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
第六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

第六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浙江绍兴
  • 出版时间: 2004-12-0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英国的Jevons(1961)首次报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讫今,MRSA感染几乎遍及全球,在某些国家中占金葡菌的半数以上,且因其对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广泛耐药,并日趋严重,极易引起感染的爆发流行,而成为世界关注的难题.有关MRSA研究较早的文献[1-3],相继见于Hartman(1982)、小栗丰子(1988)、朱德妹(1988)、李仲兴(1990)等的研究报告;近年某省临检中心(1997)曾用1株MRSA做药敏试验的全省室间质评,参评的225间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多数实验室对MRSA认识不够[4],药敏试验符合率很低.为引起临床医师和细菌学检验工作者的重视,本文谨就MRSA医院感染近况,实验室检测及其防治综述如下.1、MRSA医院感染的近况.2、MRSA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机制.3、MRSA的实验室检测及分型.4、MRSA医院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 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异常蛋白(Tumorabnormalprotein,TAP)对肿瘤的辅助诊断价值,并探讨其在肿瘤早期预测和肿瘤复发及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10例正常人群和191例肿瘤患者进行TAP测定.方法采用手指末梢血,用特殊凝聚助剂,在显微镜下观察特异凝聚物,按形态结果分为阳性、临界及阴性.结果:共测定正常人群和肿瘤患者共401例,其中:在210例正常人群中TAP阳性率为1.9%,男性阳性率占2.1%,女性阳性率占1.8%.在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9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TAP阳性率63%,临界为6.8%.其中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淋巴瘤、妇科肿瘤及其它肿瘤TAP阳性率分别为90.2%、73.7%、65.8%、78.6%、66.7%及37.8%.结论:检测结果表明TAP在多种肿瘤呈阳性,提示TAP对于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规范药品的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以利于药品的运输、贮藏和使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10/15日发布了关于<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的第23号令,对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的撰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体外诊断试剂与治疗用药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参照23号令、国药监注(2001)482号<药品包装、标签规范细则>、EMEA、FDA、IFCC等有关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包装、标签撰写的有关文献,对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格式、说明书中各项内容的撰写、体外诊断试剂盒及其组份的包装、标签的撰写内容、需注意的事项等提出建议,以供研发者参考、借鉴.一、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格式.二、说明书各项内容撰写的建议.三、体外诊断试剂包装、标签撰写的建议.
  • 摘要:1995年Okamura等在鼠内毒素休克的肝中分离并克隆出一种由应激而诱导产生的蛋白,该蛋白有着与IL-12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但诱导产生IFN-γ能力比IL-12强的,初始命名为IFN-γ诱导因子(interferongammainducingfactor,IGIF).1996年Ushio等克隆了人类IGIF的cDNA并在E.coli中表达,随后命名为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IL-18mRNA在多种器官、组织、细胞中均可测到,如胸腺、肝脏、脾脏等.白介素18作为近来发现的一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抗肿瘤、抗感染及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目前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其分子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抗肿瘤作用与IL-18基因治疗动物实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摘要:人体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系统具备了1)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2)系统包括了很多子系统;3)这些子系统下又包含种类繁多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是独立、变化的,又是相互联系、作用的(4).构成了一个不仅庞大而且复杂的体系.和人体的其它子系统相同的是免疫系统也是人体复杂巨系统下的子系统之一.本文对免疫系统与器官移植进行了探讨。
  • 摘要:人畜共患的血吸虫病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控制与消灭血吸虫病的有效途径.血吸虫疫苗的研究,给血吸虫病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我室,40多个新基因的发现,及对部分新基因的保护性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从核酸疫苗、表位疫苗和蛋白质疫苗三方面来阐述我室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摘要:益生菌对人体抵抗疾病能力的影响是保健功能食品当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乳酸细菌和发酵乳的免疫调节功能是确定无疑的,这种功能不仅表现在免疫激活作用和提高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上,而且体现在降低炎症反应和减轻过敏症方面.然而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明确,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保健作用,也需要对最佳作用条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80年代以来有关乳酸细菌和发酵乳对免疫功能影响方面的研究,重点讨论了菌种、活菌数、摄入量、摄入时间等因素对其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
  • 摘要: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是为纪念第一位把该病以SARS的命名报告WHO,并为研究该病献身的意大利医生卡洛.本文将2003至2004年SARS研究近展作如下综述.1.SARS的病原学.2.SARS的流行病学.3.SARS的病理病学.4.SARS的临床表现.5.SARS诊断要点.6.SARS用药的讨论
  • 摘要:肿瘤异常蛋白(TumorAbnormalProtein,TAP),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AFP的发源地--前苏联的乌克兰医学科学院又一次提供的一项新发现.从乌克兰医学科学院引进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技术,是国家"双引"项目和国家级火炬计划.我所在国内外许多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历经八年的临床研究和临床验证,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批准.为使该项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汇集TAP检测的临床资料,以求同道赐教.
