴性。可见本研究建立的dRT-PCR为AIV H5和vNDV检测及检疫提供了特异性强、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成本低廉的方法。
  • 摘要: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对广西7个市30个猪场的2156份猪血清样品进行了猪流感病毒H1、H3亚型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30个猪场中,H1亚型抗体阳性率为96.67%,H3亚型抗体阳性率为86.67%,H1+H3亚型抗体阳性率为86.67%;在检测的2156份血清样品中,H1亚型抗体阳性率为29.04%,H3亚型抗体阳性率为31.54%,H1+H3亚型抗体阳性率为12.15%。表明在所调查的广西猪场中,猪流感病毒的感染较为普遍,大部分猪场都曾被H1、H3亚型感染。
  • 摘要:本研究在狂犬病毒弱毒株HEP-Flury株全基因组3’-N-P-M-G-L-5’的伪基因区域(G与L之间),插入一个G基因,构建了携带双G基因的全长感染性克隆,其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成功获得狂犬病毒HEP-FlurydG嵌合病毒,盲传十代,用荧光抗体和RT-PCR鉴定,该嵌合病毒在BHK-21细胞中稳定生长;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Hep-Flury-dG株和rHep-Rury株比较,其致病性降低、免疫原性提高;因此,该研究为开发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 摘要:用纯化的原核表达的Rv G蛋白免疫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经过3次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杂交瘤细胞,阳性孔经3次有限稀释法克隆,成功获得1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重组RV G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D10。间接ELISA效价2.56×104。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均为IggG1,轻链均为k链。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腹水IFA效价为1:400,为该株针对糖蛋白的单抗作为诊断试剂奠定了良好基础。
  • 摘要:为满足我国动物狂犬病免疫监测的需要,本实验室研制了一种能够定量检测狂犬病血清中和抗体的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其包被抗原为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真核细胞培养物,指示剂为具有病毒中和活性的酶标单克隆抗体,标准血清是经FAVN准确定量的犬血清。试验结果显示,本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为0.25IUm/L,线性检测范围为0.25IU/mL~8IUmL,标准曲线的平均板内变异系数为2.8%,板间平均变异系数为4.9%,在4℃下至少可以存放6个月。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操作安全、定量准确、性状稳定的动物狂犬病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 摘要:本研究应用RV糖/核蛋白“二价”DNA疫苗免疫40和301条无狂犬病疫苗免疫史家犬,分别开展安全试验与田间免疫研究。通过观察受试犬的临床表现,监测抗性基因的转移,检测质粒及其主要元件在主要脏器和注射组织的分布、存留及整合与否,观察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分析疫苗对妊娠母犬及其子代的影响,来评价该疫苗的生物安全性。用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Western-blot分析抗体组成并测定其中和效价,以评定该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疫苗未经肠道菌群、尿液和唾液排出;抗性基因未发生转移;在心、脾、肾和注射部位未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质粒能分别存留约18、14-18、14和26周以上,但未发生整合;在主要代谢器官肝脏中始终未检测到质粒DNA或其主要元件;机体产生了抗糖蛋白、核蛋白两种特异性抗体;血清稀释8~512倍后,每50μl可以中和100 TCID50狂犬病毒sRV9;稀释8~16倍后每15μl可中和120 MICLD50 CVS,3次免疫后部分血清样品稀释16~32倍后能中和300MICLD50 CVS。说明该DNA疫苗不仅安全性好,而且能够在动物体内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反应,且诱生的抗体能发挥病毒中和作用。
  • 摘要:以直接免疫荧光(DFA)法检测并以乳鼠脑内接种法(MTT)自我国不同地区疑似狂犬病病料内分离到狂犬病病毒街毒株20株,克隆其中4株的糖蛋白基因序列,与CenBank内已登录的狂犬病病毒株糖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狂犬病中国分离株的进化地位比较接近,其中疫苗株CTN株及来自广东、广西的各1个街毒株处于同一个群,与其它毒株的糖蛋白基因偏离相对较大。将处于不同群内的GN07及BD06株适应细胞培养,分别达到103.7和105.6TCID50/ml。购买市售狂犬病疫苗5种,已知涉及CTN、PV及aG等至少3个毒株,免疫健康犬,3周后血清中和抗体效价达到2.0~7.8IU/ml。上述血清稀释至1.0IU/ml后,再倍比稀释,分别与100TCD50的CVS-11,GN07和BD06株进行中和试验,结果各血清对不同狂犬病强毒的半数中和稀释倍数无显著差异。表明现有市售狂犬病疫苗对当前流行毒株均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
  • 摘要:以本实验室06年分离到的一株狂犬病街毒BD06株为测试对象,将其适应细胞后的第18代细胞毒液暴露于不同的理化条件下,通过接种BHK-21细胞测定其代TCD50的方法得出其感染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狂犬病病毒在56℃以上的温度下可以很快灭活,而在37℃条件下可存活3天,4℃可以存活两周,-20℃以下温度可以存活半年以上。在胰酶作用下稳定,对于丙酮、氯仿、乙醇、甲醛等有机试剂以及紫外线照射都极为敏感,短时间内便可迅速灭活。在pH6~10的中性环境下能够存活,在pH5以下的弱酸性和pH10以上的中强碱性环境中时,则迅速灭活。
  • 摘要:将NA-1株鹅源副粘病毒毒种接种于11日龄SPF鸡胚,收集36~72h死亡的鸡胚尿囊液。参考已发表的鹅源副粘病毒M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用以扩增鹅源副粘病毒NA-1株F、HN基因,预期扩增的基因片段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通过RT-PCR扩增出鹅源副粘病毒NA-1株F、HN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纯化,得到F、HN基因片段,经EcoR I,Sal I消化。将F、HN基因克隆进入pET-28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a,挑选菌落,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al I和EcoR I双酶切及PCR鉴定,结果证明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T-F、pET-HN构建成功,将构建的表达载体分别转化表达菌BL21(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分析,原核表达的F、HN蛋白分子量在59 Ku,63Ku,1 mM(终浓度)IPTG时间梯度诱导表达,3 h时F蛋白表达产量最高,占总菌体蛋白含量的23.9%;5 h时HN蛋白表达量最高,占整个菌体蛋白含量的26.2%;Western-blot检测发现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别能与鼠抗GPMV阳性血清反应,证明原核表达的F蛋白、HN蛋白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
