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太原
  • 出版时间: 2014-08-07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清斑胶囊对小鼠血清及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肝脏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研究探讨清斑胶囊对体内抗氧化机制的影响,为复方清斑胶囊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通过高糖高胰岛素刺激建立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用家蚕含药血清进行干预,以毗格列酮含药血清作为阳性对照,采用葡萄糖消耗试验(氧化酶法)检测家蚕及毗格列酮对IR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运用western-blotting技术观察家蚕对PI3K, Akt, GLUT4蛋白表达量及Phospho-AktThr308, Phospho-AktSer473位点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家蚕防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初步作用机理。rn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及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家蚕各剂量组与毗格列酮组均能明显升高IR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有极显著差异性(P<0.O1),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且家蚕中、高剂量组葡萄糖消量与毗格列酮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及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家蚕各剂量组及毗格列酮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升高PI3K(p110), Akt, GLUT4的蛋白表达量及Akt磷酸化位点Thr308和Ser473磷酸化水平(P<0.O1或P<0.05),并呈一定程度的量效关系,但时间效应分组结果表明,24h组与48h组之间并无明显的时效关系。rn 结论:本实验从家蚕抗2型糖尿病分子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初步认为家蚕可促进IR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并从增加蛋白表达量和增强蛋白活性两方面,促进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状态,提高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调节糖代谢,达到降糖的功效。
  • 摘要:目的:观察鹿角胶对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并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把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成骨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用正常DMEM-LG培养基培养;实验组用含有低、中、高剂量鹿角胶的DMEM-LG培养基培养.用四甲基偶氮哇盐比色法(MTT)法观察鹿角胶对原代成骨细胞的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检测观察鹿角胶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鹿角胶对成骨细胞骨钙素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鹿角胶对成骨细胞BMP-2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原代成骨细胞细胞贴壁且呈梭形,经钙化结节染色呈强阳性,经I型胶原、骨桥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证实获得的细胞为成骨细胞;中剂量组的鹿角胶能够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其中中剂量组的作用最明显;鹿角胶剂量的逐渐增加能够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内BMP-2蛋白的表达升高。rn 结论:鹿角胶具有促进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骨钙素、BMP2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大黄素对泼尼松致大鼠骨丢失的预防作用.rn 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泼尼松组、泼尼松加碳酸钙维D组、泼尼松加大黄素低、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给予溶剂对照溶液,其它5组用泼尼松3mg·kg-1·d-1造模,再分别给予溶剂对照溶液、碳酸钙375 mg·kg-1·d-1加维生素D3U·kg-1·d-1、大黄素90mg·kg-1·d-1、大黄素270mg·kg-1·d-1.大鼠每次按5ml·kg-1灌胃给药,连续给药90天.测定骨重、骨形态指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测定大鼠胫骨上段松质骨静态参数.rn 结果:给予泼尼松和药物90天后大鼠体重下降,股骨干重、股骨长度降低,伴有骨量的降低,表现为骨静态参数中的骨小梁面积(Tb.Ar)、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宽度(Tb.Wi)下降(P<0.05)。碳酸钙和VitD3联合应用组(复方钙组)对此有对抗作用,与模型组相比,骨静态参数均上升(P<0.05)。大黄素低剂量组对此也有对抗作用,但作用比不上复方钙组。大黄素高剂量组对泼尼松致大鼠骨丢失无预防作用,骨静态参数与模型组相当。rn 结论:大黄素90mg·kg-1·d-1,用药90天对泼尼松引起的大鼠骨丢失有预防作用。
  • 摘要:背景:益气固表方玉屏风散(YPFS)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其优势在于治病求本、减少复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提出假说:YPFS益气固表法用于过敏性疾病治疗具有减少复发的优势,其关键机制可能与调控过敏性疾病启动阶段的上皮细胞(EC)来源的关键因子TSLP、IL-33密切相关.rn 目的:观察YPFS是否具有抗过敏性炎症的作用并探讨初步的作用机制.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诱导的Th2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模型,初步探讨YPFS对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应用poly(I:C与TNF-a联合刺激表皮细胞HaCaT,初步探讨YPFS对TSLP,IL-33表达的影响。rn 方法:①建立小鼠ACD诱导初期给药观察效应模型,小鼠在dl,d2天用FITC溶液致敏腹部皮肤2次,同时给予YPFS至d3(诱导初期给药),d6用FITC溶液攻击小鼠右耳,24h后测定小鼠耳肿胀程度,取耳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部分耳组织制匀浆,以ELISA方法检测IL-4,IL-5, IL-9,IL-13水平。②在上述模型的诱导初期给予YPFS,d3取耳组织,制匀浆后以ELISA,PCR方法检测TSLP,IL-33水平。③应用poly(I:C)100ug/ml与TNF-a20ng/ml联合刺激表皮细胞HaCaT,以ELISA、免疫荧光方法检测TSLP, IL-33水平。rn 结果:①诱导初期给药观察效应模型结果显示YPFS 3.25g/kg,6.5g/kg均能显著抑制模型的耳肿胀度;病理组织学检查亦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给予YPFS的小鼠耳炎症反应减轻,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同时能显著降低小鼠耳组织匀浆中IL-4,IL-5,IL-9,IL-13水平。②致敏初期结果显示YPFS 3.25g/kg,6.5g/kg组均能显著抑制致敏初期局部组织匀浆中TSLP,IL-33水平。③HaCaT细胞体外结果显示YPFSO.O1ug/ml,O.lug/ml能显著抑制TSLP,IL-33的表达水平。rn 结论:YPFS对Th2型过敏性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细胞因子TSLP, IL-33作为关键的启动因子可能与其干预过敏性疾病的机制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乌鸡白凤丸系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中乌鸡丸的加减方,由乌骨鸡、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等20味中药组成,集温补、滋阴、涩敛、调和等法为一方,具有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的特点,近年来,一系列针对乌鸡白凤丸药理作用的研究及临床运用的探索,逐渐改变其仅为妇科用药的局面.