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内蒙古鄂尔多斯
  • 出版时间: 2006-08

主办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会议文集: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蒙古草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的几大发祥地中,广袤的草原与荒漠,是古风和传统保存比较完整的惟一地区”。在崇尚绿色、天然和环保的今天,人们有理由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古朴、悠远,甚至是苍凉的草原。草原文化的质与量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最为贴切。从量上讲,主要表现地域的广泛性、时间的久远性、民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从质上讲,主要包括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包括表层次的节日风俗、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具体形式。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前,鄂尔多斯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全境沙漠占总面积的48%,荒漠草原占29%,水土流失的丘陵沟壑占19%,风大沙多,十年九旱,所辖8个旗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县当时只有四万多人口,有人形象地形容小城东胜是“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守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给封闭贫穷的鄂尔多斯注入了生机,鄂尔多斯的决策者们在全区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压抑已久的农牧业生产力获得爆发式增长。
  • 摘要:@@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属于内蒙古高原的延伸部分。以鄂尔多斯命名的行政区域处于东经106°42'40〃至111°27'20〃,北纬37°35'24〃至40°51'50〃。其西、北、东三面由黄河环绕,南面与黄土高原紧密相连。
  • 摘要:@@鄂尔多斯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历史底蕴,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长廊谱写了不朽的画卷。这里有以“河套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也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及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还有更引人注目的蒙古族鄂尔多斯文化。而鄂尔多斯文化是以蒙古汗国时期成吉思汗陵为代表,吸收融合了众多民族文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多元交融、多样统一的文化。因此,了解和研究游牧文化和鄂尔多斯文化的历史渊源,明确其特性与内涵,通过挖掘、开发、利用鄂尔多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多方面来展示鄂尔多斯文化的魅力和感召力,对于我市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文化大市和构筑和谐鄂尔多斯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农耕文明的起源、游牧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互影响等一直是文明起源研究领域中颇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经济学领域里,构建数理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是很普遍的,但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起源领域的数理研究是不多见的。用数理模型来解释有关经济现象将是一个趋势。本文试图以建立数理模型的方式来研究两种文明的起源和交互影响,在利用数理模型得出相关结论后,将已经获得的考古学、历史等知识来检验该理论和该数理模型的正确性。
  • 摘要:@@贯穿于两汉王朝历史始终的是以汉王朝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圈和以匈奴为主体的草原游牧文化圈的对立、对抗,这种对立与对抗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影响着中国历史格局的变化。
  • 摘要:@@近两年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梳理和辨析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要学术问题。虽然学界至今还没有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专题讨论,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或分歧已有所表现,其中较为普遍的倾向是,把草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游牧文化,即认为草原文化就是草原游牧文化,从而对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提出质疑。因此,本文试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内涵、分布、起源和建构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讨论并重点说明二者之间的非等同性,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 摘要:@@匈奴族是第一个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匈奴王朝与秦汉王朝对峙,匈奴遗民直到南北朝时期还在建立自己的政权。北匈奴西迁后,对欧洲产生了震荡性影响。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活动时间为战国末期到东汉前期三百年间,匈奴活动的空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包括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以及今蒙古国和俄罗斯外贝加尔湖地带。匈奴人的社会生活不但与中原汉族的社会生活迥然有别,匈奴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是由生存环境所决定的,而且匈奴的社会生活,在北方诸族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匈奴以后的北方民族社会生活中常能看到匈奴社会生活的痕迹。匈奴社会生活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对匈奴社会生活进行研究,主要以匈奴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为对象的研究。本文利用文献以及考古材料,试图对匈奴人的物质生活及其精神生活作综合论述,由于资料和能力所限,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学者多多指正。
  •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蒙元王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在中国王朝序列中,尽管该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但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仅从文化角度,对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进行初步探索。