  • 摘要: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ERV)为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哺乳动物C型反转录病毒属(Mammalian Type C Retroviridae)成员,它是以前病毒DNA的形式整合进猪细胞基因组中,并随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本试验利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广西巴马小型猪的肝、肺、胰、肾、心、脾、胸腺、卵巢、外周血等中PERV mK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组织中肾、外周血的PERV mRNA丰度最高,肝、肺、心、脾、胸腺、卵巢次之且表达丰度差异不显著,胰腺的丰度最低。
  • 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猪swChinash HEV与已知其它HEV基因型的差异和人源HEV的关系。方法 设计22对PCR引物,分片段进行扩增,两末端采用快速扩增方法(RACE)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并测序,用DNASTAR软件与53株人源和猪源HEV的基因组进行同源性分析,用Clustalx和Mega3.0软件绘制基因进化树。结果swChinash全序列除去poly(A)尾,由7235个核苷酸组成,ORF1-3分别编码1707,660,122个氨基酸。全基因序列与Ⅳ型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3.4%~84.7%,与其他三型为73.3%~76.3%,其中与中国人源长春株最高,为84.7%。结论 基于ORF1~3和全长基因组的进化树,猪HEV上海株swChinash属于基因Ⅳ型,与其他Ⅳ型HEV亲缘关系较远,单独在一个进化分支上。
  • 摘要:利用λ噬菌体的Red重组系统,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at)插入到大肠杆菌0157:H7 Min27株的stx2基因中,获得O157:H7 Min27的突变菌株Min27(△six::cat)。用丝裂霉素对该突变菌株进行诱导,结合抗性标记和PCR方法筛选出一株突变的Stx2噬菌体,命名为φMin27(△stx::cat)。将φMin27(△stx::cat)感染21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和氯霉素抗性筛选,观察它对细菌的裂解和溶原转换情况。其中2株血清型分别为O60和O 138的大肠杆菌可以被该突变噬菌体溶原感染,表现出对氯霉素的抗性,但没有形成噬菌斑,而大肠杆菌MG1655株既可以被溶原又可以被裂解。溶原的菌株经丝裂霉素诱导后,能释放出感染性的φMin27(△stx::cat)颗粒,并对大肠杆菌MC1061进行裂解形成噬菌斑。试验结果表明φMin27(△stx::cat)可以感染和溶原特定的大肠杆菌,且溶原菌株能释放出原感染性的噬菌体,显示出φMin27(△stx::cat)噬菌体具有携带外源基因在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间水平转移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Stx噬菌体在不同属菌株之间的溶原转换和Stx毒素表达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 摘要:采用MH肉汤微量稀释法分析了来自齐鲁医院和山东省主要规模化养殖场奶牛、猪、肉鸡、饲养员粪样及饲养环境中的712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鸡场和医院大肠杆菌平均抗药性频率达到81.3%、63.38%;菌株抗药性最为普遍,多数对12、13种抗生素产生抗性。猪场次之,平均抗药性频率为52.7%;比较集中在对9、10种抗生素抗性;奶牛场最低,平均抗药性频率为18.7%,大部分菌株集中在1、2种抗性。饲养员和动物的抗药性程度和抗药谱密切相关,表明抗药性菌株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在不同宿主之间传播。肉鸡抗药性程度甚至高于医院治疗病人,给人医治疗带来很大的隐患。50%以下抗药性频率的抗生素有氟苯尼考、头孢唑啉、安普霉素、头孢噻呋、硫酸粘菌素、阿米卡星,建议使用。选择14株多抗菌株在消除药物后,连续传代8天,60%菌株抗药性程度不变,5%抗药性程度提高,而35%菌株抗药性程度降低,平均抗药谱由14.2种降低到12.6种。这一方法及其结果表明,通过传统的药敏试验加上无药传代培养,可以区分生理耐受性和遗传抗药性,采取不同治疗策略:对于稳定的抗药性突变,可以更换敏感药物;对于生理性适应和耐受,则轮换用药可能无济于事,但间歇用药或限制用药可以保障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确定丝裂霉素C对溶原性大肠杆菌O157中Stx前噬菌体和Stx毒素的诱导作用。【方法】利用丝裂霉素C作诱导剂对8株溶原性大肠杆菌O157进行噬菌体诱导,以MC1061作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观察诱导前后的噬菌斑,并采用PCR的方法对噬菌体进行鉴定。同时测定8株溶原性大肠杆菌O157经丝裂霉索C诱导前以及诱导8h、12h、16h四个阶段滤液中Stx毒素的表达量,毒素表达量采用WSI-1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Vero细胞存活率。【结果】试验结果显示溶原性大肠杆菌O157经丝裂霉素C诱导后释放大量的Stx噬菌体颗粒。同时诱导后Stx毒素的表达量显著也增加,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毒素的表达量继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减缓。【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丝裂霉素C可以诱导溶原性大肠杆菌O157释放Stx噬菌体,同时也增加了Stx毒素的表达,从而增强细菌的毒力。
  • 摘要:以大肠杆菌O157rFBE和sir2为待检靶基因,设计两对引物和两条MGB探针,rfbE和six2探针5’端分别用FAM和VIC基团标记,3’端均用Taqman-MGB标记。建立并优化了检测大肠杆菌O157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检测的最低DNA浓度是101拷贝/uL;试验中O157菌株检测结果均为rfbE阳性,而非O157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重复性实验中,批间差异小于80%,批内差异小于70%。实验结果显示此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分离的可疑大肠杆菌O157菌株进行快速鉴定,同时得知菌株是否携带six2毒力基因,有利于菌株毒力强弱的判定。
  •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检测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四重PCR。[方法]以灭活O157:H7 sakai株培养物作阳性模板,针对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特有的毒力基因stx1和stx2及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的毒力基因hlyA和eaeA,参照相关文献,根据多重PCR反应原则设计了4对引物,并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检测其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该方法可扩增得到4条片段。分别为602bp、780bp、319bp和1110bp,与预期stx1、stx2、hlyA和eaeA目的片段大小相符,经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中序列比对分析同源性为100%。该方法特异性好,只对产志贺氏毒素大肠杆菌呈阳性扩增,不扩增其它无关病原菌,最低可检测0.96fg的细菌DNA模板。[结论]成功的建立了检测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四重PCR,可用于STEC的快速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以大肠杆菌O157 DNA为模板扩增VT2-B亚单位,纯化后经Ecog I和Xho I酶切,导入表达载体pGEX4T-2,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r-2-VT2-B。