本研究主要探讨乌鸡白凤丸抗炎镇痛及抗应激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rn 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实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观察乌鸡白凤丸抗炎作用:应用小鼠热板法、小鼠醋酸扭体法观察乌鸡白凤丸镇痛作用;通过小鼠耐疲劳、耐缺氧、耐寒冷实验观察乌鸡白凤丸抗应激作用。rn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在抗炎作用方面,乌鸡白凤丸高剂量组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 ),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胀、降低大鼠肉芽肿系数(P<0.01-0.05 );在镇痛作用方面,乌鸡白凤丸各剂量组均能增加小鼠痛阂提高百分率、抑制扭体反应次数(P<0.05-0.01);在抗应激方面,乌鸡白凤丸各剂量均能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P<0.05-0.01),高剂量组亦能显著降低小鼠低温环境中的死亡率(P<0.05)。rn 结论:该药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抗应激作用。
  • 摘要:目的:在现代医学对由内毒素触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脓毒症的治疗尚无特殊有效措施的今天,从中药及天然产物中寻找抗内毒素方法备受关注,已有一些中药、复方或其所含成分被证明对受内毒素攻击的动物有保护作用,建立快速、高效的中药抗内毒素活性筛选方法则是中药抗内毒素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本研究依据模式生物斑马鱼生物学特点,建立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基于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建立一个介于体外初筛与哺乳动物验证之间的快速、低成本的中药抗内毒素活性筛选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部分中药活性成分进行抗内毒素活性筛选、验证.rn 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斑马鱼形成内毒素炎症模型,包括炎症表型确立、感染方式选择、鱼龄选择、LPS浓度选择,进行造模条件的选择与优化;基于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观察连翘酷昔A、连翘昔、大黄素、黄等昔对LPS诱导斑马鱼急性炎症的保护作用。rn 结果:(1)脂多糖LPS诱导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建立及优化。采用显微注射O.5mg/m1LPS3dpf幼鱼的卵黄囊,24h后能导致卵黄坏死、脊椎弯曲、心包囊水肿、心胞膜出血、死亡等表型。感染方式选择上,中性红和苏丹黑B染色显示LPS浸泡无明显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区,而LPS显微注射组在注射位点卵黄囊上可观察到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大量聚集。用Tg(mpo:GFP)斑马鱼示踪中性粒细胞发现,亦有类似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卵黄囊显微注射LPS在32h内对斑马鱼的致死率100%,而浸泡LPS45h存活率为100%。以上说明采用注射方式感染LPS较佳。鱼龄选择上,3dpf在注射 LPS后32h内致死率为100%3dpf,Sdpf,6dpf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 25, 36 h,有显著性差异。为缩短筛选时间,确定采用3dpf用于筛选。LPS浓度选择,0.5,0.4,0.25mg/ml在48 h内的致死率分别为100%,41.2%,0%,呈剂量依赖性。LPS半数致死浓度LCS。为297.6ug/ml,实验采用较高致死浓度0.5mg/ml用于筛选。(2)中药单体对LPS诱导斑马鱼急性炎症的保护作用。与LPS组相比,经连翘醋苷A、连翘苷、大黄素、黄芩苷治疗均能明显延长斑马鱼生存时间,提高存活率,具剂量依赖性。上述中药单体对卵黄LPS注射位点的白细胞聚集和组织坏死有抑制作用。在感染的早期(1-12h),连翘苷,连翘酷苷A,大黄素,黄芩苷治疗组对LPS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大量产生,激活及炎性迁移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感染的晚期(24h),各单体治疗组均能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大量减少和组织坏死(均有P<0.05)。在注射LPS6-18h内,各单体治疗组均能明显抑制LPS介导的TNF-a,IL-1β,IL-6表达上调(均有P<0.05),而在注射后24h则只观察到对IL-6增加仍有抑制作用。rn 结论:(1)选择3即f斑马鱼,以O.5mg/m1LPS浓度,采用卵黄囊显微注射给药,可作为建立炎症模型的参考条件;在显微镜下实时活体观察LPS诱导的白细胞的迁移聚集情况、斑马鱼死亡率、生存时间可作为筛选抗内毒素炎症活性参考指标。(2)基于斑马鱼内毒素模型观察证明连翘酷苷A、连翘苷、大黄素、黄芩苷均有抗内毒素炎症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LPS激活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而减少白细胞的产生及炎性迁移,调节促炎症因子TNF-a,IL-1β,IL-6的释放,从而调控急性炎症反应的进程有关。
  • 摘要:目的:温里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类中药,代表药物有附子、干姜、吴茱萸、高良姜、肉桂、花椒、荜澄茄等,其中,温中止痛是最重要的功效之一,常被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和呕吐泄泻等中焦里寒证.鉴于各味温里药的临床功效及药材特点,本研究结合整体动物和离体器官试验系统地考察高良姜、吴茱萸、干姜、肉桂等温里药与温中止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rn 方法: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及甲醛致痛法等经典疼痛模型考察各种温里药的镇痛作用,采用番泻叶脾胃虚寒泄泻模型考察温里药的抗寒证腹泻作用,以新斯的明胃肠运动亢进模型和离体肠试验考察温里药的胃肠解痉作用,最后综合评价各味温里药的温中止痛作用。rn 结果:高良姜、吴茱英、干姜、肉桂能不同程度提高小鼠热刺激的痛闭值,降低醋酸诱发小鼠的扭体次数,缩短甲醛致痛后小鼠舔右后足的时间(P<0.01-0.05 ):高良姜、吴茱英、千姜、肉桂能明显降低脾胃虚寒腹泻小鼠模型的稀便率和腹泻指数(P<0.01-0.05 );高良姜、肉桂、吴茱英均能提高小鼠胃内残留量(P<0.05 ),对新斯的明所致胃排空亢进有抑制作用;高良姜、吴茱英、干姜、肉桂四种温里药能显著降低小鼠炭末推进率(P<0.05 ),对新斯的明所致小肠运动亢进有显著抑制作用;高良姜、吴茱英、干姜、肉桂不同剂量对离体肠的正常收缩和兴奋状态有不同的影响。rn 结论:高良姜、吴茱英、干姜、肉桂有不同程度的温中、解痉、止痛作用,为该类药物的科学合理应用和进一步的温度感受器调控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解表药桂枝的去油水煎液、含油水煎液、挥发油,及其去油水煎液依据溶剂梯度法依次萃取所获得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的抗过敏作用,探讨该药抗过敏作用的有效物质基础,为其功效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取SPF级健康KM小鼠,雌雄各半,按体重、性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5mg/kg)、桂枝去油水煎液组(6g/kg)、桂枝含油水煎液组(6g/kg,含30u1挥发油)、桂枝挥发油组(0.174mg/kg)、石油醚部位组(6g/kg)、正丁醇部位组(6g/kg)、乙酸乙酷部位组(6g/kg)、水提部位组(6g/kg),采用2,4一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的小鼠IV型超敏反应模型,观察各受试药液连续灌胃给药10天对DNCB攻击后小鼠耳廓肿胀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采用小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观察各受试药液连续灌胃给药7天对模型小鼠致敏皮肤部位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试验,采用DNCB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以及组胺、5-经色胺所致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观察桂枝去油水煎液、乙酸乙酷部位与水提部位对模型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采用体外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观察桂枝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酷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提部位对透明质酸酶抑制率的影响。