  •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是经血液传播的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全球的HCV感染者约1.7亿.HCV感染自然痊愈较为少见,大部分演变为慢性感染.病毒与免疫应答共存是HCV慢性感染的一个重要特点,HCV抗原特异性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均可在HCV慢性感染者体内检测到,然而这对于HCV的持续复制似乎并无遏制之力,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发展丙型肝炎疫苗必然面临重重困难.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约9.5Kb,编码一个开放阅读框架,翻译成的一个多聚蛋白前体被宿主和病毒自身蛋白酶加工为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NS3,NS4和NS5等).病毒RNA的频繁变异可能是HCV得以长期与免疫应答相抗衡的主要手段,也为人类对其的控制带来了难题.毫无疑问,用疫苗诱生中和抗体是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最有效的特异性预防措施,然而,以HCV某一种或联合几种抗原作为疫苗接种动物模型,虽然能诱导相应的抗体反应,但并不能产生疫苗所要求的保护作用.于是,求助于细胞免疫应答成为人们的又一选择.随着对HCV生物学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过程了解的日益深入,种种初现希望的丙肝疫苗策略也开始浮出水面.本文对丙肝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摘要:作为免疫学中最基本的反应,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否遵循一普遍的反应规律?根据大量已得到公认的事实,可以推测这个规律是存在的,这就是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遵循可逆、平衡的反应规律.以往认为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只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而对大分子抗原抗体的平衡反应,尚未有文献论述.本文分两部分:1.抗原抗体可逆、平衡的反应基础2.已知事实对可逆、平衡反应的支持.
  • 摘要:支原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发布很广,约有6%-75%的成人存在无症状支原体定植,而在孕妇可达80%,新生儿出生时约有15-33%带有支原体;在性行为紊乱人群中支原体寄居率比正常人高2倍多.支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性病病原体之一,也是多种妇科疾病潜在的致病因素.妇女孕期感染支原体可导致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发热等不良妊娠结局;也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肺炎及脑膜炎等围生儿并发症,对妇女,儿童健康危害极大.
  • 摘要:近年来,结核DNA疫苗的研制得到飞速发展,在传统结核DNA疫苗的基础上构建新型DNA疫苗以及基于结核DNA疫苗的prime-boost免疫策略的研究成为热点,新的接种途径及接种技术有助于提高DNA疫苗在试验动物的免疫保护作用,同时对结核DNA疫苗的安全性也不可忽视.
  • 摘要: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是蛋白聚糖家族中倍受关注的一种小分子物质,本文综述了今年来decorin在肿瘤生长抑制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介绍decorin与P21蛋白、表皮生长因子EGF相互作用,并影响着肿瘤介导的血管生成,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decorin转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前景做一初步展望.
  • 摘要:随着HIV/AIDS在全球的广泛流行,预防和控制HIV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已成为当前公共卫生和社会关注问题.本文主要就医源性HIV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作了综述.
  • 摘要:颗粒酶A,是存在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浆中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穿孔素协同作用下通过颗粒胞吐诱导一种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GzmA靶向作用于一种与内质网结合的特殊的复合体--SET复合体,其包含3种GzmA底物:核小体装配蛋白SET、DNA结合蛋白HMG-2、具有碱基切除修复作用的核酸内切酶Ape1.Gzm家族有多个成员,到目前为止,发现人类至少存在5种颗粒酶,包括GzmA,GzmB,GzmH,GzmM和GzmK.其中GzmA和GzmB是CTL和NK细胞中最重要的颗粒酶,在穿孔素协同作用下通过颗粒胞吐进入靶细胞的细胞浆,在细胞核聚集,能够独立地或相互协同作用诱导细胞死亡.最近研究结果表明,GzmA通过另外一种caspases非依赖性机制诱导细胞死亡,导致DNA形成单链缺刻损伤,不同于GzmB导致的DNA双链寡核苷酸片段化.本文对GzmA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目前已确认急性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致病原为新型冠状病毒,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检测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分子生物学检测.(2)抗体检测.2003年3月27日香港科学家设计出第1个可以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PCR试剂盒,2003年4月3日WHO公布了7对引物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欧盟于2003/8/22批准德国HAMBURG.AbbottLaboratoriesandGmbH合作的产品RealArtTMHPACoronavirusLCRTReagengs进入市场使用(CEmarked).目前我国已有抗体测定、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批准试生产.与以往诊断试剂的说明书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中增加了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并附该产品的临床考核结果,其目的是避免对试验结果的误解.本文对已批准试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说明书中较重要内容及撰写目的作一详细介绍,并附该部分内容的样稿,以便于关注者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帮助使用者和临床医生准确的理解其实验结果.
  • 摘要: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每年因乙肝死亡约75万例
  • 摘要:HCMVpp65抗原血症的监测用于HCMV活动性感染的诊断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相对"金标准",以及pp65蛋白能够刺激、诱导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活化与增殖特性,用以检测宿主对HCMV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或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开创新思路和新方法,深受众人关注.本文就HCMVpp65蛋白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 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p耐药现象日趋严重.Hp对MTZ、克拉酶素、阿莫西林等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MTZ的耐药性则尤为突出.进一步了解Hp对MTZ耐药机制对研究快速、稳定、高效的Hp耐MTZ药敏实验将有极大帮助,进而指导临床用药.本文主要综述了Hp对MTZ耐药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