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实现了VT2-B-GST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5%。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得到2株融合细胞,制备了腹水单抗,测得单抗的ELISA效价为104。Western blot表明,该单抗能与重组蛋白特异性的结合。特异性单抗的获得为VT2毒素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研制检测LM的胶体金试纸。方法:原核表达ActA蛋白并进行亲合层析纯化;检测表达蛋白ActA的免疫原性;以表达的蛋白为检测抗原研制LM单克隆抗体;利用所制备的单抗建立检测LM的胶体金试纸方法,并对试纸的特异性、敏感性及模拟样品进行试验。结果: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ActA蛋白,纯化蛋白的纯度在90%以上;表达蛋白诱导了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获得了4株抗ActA单抗;研制的胶体金试纸不与绵羊李斯特菌等发生交叉反应,LM纯培养物及模拟样品检测的灵敏度均为3.9×105CFU/mL。结论:研制的胶体金试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以从模拟样本中有效地检出LM。
  • 摘要:目的 对人沪二十八个产地(河南开封、山东青岛、江苏南通、浙江金华、上海奉贤等地)的鸡、猪进行了空肠弯曲杆菌流行分布调查,了解空肠弯曲杆菌在不同动物种间的分布状况。方法 以空肠弯曲杆菌特异性的VS1基因为扩增目标片段,对2005~2007年间在上海市三家家禽市场和五家生猪屠宰场采集的2234(鸡1015份、猪1219份)盲肠内容物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 鸡盲肠内容物检出空肠弯曲杆菌阳性的样品288份,平均感染阳性率为28.4%,猪盲肠内容物检出空肠弯曲杆菌阳性的样品420份,平均感染阳性率为34.4%。结论 二十八个产地的鸡、猪均有空肠弯曲杆菌感染,不同产地、种属其感染率和发病情况不同,经统计学分析显示,猪的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鸡,上海市内(奉贤等地)来源的畜禽感染阳性率显著低于浙江金华、江苏海门、江苏张家港和江苏大丰等外省市地区。
  • 摘要:以鸡源鲍氏志贺菌为研究对象,分别根据G-enBank中登陆的相应序列针对八个管家基因thrB/th,trpC/trpB,purM/purN,mdh/R设计8对引物,用鸡源鲍氏志贺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出八个目的基因,并克隆到PMD18-T vector中,进一步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测定结果已经登陆C-enBank(按照上述顺序登陆号分别为:DQ995264,DQ995265,DQ995261,DQ995263,DQ995260,DQ995258,DQ995259,DQ995257)。利用BLAST和ClustalX程序分析测序结果,并构建了八个管家基因在染色体上4个区域的相应遗传进化树。由八个管家基因在染色体上4个区域的系统进化树可知:志贺菌分为三个主要分支,且均落在大肠杆菌中,本研究中的分离菌株鸡源鲍氏志贺菌在染色体上4个区域的进化树中分布位置是一致的,均落在志贺菌三个主要分支中的第一分支;从整个基因水平上看,鸡源鲍氏志贺分离株应起源于人源志贺菌。我们预测了该株鸡源鲍氏志贺菌起源于50,000-270,000年以前。
  • 摘要:溶血毒素是一种胞外毒素,是金葡菌主要毒力因子之一。据报道,金葡菌人源菌株多数产a-溶血素,而从动物分离的菌株中常见β-溶血素,但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金葡菌中α、β型未见相关报道,本试验根据GenBank公布的α和β溶血素序列,设计双重PCR引物,以我们在山东省内20多个规模化奶牛场乳腺炎病例中分离得到的金葡菌为模板,检测奶牛乳腺炎金葡菌溶血型,为研制奶牛乳腺炎金葡菌基因工程疫苗提供科学的依据。
  • 摘要:东方田鼠对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为寻找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探索其分子机理,我们将日本血吸虫童虫与东方田鼠不同组织/器官裂解物共培养,比较它们对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之后,以杀伤效果较好的肝脏裂解物为探针,以亲和淘洗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44d)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经三轮筛选后,随机挑取92个噬菌体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19个有效EST序列,其中15条FST序列与已知基因或表达序列标签同源,4个EST序列与已知基因或表达序列标签均无同源性,为新的表达序列标签。对19个有效FST编码蛋白的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其中6个为卵壳蛋白(Eggshell protein)相关基因,10个EST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与血吸虫基因表达调控及蛋白质加工修饰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东方田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吸虫基因表达,进而影响血吸虫的发育,可能是东方田鼠具有抗血吸虫特性的一个重要分子机理。
  • 摘要:弓形虫病是—种呈世界性分布,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畜牧业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人们随着对弓形虫感染的危害性认识的加深,对弓形虫感染及弓形虫病的诊断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传统的弓形虫感染诊断方法如IHA等由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原因,常导致误诊,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弓形虫病诊断及防治的需要。新的弓形虫病诊断方法主要在于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使操作更为简便、快速。ELISA技术已被公认为一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免疫检测方法,对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国外该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人畜弓形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弓形虫速殖子表膜是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虫体的主要作用部位,为此,我们于1990年代开始即试用弓形虫速殖子膜抗原,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猪血清弓形虫特异性IgG抗体。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了柔嫩艾美尔球虫Ⅱ型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移酶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扩增完整ORF,去除信号肽而保留转导肽以及去除信号肽和转导肽的功能区域序列片段;选取pMAL-c2x、pET-32a(+)和pProExHTa3种不同的表达载体,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宿主大肠杆菌Rosseta(DE3),在不同条件下诱导表达,利用酮戊二酸脱氢酶(KDH)偶连系统测定表达产物活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功能区域片段能够表达,且Rosseta(DE3)/pMAL-c2x—mat表达量、水溶性成分较Rosseta(DE3),pET-32a(+)-mat高,但二者可溶性表达产物酶活性相似;Rosseta(DE3),pET-32a(+)-mat、Rosseta(DE3)/pMAL-c2x-mat随着诱导温度的降低其蛋白表达量和可溶性成分增加,但温度的降低对Rosscta(DE3)/pProExHTa-mat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善,仅能表达不可溶性蛋白,且复性后无酶活性。