rn 结果:①桂枝去油水煎液、乙酸乙酷部位、水提部位组能显著降低DNCB诱发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模型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减少伊文思蓝的渗出量(P<0,01),乙酸乙酷部位组亦能明显抑制该模型小鼠的耳廓肿胀度(P<0.05):同时桂枝去油水煎液、乙酸乙酷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提部位对小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综上提示桂枝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为其去油水煎液、乙酸乙酷部位及水提部位。②桂枝去油水煎液及乙酸乙酷部位对组胺、5-HT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P<0.05);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重复试验显示两者及水提部位对模型小鼠的血管通透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或P<0.01),其中乙酸乙酷部位亦显著降低该模型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综上表明桂枝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为去油水煎液中的乙酸乙醋部位。③体外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表明,桂枝乙酸乙酷部位、去油水煎液部位在浓度为O.5g/ml时,对透明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2.48%,52.17%。rn 结论:桂枝去油水煎液及其进一步分离提取的乙酸乙酷部位具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提示桂枝抗过敏作用的有效组分以极性较高的水溶部位为主,其作用机制与抗过敏介质(如His,5-HT)效应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乌鳖口服液对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的影响.rn 方法:通过皮下多点注射小鼠透明带3建立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模型.然后连续4周给予乌鳖口服液进行治疗,每天剂量为(16.5g/kg).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抗透明带抗体,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脾脏T细胞CD4+、CD8+的含量.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卵巢Fas、FasL蛋白的表达.卵巢和脾脏做病理组织学的分析.rn 结果:乌鳖口服液急性毒性实验显示乌鳖口服液经口给药给予小鼠未能测出LD50,小鼠经口最大给药量实验结果表明:20只小鼠给药后无明显毒性反应,2周内无死亡。因此,乌鳖口服液是安全的药物。模型组小鼠抗透明带抗体的浓度(8.74±0.99U/ml)和CD4+/CDB+比值(1.74±0.31)增加,同时,模型组小鼠卵巢组织的Fas蛋白表达(0.54±0.29)减少,Fas-L蛋白表达(2.25±0.0)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乌鳖口服液组小鼠抗透明带抗体的浓度(7.34±1.21U/ml)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脾脏CD4+/CD8+比值(1.07±0.14)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乌鳖口服液组Fas-L蛋白表达(1.29±0.86)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rn 结论:乌鳖口服液具有降低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外周血抗透明带抗体浓度的升高,调节CD4+/CD8+比值和Fas/FasL系统的作用。
  • 摘要:目的:哮喘是一种典型的过敏性炎症疾病,是公认的医学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然而,目前西医药对哮喘病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在治疗上仅限制于控制症状的对症治疗水平.同时,目前的抗哮喘中医药组方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鉴定困难.因此,从传统中药和药用植物中寻找选择性好、疗效高、靶点明确,对具有抗哮喘抗炎症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并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已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rn 方法:课题组拟以过敏性哮喘为研究对象,运用蛋白质组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手段,系统和深入的评价从中药怒江藤黄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Nujiangexanthone A CN7)抑制过敏性炎症的活性,探寻N7抑制过敏性炎症的信号通路和靶蛋白。首先,检测N7在肥大细胞中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检测N7对肥大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重点检测N7对与炎症相关的蛋白质变化及细胞内蛋白定位的影响。开展蛋白质组研究,找到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在多种T细胞系以及原代细胞中验证受N7调节的信号通路和靶蛋白。第二,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并研究N7对哮喘的作用。通过研究N7对从哮喘小鼠淋巴结分离诱导出的各种Th细胞的作用,深入揭示N7对过敏性炎症反应的机理。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收集正常人群与哮喘病人的血液样本,分离T细胞,检测N7对多种细胞因子的抑制效果。rn 结果:现有结果表明,N7可以有效的抑制肥大细胞的活化,抑制OVA诱导的哮喘反应。同时,实验结果证明,N7通过抑制syk蛋白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肥大细胞和T细胞的信号通路传导。rn 结论:本项目为将N7开发成为抗过敏性炎症先导化合物及相关新药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发酵虫草菌粉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对抗作用,并对其在血清、心脏和肝脏不同部位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效果进行比较.rn 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总剂量7.5mg/kg,分两次给予,间隔1w)的方法诱导大鼠氧化应激模型,造模2w后,对模型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虫草菌粉胶囊组和虫草菌粉片剂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2只.每天灌胃给予受试药物混悬液,剂量均为1.5g/kg虫草菌粉,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给予等容量的饮用水,每日1次,连续灌服28d后,处理动物.分离血清并制备肝脏和心肌匀浆,测定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CAST)活性;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p1 (TGF-p1)及白介素8(IL-8 )水平。