  • 摘要:@@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文化”却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奎曾的论述或许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文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 摘要:@@中国北方草原历来就是“行国”和“居国”政治与经济往来的历史走廊。《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一所谓“行国”虽是西汉时乌孙等西域诸国的别称,亦可指称以游牧为主的草原民族和国家,“居国”则指以农耕为业的中原民族和国家。“行国”与“居国”因各自生存和日益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接触和往来乃至参与诸侯的纷争,早在春秋时期便开始频繁起来。秦晋的西邻西戎,或融于秦,令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或栖于晋,与晋共御秦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自为“不侵不叛之臣”。而秦晋的北邻白狄,或助晋抗秦,或联秦攻晋,或伐邢国,或灭卫人。战争之外,在“行国”与“居国”之间,更多地还有大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 摘要:@@在人类文化史上,欧亚大陆作为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陆地,孕育了诸多不同形态的文化。从生产方式角度看,它在同一版图中集农耕、游牧及其他文化为一体,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形成一个庞大的地域文化形态,即欧亚大陆文化。如果说欧亚大陆上的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一个文化体系,那么,内陆欧亚草原地带正是连接了欧、亚两大洲,形成文化交往的地理基础,游牧民族的积极探索促进了文化互动,将欧亚大陆上的文化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历史语境中的“欧亚文化”。
  • 摘要:@@鄂尔多斯位于中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西南部,三面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古代的鄂尔多斯幅员辽阔,它包括今日鄂尔多斯市的全境、巴彦淖尔盟的后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本文所指的是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
  • 摘要:@@21世纪人类文明有两个重要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其中包括城市文化建设问题。我在呼和浩特分管文化、旅游工作,经过两年的调研,我发现中国的城市文化问题——或者说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首先要分析、整合城市理念,然后进行文化定位,在理念和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文化规划。现在我国大多数情形是城市规划之前城市的理念和定位还未理清,所以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状。而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应是文脉传承与形象设计。
  • 摘要:@@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是内蒙古草原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保护和开发阿尔寨石窟对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发展将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文在对阿尔寨石窟概况、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措施,并分析阿尔寨石窟的保护和开发对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摘要:@@在蒙古草原这片广袤的沃土上,游牧民族的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草原文明。数不胜数且独具风格的手工产品无疑是草原文明的重要象征和组成部分。显然,研究游牧民族手工产品是草原文明研究课题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纵观游牧民族手工产品的制造、传世过程不难看出,曾经生息在草原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均对草原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丰富了草原文明的内涵和外延。其中,草原历史的传承人——蒙古民族无疑是草原文明的集大成者。历史上蒙古民族所从事的游牧经济形态与在他之前的各游牧民族所从事的经济形态并无二致。手工产品虽有各自的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的差别比起因经济形态的雷同而产生的绝大部分手工产品只是大同中的小异。所以,把蒙古民族手工产品作为切入点阐释手工产品在草原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视为研究草原文明的一条捷径。
  • 摘要:@@2006年8月15日,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美丽的鄂尔多斯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此次研讨会规模大,与会人员涉及范围广;征集论文数量多,内容十分丰富;交流较深入,研讨涉及重大问题多,并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拓展出新的有待深入的研究领域,表明草原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草原文化、鄂尔多斯文化两个专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 摘要:@@据《魏书·失韦传》所记,室韦之名始见于北魏,写作“失韦”。《隋书·室韦传》中记载了室韦所居之地。其大致范围是:今嫩江流域以西,额尔古纳河上游以东,北至今黑龙江,南达今洮儿河流域。所以,隋代室韦的大部分都活动在今呼伦贝尔地区。到了唐代,室韦中的一支蒙兀室韦逐渐发展,其活动的大致范围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下游东南,黑龙江上游以南地区。今额尔古纳和根河两市北部,都是蒙兀室韦活动的地区。
  • 摘要:@@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的蒙古族群众中,广为流行着一种趣味盎然的棋类运动,那就是草原文化瑰宝————蒙古象棋。
  • 摘要:@@面对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鄂尔多斯市委提出实现“一市三区一百万人口中心都市的发展目标。市政府坚持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为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建设创造了腾飞的机遇。
  • 摘要:@@一种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文化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的一个过程,是人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与时俱进的结果。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同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然而,人们对一个区域内的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正是由于观察视角的不同,所总结出的文化概念也会不同。某种文化的构建是来源于生活的习俗,礼仪、习惯、伦理、仪式和其他认知的符号设置。那么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它们的这些内容是否一样的呢?