  • 摘要:提取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鼠基因型卵囊总RNA,RT-PCR扩增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抗原CP15/60基因并克隆到pMD 18-T载体中,进行测序和同源性比对。将鉴定正确的序列亚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不,克隆的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序列比较,同源性为98.6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65%。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形式高效表达。表达后的重组蛋白占菌体可溶性总蛋白的57.5%,纯化所得的重组蛋白纯度达95.2%。重组蛋白可被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兔血清特异性识别,用重组蛋白三免后,兔血清特异性抗体达到较高水平,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对发展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技术有重要价值。
  • 摘要:根据GenBank公布的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并以标准基因组DNA为模板,初步建立检测奶牛隐孢子虫的基于SYBR Green的Real-Time PCR方法,对奶牛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和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阳性样品和40份奶牛粪便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此次建立的Real-Time PCR对C.parvum和C.andersoni均能扩增出曲线,且其他寄生虫(鸡贝氏隐孢子虫、弓形虫、新孢子虫)和大肠杆菌均未检测到;标准基因组DNA的检测阈值达到5个拷贝,牛粪中卵囊的最低检测量为5个,克粪便,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法对上海40份奶牛粪便进行检测,结果奶牛粪便阳性率为15%(6/40).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特异、敏感的隐孢子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目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可以在体外向成虫和囊蚴两个方向发育,为研究细胞及虫体的分化提供一个较好的体外实验模型;本文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I-1640和MEM)培养以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在细胞培养基(RPMI-1640和MEM)中分4组,即I组纯RPMI-1640培养液;Ⅱ组: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纯MEM培养液;Ⅳ组: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天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I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I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I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d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 摘要:观察爱谱锐克-食肉动物专用驱虫片(每片含吡喹酮100毫克)对犬细粒棘球绦虫驱虫效果。将人工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实验犬分设5组,I组:试验药品2.5 mg/kg;II组:试验药品5 mg/kg,;Ⅲ组:试验药品7.5mg/kg;IV组:对照药品5mg/kg;V组:空白对照。投药后72hr剖解试验犬,检查各组荷虫情况。I、II、III、IV组粗计驱虫率均为100%。5 mg/kg推荐剂量可成为犬细粒棘球绦虫成熟期前驱除的有效剂量。
  • 摘要:为了评估镰形扇头蜱IgG结合蛋白(immunoglobulin binding protein,IGBP)作为抗蜱疫苗分子的潜力,将IGBP基因亚克隆到pGEX-4T-1载体,转化到感受态细胞BL21,在IPTG诱导下进行表达;表达产物免疫家兔进行攻蜱试验。结果显示,在IGBP的诱导下。重组质粒pGEX-41-1-IGBP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产生GST-IGBP融合蛋白。用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后。成蜱饱血重量和死亡率这两项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镰形扇头蜱IgG结合蛋白可作为抗蜱基因工程疫苗候选分子之一。
  • 摘要:以人工合成的无色孔雀石绿-卵清白蛋白(LMG-OVA)为包被抗原,无色孔雀石绿为竞争半抗原,两者与一定量的LMG-McAb反应,结果表明抗LMG-McAb稀释倍数为1:120000,包被抗原质量浓度为0.80ug/ml,最适检测范围1-256 ng/ml,LMG最低检测限为1.24μg/L ng/ml,标准曲线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307%、4.876%,回归方程为y=-37.773x+97.881,R2=0.9839。在明确了该方法其它条件及基本参数基础上用建立了ELISA方法,用建立方法对鱼和虾肉中添加的无色孔雀石绿阳性样品进行回收率试验,回收率为90%-110%;重叠性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提取液的稀释曲线与LMG的标准曲线基本平行。
  • 摘要:[目的]构建四种食源性致病菌融合毒素基因及重组表达载体。制备六联融合毒素的血清抗体。[方法]采用柔性Linker序列(G-G-G-G-S)对目的基因进行串联(HblA-VT1B-SEA-VT2B-BoNTaHc-SEB),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2b(+)-F6并在E.coli BL21中进行表达,将表达蛋白纯化后免疫豚鼠制备血清抗体,利用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验证抗体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2b(+)-F6并在E.coli BL21中成功表达,37℃表达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10.2%),基因序列全长3384bp,编码1127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127205,测序结果与设计序列一致性为100%。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表明,融合毒素F6与四种食源性致病菌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与多种非目标菌不反应。[结论]成功的构建了多联融合毒素基因的表达质粒及制备了抗血清。为利用融合毒素的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进而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广谱、快速的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对新研制吡喹酮皮肤渗透剂作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对实验犬按8 mg/kg的剂量涂抹,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段的血药浓度。结果:用药后I号犬1 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463.1285 ng/ml;Ⅱ号犬2 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765.265 ng/ml;Ⅲ号犬血药浓度15分钟达到一定的浓度。结论:吡喹酮透皮剂经过皮肤的渗透作用可以有效地进入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其特点为吸收快,代谢迅速。