分别测定血清、肝脏及心肌组织匀浆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肤甘肤过氧化物酶( GSH-Px )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rn 结果:注射阿霉素6w后,模型组动物血清中T-SOD, GSH-Px, CAT活性以及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均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说明阿霉素引起动物机体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明显降低,而氧化应激产物明显升高。模型组血清中的CK, LDH, ALT, AST的活性均未见明显变化,提示该实验中阿霉素对心脏和肝脏酶系统的影响不明显,另外炎症因子IL-8和TGF-印浓度变化不明显。灌服4w虫草菌粉后,其对GSH-Px和CAT活性、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有明显升高作用,血清中CK和LDH活性以及IL-8浓度均有明显降低作用,对SOD活性有一定的升高作用,对MDA含量有一定降低作用,表明虫草菌粉对于阿霉素引起的机体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有明显提高作用,对氧化应激产物有降低作用;能够降低心肌酶系活性和炎症因子IL-8含量。但对TGF-β含量以及AST和ALT活性未见明显影响。通过对血清、肝脏和心肌组织中抗氧化应激指标比较,虫草菌粉对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明显提高,而血清和肝脏组织SOD活性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对血清、肝脏和心肌组织中CAT活性均明显升高,其中CAT活性在肝脏和心脏中的活性较血清中提高更明显,且在心肌组织中提高最明显;虫草菌粉对血清、肝脏和心脏中GSH-Px活性均有明显提高,提高程度无明显差异;对MDA的影响,虫草菌粉组血清中MDA含量降低不明显,但心脏和肝脏组织中的MDA含量有明显降低。rn 结论:发酵虫草菌粉对阿霉素诱导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有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该药对机体抗氧化酶系统的明显改善作用,且对心肌酶系有降低作用。其改善氧化应激指标的作用效果在心脏中体现得更明显,优于肝脏和血清。
  • 摘要:目的:探究探究苍耳子中活性成分苍耳亭(Xanthatin)通过ROS依赖的凋亡途径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生长的作用机制.rn 方法:1)MTT检测Xanthatin处理多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后对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其IC50;2)Western Blot检测Xanthatin处理过程中凋亡相关蛋白的量效、时效关系,评价Xanthatin的促细胞凋亡作用;3)流式细胞术检测Xanthatin对A549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诱导;4)利用ROS抑制剂——NAC研究ROS的抑制对于Xanthatin促凋亡效应发挥的影响.rn 结果:1)Xanthatin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A549,H1975, HCC-827,H1650细胞的生长并对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无影响;2)Xanthatin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促进了A549细胞内激活型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和Bcl-2的失活,提示Xanthatin可能通过凋亡途径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3)Xanthatin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促进了A549细胞内ROS的表达,且ROS的激活早于caspase-3的活化,提示ROS介导了凋亡的发生。4)NAC抑制了ROS的产生后,Xanthatin的凋亡促进作用被明显逆转。rn 结论:Xanthatin通过促进A549细胞内ROS的生成进而诱导了凋亡通路的激活,显著抑制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生长,这可能是Xanthatin发挥抗肿瘤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白血病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极其耐药性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研发安全有效抗白血病的中药新药很有必要.受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采用抗白血病的生物学活性试验,筛选并确定了作用最明显的低极性人参皂苷ALK,成分含量明确.前期实验证明ALK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增强化疗药敏,并阻滞异常增殖的恶性信号传导而抗白血病.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ALK阻滞白血病细胞进入增殖周期,诱导原始细胞分化的作用,并通过DNA甲基化表观遗传的调控而抗白血病。rn 方法:①中剂量ALK孵育K562, HEL, SHI-1和Meg-O1白血病细胞48h,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② Western blot分析增殖相关MAPK信号传递途径多种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③小剂量ALK孵育白血病细胞7-14d,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分化相关抗原。④免疫细胞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及Western blot等分析多种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⑤提取ALK处理细胞的DNA,经亚硫酸盐处理后与Illumina公司人甲基化芯片杂交。⑥对甲基化程度显著增高的白血病特异性WT1基因,经MS-PCR、半定量RT PCR, 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验证。rn 结果:① ALK有效地阻滞白血病K562, HEL, SHI-1和Meg-O1进入增殖周期,S期细胞的百分率显著下降,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细胞。同时,上调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1蛋白的表达水平。②下调白血病细胞增殖相关MAPK信号途径多种蛋白激酶的表达,不同程度地抑制KG-la, K562细胞内AKT1,AKT2,ERK-2,MEK-1和MEK-2等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提示通过阻滞恶性信号的传导而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③诱导K562细胞分化相关CDllb,CD14,CD42b阳性细胞率从5.0%-18.6%提高到7.2%-28.2%.HEL细胞分化相关CDllb,CD14阳性率从5.0%-19.9%提高到9.1%-37.0%.SHI-1细胞CD1lb阳性率从61.2%提高到77.9%。诱导原始KG-1a白血病干细胞向巨核系细胞分化,CD41,CD61阳性细胞率均明显提高。④上调K562细胞分化相关GATA-1和Y一珠蛋白的表达,并诱导SHI-1细胞分化相关PU.1及(3-catenin蛋白的表达。⑤ ALK作用后,甲基化芯片显示SHI-1,KG-1a细胞DNA甲基化程度上调2倍以上的基因分别为28个、17个,下调2倍以上的基因为16个、30个。甲基化程度上调基因主要为致癌基因和抗凋亡基因,提示ALK抑制这类基因的表达,而下调的则为抑癌基因、DNA修复和分化相关基因,提示ALK促进这些基因的表达。)ALK作用HEL细胞后,DNA甲基化上调与下调2倍以上基因分别2个与3个。提示其通过下调WT1基因的表达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⑦验证甲基化芯片的结果,选择ALK作用后甲基化程度显著增高的WT1基因。K562和HEL细胞经ALK处理后,MS-PCR检测显示随着ALK剂量的增加,WT1基因甲基化程度从低下逐渐转变为明显增高。同时,WT1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rn 结论:ALK通过阻滞细胞增殖周期,上调周期抑制因子而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诱导分化是药效学研究的突破点,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ALK通过诱导DNA甲基化表观遗传的调控,上调抑癌基因、DNA修复和分化相关基因,下调致癌基因和抗凋亡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的抗白血病功效,机制不同于传统化疗药。综合其它的白血病动物模型、细胞学、分子实验及毒理学等结果,证明ALK能够有效地抗白血病而无明显毒副反应,为中药5类新药的开发奠定基础,可成为安全有效治疗白血病的中药新药。
