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首届中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高峰论坛
首届中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高峰论坛

首届中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7-12-2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

会议文集:首届中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rn 结果:45例食管病变,最大直径0.5~7.0 cm(平均2.4cm)。41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1.1%(41/45)。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三腔管食管囊压迫出血部位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4.4%(2/45)。1例食管囊肿剥离过程中、2例食管平滑肌瘤ESD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6.7%(3/45)。术后随访38例,随访期1~7m(平均4.5m),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rn 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巨大平坦病变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胃镜发现≥2 cm的胃平坦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其操作步骤为:rn ①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rn ②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rn ②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rn 结果: 5例胃平坦病变中。3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角。病变直径2.0~5.0cm,全部1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手术时间为80~1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00ml,均经电凝、氟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术后出血1例。无一例发生消化道穿孔。所有病变均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1~6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rn 结论: ESD是治疗胃巨大平坦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 摘要:目的:应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技术处理胃食管早期病灶,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rn 方法:研究在中山医院进行,内镜检查发现胃食管早期粘膜病灶,病理活检证实为异性增生、上皮内瘤变、早期癌变,超声内镜检查排除浸润期病灶,病灶局限于粘膜层。在全麻下行内镜下治疗,应用针刀、钩刀、IT刀及电凝电切技术,完整大块剥离病灶,应用金属铗、氩气刀、热活检钳等处理创面。术后应用抑酸、粘膜保护剂治疗,1-2月复查胃镜评价创面愈合状态,跟踪随访观察术后复发情况。rn 结果:自2007年3月-2007年11月,共有48例病人进入研究观察,男性30例,女性18例,食管病灶21例,胃内病灶27例。病灶直径:0.5cm-2.5cm,平均直径1.4cm。早期粘膜病灶32例,完整ESD切除病灶26例(81.3%),借助圈套器分片切除6例(18.5%)。粘膜下占位16例,完整剥离14例,借助尼龙绳结扎处理2例。2例患者术中出血在100ml以上,1例患者术中小穿孔,采用金属铗闭合穿孔,置胃管禁食一周后恢复,未转手术治疗。病理及随访工作正在进行中。rn 结论:ESD是处理胃食管早期粘膜病灶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不断提高操作技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rn (1)黏暖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rn (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rn (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rn 结果: 18例大肠巨大平坦息内,直肠11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1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盲肠1例。病变长径2.0~5.2cm(平均3.1 cm)。所有病例术后全部得到病理证实。所有痛变全部一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成功率10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55~115min,平均75min。ESD术中未出现肠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一例出现须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ESD治疗中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阴囊气肿和颈部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1例剥离病变后见肠壁外脂肪,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创面。ESD穿孔发生率11.1%(2/18)。术后随访12例,平均随访期4.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rn 结论: 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痛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 摘要:目的:评价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技术治疗食管、胃粘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病例选择:自2003年7月-2005年6月中山医院胃镜检查发现的粘膜下肿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包括:病灶位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经超声内镜检查证实为粘膜下肿瘤,直径在1.3-3.0cm,部分突出于腔内且愿意接受内镜下治疗和随访。采用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治疗粘膜下肿瘤,并进行随访,观察粘膜下肿瘤消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rn 结果:男性6例,女性10例入选:年龄34-78岁,平均50岁;病灶大小1.3-3.0cm,平均1.9cm;4例位于食管下段,2例位于贲门口,5例位于胃底,2例位于胃体上部,3例位于胃体下部胃窦胃角。12例病人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梭形细胞。16例病人中,9例(56.3%)病人在4周随访时病灶完全消失,粘膜表面白色疤痕形成。5例病人在4周复查时病灶残留0.2-0.3cm小病灶,加用内镜下电切除术。1例病人经两次治疗完全消失,期间出现黑便。1例(6.2%)病人治疗不成功,总有效率为93.8%。全部病例在完成治疗后6月复查胃镜均未发现病灶,超声胃镜证实病灶无残留。rn 结论:采用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治疗的方法,对直径在1.3-3.0cm、部分突出于腔内的粘膜下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外科手术或者腹腔镜治疗,降低了内镜下直接电切除术存在的穿孔与出血等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剿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rn 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rn (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rn (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rn (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rn 结果: 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rn 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rn 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6 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 min(平均45 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末见病变累及。rn 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rn (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rn (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rn (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rn 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间质瘤和直肠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6~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min(平均73.5 min)。1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它并发症。rn 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评价套扎器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L)治疗直肠类癌患者的远期疗效。rn 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45例直径≤2 cm 直肠类癌患者,均行ESMRL,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58±18)岁。分析本组患者切除根治性、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rn 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内镜中心肠镜检查患者的1.8%(45/24600),病灶距离肛缘从2~15 cm,直径从0.3~2.0 cm,平均(1.4±0.3)cm。超声内镜提示本组中24例(53%)患者的病灶为仅位于黏膜下层(第3层)的无回声占位,后方不伴有声影,肌层完整,平均病灶直径(0.8±0.2)cm,另21例(47%)患者的病灶同时位于黏膜层(第2层)和黏膜下层(第3层),平均病灶直径(1.5±0.2)cm,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ESMRL术,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25±4)min,有34例(75.6%)患者切除后切缘有动脉性出血,予止血夹夹闭止血或硬化剂注射止血。有7例(15.6%)患者于术后2~7 d 出现迟发性出血,其中3例(43%)为创面底部肌层渗血,另4例(57%)为切缘渗血或动脉性出血,需再次内镜检查进行止血处理。无穿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病理检查切除标本直径从1~3 cm,平均(2.2±0.6)cm,厚度从0.3~1.5 cm,平均(0.5±0.3)cm。切缘阴性率86.7%(39/45),另有6例患者镜检下肿瘤周边无法见到正常黏膜下层结构。无法判断切缘有无受累,但肿瘤包膜完整,边界清晰,重新活检无肿瘤依据,选择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6~52)个月,随访率100%,无转移、复发和死亡病例。rn 结论: ESMRL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安会、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早期结直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本文介绍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分析了ESD手术方法和术后管理,探讨了ESD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浅谈了ESD的国内开展现状。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rn 结果: 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 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闯(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 min(平均5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皿。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rn 结论:镜L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