  • 摘要:在临床条件下对8个品种180只犬按说明书进行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出品的EURICAN DHPPI2L疫苗免疫保护接种,通过42天的临床观察,除一只犬因个体特异性体质反应外,未发现疫苗接种后的即时或延迟性的局部或全身性不良反应,表明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将11只免疫犬和8只非免疫对照犬分成3组,分别进行CDV、CPV和黄疸出血钩端螺旋体强毒的攻毒试验。所有免疫犬攻毒后均未见临床异常,而各对照组所有犬只攻毒后均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其中CDV、CPV和黄疸出血钩端螺旋体攻毒组分别发病死亡2头、2头和1头。攻毒试验结果表明EURICAN DHPPI2L疫苗在临床条件下对犬瘟热、犬细小病毒和黄疸出血钩端螺旋体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 摘要: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IL-15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特异性引物,以经LPS和ConA刺激的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出长度约500bp的目的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酶切、PCR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获得了牛IL-15全长基因的克隆。进一步通过PCR方法得到缺失其N端48 aa的信号肽序列的牛IL-15成熟蛋白基因,将其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IL-1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该菌表达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大小约为33ku的融合蛋白。用Nj螯合层析方法纯化表达的蛋白。Western blot试验显示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能与抗6xHis的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同时也能与鼠抗猪IL-15的多克隆抗体发生明显交叉反应。牛IL-15基因的克隆、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 摘要:A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威胁人、禽、猪等健康的流感,PB1-F2蛋白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蛋白,是由病毒基因片断2编码而又不存在于成熟病毒粒子中的蛋白,可促进线粒体途径引起的细胞凋亡。其对A型流感病毒的复制和毒力等有重要影响,简要介绍一下其作用机理。
  • 摘要:本研究从2000年开始从广西各地采集了1563份犬脑、4份发病牛脑、1份发病猪脑和1份猫脑组织,通过对这些动物脑组织的PCR检测,分离出42株狂犬病毒株,并对N基因3’端455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根据核苷酸同源性及遗传进化树分析,广西狂犬病流行毒株可分成4个群,I群有GX01、GX08、GX09、GX014、GX019、GX091、GX123、GX173、GX174、GX195、GX260、GX443、GX452、GX510、GX520、GX BS、GXSL、GXGG、GXLA、GXHX、GXGL、GXNniu和GXWXp共23株,它们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7.6-100%之间;Ⅱ群有GX074、GX219、GX304、GX441、GX442、GX496、GX0510、GXBX、GXBM、GXQZ共10株,它们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8.5-100%之间;Ⅲ群只有GXN119株;lV群有GX506、GX508、GX509、GX120、GXB03、GXcat、GX201、GX102共8株,它们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9.1-99.6%之间。通过氨基酸变异分析,与兽用疫苗株ERA比较,所有38个毒株的第58位氨基酸由P变为S,Ⅰ、Ⅱ、Ⅲ群的34株共同发生了H26Y、C40S、S61N、V95L、G106D和P135S位点的变异,Ⅰ群发生了T90N和E110D、Ⅱ群发生了T42S的群特异性变异。氨基酸分析结果与核苷酸同源性、遗传进化树的分析一致。各群毒株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Ⅰ群主要分布在桂东地区、Ⅱ群主要分布在桂西地区。Ⅳ群主要分布在桂南地区。
  • 摘要:根据布氏杆菌编码36kDa外膜蛋白的omp2基因多态性设计引物,PCR扩增51株布氏杆菌分离株omp2a和omp2b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GenBank数据库BLAST序列比对分析显示,43株为牛种布氏杆菌(B.abortus),8株为羊种布氏杆菌(B.millitensis),未能区分布氏杆菌生物型。转座因子IS711在布氏杆菌不同种属中存在的多态性,利用IS71l通用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对布氏杆菌分离进行AMOS-PCR检测,鉴定B.abortus 5、6、9或3b型35株,B.abortus1、2或4型2株,B.melitensis 1或2型5株,另有9株未能鉴定生物型。PCR扩增未分型9株细菌的rpoB基因(4134bp),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鉴定B.melitensis 1型3株、B.abortus 1或4型1株,B.abortus 7型1株,其余4株无法确定其生物型。
  • 摘要:目的:对人沪二十八个产地(河南开封、山东青岛、江苏南通、浙江金华、上海奉贤等地)的鸡、猪进行了空肠弯曲杆菌流行分布调查,了解空肠弯曲杆菌在不同动物种间的分布状况。rn 方法:以空肠弯曲杆菌特异性的VS1基因为扩增目标片段,对2005~2007年间在上海市三家家禽市场和五家生猪屠宰场采集的2234(鸡1015份、猪1219份)盲肠内容物样品进行PCR检测。rn 结果:鸡盲肠内容物检出空肠弯曲杆菌阳性的样品288份,平均感染阳性率为28.4%,猪盲肠内容物检出空肠弯曲杆菌阳性的样品420份,平均感染阳性率为34.4%。rn 结论:二十八个产地的鸡、猪均有空肠弯曲杆菌感染,不同产地、种属其感染率和发病情况不同,经统计学分析显示,猪的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鸡,上海市内(奉贤等地)来源的畜禽感染阳性率显著低于浙江金华、江苏海门、江苏张家港和江苏大丰等外省市地区。
  • 摘要: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鹅和番鸭全长细小病毒基因;其中鹅和番鸭细小病毒非结构基因(NS)全长为1884bp,编码627个氨基酸;结构基因(VP)全长为2199bp,编码732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鹅和番鸭细小病毒NS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0.9%~82.9%和89.5%~91.2%,而相应的鹅细小病毒间的同源性为93.7%~99.8%和96.8%~99.7%,番鸭细小病毒间的同源性为98.8%~99.8%和98.6%~99.5%;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鹅和番鸭细小病毒VP1间的同源性分别为79.7%~88.7%和85.5%~93.3%,而相应的鹅细小病毒间的同源性为88.8%~99.6%和91.5%~99.2%,番鸭细小病毒间的同源性为98.1%~99.6%和97.1%~98.8%;番鸭和鹅细小病毒NS和VP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番鸭和鹅呼细小病毒来自共同的祖先,但随着宿主的不同而演化为不同的分支。