  • 摘要:目的:白血病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极其耐药性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研发安全有效抗白血病的中药新药很有必要.本研究受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自行提取分离出多个中药有效部位或成分,采用抗白血病的生物学活性试验,筛选并确定了作用最佳的低极性人参皂苷ALK,成分含量明确.前期实验证明ALK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增强化疗药敏,并阻滞异常增殖的恶性信号传导而抗白血病.本文在此基础上,观察ALK对稳定MDR表型的耐阿霉素K562/ADM细胞的抑制增殖及逆转耐药的作用,并探索其逆转耐药的分子作用机制.rn 方法:MTT和半固体琼脂集落培养检测ALK抑制K562, K562/ADM细胞的增殖作用,分析IC50的变化,阳性对照药维拉帕米。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程度。RT PCR检测ALK、维拉帕米作用后细胞耐药相关基因mdr-1的mRNA表达,Western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膜P-gP蛋白的表达。rn 结果:①ALK 20-60mg/L显著地抑制K562和K562/ADM细胞的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LK增强ADR的抑制作用,使IC50从2.11±0.04mg/L降至0.16±0.04mg/L,耐药逆转倍数为18.3倍。②阻滞K562/ADM细胞进入增殖周期,ALK作用细胞48h, S期细胞百分率从60.2±4.1%下降至36.9±5.4%,细胞内阿霉素浓度从1.47±0.21%增加99.2±0.09%.③ALK明显下调细胞mdr-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P-gP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rn 结论:ALK具有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通过下调mdr-1基因及P-gP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化疗药物外排而发挥其抗白血病的作用。上述研究可为ALK今后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白血病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极其耐药性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本项目受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自行提取分离出多个中药有效部位或成分,采用抗白血病的生物学活性试验,筛选并确定了作用最佳的低极性人参皂苷ALK,成分含量明确.前期实验证明ALK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增强化疗药敏,并阻滞异常增殖的恶性信号传导而抗白血病.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细胞学和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ALK体内外对SHI-1白血病细胞的抑制增殖,及在脑组织浸润的作用.rn 方法:半固体集落培养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LK抑制增殖作用。小剂量ALK 10,20mg/L,孵育细胞14d,流式细胞术检测SHI-I细胞分化表型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分化相关PU.1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将筛选过的高致瘤性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裸鼠体内,建立单核白血病浸润小鼠模型,采用低、中和高剂量ALK治疗4周,阳性对照药高三尖杉醋碱。观察ALK体内的疗效,及抗白血病细胞在中枢及各脏器的浸润。rn 结果: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均显示ALK 20-1OOmg/L能够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液体培养的抑制率16.2±1.8-72.6±9.8%;半固体集落抑制率15.6±2.5-82.3±10.6%.②小剂量ALK 10,20mg/L作用后,分化相关CD11b阳性细胞率9.1±0.6-14.1±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0.5%.③ALK 10、20mg/L处理细胞后,分化相关PU.1和p-catenin蛋白表达强阳性的细胞率分别为44.2±5.6%,60.8±8.5%与41.9±8.6%,56.0±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6±3.5%、20.2±6.3%.④ALK中、高剂量治疗白血病浸润裸鼠后,能显著延长其生存期50.9±10.4d和54.8±9.1d,高于模型组的43.8±7.2d.⑤脑组织病理切片可观察到SHI-1细胞主要浸润在脑室、脑膜及多种脏器。未治疗模型小鼠的脑组织切片经MPO组织化学和HCD45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量阳性的白血病细胞在脑室、脑膜堆积成片状,而中、高剂量ALK治疗组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则明显减少,MPO和HCD45阳性的白血病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ALK能够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在脑组织的浸润。rn 结论:ALK在体内外有效地抑制单核SHI-1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白血病原始细胞分化,治疗单核SHI-I白血病细胞浸润小鼠模型的疗效显著,有效地延长白血病裸鼠的生存期,一定程度能够抵抗白血病细胞在脑组织的浸润,提示ALK是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可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当前国内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尚无特效疗法,长期用免疫抑制剂、雄激素和输血等疗效欠佳,且药物的毒副作用大,迫切需要研制安全有效治疗再障的中药新药.项目组自行研制的中药5类新药派能达(人参二醇组皂苷5个单体)治疗多种血细胞减少症,获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项,本文拟证明派能达对免疫介导型再障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rn 方法:制备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采用Balb/c小鼠经照射后输入DBA/2小鼠的淋巴细胞。实验分6组,包括正常、模型、派能达低、中、高剂量和环抱素阳性药物对照组,分别治疗14d。检测外周血象、骨髓病理、造血组织结构、脾脏体重指数。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及脾脏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记。rn 结果:①派能达中、高剂量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②模型组小鼠骨髓组织增生极度减低、造血细胞罕见,而派能达各治疗组可见骨髓抑制状况有改善,有核细胞较丰富,造血组织支架结构也较紧密。③派能达中、高剂量治疗组的脾脏体重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④派能达各治疗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而CD3+CD8+细胞比例则降低。⑤脾脏CD4+细胞及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而CD8+细胞则降低。rn 结论:中药新药派能达对再障小鼠既有促进造血,又有调节免疫的双重功效,具有改善骨髓抑制,加快造血功能恢复,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的计数。又有调节再障小鼠免疫失衡的作用,表现为提高CD4+T/CD8+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本实验为派能达临床应用治疗再障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当前国内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尚无特效疗法,长期用免疫抑制剂、雄激素和输血等疗效欠佳,且药物的毒副作用大,迫切需要研制安全有效治疗再障的中药新药.