  • 摘要:@@这是一个关系到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分期的新课题,已有研究者从自己熟悉的学术领域出发,提出过一些值得重视的思路。有按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语种把草原文化分为不同阶段的;也有对草原上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社会性质变化进行总结,以其为依据考虑的;更有按照草原上先后出现的游牧民族及其影响寻求分期者;而既注意草原游牧民族出现的先后顺序,又把历史划分为若干个世纪为草原文化分期,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但是,以上所列举的思路还都在议论当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或系统的学术观点。因此,怎样对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历史进行分期仍然是一个攻坚性的课题。
  • 摘要:@@在学术界,把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通道:其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从洛阳、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西域路,然后通往欧洲,也称为“绿洲丝绸之路”;其二为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其三为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四为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其中,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地在内蒙古地区,这里是草原文化分布的集中地,也是中西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无论是考古学资料,还是民族学资料,都显示出浓郁的草原文化的特征,并融入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因素。
  • 摘要:@@发展以人为本,立人以德为先。“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中华民族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我们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将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更将高尚的道德作为治国安邦的资格与大计。古往今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以德立人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我们依然要担起以道德育人的重任,薪火相传,代有创新,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首先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都要做爱国利国的人。同时必须树立起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并不断加强每一位公民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进步,更是精神文明的进步。我们坚信: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牢固树立,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旗帜下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带动我们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被越来越多的入耳熟能详的今天,经济竞争中的文化因素就显得尤为突出。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内外竞争、发扬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是指根据本地域民族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特点而设置的,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
  • 摘要:@@鄂尔多斯矗立在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的环抱之中,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占自治区西南部,北与包头市隔河相望,东、南、西与晋、陕、宁三省区相邻,是_个“鸡鸣三省”的地方。鄂尔多斯市辖7旗l区,人口约140万。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其中约48%为沙地,48%为丘陵硬梁地,其余4%为黄河冲积平原。鄂尔多斯地区平均海拔高度约1400多米,故称“鄂尔多斯高原”。
  •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党全社会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文化的发展,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建设和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国文化建设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03年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市在自治区率先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大文化”、“大旅游”、“大运输”三大发展战略。在2005年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市委、市政府将2006年作为我市的“文化建设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市委一届九次全委会审议通过的《鄂尔多斯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今后我市文化建设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 摘要:@@成吉思汗“1227年8月25日(七月己丑),死于清水县,终年六十六岁”。关于成吉思汗的丧葬及成吉思汗陵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国际性课题。
  • 摘要:@@“约孙”在蒙古语中有“道理”、“规矩”、“缘由”、“礼法”等含义,在元代汉语里译为“体例”,但现在通常汉译为“习惯”或“习惯法”。众所周知,习惯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上升为法律的习惯或惯例。但习惯并不等于法律,换言之,习惯也不等于习惯法。学术界大多认为单纯的习惯与习惯法的区别在于后者背后的强制性力量。这种立场虽然较容易吻合一般法的定义,但并不能从性质和特征上去分辨习惯与习惯法的区别。
  • 摘要:@@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很难确定它的起源地点、年代,有人认为它来自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也有人认为它是边境接壤的标记。这里暂时不谈起源问题,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去关注,那就是祭敖包的目的和功能。所谓的为崇拜而祭祀的解释多少有一点模糊。因为蒙古族的祭敖包并不是单一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同时他们还举行赛马、摔跤等游艺活动。为此,笔者根据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从文化人类学和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对蒙古族的敖包祭祀和游艺活动进行分析。
  • 摘要:@@商周以来,活动在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大都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解放后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以动物纹为特征的青铜艺术品,被通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 摘要:@@漫瀚调是鄂尔多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吸收了蒙古族短调民歌和汉族民歌信天游的优点而自创一格,为世代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蒙汉人民所喜爱。因其受众广泛、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所以它不但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