  • 摘要:为探讨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c2,SS2)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的相关性,选用自杀性质粒,通过同源重组成功构建具有氯霉素基因缺失株IMPDHm。PCR鉴定,IMPDH基因被cat基因表达盒所代替;Western blot鉴定,IMPDH单抗没有检测到相应的IMPDH蛋白。IMPDHm培养特性和致病性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其利用糖的能力降低,对本动物和试验动物的致病力减低。
  • 摘要:WhoA基因编码光滑型布氏杆菌脂多糖(LPS)O-侧链合成必须的糖基转移酶,该基因的缺失或破坏会影响布氏扦菌光滑型表型的形成。本研究以猪源光滑型布氏杆菌S2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将氯霉素抗性基因(Omr)完全替代S2株的WhoA基因,获得重组粗糙型布氏杆菌rS2-WboA株。rS2-WboA株在适宜的培养基(TSA)上传50代后仍保持对氯霉素的抗性。用1×107 CFU rS2-WboA免疫BALB/c小鼠和豚鼠,1个月后均能通过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到粗糙型抗体。1×1011 CFU rS2-WboA菌攻毒BALB/c小鼠后,不会引起死亡,并且能抵抗500 CFU强毒M28的攻击。小鼠和豚鼠的试验显示了rS2-WhoA与原始株S2相似的保护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其保护性也略高于另一重组株rS2-WboC。
  • 摘要:根据布氏杆菌编码36kDa外膜蛋白的omp2基因多态性设计引物,PCR扩增51株布氏杆菌分离株omp2a和omp2b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GenBank数据库BLAST序列比对分析显示,43株为牛种布氏杆菌(B.abortus),8株为羊种布氏杆菌(B.millitensis),未能区分布氏杆菌生物型。转座因子IS711在布氏杆菌不同种属中存在的多态性,利用IS71l通用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对布氏杆菌分离进行AMOS-PCR检测,鉴定B.abortus 5、6、9或3b型35株,B.abortus 1、2或4型2株,B.melitensis 1或2型5株,另有9株未能鉴定生物型。PCR扩增未分型9株细菌的rpoB基因(4134 bp),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鉴定B.melitensis 1型3株、B.abortus 1或4型1株,B.abortus 7型1株,其余4株无法确定其生物型。
  • 摘要:目的:从患疑似结核病的奶水牛中进行牛分枝杆菌的分离并对分离菌进行鉴定;方法:从患疑似结核病的广西奶水牛群中收集病料,病料经预处理后,接种罗氏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分离菌经纯化后进行酸性染色并镜检,镜检后为阳性的细菌再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进行鉴别培养,同时,应用PCR方法对镜检为阳性的细菌进行进一步的鉴别检验;结果:共收集了238份临床样品(鼻粘液及牛奶),接种罗氏培养基,经37℃培养后共获得细菌12株,经酸性染色后镜检都为分枝杆菌阳性,进一步经鉴别培养基鉴定12株菌中有2株为牛分枝杆菌,其余均为非典型分枝杆菌。
  • 摘要:采用PCR方法对62株大肠杆菌菌株进行stx基因检测,将筛选到含有stx基因的菌株进行噬菌体诱导、分离、纯化和鉴定,并对编码Stx2的噬菌体(Stx2噬菌体)相关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将分离的Stx2噬菌体溶源大肠杆菌MC1061实验菌株,获得的Stx2噬菌体溶源菌作为指示菌筛选诱导细菌滤液中的Stx2噬菌体以外的噬菌体。实验中筛选到8株大肠杆菌O157菌株经丝裂霉素c诱导后均优先释放Stx2噬菌体,不释放Stx1噬菌体。纯化的Stx2噬菌体能够溶源MC1061实验菌株,验证了stx基因在大肠杆菌菌株间的水平转移,同时还建立了指示细菌诱导滤液中多种噬菌体的优化方法。对其中一株Stx2噬菌体A亚单位进行测序验证,通过比对发现其与GenBank上登陆的X07865(Bacteriophage 933W)、AP005154、AF548457、AP000363(Bacteriophage Stx2-Sa)的同源性均高达99%。
  • 摘要:本试验将27只六周龄SPF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阴性对照组12只、一次性攻毒组12只、连续攻毒组3只。阴性对照组和连续攻毒组于第0天分别接种1640培养液1ml和PCV2细胞培养毒1 ml(TCID50=107/ml),连续攻毒组应用相同的接种剂量和接种方式于第0、7、14、28、35天进行PCV2接种。阴性对照组和一次性攻毒组分别在接种后7、14、28和42天处死,连续攻毒组在首次接种后42天处死。试验过程中每天观察、记录小鼠生活状态并在处死前进行体重测量。脱颈椎法分批处死小鼠并采集心、肝、脾、肺、肾、胸腺、淋巴、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舌、脑等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用PCR方法对机体中PCV2病毒的分布和含量进行分析,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抗PCV2抗体水平。通过试验发现:三组试验小鼠体重均有增加,其中阴性对照组小鼠体重增长比率大于一次性攻毒组和连续攻毒组,而一次性攻毒组又明显高于连续攻毒组。PCR检测结果显示一次性攻毒组和连续攻毒组体内存在病毒复制并有其特定的转归规律,对照组体内无病毒复制。ELISA方法证实一次性攻毒组和连续攻毒组均产生抗PCV2抗体,但连续攻毒组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一次性攻毒组。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未检测到抗PCV2抗体。将采集的病料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一次性攻毒组和连续攻毒组有明显的微观病理损伤,损伤最严重的器官是淋巴结,对照组未发现明显病理损伤。据此,根据攻毒组小鼠体重增长比率的差异、淋巴结内持续的病毒复制、血清PCV2抗体阳性、明显的微观病理损伤得到小鼠已经感染了PCV2的结论,并初步探讨了小鼠感染PCV2的检测标准。本试验成功建立了PCV2感染SPF昆明小鼠的动物模型,为PCV2的致病机理研究、疫苗研究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 摘要:通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ity assay,ELISA)方法。对青海农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on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五年来(2003年-2007年)所采集猪血样9788份,用美国IDEXX公司的血清PRRSV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血清抗体阳性率是10.6%。结果表明,检测后备母猪血样1465份,阳性率13.17%;妊娠母猪血样1190份,阳性率22.94%;哺乳仔猪血样1128份,阳性率23.76%;断奶仔猪血样2898份,阳性率5.52%;肥育猪血样3107份,阳性率4.6%。另外,养猪场猪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12.89%,农户散养猪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22%。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该病的防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 摘要:利用MDBK细胞从临床表现典型口疮症状的病羊痂皮材料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通过形态学、理化学、PCR检测与动物回归试验等对该株病毒进行系统的分离鉴定后,证实该分离株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ff virus,ORFV),命名为ORFV-sy。