项目组自行研制的中药5类新药派能达(人参二醇组皂苷5个单体)治疗多种血细胞减少症,获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项,本文观察派能达对再障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多种转录调控蛋白的诱导作用,探讨其对Th1/Th2/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rn 方法:Balb/c小鼠经照射后输入DBA/2小鼠的淋巴结细胞,制备免疫介导型再障小鼠模型,实验分为7组,即正常对照、单纯照射、再障模型、派能达低、中、高剂量及环抱菌素阳性药物对照组,分别治疗14d。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骨髓病理切片检查,Western Blot分析脾脏组织中T-bet, GATA-3, FoxP3转录调控蛋白的表达水平。rn 结果:①派能达有效地促进再障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治疗7,14d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②再障小鼠骨髓组织增生极度减低,而派能达各治疗组骨髓抑制均有改善,有核细胞较丰富,造血组织支架结构也较紧密。③派能达抑制Thl细胞的分化,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即下调脾脏T-bet蛋白表达,上调GATA-3蛋白比例,呈剂量依赖性。派能达各治疗组脾脏T-bet蛋白表达均低于再障模型组,高剂量组GATA-3表达明显高于再障模型组。④促进Th0细胞向Treg细胞分化,中、高剂量组脾脏FoxP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再障模型组,同时,T-bet, GATA-3和FoxP3蛋白的表达与环抱菌素组相似。rn 结论:中药新药派能达对再障小鼠既有促进造血,又有调节免疫的双重功效,下调再障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上调转录因子GATA-3和FoxP3的表达水平,改善再障小鼠的Thl/Th2/Treg细胞的免疫失衡,为临床应用治疗再障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新药派能达胶囊(人参二醇组皂苷5个单体)促进免疫介导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功能的作用,分析其对再障骨髓造血细胞内MAP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索派能达促进造血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将60Co-γ射线5.5Gy(1Gy/min 5min)全身照射Balb/c小鼠,照射后4小时内经小鼠尾静脉输入DBA/2小鼠胸腺和淋巴细胞,构建免疫介导的再障小鼠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模型组、派能达低、中、高剂量组及安雄(AX)组。第14d尾静脉取血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小鼠骨髓病理切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小鼠骨髓细胞内MEK1/2,P-MEK1/2,ERK1/2,P-ERK1/2蛋白激酶的表达状况。rn 结果:①再障小鼠外周血常规检测显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病理检查显示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提示造模成功。②再障小鼠骨髓MEKl/2, P-MEK1/2, ERKI/2,P-ERKl/2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骨髓细胞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可能是再障发病机制之一。③派能达改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的一般情况,派能达中、高剂量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骨髓组织切片可见造血组织浅染,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脂肪细胞填充等表现,而派能达各组可见造血组织容量增加,造血细胞增加,脂肪组织减少。④派能达上调MAPKIERK信号转导通路中MEKl/2,P-MEKl/2,ERK1/2,P-ERKI/2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rn 结论:派能达可有效提高免疫介导再障小鼠外周血象,改善再障的骨髓抑制,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骨髓造血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主要蛋白激酶表达下调可能是再障的发病机制之一,派能达能够上调MAPKBRK信号转导通路中多种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提示是派能达治疗再障,促进造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P-蛋白(P-gp)是肝癌(HCC)多药耐药(MDR)的一个重要机制.MDR(至少部分)与PKCα有关.本研究旨在证实中药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TMP)通过抑制Ca2+-PKCα而逆转了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rn 方法:通过细胞活性实验、激光共聚焦等方法,检测细胞活性、胞内钙水平、相关蛋白表达.rn 结果:经TMP处理的HCC耐药细胞中PKCa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到(33.33±1.7)% (P<0.001);胞内钙下降到(541.67±8.15)(P<0.05);CCK-8细胞活性检测发现TMP联合UO 126 (ERK抑制剂)或SP600125(JNK抑制剂),多柔比星对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的IC50值下降。然而,当TMP联合SB203580印38抑制剂)时,IC50值升高。而且,经TMP处理的胞内活性氧(ROS)荧光强度升高。讨论:TMP可能通过提高胞内ROS,激活p38;抑制Erk和JNK而降低了胞内钙浓度、抑制PKCa而逆转了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rn 结论:TMP具有潜在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天然产物所具有结构新颖和活性较强的特点,使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发现不仅会推动化学与药学研究的进展,还可能导致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从传统中药和药用植物中寻找具抗肿瘤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如何从庞大的中药提取物和复方药剂中筛选出有效成分,并从细胞或是分子水平鉴定其作用机理,是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步骤,也是让中药进入欧美市场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藤黄属(GarciniaL.)植物在我国有21种,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南部省区.传统中药材藤黄(gamboge)是来源于藤黄(G. hanburyi)的树脂,具有消肿攻毒,止血杀虫等功效,用于治疗痈疽肿毒、顽癣恶疮和外伤出血等症。本文采集获得了20种中国产藤黄属植物的不同部位后,采用水提或乙醇提物提取的方法,挥干获得76种粗提物样本。并利用已有的平台,筛选出有效抗肿瘤活性成分,并初步探讨其抗肿瘤机制。rn 方法:(1) CCK-8法检测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2)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3)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变化;(4)高内涵法筛选出调节细胞自噬的藤黄样本。rn 结果:利用CCK-8法,在三个实体瘤细胞株(PC-3, HCT-29,A549 )模型上检测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获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粗提物样本。结果表明大苞藤黄叶,单花山竹子叶,大果藤黄根皮和山木瓜根皮的醇提物具有较高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为进一步验证筛选所得四种藤黄粗提物的抗肿瘤活性,另外选择了8个肿瘤细胞株,分别来源于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结果表明,4种藤黄的粗提物具有较广的抗肿瘤谱,在不同肿瘤细胞株上均有抗肿瘤活性。此外,利用流式细胞术,以及western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检测4种藤黄粗提物最终能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结果显示以上四种藤黄的醇提物均能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经过caspase途径的凋亡,其中SOmg/ml的大苞藤黄叶醇提物作用于A549细胞24小时能诱导20%细胞发生凋亡,并在蛋白水平诱导cleaved caspase3, cleaved PARP表达明显上调。同时,通过GFP-LC3的筛选平台,并western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粗提物具有不同的调节自噬的作用,其中大苞藤黄叶的醇提物17mg/ml作用于稳定表达GFP-LC3的HeLa细胞24小时,能明显诱导GFP-LC3 puncta亮点的产生,并在蛋白水平诱导P62,以及LC3BII表达上调。结果证实大苞藤黄叶的醇提物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活性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调节肿瘤细胞自噬来实现。从大苞藤黄叶的醇提物中,最终分离纯化得到两个活性单体化合物neobractatin和isobractatin,也同样用上述方法检测其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调节肿瘤细胞自噬活性,结果提示,neobractatin和isobractatin具有很强的诱导细胞死亡及抑制自噬的活性,也将对其抗肿瘤机制作进一步研究。rn 结论:利用将药用植物不同部位初步提取后进行筛选的方法,能快速高效的找寻药用植物的活性部位,并能够从中分离筛选出有效成分。这是中药现代化的一种尝试,也将继续研究。
  • 摘要: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达六十万,居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中国和印度乃是世界范围内肝癌的高发区域.截止至2013年年底,肝癌死亡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肝癌高发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及东北吉林等地区.从临床上看,肝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较10年前提高30%,而且发病年龄也提前10岁左右.肝癌患者死因中,90%是因其转移.左右。肝癌患者死因中,90%是因其转移。因此,肝癌的转移复发乃是影响长期疗效的主要障碍。传统中药藤黄(gamboge)来源于藤黄科(Gittiferae)植物Garcinia hanburyi Hook.f.etc.所分泌的干燥树脂,最早记载于五代《海药本草》,性寒,味酸、辛、涩,有毒,主帅牙蛀齿;后于清朝《本经逢原》中记载“藤黄性毒,而能攻毒”,主治痈疽、肿毒、顽癣、恶疮等顽疾。化学研究报道,口山酮类(xanthones)和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polycyclicpolyprenylated acylphoroglucinols,PPAPs)为藤黄属植物特征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旨在以开发中药资源为契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基于抗肝癌转移的云南藤黄活性成分筛选,对活性化合物进行深入探讨,运用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体内外实验,探寻其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靶点,并系统深入地阐述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新型抗癌药提供新颖的前景,启示新的抗癌机理。rn 方法:运用肝癌细胞迁移模型进行肝癌转移的活性成分筛选:运用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体内肝癌转移模型证实活性化合物抗肝癌转移的活性:运用蛋白组学探寻活性化合物抑制肝癌细胞转移的靶点;运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系统深入地阐述活性化合物潜在的作用机制。rn 结果:首先,对云南藤黄果实中分离得到8个PPAP类化合物进行肝癌细胞迁移活性筛选,结果显示,Guttiferone K(GUTK)最佳,能够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地抑制人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次,肝癌肺转移体内实验证实,GUTK给药28天后,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肝癌肺转移,其浓度于10mg/kg时,活性与5-Fu相当;其三,蛋白组学结果显示,经GUTK干预过的Hep G2细胞,有31个蛋白发生了改变,其中18个蛋白表达上调、13个蛋白表达下调,其中Profilin 1(PFN 1)蛋白上调了7.4倍。其四、采用PFN 1 siRNA,结果显示,能够不同程度的敲除细胞中PFN 1的表达,并且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在经过PFN 1siRNA敲除的肝癌细胞中,GUTK抑制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明显减弱。最后,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GUTK随着PFN 1表达增加从而抑制F-actin的表达,同时,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GUTK能够抑制Racl/cdc42-PFN 1-ARP2/3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细胞骨架蛋白actin的聚合。rn 结论:云南藤黄果实PPAP类化合物GUTK主要通过Rac 1/cdc42-PFNI-ARP2/3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提示GUTK是一类具有显著抗肝癌转移活性的候选药物,为新型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可行的指导依据。
  • 摘要:RA模型组>RA+热组>RA+寒组。经房室拟合,HA, BAC, BMA, BHA药动学均符合二室模型。②与正常组相比,在15-90min期间,急性心衰模型大鼠各时间点HA的血药浓度明显降低。rn 结论:病/证状态对黑顺片毒性成分的药动学过程有明显影响,初步提示“病/证一毒”相关具有其药动学基础。">目的:中医理论认为,中药毒性的有无、大小与机体的状态(即病/证)有关,早在《黄帝内经》即有"有故无殒"之说.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亦药亦毒,既有强心、抗休克、抗心律失常、心肌保护、抗炎、镇痛等作用,也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前期研究发现,病/证状态对附子毒性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旨在观察病/证状态下附子(黑顺片)毒性成分的代谢,初步探讨"病/证-毒"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基础.rn 方法:① Ⅱ型胶原(CⅡ)所致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RA)复制:牛CⅡ与弗氏完全佐剂(CFA)超声混匀,制成含C Ⅱ2mg/m】的乳剂。模型组大鼠每只左后足底皮内注射100μ1乳剂,7天后以同种乳剂尾根部100μ1再次免疫,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②寒性刺激法复制寒痹模型:上述CⅡ所致RA大鼠及正常大鼠,置于人工气候箱中,设定温度5℃,湿度95%,模拟寒邪。每天刺激4-6h,连续35天。③热性刺激法复制热痹模型:上述CⅡ所致RA大鼠及正常大鼠,置于人工气候箱中,设定温度35℃,湿度80%,模拟热邪。每天刺激4-6h,连续35天。④急性心衰模型复制:大鼠以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分离右颈总动脉,左心室插管,记录左心室收缩压(LU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UEDP )、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LVdp/dhmax)。描记30min后,于股静脉注射尼莫地平注射液0.6 mg/kg.⑤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黑顺片、附子复方(芍甘附子汤)灌胃给药,RA大鼠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5, 10, I5, 30, 45, 60, 75, 90, 120, 180, 240, 360, 720, 1440min于大鼠眶后取血。心衰大鼠经十二指肠给予黑顺片复方(破格救心汤),于药后5,10,15,30,45,60,75,90min取血。Waters HLB (60mg sorbent)柱固相萃取方法处理样本,氢澳酸高乌甲素为内标,采用液一质联用法测定乌头碱(AC)、新乌头碱(MA)、次乌头碱(HA),苯甲酞乌头原碱(BAC)、苯甲酞新乌头原碱(BMA)、苯甲酞次乌头原碱(BHA)含量。rn 结果:①大鼠单次灌胃黑顺片或黑顺片复方芍甘附子汤后,与正常组相比,RA模型组、RA十寒组、RA十热组HA, BAC, BMA, BHA Cmax明显降低,AUC下降,CL升高,其中以RA+寒组最为明显。Cmax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正常组>RA模型组>RA+热组>RA+寒组。经房室拟合,HA, BAC, BMA, BHA药动学均符合二室模型。②与正常组相比,在15-90min期间,急性心衰模型大鼠各时间点HA的血药浓度明显降低。rn 结论:病/证状态对黑顺片毒性成分的药动学过程有明显影响,初步提示“病/证一毒”相关具有其药动学基础。