参照Genbank中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B2L、F1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对ORFV-sy株的B2L和F1L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推导出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ORFV-sy株B2L基因与ORFV-NZ2、Shanhjahnpur 82/04等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99.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99.5%:F1L基因与ORFV-NZ2、ORFV-7等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5%~98.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2%~98.8%。基于B2L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ORFV-sy毒株与印度绵羊株ORFV-Mukteswar 67104、ORFV-Izatnagar 79/04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不同地区分离毒株的B2L基因差异不大;基于F1L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ORFV-sy毒株与ORFV-C2和ORFV-mi-90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经Jameson-Wolf抗原表位优势图分析,B2L基因与F1L基因编码的42kDa、39kDa蛋白的抗原决定簇较为集中,表明二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这提示它们可作为研制ORFV基因工程疫苗的目的基因。
  • 摘要:本文对空肠弯曲杆菌对各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进行了综述。空肠弯曲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主要通过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内基因突变导致药物不能有效地与细菌的有效部位结合而失去对细菌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则主要与细菌核糖体23SRNA的基因突变有关;由于核糖体保护蛋白tet(o)降低了细菌核糖体对四环素类和氨基糖甙类的敏感性而导致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类和氨基糖甙类耐药。同时细菌对药物的外排机制也在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摘要:脂肪酸代谢在所有生命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顶复门原虫的Ⅱ型脂肪酸合成代谢发生在顶质体内,主要利用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脂肪酸合成酶的催化完成。其脂肪酸合成酶是一些独立的单功能蛋白,这与哺乳动物等其他一些真核生物的多功能的单-I型脂肪酸合成酶明显不同,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新药物开发的理想靶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顶复门原虫Ⅱ型脂肪酸合成代谢的特点、相关酶以及相关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 摘要:旋毛虫病是由毛形科的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肠内(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各部(横纹肌)肌肉(肌旋毛虫),且形成包囊,当人和动物食用生的或未烧熟的旋毛虫病畜肉后,即可感染旋毛虫病。包括人类在内,旋毛虫可侵害的动物达150多种。在我国猪、狗、猫都有感染,是禽间旋毛虫病传播的重要来源。该病至今尚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并且发生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身健康,给畜收业及食品工业带来
  • 摘要:灭活疫苗在预防动物传染病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灭活疫苗所使用的灭活剂容易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容易污染环境,不利于健康。高压脉冲电场能使病原体快速死亡,并且不污染环境。若将高压脉冲电场用于动物传染病疫苗的灭活,将会对疫苗的灭活带来革新,有望为人类提供绿色动物源性食品,保护人类健康。
  •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呼吸道症状及高死亡率的传染病。文章就其检测技术,如病毒分离鉴定、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等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 摘要:在人类消费的可食性动物组织或产品中出现兽药和其代谢物残留可能将对消费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这迫切要求开发具有快速、简易、敏感性好等特征的检测方法。本文对动物源食品中兽药和其代谢物残留的快速筛选检测原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人兽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疾病,它是由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可以在人兽间互相传播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人兽共患病分布广泛,可源于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家畜、家禽和宠物,还可源于远离人类的野生动物。既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又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统计,目前已知的人兽共患病共有250多种,我国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就有90多种;人类传染病的60%来源于动物,而50%的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类。加之近年出现的SARS、疯牛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在全球暴发和蔓延,使得人兽共患病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
  • 摘要:畜禽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如何实现畜禽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针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的分析。让畜禽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变得可监督。以及在比较发达国家畜禽和畜禽产品可追溯系统和立法强制实施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畜禽和畜禽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技术标准构架,构建一种适合国情的畜禽产品安全生产溯源系统。
  •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狂犬病在不同宿主中的流行历史和现状、狂犬病的诊断、狂犬病在动物的免疫预防和在人的暴露后治疗,指出了狂犬病预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狂犬病控制的前景。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禽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禽产品产量和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规模化养殖发展逐步加快,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已初步形成家禽优势产业带。家禽养殖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速度最快,集约化程度最高、与国际先进水平最接近的产业。与此同时:养禽业中存在公共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养禽业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 摘要:嗜血支原体由附红细胞体及血巴尔通氏体组成,是一种在哺乳动物中广泛传播的一类人兽共患病原。嗜血支原体属于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菌,它专性寄生在红细胞表面引起红细胞变形破裂,从而导致贫血黄疸发热等症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动物引起生长缓慢,免疫力低下易导致并发感染。在养猪业中附红细胞体感染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尽管在人类中有报道高附红细胞体感染的情况,但是对该病原的研究还远不够深入。报道潜在的附红细胞体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但是均需进一步的试验验证,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该物种存在跨中间传播感染。
  • 摘要:近年来,狂犬病毒引起的狂犬病呈上升趋势。为丰富对该病毒致病机理和分子生物学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相关研究的认识,本文从狂犬病病毒的转录与复制规则、狂犬病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进行狂犬病毒基因与其功能的研究状况、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作了回顾。
  • 摘要:裂谷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重大外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也门和沙特阿拉伯),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裂谷热病毒基因组由3个节段的负链RNA组成。近几年,各个编码蛋白在病毒复制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者们建立了微基因组系统和反向遗传系统来研究裂谷热病毒的转录和复制机制,有望在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疫苗研制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 摘要:尼帕病毒是较为新近发现的一种副黏病毒。其于1997~2005年间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引发流行性脑炎,严重危害了人类与猪等动物的健康。文章概述了尼帕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进展。
  • 摘要: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肠道传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类似。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急性肝损坏和散发急性肝炎病例中50%以上由戊肝引起。这使戊型肝炎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戊型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属的唯一成员,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源性戊肝暴发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戊肝流行区和发达国家戊肝散发的主要病因。尽管血液传播途径和垂直传播途径也有报道,但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青壮年感染HEV后的死亡率为0.5-3%,而孕妇的死亡率较高,达15-20%。HEV是一种无囊膜含有单股正链RNA的病毒,有三个不连续并有部分重叠的ORF组成。HEV有4个基因型但仅有1个血清型。目前,在INSDC数据库上已有1,600条HEV序列。HEV的诊断和鉴别方法已经建立。在美国、日本和许多其他国家相继分离鉴定的猪HEV与同地区分离的人HEV的高度同源性证实了HEV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而且家猪、野鹿和野猪是自然界HEV的天然储库。本文就HEV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型、细胞培养及其诊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一综述。
  • 摘要:A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威胁人、禽、猪等健康的流感,PB1-F2蛋白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蛋白,是由病毒基因片断2编码而又不存在于成熟病毒粒子中的蛋白,可促进线粒体途径引起的细胞凋亡。其对A型流感病毒的复制和毒力等有重要影响,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其作用机理。
  • 摘要: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副黏病毒科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多种禽类发生高度死亡的一种重要的传染病。该病毒宿主范围广泛,除了引起鸡、火鸡和鹅高度致死外,在鸽、鸭及其它禽类、鸟类和人上均有感染的报道。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
  • 摘要:2003~2005年间,一种名为金迪普拉病毒(Chandipura virus,CHPV)在印度局部地区暴发流行。该病流行期间,千余名儿童感染,数百名儿童死于脑炎,死亡率超过70%。虽然自2005年以后,该病毒鲜有报道,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发人畜共患病,CHPV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应当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本文对该病毒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临床诊断及其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 摘要:单核增生性李氏杆菌(LM)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阳性短杆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LM能感染多达40多种动物,使抵抗力低下、体质弱的人群和动物发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流产以及败血症。LM感染后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已被列为四大食品病原菌之一。目前对LM致病机理研究得比较深入,本文以细菌粘附入侵细胞、逃逸吞噬体、自身调控为主线同时探讨相关毒力因子的作用来阐述LM的致病机理。
  • 摘要: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流产、不孕和睾丸炎为特征。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不仅危害畜牧生产,而且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因此在医学和兽医学领域都极为重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