  • 摘要:目的:开发由明日草、豆豉和辣椒等食品组成的降糖片.rn 方法:采用乙醇水溶液提取明日草、辣椒,水煎煮豆豉,将明日草浸膏粉、豆豉浸膏粉、辣椒浸膏粉,按照50-100:10-50:1的重量比混匀,制成明豆降糖片,并在高糖高脂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上检测其效果.rn 结果:明日草能抑制小肠Glut2的活性,减少小肠对糖的吸收,明日草还能够提高细胞对血中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豆豉抑制a-葡萄糖昔酶活性,减少小肠对糖的消化;再者,适量的辣椒能阻止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酸的合成,减少脂质在细胞内的堆积。rn 结论:明日草、豆豉和辣椒等科学结合,优势互补,将发挥多靶点治疗糖尿病的功效,提高血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水平。本研究产品将满足广大病人的需要,预计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摘要:目的: 以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模型药物,探讨不同浓度的薄荷醇对药物透皮吸收.rn 方法: 采用两室扩散池体外实验装置,以兔皮为屏障,使用不同浓度的薄荷醇作为促透剂,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吸光度,并计算出其渗透系数.rn 结果:对对乙酰氨基酚的促透作用,其优劣顺序为:2%薄荷醇、4%薄荷醇、1%薄荷醇和0.5%薄荷醇.0.5%~2.0%浓度的薄荷醇对对乙酰氨基酚的促透作用呈线性关系,随着薄荷醇浓度的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渗透系数也逐渐增大,但4%浓度的薄荷醇促透作用反有所降低.同时发现2%薄荷醇可使对乙酞氨基酚的贮库效应增加,扩散时滞缩短。rn 结论:薄荷醇对药物促透作用的强弱并非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
  • 摘要:目的:探索潜在酶学生物标志物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lutathione-S-transferase,α-GST)、精氨酸酶Ⅰ(Arginase Ⅰ,ArgⅠ)、谷胱苷肽脱氢酶(Glutamic dehydrogenase,GLDH)和嘌呤核苷磷酸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lyase,PNP)作为吴茱萸致动物肝损伤早期敏感指标的可能性.rn 方法:取KM小鼠,随机分为吴茱萸组和正常组,分别灌胃给予30 g生药·kg-1·d或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28天.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吴茱英组和正常组,分别灌胃给予20 g生药·kg-1·d或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28天。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及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动物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ArgⅠ、α-GST, GLDH和PNP含量。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rn 结果:小鼠实验中,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吴茱英组ALT于给药21, 28天显著性升高(p<0.05或0.01),肝组织形态学显示有少数动物的肝细胞坏死。吴茱英组血清生物标志物a-GST, Arg I和PNP于7天起明显升高,GLDH于14天起明显升高(p<0.05或0.01),均持续至28天。大鼠实验中,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吴茱英组常规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肝组织形态学显示少数动物见肝细胞坏死,吴茱英组血清生物标志物Arg I、GLDH和 PNP 7天起明显升高,a-GST于14天起明显升高(p<0.05或0.01) ),均持续至28天。与对应时间点的正常组比较,吴茱英组大、小鼠的Arg I和PNP均于第7天起明显升高,小鼠a-GST升高时间早于大鼠,而GLDH升高时间晚于大鼠,显示出有一定的动物种属差异,但均早于常规生化与病理学变化。rn 结论:血清a-GST, ArgI、GLDH和PNP4项指标的变化具有敏感性和早期性。在临床上,检测上述生物标志物指标,同时结合常规生化指标,可早期监测和诊断吴茱英引起的潜在肝损伤,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试验观察骆驼蓬总碱的致突变和急毒反应,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性试验评价的参考依据及剂量范围.rn 方法:进行小鼠伤寒沙门菌微粒体酶(Ames)试验(设5个剂量,剂量分别为8、40、200、1000、5000μg/皿)、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设3个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0.0g/kg.bw、5.0g/kg.bw、2.5g/kg.bw,另各设1个阴性和阳性对照组)、观察骆驼蓬总碱的致突变作用.rn 结果:两项致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现为:(1)Ames试验各组在加与不加S-9的情况下,其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其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2)骆驼蓬总碱3个剂量组对小鼠骨髓微核率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n 结论:骆驼蓬总碱对受试动物未见有致突变性毒性反应发生。骆驼蓬总碱对昆明种品系小鼠灌胃所测的LD50为1148.42mg/kg; LD50的95%可信限为1076.79-1220.O5mg/kg;LD50的平均可信限为1148.42±71.63.
  • 摘要:目的:采用新型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中药单体葛根素,探索葛根素对斑马鱼的LC50,并观察葛根素对斑马鱼的肝毒性作用,为葛根素的毒性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其临床用药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换水法测试葛根素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试验条件试验液PH为7.8,温度23℃,载鱼量1g/L,分别设置葛根素不同浓度250mg/L、500mg/L、1000mg/L,即0.60、1.20、2.40mM/L组,平行设计阴性对照组和和阳性对照药对乙酰氨基酚(20mM/L)对斑马鱼进行给药,20条/组.96h内观察斑马鱼的平衡、游动、呼吸、体色变化等症状,于给药后96h解剖斑马鱼摘取肝脏固定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rn 结果:实验观察可见阴性对照组,0.60,1.20,2.40mmo1/L的葛根素对斑马鱼的活动形态,行为等无明显影响,均未发生死亡,病理组织学检查葛根素各浓度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到对乙酞氨基酚组的斑马鱼游动变慢,活力减弱,失去平衡,鱼体侧翻,体色变白,暴露24h后,出现死亡,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斑马鱼肝组织细胞发生严重形态的改变,肝细胞严重空泡变性,局部坏死。rn 结论:该实验条件下,推测葛根素对斑马鱼的LC50大于1000mg/L即2.40mM/L。病理形态研究结果显示葛根素0.60,1.20,2.40mM/L,浓度下对斑马鱼的肝脏毒性不明显。根据ISO《物质对淡水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标准,葛根素对于斑马鱼的安全性较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